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又是一項艱鉅的實踐任務,關係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定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才能使科學發展觀在發展規劃上得以體現,在工作部署上得以貫徹,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
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
科學發展觀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就是把經濟建設作爲全黨最重要的任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國際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加快實現現代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我們講的經濟較快發展,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的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別是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我國經濟建設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以改革開放爲動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爲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二)尊重發展的客觀規律,理性對待國民生產總值指標
GDP是世界上通用的衡量國家、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與總量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及其變動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保持GDP的增長,至關重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都要靠GDP的持續快速增長。但我們也要看到,GDP指標也有缺陷。比如,不容易準確地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不容易反映人們實際享有的社會福利水平,也不能準確地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等等。另一方面,GDP也不是惟一的。我們考覈政績,不是單純看GDP的增長,還要看羣衆物質文化生活的實際狀況,看這個地方的就業情況、社會保障乃至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等。因此,我們要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對待現有的GDP覈算制度,擺正GDP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位置。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長率,又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片面、刻意追求GDP的增加。
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人的
全面發展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的社會。儘管當前我國國情的最大特點是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仍然是我們的建設目標。社會全面發展,作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必須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戰略地位來考慮。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也就是推進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本質爲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樣,人的畸形發展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不應包含物質財富的共同富裕,也包括全體人民在精神財富上的共同享有和自身全面發展方面的共同提高。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本質內容之一,只有當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爲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爲基本原則的社會形態創造基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具有創造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在世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必須高高舉起“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一光輝旗幟,在我們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中牢牢地堅持這一根本原則。
三、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徵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一般來說,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整體。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相應地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爲標誌。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有益的成果,主要表現爲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的進步即物質文明;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表現爲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表現爲精神產品和精神生活的進步即精神文明。對於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辯證關係,馬克思主義認爲,在社會發展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集中表現。這就爲我們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出了基本的方向。
就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而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與“三個文明”從來都是互爲條件、互爲目的、互相促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歸根到底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的偉大實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就是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文明。
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的發展受一定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僅是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槓桿,而且決定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爲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三個文明”一起抓,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積極探索和遵循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自身的發展規律,自覺地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三個文明建設都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四、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的《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着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要注重增長的速度,更要重視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的關係,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關鍵是解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爲產業結構、佈局結構、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工農業技術水平落後,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不高。不解決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就難以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也難以在21世紀更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我們要下大決心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國人口衆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着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總之,要充分運用我國的體制資源、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以及國外資源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有利因素,推動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的目標,又爲未來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爲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
【思考題】
1.怎樣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
2.爲什麼說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3.如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落實科學發展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