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藥材貿易

bookmark

元歸政雖自視甚高,但生於宗室,世襲侯爵,除了爲梁氏及太后在幕後奔波策劃外,從沒有公開執掌軍政的機會。這次得樑成衝信任,執掌信陽政事,元歸政十分珍惜這次機會。

這些年,元歸政不歇下來,與其說是野心勃勃,不如說是不甘心抱負得不到施展。

有糧有鐵有騾馬有兵甲軍械弓矢,募民選吏屯田築路修城建屋舍,諸事可爲,南陽兵馬就不再是喪家之犬。更重要的一點,源源不斷的有物資從淮東運來,軍民人心漸漸安定下來,不再惶惶難安。

除樑習族弟樑顯仁率部守南陽南部的新野城,以備襄樊方面的長樂匪外,樑成衝親率主力精銳駐守方城。

方城位於伏牛山東麓,西臨桐柏山北脊,方城北面的方城隘口,是中原進入荊湖的第一道門戶,也是著名的中原九隘之一。

守南陽必守方城,方城隘距與陳芝虎率部進駐的汝州甚至不足三百里地,可謂針鋒相對。

西進軍民,除以沂州健勇居多的兩萬兵馬外,還有從濟寧、曹州等地隨軍南遷的難民,約有十萬人。

近十萬西遷民衆,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要靠賑濟才能渡過荒年。淮東招流撫難,編工輜營;淮西也有樣學校,編屯卒,元歸政在南陽自然是極力推薦樑成衝學這個經驗。

一方面廣營屯田,增加軍資供給,一方面,將流民的丁壯組織起來,作爲儲備兵員,增加南陽的軍事實力,能在敵兵大軍擁圍過來之際,協助防守城壘,更能徹底的掌握南陽的局勢,不用擔心流民作亂。

除了西遷的軍民外,南陽地方宗族勢力給摧毀得十剩一二,倒是有頗多的流民或匪或寇,元歸政這次也是一律收編爲南陽屯卒。這樣在兩萬兵馬外,南陽還編得三萬屯卒,分佈於方城、南陽、弋陽、新野等城。

шшш_тt kдn_¢O

即使時間上稍晚了一些,在元歸政的主持下,更大規模的墾荒屯種,在進入五月之後也就拉開帷幕。

南陽百廢待興,無歸政日理萬機,自然無暇再親自跑前跑後,負責淮東物資西運之事。這事情便由元錦生就接起手來,與陳小彥奔波在淮河沿岸、柏桐山中,以確保水陸運輸隨時都順利暢通——南陽這邊,其他人都沒有怎麼跟淮東打過交道,元歸政、元錦生父子雖說這些年來跟淮東恩怨糾纏,但他父子二人此時在南陽的地位倒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水路交通快捷,雖說從山陽到正陽,千里迢迢,但淮東爲這些物資運輸,調集了八十艘千石貨船,一次貨物運輸就達八萬石糧草、鐵料等。這些物資在正陽縣淮源卸下岸,千餘人的騾馬隊,要將這些物資運往弋陽,在桐柏山裡至少要走七八次,好在桐柏山谷道短,僅有水道的六七分之一。

約定好運往南陽的物資,淮西扣兩成以爲護衛之資,也一併在正陽縣進行交割,物資清點、轉輸也方便——董原爲了限制肖魁安,信陽境內的物資接管,則由信陽知府蔡畛負責。

四月、五月,信陽所徵收的護兵之資總計有米糧近三萬石、鐵料萬餘斤,騾馬、軍械、箭矢、兵甲若干。物資之充足,使得淮西軍領司在這兩個月裡都不需要再額外往信陽投入什麼物資,而且這樣的好日子,能一直持續到入秋之後。

身爲信陽知府的蔡畛,騎跨在一匹大青馬上,眺望着淮河水面上那密張如林的帆桅,心想淮河上已經好些年沒有看到這麼多船了。

從崇觀九年淮泗大亂起,淮河中游以上的商船就絕了蹤影,偶爾有船,也是冒險進淮打漁或流寇的小型兵船,千石載量的大帆船,即使在崇觀九年之前也不多見。

“聽說淮東造有能載兩萬石米糧的大海船,不曉得橫在眼前,是何等的情形?”身穿甲衣的孟知詳,策馬在孟畛身側,頗爲嚮往淮東的大海船。他早年在外奔波,見過揚子江上從川東運米東進的大倉船,約有五千石載量,那樣的大船已經叫人歎爲觀止了,沒想到淮東的船還要大上數倍。/

“說了好聽是淮西供應信陽/物資,臨到頭還是從淮東、南陽頭上刮一層肉下來,”正陽知縣兼正陽防禦使江寶頗有微辭的說道,“如今樑成衝如喪家之犬,什麼都會捏着鼻子認下來,但等他在南陽站穩腳,還會捏着鼻子吃下這個虧?”

