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

兄弟們,紅票準備好了沒?敬請註冊投紅票支持新書《梟臣》!

**********************************

冰冷的雨,白天猛烈的向大地傾泄,黃昏時才收住雨勢,還有些雨沫子飄下來。

整個崇觀8年的秋天,江東維揚府白沙縣都擺脫不了這樣的豪雨。

無數民宅在暴雨中坍塌,縣城街道上的積水都可以行船,九月上旬就連縣城南城牆也給暴雨沖塌一段,露出恁大丑陋的豁口。這兩天,撕開口子似的蒼天略收住雨勢,讓白沙縣稍能喘息。只是各地都有積澇,水一時半會也泄不出去,縣城外的白水河也成了懸河,大水都快到漫過河堤了;要不是北面清河鎮十幾天前先豁了口子,指不定這縣城已經給白水河水倒灌過一回了。

救災營設在城外河堤內的墳頭山上,山是土山,十多丈高,形狀像沒有墳帽的巨墳,有個雅名叫臥眉山,沒什麼樹草,光禿禿的,縣人都習慣稱墳頭山。

一個身材高大的青年官員,頭戴烏紗冠,身着青色團領官袍,也不顧腳下道路泥濘,朝救災營所在的墳頭山走去。

長官親臨白沙救濟民營頓時引起一陣喧譁,許多衣衫襤褸的災民圍上來:“董府君來了,就有指望了。”“大人不會看着大家餓死的。”“董府君是誰?原來是他。”

青年官員正是維揚府知府董原,他素有威名,民衆尊稱他爲府君。晉安府奢家叛亂橫掃東閩時,董原是東閩北部的仙霞縣主簿。叛軍來襲,原仙霞知縣孬種一個,只想着獻城投敵、保全自家的性命,董原邀集衙役縣民將知縣關起來、閉城堅守,堵住叛軍往北侵入浙西境內的道路;奢家叛軍圍城月餘見強攻不下也就解圍而去。董原後在江寧兵部尚書、東閩總督李卓帳下任職,屢立戰功。東閩奢家叛亂禍起多年也難以徹底的平定,朝廷與負責東南平叛的李卓都有了招撫奢家的心思,董原與衆人意見不投,遂離開軍營重歸文職,今年春季調入維揚府任知府。

晴了幾天,這黃昏時天上仍有些雨沫子在飄,董原走得急,不介意這星微雨點落在臉上,白沙縣知縣丁知儒與董原在東閩的同僚高宗庭落半步跟着。

“知儒,江寧調撥的第二批糧食何時能到?”董原問道,維揚府不只白沙一縣受災,救災賑濟所需的糧錢要從留京江寧調撥。

本朝太祖在江寧奠定基業,舉事後以江寧爲都城;太宗時爲抵禦北方的東胡等異族,遷都燕京府,以江寧爲留京。江寧仍保留六部、國子監、翰林學士院等中樞官僚機構的編制,名義上與燕京六部、三院等是同級別,實權卻遠遠不如。由於太祖之墓昭陵在江寧,世人又將江寧所委任的閒散官員稱爲守陵官。即使如此,江寧府兩百多年來一直都是帝國南方的政治軍事及經濟的中心。

丁知儒說道:“剛接到快馬傳信,賑災糧昨夜在江寧已經開始裝船,今天晌午就應發船,明晨應能運抵此地。”

“好。災亡情況怎樣?”

“境內河道多年失修,暴雨傾盆,連日來都能接到潰堤文書,這幾日雨勢雖歇,澇洪未泄,傷亡怕是不會低於萬人。怕就怕白水河跟外面的揚子江水位一時半會兒降不下去,大堤又非固若金湯——現在就怕這個……”

董原沉默片刻,恨恨的說道:“賊,承平多年卻不知居安思危,白沙諸縣是水災,海陵、崇州等地是海潮回灌,又有海盜趁亂上岸來湊熱鬧,現在竟連崇州縣城裡的縣學都人給劫了……”說了這些煩心事,董原忍不住要在下屬跟故交面前唉聲嘆氣,恨恨了甩了一下手袖,吩咐丁知儒修堤的事情,“這時修堤也是來不及,只能等到冬後——險堤多派些人手盯着,堤下的人能撤出來就先都撤出來。這邊安置不了的災民都疏散去維揚城,縣裡災後振濟的事情,你要好好合計合計,拿着章程給我……”

“遵命。”

