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留後處置

晉安城易守難攻,但攻下之後,城內地形平易,除了河汊交錯外,倒沒有太多可以憑殘卒負隅頑抗的複雜地形,一隊隊將卒開撥進城,封街鎖巷,沿街搜索未撤走的八閩殘卒。

那些給奢家遺棄在城裡的民衆,從門窗間隙裡露出來的面孔,有恐懼、有仇怨、有憤恨……

奢文莊的浙閩大都督已經給裡裡外外搜索了好幾遍,確保無虞,才迎林縛等人進入。

“浙閩大都督”的匾額早給摘下來丟到一旁,門檐下原先放匾額的地方留下很深的印跡,林縛袖着手,擡頭盯着印跡看了一會兒,纔跟葉君安說道,“奢文莊在晉安倒也節儉,這棟宅子以後就權當知府衙門,趙青山那邊叫他另找宅子去……”

趙青山就站在身後,笑道:“閩東要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建安府,我還是搬到荊溪去,晉安城守的位子,還是叫陳定邦來當,也方便他在晉安城裡養傷……”

“就怕陳定邦養好傷之後,你捨不得放他在晉安悠閒,”林縛搖頭笑道,“暫時這麼安排也行,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力氣去打建安府……”

江寧勢危,拿下晉安府之後不能一鼓作氣的沿着閩江抑攻上去,林縛要將胡致庸、趙青山、葉君安留下來主持閩東軍政事務。

由於閩東、閩南等沿海諸府縣地形都很淺,同時又需要與夷州保持聯繫,控制南洋航道,並威懾廣南郡,有必要在閩東保留強大的水師戰力。

林縛決定在靖海第一水營及浙閩行營軍左士英所部的基礎上,成立閩東行營軍。

行營軍作爲閩東衛戍兵馬,由趙青山出任行營軍統制,陳定邦、左士英、宋義等人爲副將,負責閩東衛戍以及對閩江上游建安府的軍事部署。

行營軍兵額初定爲兩萬五千人,其中水軍一萬人、步卒一萬五千人。閩東戰事留下來的近六千傷卒,就地休養後,也將由閩東行營軍接收,以加強閩東行營軍的戰力。

陳定邦本是步軍司所轄的將領,出身東閩軍,早年也是深受陸敬嚴信任、依重的部將。這樣的將領,步軍司直轄也是不多,要不是陳定邦在率部強攻晉安城時身受箭創,林縛還不能忍痛將陳定邦留給趙青山。

建安府位於閩江中上游,地形相對封閉,除了閩江通道外,其他從閩東沿海西進建安府的口子都在崇山峻嶺之中,不利大軍通行,奢家不會輕易放棄建安府這最後一塊其在東閩的根基之地,甚至會以建安府爲根腳,隨時沿閩江反撲過來。

閩東戰事過去後,奢家最終能聚集到建安府的兵力,即使不足三萬,也不會差多少。

淮東在閩江下游部署的兵力也不能太少,相對有利的地方就是從竹岐、荊溪上去,閩江沿岸夾山,在下游也只要封住閩江水道,就能阻攔住可能來自建安府的攻勢,這也是林縛死活也要先將晉安城拿下的根本原因。

林縛先期也是派宋家的泉州軍及左士英所部奪竹岐、荊溪,此時也用第一水營的戰卒接收晉安城,這樣就減少兵馬調整的時間。

原靖海第一水營包括兩艘“林政君級”戰船、四艘“津海級”戰船在內的一部分戰船以及隨船編制的將卒,將編入葛存信任指揮使的第二水營,加強第二水營的實力。

接下來,東海競逐的重心在北而不在南,淮東有限的軍資預算,也不能用來無限的擴編水軍。

雖說在南線要保留強大的水師戰力以爲威脅跟聯絡,但實際在南線海面上能遇到的威脅,遠遠不能跟北線相比,第二水營纔是淮東接下來要加強的重點。

閩江作爲東南第一大河,由着流程短、落差大的特點,從竹岐往西的水道,由於水位落差,使得水急流湍,但實際的水位並不深,不適合大型戰船進入作戰。

第一水營接下來要補充的是精銳中小型戰船,主力戰船抽出來去加強第二水營,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

隨林縛北返的除了經過加強的第二水營外,還就是以周同爲指揮使的步軍司左軍崇城軍。

在閩東戰事中,崇城軍擔任攻堅主力,攻克南臺島及晉安城,使得崇城軍傷亡頗重,陳定邦也身負箭創,不得不留在晉安休養。

林縛要求崇城軍將傷卒及戰地軍醫營都剝離下來,由地方接收。將來這些傷卒要麼就地安置,要麼由閩東行營軍接收,加強閩東行營軍的戰力。

崇城軍御掉包袱後,兵額縮減不到兩萬人,也沒有進晉安府,而是直接撤往南臺島休整,做好隨時北返的準備。

就眼前的緊張局勢來看,崇城軍短時間內,也沒有再擴編到三萬人的可能。

除軍事方面的部署外,林縛委任葉君安權知晉安府事,代淮東直接掌控、經營閩東的核心區域;在趙青山、葉君安之上,使胡致庸以淮東制置使右長史兼支度副使轄閩東、閩南、夷州諸府事兼督兵備。

