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洲三島、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

十洲三島是兩組意義相似的道教仙境名稱。源於戰國秦漢間方士們的“三神山”說。據《史記#83;封禪書》等記載,東方燕齊方士傳稱蓬萊、方丈和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藥,仙人宮闕皆黃金白銀構造。齊威王、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先後派人入海求之,漢武帝亦望祀蓬萊,冀求仙人。此說之出現,蓋受更古老的西方崑崙仙山神話的影響。託名東方朔集的《十洲記》,所謂“漢武帝既聞西王母說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其基本結構是以中國爲核心,列出相關洲、島的方位、範圍及離中國若干萬里,生仙芝,出醴泉,有仙人主治,島上的人如何長生不老,等等。也有以崑崙爲中心者,如《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雲“十洲三島、五嶽諸山皆在崑崙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

“十洲三島”說大約形成於東晉以後。葛洪《抱朴子內篇#83;對俗》稱“或棄神州而宅蓬瀛”,③猶承秦漢舊說;《金丹》篇稱,若不得登名山合藥,海中大島嶼亦可,“若會稽之東翁洲、亶洲、紵嶼,及徐州之莘莒洲、泰光洲、鬱洲,皆其次也”。④而《明本》所云“或造玄洲”⑤《祛惑》所云“造長洲而伐木”,即爲十洲中的二洲。託名葛洪撰、大約作於南朝宋初的《元始上真衆仙記》也提到“扶桑”、“玄洲”、“方丈”、“蓬萊山”、“崑崙玄圃”等名,並謂“玄洲、萬丈,諸羣仙未昇天者在此”。⑦具體描述十洲三島的則爲《十洲記》。所記十洲是

祖洲。在東海之中,地方五百里,離西岸七萬裡。上有不死之草。

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裡,大抵對會稽(今浙江紹興),離西岸七十萬裡。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出醴泉,飲之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

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地方一千二百里(一作“七千二百里”),離南岸三十六萬裡。多丘山,饒生金芝玉草。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離北岸九萬里。上有風生獸似豹,取其腦和菊花服之,盡十斤,得壽五百年。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取其毛以緝爲布,號爲“火浣布”。亦多仙家。

長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五千裡,離岸二十五萬裡。多山川、大樹,仙草靈藥、甘液玉英,靡所不有。有紫府宮,天真仙女遊於此地。

元洲。在北海之中,地方三千里,離南岸十萬裡。上有五芝、玄澗,水如蜜漿,飲之長生,與天地相畢;服五芝亦得長生不死。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離東岸十九萬裡。上多山川,積石爲昆吾,作劍光明洞照,如水精狀,割玉如泥。亦多仙家。

生洲。在東海醜寅之間,接蓬萊十七萬裡(一作“七十萬裡”),地方二千五百里,離西岸二十三萬裡。天氣無寒暑,芝草常生地。上有仙家數萬。

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環繞,鴻毛不浮,不可超越。洲上多鳳麟,數萬各自爲羣。又有山川池澤,神藥多種。亦多仙家。

聚窟洲。在西海中未申地,地方三千里,北接崑崙二十六萬裡,離東岸二十四萬裡。上多真仙靈官,宮第比門,不可勝數。又有各種奇獸。大山形似人鳥之像,故命名爲“人鳥山”。山多反魂樹,能自作聲,如羣牛吼,聞之心震神駭;伐其根心煮汁爲丸,名爲“驚精香”或“震靈丸”、“返生香”、“震檀香”、“人鳥精”、“卻死香”。

三島是崑崙、方丈、蓬丘(即蓬萊山),加上滄海島、扶桑,實爲五島滄海島。在北海中。島中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君所治,仙官數萬人。

方丈。在東海中,正方形。三天司命所治,羣仙不願昇天者,皆往此受太玄籙。仙家數十萬,耕田種芝草。

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太帝官,太真東王父所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故名扶桑。

