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

第1201章 木牛流馬(八)

皇帝隱約間其實明白歷代王朝的魔咒到底在哪。

畢竟大順是個造反起家的。

而且,明末之後,各路的復古儒學興起,對於土地兼併的問題,也都說的嘴都腫了。

這個問題能否解決?

那肯定是不太好解決的。

可,在這個時代,倒也不是不能解決。

尤其是這些年關東、南洋的開發。以及航海術的發展,對於遙遠的萬里之外的南大洋、北扶桑的探索開拓,都使得似乎理論上有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還有就是科學院農學技術的進步,弄明白了糧食的肥料到底是什麼玩意兒,理論上要是找到一塊巨大的硝石礦、海島糞石礦等,理論上也能可以延緩大順王朝的覆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治標的辦法。

皇帝希望太子明白一件事:一般來說,老百姓只要還有口飯吃,不到餓死的程度,基本上他們是不會閒着沒事幹造反的。而現在北方蠻族的威脅,已經幾乎不存在了;有威脅的西洋人,也基本被隔絕在馬六甲之外了;有狼子野心的日本,只要好好玩,能讓他們自我攻伐不休。

大順王朝的威脅,終究在內不在外。

而這個在內,不是靠一句“仁”就能解決的。

仁到三十稅一的地步,並不妨礙地主收五六成、六七成的租子。

仁和十而稅一、無失其時的經濟基礎,是授田制下的五口之家百畝田。脫離了這個經濟基礎空談仁,在皇帝看來,那是沒什麼用的。

均田或者直接搞復古井田制,那是扯淡,大順非要炸了不可,簡直就是王莽改制。

在土地私有制不動的前提下,如何緩解大順王朝的死亡?這其中,圍繞着這個目的,鐵路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正是皇帝需要讓太子想清楚的。

因爲這些東西,沒人能教。

翰林院教不明白這些東西。他們明白的道理,都是些過時的道理,不是不對,而是現在於中原,上哪給弄一夫之家百畝之田去?做不到這一點,無失其時,能解決多大的問題?

實學派的那羣人,也不能教。

不是說他們不懂這些東西,而是在皇帝看來,他們懂的方向有點不太對。他們思考的方式,適合鬆蘇、關東、南洋,但怕是不太適合整個大順。

劉鈺在鬆蘇的改革,也開了個不太好的頭——鬆蘇乾的挺好,可問題是,上哪再去找一個福建的茶葉、江西的瓷器、南洋的稻米、關東的大豆、日本歐洲的白銀、南方五省的鹽稅、已有的運河、方便的海運和人口外遷,來完成這樣的改革——這使得很多實學派的人,在皇帝看來,有點過於激進了,覺得變革很簡單,照着鬆蘇複製即可。這樣的人,還是仍在外面幹活吧,不要折騰內部的事,過於銳意容易銳出來事兒。

可能是考慮到現在問的這個問題有些過於大了,皇帝又狠細緻地問道:“罷了,朕這樣問。”

“若你手中,有兩千萬兩白銀。就按照西直門到門頭溝那條鐵路,一里路一萬兩銀子來算。”

“朕問你,你這第一個兩千萬兩,也就是兩千裡的路,修哪裡?”

這個問題,比起剛纔那個,看似簡單多了,回答起來也不太至於弄得大而無當,說不清楚。

可實際上內核的東西,可是一點沒變。

只是把問題隱藏在這個簡化之後的問題之中,最終還是繞不開“爲什麼要先修”這個問題。

太子對這個問題,倒還真的不陌生。

門頭溝到西直門的鐵路修成之後,實學派的人歡呼雀躍,很是對着未來暢想了一番。

暢想的流派,那可就多了去了。

有傳統的漢唐舊疆郡縣派的,那自然是琢磨着先通瀋陽,而至漢四郡。

有西北邊疆戍邊派的,那自然是琢磨着趕緊解決河西走廊,穩控西域的。

還有貿易派、工商派等等、等等。

流派太多,而且暢想未來的,都是在認定鐵路這東西,將來真的會像是火門銃進化爲燧石槍一樣,大有可爲,只差個蒸汽機車,估計數年之內多半也能解決。

既是如此,太子也讀過不少類似的文章。

粗看下去,就感覺,好像說的都有道理,都沒啥問題。

真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真要論起來的話,似乎只要有錢,哪個都有道理,甚至恨不得修的遍地都是纔好呢。