林縛想直接給胡致庸按上東閩宣撫使或宣慰使的頭銜,但沒有江寧正式簽發的告身或永興帝的諭旨,硬按上去,多少顯得太不合規矩。閩東諸府縣的軍政都由淮東派員接管,胡致庸即使沒有正式的頭銜,暫時也不會有多礙事。

***********

守軍最後更在意的是撤出更多的兵馬、保存,而非對晉安城大肆破壞,包括浙閩大都督府在內,城內建築的損毀,都不算嚴重。

而守軍要從北峰山的小徑撤走,要穿過崇山峻嶺逃到建安去,大量輜重是無法攜帶的,甚至過重的鎧甲與騾馬都是累贅。

攻陷晉安城之後,繳獲還算過得去,糧倉大火撲滅後,還搶下六七萬袋的糧食,兵甲、鐵器等物資,也有相當的儲備沒有給奢家及時撤走,也沒有來得及銷燬。

這些都及不上攻陷晉安府之後新得的糧田。

僅從竹岐到南臺島之間的閩東河口盆地,平田就有一百四十餘萬畝。

奢家將大量人口西撤,淮東將這些糧田佔下來,甚至都不用考慮地方殘餘勢力的情緒,包括霞浦、羅源、蕉城、興安等沿海諸縣在內,淮東將八姓殘存勢力鎮壓下去,能直接收繳的公田,預計能超過兩百萬畝。

當然,除了宋氏之外,閩東也有像杜氏這樣的小族最終選擇投附淮東,淮東不能過度的侵害他們的利益。

“北面隨時會有壞消息傳來,我也隨時要離開閩東北返,”林縛帶着衆人進入宅子落坐,就談田制的問題,“有些事,最好是先定個調子,胡、葉留在閩東,行事也有依據……”

林縛留葉君安權知晉安府事,除了在淮東攻克浙東時,以葉君安爲首的葉氏爲穩定浙東出過大力外,還有就是葉君安在林縛的身邊時間頗長,對淮東諸多新政思路有很深的認識。

“各家佔有糧田,以五百畝爲限,許分戶拆族計算,但每戶超過此數,以兩年半收成爲基準田價收購,”林縛說道,“要是直接以銀錢支付收購,這個數字過於龐大,非淮東軍司能承擔;要是淮東軍司濫發淮東銅元來收購糧田,宋家怕是要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宋氏不敢。”宋浮說道。

宋家在泉州佔有的糧田就超過兩千餘頃,在永泰縣的田產也不少於此數,即使析族,宋氏嫡系子弟每戶頭上的糧田都將有數千上萬畝,遠遠超過林縛所說的“五百畝”之限。

當世田價差不多以兩年半收成爲基準,以閩東畝產四石的上熟田計,每畝田價約值十石粳米。

淮東要是老老實實照此價向宋氏收購糧田,就要拿出三四百多萬石的糧食或等值金銀來,加上泉、漳、興、揭等地的大小宗族豪戶,僅收購糧田一項,就足以叫淮東破產。

淮東當然也可以以武力強行推廣淮東銅元,但是濫發淮東銅元的結果,就是叫淮東銅元從此臭名遠揚、一文不值。

改田制、抑制豪戶,是任何新興勢力的當然之舉,但手段有強有弱、有優有劣。

以往淮東在海陵、淮安等地推廣新政,也只是採取一些更緩和的手段,減輕租賦,還沒有直接“限田”的程度。

宋浮也是要看林縛有沒有更好的手段。

“購田一事,府縣要參與進來,但主導還是淮東錢莊,”林縛說道,“周廣南明天就應該能到晉安。錢莊將在晉安設一個專門的分號,以一千兩銀作一股計算,將錢莊本金股數作爲田款,支付給閩東大戶用於購田。集中起來的糧田也將由錢莊以原價出售給農戶,田款充入錢莊以爲本金,軍司不從其中牟一分利。這樣各家即便將糧田交出來,手裡握有的錢莊股數也能跟錢莊的本金相對應,也不用擔心利益受損……”