蓬丘。即蓬萊山。在東海之東北岸,其中高山當心,有似於崑崙。乃天帝君總九天之維處。

崑崙。號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乃西王母所治。⑧關於崑崙,諸道書多有所記,如《抱朴子內篇#83;祛惑》便有繪聲繪色的描述“天不問其高几裡,要於仰視之,去天不過十數丈也。……有珠玉樹沙棠琅碧瑰之樹。每風起,珠玉之樹,枝條花葉,互相扣擊,自成五音,清哀動心。……崑崙山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門,門廣四里,內有五城十二樓,……真濟之快仙府也。”⑨此外,《十洲記》又稱“其北海外又有鐘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龍山,西有勁草山,東有束木山,四山並鐘山之枝幹也。”《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又於十洲外增一穆洲,三島則增千辰山、方壺山、連石山、沃焦山、鐘山、岱輿山、酆都山;並謂海中亦有五嶽東嶽廣桑山在東海中,青帝所都;南嶽長離山在南海中,赤帝所都;西嶽麗農山在西海中,白帝所都;北嶽廣野山在北海中,黑帝所都;中嶽崑崙山在九海中。

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爲主景,或兼有山水。認爲此中有神仙主治,乃衆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則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東晉《道跡經》雲“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與十大洞天一一對應。《真誥#83;稽神樞》謂句曲山(茅山),“洞虛內觀,內有靈府,……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館也”。陶弘景注云“清虛是王屋洞天名,言華陽與比,並相貫通也。”二書皆言句曲山又名爲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謂山洞。“福地”則意謂得福之地,即認爲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跡經》雲,句曲山(又爲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見太平”。多爲山洞泉源,與風水觀念不無關係。道書所列福地,多爲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於洞天一級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觀念大約形成於東晉以前,編集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真誥》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跡經》還稱引道書《福地誌》和《孔丘福地》。戰國以來盛傳“三神山”說和“崑崙山”說,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崑崙山則遠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後,隨着道士入山隱居、合藥、修煉和求乞成仙,羣山壯麗的景色,奇峭的峰巒,幽奧的洞壑,從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變化的萬千氣象,都足以引起共鳴並激發他們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種種傳說,從而逐漸形成大地名山之間有洞天福地的觀念。早期道經如《抱朴子內篇》《真誥》等都講到,欲求神仙,須登山請乞、入山居住或合藥。葛洪按引仙經,其中提到華山、泰山、霍山、恆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女兒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犢山、安丘山、潛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雲臺山、羅浮山、陽駕山、黃金山、鱉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蓋竹山、括蒼山等二十餘座,並謂“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於中以合藥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認爲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觀點,天、地、水乃至於人皆一氣所分;仙境也是“結氣所成”,它們相互感通,構成縱橫交織的立體網絡;但因氣質清濁之異,而上下有別。故《天地宮府圖序》稱“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衝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質潛凝,開洞府於名山。……誠志攸勤,則神仙應而可接;修煉克著,則龍鶴升而有期。至於天洞區畛,高卑乃異;真靈班級,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序》亦云“乾坤既闢,清濁肇分,融爲江河,結爲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聖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閟府,玉宇金臺。或結氣所成,凝雲虛構;或瑤池翠沼,注於四隅;或珠樹瓊林,疏於其上。神鳳飛虯之所產,天驎澤馬之所棲。或日馭所經,或星纏所屬;含藏風雨,蘊蓄雲雷,爲天地之關樞,爲陰陽之機軸。”按照這一理論,不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氣所化,又下應人身宮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雲“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羣仙統治之所。”東晉道經《道跡經》(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實爲《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的十大洞天,後爲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等縣之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虛”)。在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雲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雲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台);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繫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

三十六小洞天

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雲“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83;序》引《龜山玉經》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於東晉上清派道書。《真誥#83;稽神樞》雲“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嶽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爲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嶽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衆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嶽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內篇》所謂“衡霍正嶽”指此。

第四,西嶽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陝西);

第五,北嶽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恆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後改祀于山西渾源;

第六,中嶽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云爲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今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潙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潙山洞,一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爲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週迴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臺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今廣西鬱林)南海之南,或雲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爲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

第三十一,鐘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七十二福地



《天地宮府圖》雲“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誌》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溫州樑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樑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臺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

第五,西仙源,在臺州黃岩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田縣南田,爲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

第九,鬱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爲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爲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爲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