董原、丁知儒、高宗庭邊議救災事宜邊往山頂走去,那邊有座亭子,可遠眺白水河。

雖說天上還有雨星沫子飄下來,天邊卻是一片晴豔,站在山頂的亭子裡,遠望去,清秋的夕陽紅豔似滲着血一般,懸掛在一碧如洗的青空上,堤外的白水河水面寥廓,清波丹紅似染。

這會兒,一縷嫋若輕煙的琴音從渡口方向傳來,四下的喧鬧似乎爲這突如其來的琴聲陡然安靜下來。

董原循着琴音往山腳下望去,幾葉輕舟系在堤外,中間一艘彩飾畫舫尤爲顯眼,琴音似從畫舫中傳出來,渺如天籟。許多衣衫襤褸的災民都坐在石駁子河堤上聽着琴音入迷,俯看過去,小如螻蟻;也有幾艘漁舟圍着簡陋的臨時渡口,似乎專爲這琴音而來。

董原佇足聽了片刻,眉頭微皺問道:“誰在彈琴?”

“江寧名妓蘇湄停船在這裡已經有多日了。”丁知儒稟道。

“她不在江寧,在這裡做什麼?”董原也聽說過蘇湄的豔名,曉得她是個江寧城裡有名的歌姬,美豔又多有才藝,在江寧頗受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的追捧,心裡奇怪她這時候怎麼會離開江寧、出現在維揚府境。

“杜榮返鄉爲其老父辦六十大壽,邀蘇湄同行回維揚助興……”丁知儒稟道。

聽到杜榮這名字,董原微微皺眉,鼻翼微微舒張,喘着粗氣,神色間對此人頗爲不屑。

高宗庭說道:“奢家有意歸附,除了燕京,留京這邊也有許多人替奢家活動、造勢,杜榮便是其中一人。有人檢書舉報杜榮私通海盜,李帥也坐視不管……”

丁知儒眼神望向別處,他小小知縣可不敢妄議朝政,董原是有名的臭脾氣,跟江寧兵部尚書、東閩總督李卓也敢拍案對罵,大概是李卓賞識他的才能、即使心裡對其人不喜,也只是從眼皮子底下調走了事。

董原冷哼一聲:“這幾年東海盜匪成災,跟奢家脫不了關係——這些年來要沒有海盜助紂爲虐,李帥早就掃平了東閩,何苦行這苟且之事?”

“只怕奢家歸附之後,更會養寇自重。”高宗庭又唉道,“我來維揚前,在江寧小住了幾日,西溪學社的士子也公開贊同奢家請降的事情,看來朝中跟李帥招撫的心思已篤定了。”

“這些書呆子,自詡風流名士,卻只知道耍嘴皮子!”董原嘴裡十分的不客氣,語氣卻也有些無可奈何,他只是維揚知府,左右不了朝中政局,再說他就是在奢家歸降一事上跟他人意見不合,纔給一腳踢到維揚來的。

書呆子?丁知儒眼睛乜斜着看向堤外的畫堤,西溪學社哪裡只是一羣耍嘴舌工夫的書呆子那麼簡單?又心想奢家歸附,封侯割地,手裡還將保留近萬精兵,再加入外圍的東海盜勢力,算是一方諸侯了,始終是朝廷東南方向的隱患;只是朝廷在北方跟東胡人的戰局吃重,朝中急欲從東南抽調精兵強將加強北方的防線,接受奢家的請降也是題中之義;當然,當中也並非沒有防李卓養兵自重的心思。最爲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十年來,爲掃平東閩奢家的叛亂,軍資兵晌耗銀數以千萬計,使得朝中錢晌支應更加的捉襟見肘。

丁知儒見董原眼睛看向自己,又不想接他與高宗庭的話題,便笑着說其他事:“蘇湄過白沙縣,見水患嚴重、災民可憐,從維揚回來就將船停在河堤外獻藝,縣裡有錢人可以上船聽琴聽歌戲,所得的錢物都捐給救濟災民所用;杜榮也湊興致,允諾蘇湄在白沙獻藝十日,他便捐銀千兩——這已經是第八天了……”見董原望着傳琴畫舫的方向,討好道,“府君若有聽琴的雅興,我可派人將蘇湄姑娘請上岸來以助酒興。”

董原搖頭道:“災民遍野,我等在高堂雅室飲酒聽琴,成什麼體統?”