但既然皇帝問的是優先級,那麼這就總不能回答,應該可勁兒修,修滿爲止。

說到底,這個回答,到底還是要看皇帝是否滿意。

雖然是親父子關係。

但這時候還是君臣。這種考教,是讓太子最爲不安的。

想了一下,太子還是選了一個,回道:“兒臣以爲,若要修,以兩千裡論。”

“則應修天津到京城、而京城延至張家口。此不足兩千裡,剩餘則從京城往熱河方向修。”

皇帝沒有評價是否滿意,而是非常非常冷靜地問道:“何故?”

太子也聽不出來父皇到底是對這個答案滿意還是不滿意,也不敢去揣測是否滿意,幾日話都說出來了,那就只能有什麼說什麼了,儘可能把道理講明白。

“兒臣以爲,此番修,有如下利處。”

“於其一,興國公常慨嘆,蒙地之羊毛,駝絨等,未能至天津。若只有鐵路運至天津,則工商業必將大興,活人不下十萬。”

“於其二,昔者父皇便興以商控蒙之策,若得蒙地與內地商貿溝通,則蒙人難叛。”

“於其三,若北疆有事,則京城可立即出兵彈壓。如此,北疆再無大礙。”

“於其四,京畿周邊,人口滋生。蒙地多有空地,可遷而墾蒙,是蒙人貴族歸化爲地主。如此,方可教化以聖人之言。”

“於其五,京城附近流民,正可用以修路築路,使之有些生計,不至生亂。”

“於其七……”

太子可謂是用盡畢生所學,將這麼做的諸多好處,能想的都想出來,力求讓皇帝覺得自己思路開拓。

然而,皇帝雖然面無表情,心裡卻忍不住有些恨鐵不成鋼地感嘆道:我的兒啊,你第一條鐵路怎麼能往這邊修?你是真不知道朝廷的危機到底在哪啊!

這條路,按照兩千裡一個批次來算,只怕前三都不應該排進去,你怎麼能往這邊想?

不是說不能修,也不是說不對,而是說這個題本身就是再考輕重緩急,考一考太子對統治的理解、對危機的認識。第一條路選擇往這邊修,在皇帝看來,那實在是沒明白,這東西對於統治的真正意義。

或者說,沒明白大順王朝的危機,到底在什麼方向。

不管是羊毛駝絨這些工商業的發展、還是所謂的墾蒙移民、亦或者防備北疆有事……

這些東西,此時哪裡排的上號啊?

(本章完)

第443章 誘降第100章 槍和槍第153章 鎖國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393章 泡沫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395章 樞密院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737章 機遇(下)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1228章 開戰(七)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940章 自覺(二)第1046章 破綻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441章 分歧(七)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680章 隱喻(上)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38章 良家子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783章 作死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324章 冒犯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312章 偶然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80章 開個小洞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72章 參謀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883章 無用功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368章 我是誰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163章 備戰(二)第345章 畫餅第1167章 備戰(六)第1231章 開戰(十)
第443章 誘降第100章 槍和槍第153章 鎖國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393章 泡沫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395章 樞密院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737章 機遇(下)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1228章 開戰(七)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940章 自覺(二)第1046章 破綻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441章 分歧(七)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680章 隱喻(上)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38章 良家子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783章 作死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1324章 冒犯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201章 七擒七縱亦不懼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312章 偶然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80章 開個小洞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72章 參謀第271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上)第883章 無用功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368章 我是誰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163章 備戰(二)第345章 畫餅第1167章 備戰(六)第1231章 開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