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
齊、樑於樵木河,展開激戰!
戰至十二個晝夜,樑軍大敗,齊軍揮軍渡河,楊玄之攜代樑帝逃往“長殷”。
十六日,在齊軍圍堵之下,楊玄之自知無力迴天,揹負代樑帝,跳下滾滾江濤。
一代明相,就此謝幕。
隨着楊玄之的這一跳,樑國亦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南樑小朝廷的覆滅,宣示着樑國的廣袤國土,如今已盡皆在齊國的掌握之中,消息傳到京都,滿朝歡欣鼓舞,內閣旋即對項呂回覆,應一鼓作氣,攻下西楚,如此一來,則天下定矣!
同年十一月,項呂率軍,進攻西楚。
戰事一開,便面臨楚軍激烈抵抗。
更有吐蕃軍突然參戰,雙方在楚國東方國境線死戰不休,楚軍激烈反抗的程度,出乎齊軍意料,就連最擅攻城拔寨的神鋒軍,亦是難以攻破楚軍構建的堅固防線,戰事一度陷入焦灼,雙方死傷無數。
齊軍兵鋒被阻,始終無法攻破楚國防線,每時每刻,不知要填進去多少人命,內閣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接連商議十幾日,最後無奈之下,只能將希望再次寄託在陸沉身上。
陸沉帶兵打仗的戰績是無比輝煌的,未嘗一敗,就連西楚最強的神鋒軍都能輕易擊潰,在朝廷所有官員看來,此次只要陸沉出馬,勢必亦是馬到功成!
而陸沉也的確沒有辜負滿朝的期望,率軍趕到楚國邊境,與項呂匯合之後,沒用上半個月,便與項呂合力,將楚國防線打破!
在樑國戰場,楚軍本就已損失慘重,此次死守國境,更是動用了全部力量,結果饒是如此,仍然沒有抵得住齊軍鐵蹄,被齊軍打破國境防線,愈發傷亡慘重,已然無法阻擋齊軍鋒芒,任由齊軍長驅直入,高奏凱歌。
即便憑藉山川地利,楚軍時常能打出漂亮的阻擊,可相較於整體的潰敗局面,局部的零星勝利,卻是並不能改變什麼。
不過不得不說,楚人的確悍勇,樑晉兵敗,皆是一敗再敗,一瀉千里,而楚國雖然亦無法扭轉頹勢,可相比較於樑國晉國的慘敗,卻是有韌性的多,拼命的抵抗,讓齊軍雖然完全佔據主動,可卻始終無法形成滅亡之勢。
齊軍在楚國這個戰爭泥潭陷足近乎兩年之久,方纔將耶律洪川率領的最後一支楚軍主力擊潰,向楚都進軍。
得知耶律洪川兵敗,擎王自知國破在即,攜金銀財帛,意欲逃難吐蕃,怎料被齊軍所得知,齊定遠軍演武教頭申屠寒江,率兵三百,將擎王格殺於黑松嶺。
齊軍兵臨城下,楚國業已大勢已去,可楚人卻是寧死不降,在定遠侯陸沉的指揮下,齊軍對楚都發起激烈猛攻,在這場攻城戰中,公輸家率領的神鋒軍發揮巨大效用,在無數威力恐怖的戰爭器械轟擊下,不過半月,楚都便千瘡百孔,被齊軍攻破。
隨着楚都一破,楚國終於宣告覆滅。
不過齊軍並沒有立刻停下腳步,楚國覆滅後,項呂旋即領兵,奔赴吐蕃。
吐蕃亦是誓死相抗,不肯臣服,奈何終不敵齊軍虎狼之師,城池被踏破,這個曾盛極一時的蠻人國家,亦最終泯然於時間。
楚國覆滅,吐蕃隨亡,就此,天下宣告一統。
餘下若干邊陲小國,紛紛向齊國上書,表示臣服。
當然,亦有不服從齊國統治者,皆被齊國征討,要麼臣服,要麼覆滅!
……
又是一年大雪紛飛,已然作爲天下間唯一的帝都乾雍城,愈發的巍峨壯麗。
天下終於一統,本就厭倦朝廷瑣事的陸沉,也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功成身退。
皇帝雖然仍舊年幼,可有內閣諸臣輔佐,已無須他繼續事事跟着操心。
距離楚國覆滅,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年,可這天下,仍是百廢待興,朝廷忙的團團轉,而陸沉自帶兵歸來,便卸去一身差事,真正做起了逍遙侯爺。
不過,他人雖不在朝堂,滿朝堂的人,卻仍以他馬首是瞻。
但有何大事需要決策,非得他點頭,否則斷然不敢施行。
這日,一道聖旨,從宮中來到定遠侯府。
乃是封陸沉爲國公的詔書。
送別傳旨太監,陸沉自顧坐了回去,雲淡風輕地品茶。
顧岫澤卻是坐不住,直皺眉道:“以侯爺您立下的赫赫戰功,便是成爲大齊第一位異姓王也不爲過,只是……陛下年幼,想來斷然不會主動想起封侯爺您爲國公……”
陸沉淡然一笑,擺了擺手,說道:“不用胡亂猜測了,要封本侯爲國公一事,本侯早就已經知道了。”
顧岫澤一愣道:“侯爺早就知道?”
陸沉點點頭,說道:“還不是皇帝身邊那幾個傢伙搞的貓膩,無非又是他們幾個對皇帝說本侯的壞話,可又拿本侯無可奈何,結果便自作聰明,以爲將本侯擢爲國公,便能安穩住本侯,使本侯感念聖上恩德,不會生出叛逆之心。”
顧岫澤生出怒氣,沉聲道:“盧巽,常羊,尤且……這幾個混賬!”
陸沉一嘆道:“皇帝尚且年幼,或許還不知猜忌爲何物,可年紀太小,終究是還不能分清善惡黑白,別人說什麼,他便信什麼,如今他對本侯,或許只是害怕,厭惡,可隨着他年紀越來越大,害怕,厭惡,恐怕便要演變爲猜忌,甚至是殺心了。”
顧岫澤面色大變,急道:“應儘快將盧巽那幾個混賬剷除,絕不能讓他們繼續諂主惑君!”
陸沉淡淡笑道:“收拾這幾個傢伙,是一定要的,不過在此之前,本侯也是時候該和皇帝說說心裡話了,本來這些話,本侯想要等皇帝年紀大些再說,可現在看來……”
他話說一半,便戛然而止。
顧岫澤詫異道:“侯爺想要與陛下說些什麼?”
陸沉搖了搖頭,沒有回答顧岫澤的疑問。
他緩緩起身,穿上厚實的大氅,推開房門,抗住突然涌進的風雪,身軀巍然不動,說道:“備轎,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