第三十六,閣皁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

第四十,鉢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臺洲天台(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說在雲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臺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於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鬱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後、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皁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鉢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王安石古箏右手指法古箏曲《漁舟唱晚》具體演奏方法中國歷史上的秦軍(下)競星劍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一些植物半獸人地宮被盜的傳說長城千萬裡足球規則(二)青萍劍牧師魔法存神散塔林會韋森1076式10mm手槍自行車競賽規則古箏右手指法騎士護具及武器簡介柔弱不爭古箏演奏技法內視秦的軍用高速公路QSZ92式毫米手槍玉璽考西方妖怪詳解2古箏曲《漁舟唱晚》具體演奏方法九環八十一式禮儀史密斯-韋森公司古箏的其它流派伽倻琴神判巫術太極茶道萊姆酒古箏的雙手配合撥絃指法《史記》秦二世朝史實窺謎人頭馬形意雞形四把龍的嘆息螳螂雙手劍中國古代傳說的幻獸和魔神五大夫松武術諺語精解(二)乒乓球基本規則名馬“科幻”武器對航母輕而易舉形意雞形四把崔斯特(黑暗精靈遊俠)天象描寫篇 霞天象描寫篇 太陽墮天使路西法長弓兵資料介紹奇幻學古箏必須掌握的古箏搖類指法祝由術網絡小說大成拳五行拳的練與用法拉利612Scaglietti冬蟲夏草猛虎出林薩滿沙漠死神-斯芬克斯忍者高爾夫球規則雷神公司五斗米道抱朴子內篇(下2)北方玄武漢名相:陳平麝香20毫米自行高炮斧典中國歷史上的秦軍(中)火球術白居易古代風俗禮儀節日圍城術語勾尾蠍三清山56式160毫米迫擊炮語言表達傑克-萬斯生日抱朴子內篇(中2)5分鐘學古箏校音VX毒氣柔弱不爭九陰真經教你學古箏的保養方法母親節爲建華宮觸國殤,只因秦王念阿房少林拳系64式120毫米迫擊炮鍍金保時捷太平經(19—20)注意形式與意境的結合道家十洲三島、洞天福地秦始皇地宮被盜的傳說霍殿閣迎槍接進
王安石古箏右手指法古箏曲《漁舟唱晚》具體演奏方法中國歷史上的秦軍(下)競星劍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一些植物半獸人地宮被盜的傳說長城千萬裡足球規則(二)青萍劍牧師魔法存神散塔林會韋森1076式10mm手槍自行車競賽規則古箏右手指法騎士護具及武器簡介柔弱不爭古箏演奏技法內視秦的軍用高速公路QSZ92式毫米手槍玉璽考西方妖怪詳解2古箏曲《漁舟唱晚》具體演奏方法九環八十一式禮儀史密斯-韋森公司古箏的其它流派伽倻琴神判巫術太極茶道萊姆酒古箏的雙手配合撥絃指法《史記》秦二世朝史實窺謎人頭馬形意雞形四把龍的嘆息螳螂雙手劍中國古代傳說的幻獸和魔神五大夫松武術諺語精解(二)乒乓球基本規則名馬“科幻”武器對航母輕而易舉形意雞形四把崔斯特(黑暗精靈遊俠)天象描寫篇 霞天象描寫篇 太陽墮天使路西法長弓兵資料介紹奇幻學古箏必須掌握的古箏搖類指法祝由術網絡小說大成拳五行拳的練與用法拉利612Scaglietti冬蟲夏草猛虎出林薩滿沙漠死神-斯芬克斯忍者高爾夫球規則雷神公司五斗米道抱朴子內篇(下2)北方玄武漢名相:陳平麝香20毫米自行高炮斧典中國歷史上的秦軍(中)火球術白居易古代風俗禮儀節日圍城術語勾尾蠍三清山56式160毫米迫擊炮語言表達傑克-萬斯生日抱朴子內篇(中2)5分鐘學古箏校音VX毒氣柔弱不爭九陰真經教你學古箏的保養方法母親節爲建華宮觸國殤,只因秦王念阿房少林拳系64式120毫米迫擊炮鍍金保時捷太平經(19—20)注意形式與意境的結合道家十洲三島、洞天福地秦始皇地宮被盜的傳說霍殿閣迎槍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