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

學會感恩,最理想的做人哲學

一對老夫婦靠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30年來先後共收養49個棄嬰,他們陸續被人抱養,但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一位退伍老軍人傾個人之力資助過130多名學生,而這些受助學生畢業後主動與他聯繫並表示過感謝的,還不到10%;當叢飛臥病在牀之時,受他資助的許多人不但不來探望,還在催促他“快點病好出來賺錢”……

當下,閱覽報紙或者網絡就會發現,忘恩而不感恩的事不勝枚舉,感恩心的缺失已經成爲一種社會病。人們不禁感嘆,在這個功利化傾向和浮躁風氣瀰漫的社會中,感恩意識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了。很多人都認爲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感恩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逐漸淡化,甚至已經淡化到了匱乏的程度。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位年輕學子在得到一份捐助時,他接受並簽訂了一份“道德協議”。協議規定,他畢業後,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要回捐不少於受助數目的慈善資金。

中國人向來提倡感恩,但今天,這些受到救助的人爲何忘記了感激?爲什麼我們連感恩都需要“強迫執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功利的時代,我們實際上更加需要感恩。因爲學會感恩,纔會更加領悟生命的燦爛;因爲懂得感恩,纔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情懷;因爲知道感恩,纔會明白自己應該擔負起的責任。

感恩是人類千年傳唱的美德,洋溢着濃濃的人性氣息。英國的塞繆爾·約翰遜博士有一句名言:“感恩是偉大教養的果實,你不會在粗俗的人身上發現這種品質。”

在2010年的溫哥華冬奧會上,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賽備受矚目,賽前被看好的中國選手王濛沒有讓人們失望,她以43秒48的成績奪得中國在本屆冬奧會上第二枚金牌,也成爲中國冬奧歷史上第一位成功衛冕的冠軍。帶着這些榮譽,奪得金牌後的王濛迅速滑到了自己的教練李琰面前,向其做出下跪磕頭的動作,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和對恩師的感激。

比王濛成功衛冕更讓人感動的,是她在賽後面朝李琰跪倒在地、叩謝教練的那一拜。王濛這一拜,是一個懂得感恩者內心情緒的最直接表達;是一個運動員功成名就之後的感動和感激的最直觀體現。

學會感恩,不僅僅意味着要擁有一種寬廣的胸襟和高貴的德行,實際上,它更應是一種深刻的能愉悅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在生活中實踐。感恩是一種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快樂,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和諧的種子。我們只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麗,就能永遠快樂地生活在真情的陽光裡!

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裡,當代科學大師霍金的學術報告剛剛結束,聽衆們還沉浸在那閃爍着思想火花的精彩絕倫的報告當中,一位年輕的女記者便急切地走到這位科學大師面前,提出了一個十分不解的困惑:“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您永遠地固定在輪椅上了。您難道沒有爲自己失去了太多而悲傷過嗎?”

霍金臉上掛着微笑,緩緩地擡起手臂,用不大靈便的手指,艱難地敲擊着胸前的鍵盤,隨着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在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而醒目地顯示出了下列幾行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夠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最重要的是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個肌肉萎縮而且不能說話的人是依靠什麼力量成爲當代的科學大師?是感恩。霍金爲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何不也做一個感恩的人,用感恩的“智慧”在職場開疆拓土?

生活和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付出纔有回報。如果我們因爲某個理由冷漠地面對世界,那麼世界也不會給我們好臉色看;如果我們對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可能得到他人積極的迴應。有個哲人曾說:“受人恩惠不是美德,報恩纔是。當他積極投入到感恩的工作中時,美德就產生了。”一個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容易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在日本,明治保險公司的推銷員原一平被譽爲“推銷之神”,但他並沒有傲慢自大,反而謙恭有加,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三恩”,即社恩、佛恩和客恩。

日本的公司又叫社,原一平認爲自己的成功首先是來源於“社”的辛苦栽培,沒有“社”就沒有今日的他,串田董事長的知遇之恩更是讓他銘感五內。他十分尊敬“社”,這便是原一平所說的“社恩”。其次,他特別感謝啓蒙恩師吉田勝逞法師和伊藤道海法師,他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爲他指點迷津,這便是“佛恩”;此外,他對參加保險的客戶以及合作的同事心存感激,平日裡,他除了將業務所得的10%留作己用之外,其餘全部饋贈給公司與客戶,以報答他們的幫助與支持。這便是“客恩”。

因爲心懷感恩,原一平在工作中比別人更加辛勤,給客戶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爲自己、爲公司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業績,最終走向了“推銷之神”的輝煌頂峰。心懷感恩,原一平在推銷這一條片佈滿荊棘的田野裡闖出了自己的一條陽光大道。

可見,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種人生攻略,一種爲自己贏得美好未來的憑證。讀懂感恩,踐行感恩,是我們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創造社會價值的力量源泉。

懷有感恩之心,你會變得更謙和、可敬而且高尚。以感恩的心態來對待工作,工作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動自發的行爲,有了這樣一種可貴的職業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難獲得成功。

擔當責任,最完美的做事方略

人在自己的哭聲中而來,在別人的哭聲中而去,跨越生死之間的這一段就是人生。從出生到這個世界開始,不同的人就在對你施恩,我們在享受人生樂趣的同時,也在承擔着人生各階段不同的責任。父母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我們要感恩父母,贍養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企業爲每個人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員工要感恩企業和老闆,完成工作是員工的責任;社會給了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家應該感恩社會,照章納稅是企業家的責任……