江氏也是信陽大族,正陽鄉兵大半都是江氏族兵,這些年來吃夠了苦頭,董原在淮西的根基不厚,江寶難免有所看不起他,特別是將來跟南陽正齟齬,正陽首當其衝,也難怪江寶這時候發牢騷。

“這種話就不要再多說,即使將來有問題,也是淮西擔當下來……”蔡畛沉聲說道,牢騷話太多,傳到董原的耳朵,就會給見疑。信陽北臨燕虜,南接流寇,形勢異常嚴峻,眼下沒有淮西的支持,他們這些大宗族根本就不敢走下山來。江寶的意思,蔡畛心裡也明白,淮西從淮東支援南陽的物資裡刮兩成肉下來,除了有些落井下石、增加仇怨外,也顯得淮西太小家子氣,表明淮西的情況不大樂觀。江寶在想要是直接派人到淮東救援,說不定信陽宗家也能像樑成衝在南陽那般,不用事事都看淮西的臉色,只是信陽諸宗家的勢力太弱小,怎麼可能給淮東看在眼裡?即使有淮東支持,跟董原關係搞惡劣,信陽諸宗家湊出來的五六千鄉兵,又怎麼可以在信陽站穩腳?

“陳小彥、元錦生他們過來了……“孟知祥策馬往回走了兩步,說道。

陳小彥代表淮東,元錦生是永昌侯之子,身份都不低,蔡畛下馬來,迎上去,作揖道:“少侯爺與陳大人這一路辛苦了……”

“哪及蔡大人日夜操勞……”陳小彥、元錦生回禮道,陳小彥又問蔡畛,“信陽藥材備下多少了?”

淮西截留兩成物資以爲過稅,信函傳到徐州,林縛與諸人商議,也是暫時先認下來。至少有明年解冰之前,淮東、淮西、南陽都要維持一團和氣的關係,要防備守淮防線任何一處出漏洞,以免打亂淮東秋後的南征之事。

除此之外,林縛要陳小彥在信陽徵購藥材,以此撇開董原、劉庭州,跟信陽大族直接聯繫。

淮東糧鐵等物資還算能夠敷用,藥材卻是緊缺,特別是奢家兵馬進江西之後,淮東的藥材就少了一處來源。夷洲島雖有藥材資源可以開發,但夷洲的藥材種類跟中原有些不同,再者要充分開發,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當前可以先從南陽、信陽這邊補購一些。

桐柏山、淮山綿延近兩千裡,是中原地區最重要的產藥地區,藥材資源充足,大概也是南陽、信陽地方此時能夠拿出來跟外界進行交換的最重要的物資;蔡氏、江氏,都曾是信陽的大藥材商,舊時桐柏山附近靠採藥爲生的藥民就多達數千人。

只是淮西身受流禍屠害,商路徹底斷絕了數年之久,塢寨、城池之中,如今也沒有多少藥材儲存。不過有經驗的藥民,基本上都還控制蔡、江等族的手裡,故而眼下只能先從信陽徵購藥材。南陽那邊沒有熟練的藥民,就難有多少產出。

四月中旬,淮東船到正陽靠岸之後,信陽這邊就組織人手進相對安全的桐柏山採摘藥材炮製,到這時候才儲備下一批。

董原也無法阻止信陽的大族跟淮東進行藥材交易,屯田不是一時之時就能見成效的,信陽能用藥材跟淮東換糧鐵,也能緩解兩三分的壓力。董原要阻擋,只會引起信陽大族的反感,直接將信陽地方勢力推到淮東的懷裡去,但信陽大族跟淮東聯絡多了,也是很不穩定的因素。

不管怎麼說,董原目前是管不了那麼多了,除非維揚的商船能載着糧鐵到信陽來換藥材,才能削弱淮東對信陽的影響跟滲透,但是徵購價格上,拼不過淮東,維揚的藥材商人,根本就願意車馬勞頓趕到信陽來。

董原甚至不能像刮南陽肉那般,從藥材交易徵收過稅。

這些年來,即使有塢壘可據守的信陽大族,日子過得也極爲艱辛,多年的積儲差不多都耗光。拋荒多年的土地要重新耕作不是易事,農具也多大進爐煉成粗劣的刀槍,鐵料更是缺得很。好不容易看到淮東打開商路,自然也不能因爲顧忌董原的想法而不把藥材賣給淮東換糧鐵布匹。