丁知儒見董原神色並不堅決,說道:“我實有別的心思,望府君不要見怪;我實則想懇請府君嘉獎蘇湄的賑災義舉……”見董原沒有吭聲就掉頭跟高宗庭先下山而去,想來是接受了自己的這個委宛說法,心裡一笑:漂亮的美人兒誰不喜歡?看見一名皁衣衙差站在不遠處,招手讓他過來,一邊跟着董原往城裡走,一邊吩咐衙差去請蘇湄晚宴上陪酒助興。

皁衣衙差是個寬眉眯眼的矮胖漢子,他領了差遣,下山朝河堤走過來。

原先的渡口早就給河水淹沒,江堤外用打進河灘的立柱跟平鋪的松木搭了一座簡易碼頭,這時候也有小半浸在水裡。畫舫船體高大,白水河的水位上漲之後,船舷要高過鬆木碼頭一大截;皁衣衙差走過來站在碼頭上都冒不出頭來。船頭的梯子收了回去,皁衣衙差看不見船頭的情形,又不想狼狽的爬上去,指着邊上一艘烏蓬船,讓船家將船撐過來;烏蓬船比碼頭高一截,又比畫舫矮一截,從烏蓬船借下腳,總比四腳並用的爬上畫舫強。

皁衣衙差剛跳上烏蓬船頭,一個青衣小廝從船艙裡鑽進來,兩人差點撞上。皁衣衙差嚇了一跳,罵道:“做鬼啊,突然竄出來……你家那個廢物少爺死而復活,把請來的殮婆都嚇癱在牀,狗日的,你還想要嚇死爺不成?”

第28章 雙面第32章 父子相認第8章 不能打第73章 青州軍第81章 藩樓依舊第62章 林族利益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50章 暗門之謀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76章 藥材貿易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27章 聯兵接觸第94章 不容拒絕第16章 淮山棧道第10章 血書第100章 江寧霜寒第89章 潰敵第4章 海塘問策第66章 東風緊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21章 子嗣第127章 渡海跨江第38章 縱虎歸山第84章 牽鼻子第96章 後院滅火第103章 變局勝機第117章 橋渡第30章 堵口第111章 異動第53章 君子不器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31章 江島佈局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54章 殘敗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24章 魂歸何處第107章 海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71章 棄都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111章 鄉人治鄉第116章 叛逃第9章 計當緩行第39章 糧足傷農第38章 三個摺子第21章 敵戰奇謀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24章 戰後第49章 轉攻爲守第5章 困獸無計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23章 三月潼原第85章 鶴城之失第64章 贈人利刃第6章 天下亂局第7章 誤中副車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45章 爭鋒第55章 伏兵多時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88章 不堪一擊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23章 三月潼原第78章 少年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六十三章 傷亡第99章 進逼圍塞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24章 高麗戰略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141章 北風第89章 潰敵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二十三章 冬日遲遲驚春夢第85章 鶴城之失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41章 冰裂第18章 巡政(一)第53章 梟首取級第21章 殺雞駭猴第6章 私糧入京第48章 營破第9章 問政殺心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9章 大潰第60章 梟心難測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52章 列裝第70章 淮山第25章 官溪嶺第9章 計當緩行第83章 南歸
第28章 雙面第32章 父子相認第8章 不能打第73章 青州軍第81章 藩樓依舊第62章 林族利益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50章 暗門之謀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76章 藥材貿易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27章 聯兵接觸第94章 不容拒絕第16章 淮山棧道第10章 血書第100章 江寧霜寒第89章 潰敵第4章 海塘問策第66章 東風緊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21章 子嗣第127章 渡海跨江第38章 縱虎歸山第84章 牽鼻子第96章 後院滅火第103章 變局勝機第117章 橋渡第30章 堵口第111章 異動第53章 君子不器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31章 江島佈局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54章 殘敗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24章 魂歸何處第107章 海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71章 棄都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111章 鄉人治鄉第116章 叛逃第9章 計當緩行第39章 糧足傷農第38章 三個摺子第21章 敵戰奇謀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24章 戰後第49章 轉攻爲守第5章 困獸無計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23章 三月潼原第85章 鶴城之失第64章 贈人利刃第6章 天下亂局第7章 誤中副車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45章 爭鋒第55章 伏兵多時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88章 不堪一擊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23章 三月潼原第78章 少年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六十三章 傷亡第99章 進逼圍塞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24章 高麗戰略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141章 北風第89章 潰敵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二十三章 冬日遲遲驚春夢第85章 鶴城之失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41章 冰裂第18章 巡政(一)第53章 梟首取級第21章 殺雞駭猴第6章 私糧入京第48章 營破第9章 問政殺心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9章 大潰第60章 梟心難測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52章 列裝第70章 淮山第25章 官溪嶺第9章 計當緩行第83章 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