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九個一

“黃鳥忽飛過,窅然思故人。

不知千里外,誰個酒杯頻。

客路鷹山曉,河橋柳水濱。

城南凝望處,梧葉下秋旻。”( [明] 郭第,稍改動。)

周學朝這首詩誦讀出來,無疑是到一定的高度。沒有題一個秋字,但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讓人觸發而傷感。

看到周學朝面帶笑意,自然是爲自己這詩而意氣風發,完全可將華新社這邊的人碾壓下去。詩很快被傳開,幾乎所有人都在念誦,而後體會着詩句的意境。

楊繼業聽了周學朝這詩,倒是笑笑,詩雖不錯,可要說當真傳頌千古的程度,卻達不到。哪怕傳揚出垣武城,都不容易的。

孫曉君反覆念過這詩,神情有些壓抑,但他先看了看錢儒龍。先知道錢儒龍能不能追上這樣的詩句,卻見錢儒龍也是神態凝重。再看楊繼業時,見楊繼業似乎在沉思,也不多打攪他。

錢儒龍知道,這時候還不能讓楊繼業就上,文峰社那邊除了周學朝,另外還有一個周遠山的,詩才也不差,至少不會比前面的人差。華新社這邊,也唯有堵上楊繼業能夠出好詩,纔可能勝出文峰社。

至於柳風社,雖然也有不錯的詩詞,總體而言,真正爭勝的還是華新社和文峰社兩家。

錢儒龍走出人羣,到高臺中間,神態一沉,便唸誦起來:

“秋風吹雨過南洲,一夜新涼是入秋。

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閒自理空侯。”( [明] 夏雲英,稍改動)

錢儒龍這詩也是基於城南露洲而發,於情於景也算切合。這詩即使細論起來,可能要稍微遜於周學朝的詩句,但也沒有太明顯的差別。如此算來,倒是不算輸與對方。

周學朝這時候便說,“孫曉君,你我雙方,該出來的人都差不多了,華新社不會是請外人幫忙吧?”

“周兄,楊詠石本來就入我華新社,自然是華新社一員,有什麼不對嗎?正好你文峰社還有周遠山,與楊詠石一拼,我想,周兄肯定會勝出的。”孫曉君故意這樣說,倒不是貶楊繼業,而是因爲周遠山三十多歲,楊繼業才十六歲,年齡上的差距大了。

“作詩寫句,又不是那些下人擔擔子。看的是誰悟性高,聖學得用心悟。”周學朝冷聲說,知道孫曉君故意將這個年齡問題擺出來,那是在爲楊繼業爭年齡優勢。

雖說這樣的比詩、論詩,是不看年齡大小的,但在各人心目中,對於年齡還是有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一個人的才華、才學,與年齡還是有較大關係的。因爲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事,還有就是經歷,也是積累才行。

楊繼業對此自然不多說,等孫曉君說後,周學朝繼續說,“要不這樣?我們這邊先來?算是讓華新社佔先了吧。”

楊繼業這時候,自然要佔據更多的優勢,說,“之前兩次都是文峰社的人先,這一次還是我先拋磚引玉吧。”

孫曉君原本想等楊繼業最後,這樣也可看看周山遠的實力,就更有把握些。只是,見楊繼業已經站出來,也不好多說。

周學朝見楊繼業如此,笑起來,說,“楊學弟想先,可不要後悔哦。”

楊繼業微笑着,先看一圈書生,見他們都帶着期待之態。然後微微一笑,隨即,將注意力放在遠處江邊的一條小漁船上。

他看得有些專注,時間也稍嫌長,使得孫曉君、錢儒龍等人也隨同看過去。周學朝、周山遠等人也順着目光看去,而後更多的人都看向那邊的情景。

有些人的視野被樹林遮住,看不到具體的東西,反而更着急一些。見人們的注意力被引過去,楊繼業自然在心中笑起來。遠處的小船、漁人等,都是他先前就叮囑巫豹安排人去做這個樣子。

這時候,楊繼業將桌上的紙和筆拿來,鋪展開。揮筆疾走,筆下出現一行字:

秋江獨釣

——城南露洲文會即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清.王世禎)

四句寫就,楊繼業長舒一口氣,這也是爲了博取文名,再一次抄詩。心中雖有愧,臉上卻裝叉,這也是無奈之舉。在文朝,這東西是開路先鋒,打門錘啊。

孫曉君本來是非常緊張的,楊繼業這首詩的好與壞,不僅僅是楊繼業自身的文名,還將華新社與文峰社之間的競爭、對抗,牽扯其中,就非同小可了。

誦讀了這四句詩,孫曉君特意地向遠處江邊的小船望去,然後,再一次聲情並茂地念這詩。隨後說,“這詩如何?大家議一議吧。你們看看,江邊的那船、那漁人,楊詠石這詩……一詩二十八言,就有九個一,這纔是真真將詩做到絕處!這是傳世之詩啊。”