聽陳小彥關心藥材,蔡畛回道:“淮東所列的單子,信陽這邊就讓人進山去籌備,節令不是恰時,炮製也是匆忙,各備下數百斤到數千斤不等,總計有三百餘石,下個月會略多一些……”

“藥材是多多益善,還要多謝蔡大人解了淮東的燃眉之急。”陳小彥說道。

蔡畛苦笑一下,淮東再急需藥材,也遠遠不及信陽渴望糧鐵,好在淮東在藥材貿易之外沒有提什麼額外的要求,不然在董原面前還真不好交待。

藥材價格上,淮東自然不會苛刻,還照着戰事之前的糧藥比價進行換購。當然,總量也會有所控制,但每月近萬石米糧以及上萬斤鐵料的輸入,能讓信陽地方勢力的日子要比以往好過得多。

信陽農作物以小麥爲主,平均畝產一石稍不到一些,每月萬石米糧的輸入,差不多等同墾荒十餘萬畝地,能勉強養活三四萬成年丁壯。

信陽如今殘存下來的民衆,也就十萬左右而已。

蔡畛也曉得董原最忌諱淮東,但就藥材交易一項,信陽官吏以及地方大族,也是越來越多的在說淮東的好話,這個局面倒不說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第49章 奢家變數第42章 伏火弩第64章 心結第一百二十一章 黑暗迷情(一)第17章 山南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7章 釣魚作戰第10章 浙南第34章 登王臺山第75章 新仇舊恨第61章 爭銀第93章 大婚之夜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一百二十七章 駱陽湖水戰(一)第52章 江寧行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2章 回崇州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0章 封官賞爵第89章 勸進(一)第36章 月涌江流第129章 還都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34章 請戰第46章 不過空城第6章 去燕南第98章 意在鶴城第11章 肘腋生變第36章 受降第121章 勇戰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139章 鐵松溪大捷第46章 錢莊第24章 皓首勤政第八章 官兵如匪第42章 回崇州第20章 猛虎搏兔第37章 爭盟第14章 立場第163章 擊潰第9章 郊迎(二)第18章 兵亂難止第21章 斷糧第34章 耐心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53章 梟首取級第45章 相臣人選第24章 高麗戰略第56章 淮陽獎功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9章 修堤之謀第79章 戰前第25章 金箭傳令第41章 守陽信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24章 戰後第5章 治鹽第67章 國策第66章 淮陽行第十六章 夫人當家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63章 盲點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35章 螳臂之言第14章 東海形勢第69章 信陽第27章 鐵山船場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13章 兵援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20章 拉攏第25章 雲梯關第20章 猛虎搏兔第135章 遺計第41章 撤兵第68章 天下未雨第63章 子嗣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38章 三個摺子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66章 淮陽行第147章 暗流第64章 豫章第55章 閨房秘語第52章 嵊州第20章 二月崇州第40章 岌岌可危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30章 以緩待急第32章 官職
第49章 奢家變數第42章 伏火弩第64章 心結第一百二十一章 黑暗迷情(一)第17章 山南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7章 釣魚作戰第10章 浙南第34章 登王臺山第75章 新仇舊恨第61章 爭銀第93章 大婚之夜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一百二十七章 駱陽湖水戰(一)第52章 江寧行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2章 回崇州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0章 封官賞爵第89章 勸進(一)第36章 月涌江流第129章 還都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34章 請戰第46章 不過空城第6章 去燕南第98章 意在鶴城第11章 肘腋生變第36章 受降第121章 勇戰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139章 鐵松溪大捷第46章 錢莊第24章 皓首勤政第八章 官兵如匪第42章 回崇州第20章 猛虎搏兔第37章 爭盟第14章 立場第163章 擊潰第9章 郊迎(二)第18章 兵亂難止第21章 斷糧第34章 耐心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53章 梟首取級第45章 相臣人選第24章 高麗戰略第56章 淮陽獎功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9章 修堤之謀第79章 戰前第25章 金箭傳令第41章 守陽信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24章 戰後第5章 治鹽第67章 國策第66章 淮陽行第十六章 夫人當家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63章 盲點第36章 歷史總是重演第35章 螳臂之言第14章 東海形勢第69章 信陽第27章 鐵山船場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13章 兵援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20章 拉攏第25章 雲梯關第20章 猛虎搏兔第135章 遺計第41章 撤兵第68章 天下未雨第63章 子嗣第76章 戰地數故人第38章 三個摺子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123章 左右逢源第66章 淮陽行第147章 暗流第64章 豫章第55章 閨房秘語第52章 嵊州第20章 二月崇州第40章 岌岌可危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30章 以緩待急第32章 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