如果我們每天抱持一顆感恩的胸懷,感念世間種種給予,我們必然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待世界,激發起內心一種敢於負責,主動負責的積極態度,反哺父母、企業、社會。那麼,我們每個人家庭必溫馨美滿,事業必成功,社會也必定和諧繁榮;反之,若一個人的感恩意識淡薄,認爲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天生就應享受的,對人對事不主動去擔當,不懂付出與奉獻,那麼他即使僥倖一時成功了,也很難有長遠的發展。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有河北省農民耿氏兄弟屢次向奶站出售摻加有三聚氰胺的牛奶,而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牛奶就是要加工給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東西”;而另一方面,三鹿集團從2008年3月份開始就陸續接到一些患者泌尿系統結石病的投訴,卻未能引起重視,只是千方百計敷衍,爲應付產能緊缺的現狀,竟將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以更大批量投入市場。

無論是耿氏兄弟還是三鹿企業,他們忘了一件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就是責任。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的首要任務是要擔當責任,其次纔是賺錢贏利。誰違反了這個原則,誰就可能被市場被社會所淘汰。

人生的最大價值,就是對工作抱持一種負責的態度。每個人都應該用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只有時刻不忘責任,才能發掘出每個人內心蘊藏的活力、熱情和巨大的創造力。假若一個公司老闆的周圍缺乏負責實幹的員工,而你恰恰又是具有強烈的責任精神,你自然能得到重視,受到重用,獲得提拔。如果你在工作中缺乏責任精神,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是什麼阻擋了你敬業的步伐?

負責讓人感到快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快樂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敬業,對待工作敷衍了事的人。人們常常認爲只要準時上班、按點工作、不遲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領自己的那份工資了。可是,這樣你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氣沉沉的、被動的。如果以一種主動負責的新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工作,便會從中找到新的興奮點,從而在工作中成就自己。

有“馬班郵路上的忠誠信使”稱號的王順友,他20多年如一日,揹負“信使”的責任在自己的鄉郵之路上做出了令世人感動的成績。

王順友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郵政局投遞員,2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着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的艱苦而平凡的鄉郵工作。郵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遞兩班,一個班期爲14天。20多年來,他送郵行程相當於圍繞地球轉了6圈!

王順友擔負的馬班郵路,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一天要經過幾個氣候帶。他經常露宿荒山岩洞、亂石叢林,經歷了被野獸襲擊、意外受傷乃至腸子被騾馬踢破等艱難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郵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時間在大山中度過,無法照顧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女,卻沒有向單位提出過任何要求。

爲了排遣郵路上的寂寞和孤獨,娛樂身心,他自編自唱山歌,其間不乏精品,像“爲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等。爲了能把信件及時送到羣衆手中,他寧願在風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繞行以方便沿途羣衆。而且還熱心爲農民羣衆傳遞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購買優良種子。爲了給羣衆捎去生產生活用品,王順友甘願繞路、貼錢、吃苦,受到羣衆的廣泛稱讚。

20年來,王順友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也沒有丟失過一個郵件、一份報刊,投遞準確率達到100%。2005年,王順友應萬國郵政聯盟之邀,飛赴瑞士,爲萬國郵聯行政理事會作關於中國郵政普遍服務的報告。自1874年成立以來,王順友是受邀作主題報告的第一個普通郵遞員!他的成績迎來了全世界的敬意。

2008年9月14日,王順友被評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王順友立足於自己本職崗位,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上,20多年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堪稱爲敬業愛崗的典範。

責任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分量愈來愈重,甚至成爲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基本職業道德的重要準則。負責工作表面上看起來有益於企業,有益於老闆,但最大的受益人還是自己,我們把負責當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中感受到快樂。

任何一個人,若懂得以感恩爲動力,時刻以負責的態度做事,我們平淡的生活定能充實,我們平凡的事業定會成功。

感恩—愛心—責任:搭建企業常青的同心圓

我們每個人都因愛和責任而生,一生下來便與愛和責任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心,它被許多同心圓所環繞。從我們自己的圓心出發,第一層出現了——這是由家庭與親朋組成的圈;第二層是由所在企業中的領導、同事、朋友組成的圈;第三層是由所生存社會中的人組成的圈,然後是由身邊的同胞、民族、國家所組成的圈;最後,是由整個人類遺蹟生存環境等所構成的圈。每一個圈都靠愛和責任來維繫,並靠愛和責任向外延伸。愛和責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

愛和責任,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通過施愛和被愛,通過互相感恩、共擔責任,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同一個團隊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個同心圓。

在愛的世界裡,我們唯有將愛心匯聚成一顆顆責任心,才能爲社會撐起廣闊而和諧的天空。責任是愛的底線,但絕不是愛的終結。有一種大愛叫做責任,每當遇到危難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中華民族的堅強,看到民族的大愛,我們痛楚的心會感到欣慰。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時刻牽動着每個人的心,催促着每一個人的腳步,用一顆顆愛心和一個個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美德。

無論是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還是2010年的“玉樹地震”,緊急開拔的軍隊、醫療隊,臨時徵用的民航班機,推掉訂單的救災物資加工企業……不是沒有顧慮,不是沒有恐懼。是責任,讓我們所有人,無論是否相識、無論距離遠近,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向災區進發,向災區伸出援手。因爲責任早已深入骨髓,大愛才會如此無邊。

對企業而言,愛與責任是企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企業裡面的成員能夠彼此友愛、互相感恩、共擔責任,那麼企業之樹必將枝繁葉茂。

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1章 前言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1章 前言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1章 前言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1章 前言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
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1章 前言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1章 前言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1章 前言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1章 前言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1章 前言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5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2)第3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2)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4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1)第6章 責任沉澱在感恩之人的靈魂裡 (3)第7章 感恩·責任·成長: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 (1)第1章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