“都說淮東船堅兵利,依我所見,錢莊纔是淮東的利器啊。”宋浮笑道,算是認可林縛的處置辦法。

閩東八姓,除宋家外,其他都是鎮壓的對象,剩下的小族小戶,都會盯着宋家。

宋氏沒有割據的野心,但是坐擁數十萬畝糧田,而佃戶當中又以宋族人居多,這使得宋氏即使再沒有野心,也是令當權者忌諱的隱患。

只有在閩東實施最徹底的分田,才能將宋氏對族人的控制力減到最弱,而不再成爲威脅。

當然,叫宋家將這麼多田地憑白的交出去,心裡也是不甘,但佔着這麼多田地,這些田地上又養活了那麼多的宋氏族人,便宋浮自己心裡也是不安得很。

林縛所提的這種方式,將宋氏佔有的田地轉爲對錢莊的佔股,只要宋氏沒有割據的野心,利益就沒有受損,也算是妥善跟巧妙的處置,叫宋浮無法拒絕。

胡致庸、葉君安、趙青山等人都隨聲附和,林縛提起此事,主要還是針對宋氏,只要宋浮代表宋氏沒有意見,自然是他好、我好、大家好。

就閩東當前的主要政務,還是收繳除宋氏外其他閩東八姓的田產充爲公田。

對宋氏的處置,除了宋義以副將協守竹岐、宋博以參議官輔佐胡致庸處置閩東政事外,以宋浮爲首的其他宋氏要員,都將隨林縛北返,到浙東或淮東、徐泗分別擔任官職。

林縛對宋氏的態度是明確的,不會讓宋氏有獨掌泉州甚至閩東的機會,但也不會限制宋氏,把隱患消除掉,大家也都彼此安心,也將宋氏徹底綁上淮東的戰車。

葉君安留下來主持晉安的政事,他原先的位子則由宋浮頂替。

奢家從年前就有計劃的將人口往閩江上游撤走,閩東沿海留大量的空缺,僅閩江河口盆地即晉安城周圍,新遷十萬戶進來安置,都沒有太大的壓力。

接下來,淮東在閩東的工作重點,則是通過海陸兩路,從徐泗等地遷軍戶、流戶南下安置,也將從平江、丹陽、浙北等地招募民衆到閩東來耕作,以此夯實淮東在閩東的統治基礎。

八日入夜,飛黃岵失守、鄧愈率部逃入西嶺深山之中的消息傳來,林縛也顧不及大軍休整才兩日、士氣及將卒體力都還沒有恢復過來的困難現實,只能下令崇城軍即時從南臺島登船北返。

第46章 不過空城第三章 寄客不知人已非第62章 香豔佳人淚第61章 論農第7章 城門觀戰第20章 數銀第20章 調虎離山第43章 潰不成軍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2章 故人往事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02章 西行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5章 困獸無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相位迷蹤(一)第64章 贈人利刃第107章 疑兵之計第64章 說刀第30章 津海會戰第13章 失城第三章 柳月兒第81章 了無牽掛第19章 惑敵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39章 戰俘分贓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91章 難易有別第69章 信陽第134章 鴆酒第45章 爭鋒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71章 南陽第22章 刺客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75章 攻寨第33章 迷離第48章 信傳浙南第78章 回崇州第14章 東行出海第40章 縱虎離間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九十一章 分贓(二)第37章 遷族第73章 西逃路斷第21章 斷糧第109章 老將第67章 國策第64章 殘城廢土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92章 出戰第26章 回江寧第87章 風捲殘雲第98章 鄂東防線第64章 潰擊第29章 兒女之議第94章 圍困南陽第78章 虎毒食子第21章 投附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23章 銀子第37章 困獸第117章 橋渡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68章 海上保險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81章 了無牽掛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28章 庵堂經聲第54章 四人洞房第70章 攻守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45章 渡淮第3章 江寧風潮(三)第21章 奇襲第34章 登王臺山第36章 徐州攻略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44章 兵家秘術第71章 軟禁第27間 羈縻之政第50章 血戰第12章 議兵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章 捍海堤第1章 林政君號第34章 請戰第38章 死守王府第99章 大勢第3章 投石問路第46章 不過空城第七十二章 逃監第144章 刺客第71章 軟禁第99章 江寧形勢第14章 永嘉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
第46章 不過空城第三章 寄客不知人已非第62章 香豔佳人淚第61章 論農第7章 城門觀戰第20章 數銀第20章 調虎離山第43章 潰不成軍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2章 故人往事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02章 西行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5章 困獸無計第一百一十三章 相位迷蹤(一)第64章 贈人利刃第107章 疑兵之計第64章 說刀第30章 津海會戰第13章 失城第三章 柳月兒第81章 了無牽掛第19章 惑敵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39章 戰俘分贓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91章 難易有別第69章 信陽第134章 鴆酒第45章 爭鋒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71章 南陽第22章 刺客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75章 攻寨第33章 迷離第48章 信傳浙南第78章 回崇州第14章 東行出海第40章 縱虎離間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九十一章 分贓(二)第37章 遷族第73章 西逃路斷第21章 斷糧第109章 老將第67章 國策第64章 殘城廢土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92章 出戰第26章 回江寧第87章 風捲殘雲第98章 鄂東防線第64章 潰擊第29章 兒女之議第94章 圍困南陽第78章 虎毒食子第21章 投附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23章 銀子第37章 困獸第117章 橋渡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68章 海上保險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81章 了無牽掛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28章 庵堂經聲第54章 四人洞房第70章 攻守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45章 渡淮第3章 江寧風潮(三)第21章 奇襲第34章 登王臺山第36章 徐州攻略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44章 兵家秘術第71章 軟禁第27間 羈縻之政第50章 血戰第12章 議兵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章 捍海堤第1章 林政君號第34章 請戰第38章 死守王府第99章 大勢第3章 投石問路第46章 不過空城第七十二章 逃監第144章 刺客第71章 軟禁第99章 江寧形勢第14章 永嘉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