不僅是孫曉君、錢儒龍等華新社的人,對楊繼業這首詩次高贊,柳風社的秀才們也是給了高贊;周學朝、周山遠等人也是瞠目結舌,不知該怎麼說。

對一首好詩,如果你睜眼說瞎話,你所說的話也會被傳開,作爲反面教材,對你的文名也是有較大影響。爲此,周學朝他們真不敢直接貶斥楊繼業的詩不好。

對於楊繼業在一首詩中,連用了九個一的寫法,更是佩服到極點。按照孫曉君所說,千古以來,有誰人敢像楊詠石這樣寫詩,寫出傳世千古的名篇?

楊繼業這首詩,很快傳向樓船去。高臺這裡,還不知大佬們會對楊繼業的詩如畫評價,可心裡明白,這樣的詩、用句措辭、意境之高遠,無需聽到大佬們的點贊已經有結果的。

文峰社那邊還有周遠山沒有作詩,原本是要同樣具有競技的,比較高低品次。這時候,周遠山遲遲不肯走出來,孫曉君看着周學朝和周遠山,面帶微笑,似乎很耐心地等着。

周遠山猶豫再三,最終都沒走出人羣,不想讓自己在這樣的詩面前,完全比下來。

在等待中,樓船上對楊繼業的詩評價傳到高臺來。

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194章 小六出戰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629章 蠻族軍留蘇杭第328章 知兵張濤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553章 邀入夥第696章 破王家第575章 王師抵達第676章 豫南潰堤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697章 欽差到第263章 秋試三場第154章 朱成章和劉世博第55章 冬梅落陷第714章 不經打第146章 態度粗暴第172章 打 獵第84章 又見啞巴第657章 女兒心思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655章 勝三傑第693章 按屋管理第392章 奇襲見湖鎮(四)第564章 攻寨手段第696章 破王家第130章 演 說第654章 嚴家三兄弟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211章 不用勉強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422章 張靖海去當兵第104章 汗如雨第433章 三段式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123章 讀與考第604章 觀察敵情第330章 沒信心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617章 寄望皇孫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29章 伯權大師第75章 赴死之殺第173章 衝上去第168章 劉耀輝出面第439章 幾種作物第545章 情況有異第403章 三件寶第273章 夜裡的相處第573章 失蹤了第602章 劉浪成熟第167章 誰出戰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51章 冬梅殺到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505章 韓立仁隨行第98章 忠心換槍第70章 攻楊家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358章 勢如破竹第473章 嚶嚶地哭第86章 裝傻啊第120章 山洞有礦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397章 新年大禮第512章 見老爸第13章 到 手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98章 忠心換槍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96章 再進王府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461章 戰機與戰場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303章 報 官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630章 有喜啦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376章 護牆交戰第468章 煽耳光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598章 右相返京第55章 冬梅落陷第68章 決戰起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707章 密 談第152章 大宗師之威第653章 星星之火第117章 搭搭手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75章 赴死之殺
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194章 小六出戰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629章 蠻族軍留蘇杭第328章 知兵張濤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553章 邀入夥第696章 破王家第575章 王師抵達第676章 豫南潰堤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697章 欽差到第263章 秋試三場第154章 朱成章和劉世博第55章 冬梅落陷第714章 不經打第146章 態度粗暴第172章 打 獵第84章 又見啞巴第657章 女兒心思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655章 勝三傑第693章 按屋管理第392章 奇襲見湖鎮(四)第564章 攻寨手段第696章 破王家第130章 演 說第654章 嚴家三兄弟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211章 不用勉強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422章 張靖海去當兵第104章 汗如雨第433章 三段式第615章 張洪庭之雜感第123章 讀與考第604章 觀察敵情第330章 沒信心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617章 寄望皇孫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29章 伯權大師第75章 赴死之殺第173章 衝上去第168章 劉耀輝出面第439章 幾種作物第545章 情況有異第403章 三件寶第273章 夜裡的相處第573章 失蹤了第602章 劉浪成熟第167章 誰出戰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51章 冬梅殺到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505章 韓立仁隨行第98章 忠心換槍第70章 攻楊家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358章 勢如破竹第473章 嚶嚶地哭第86章 裝傻啊第120章 山洞有礦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397章 新年大禮第512章 見老爸第13章 到 手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98章 忠心換槍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96章 再進王府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461章 戰機與戰場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303章 報 官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630章 有喜啦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376章 護牆交戰第468章 煽耳光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598章 右相返京第55章 冬梅落陷第68章 決戰起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707章 密 談第152章 大宗師之威第653章 星星之火第117章 搭搭手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75章 赴死之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