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

詩曰:

緩急人生所不無,全憑親友力相扶。

蘇洪大節因爲使,嬰杵高名在立孤。

仗義終須收義報,弄讒到底伏讒辜。

是非豈獨天張主,人事從來不可誣。

卻說蘇御史因楊御史託他向白太常求親,心下也忖知有萬分難成,卻不好徑自回覆。到次日只得來見白太常。

此時白太常尚未起身,叫人請蘇御史書房中坐下,忙忙梳洗出來相見,因問道:“年兄今日爲何出門太早?”蘇御史道:“受人之託,又有求於人,安得不早?”白太常問道:“年兄受何人之託?又求於何人?”蘇御史道:“小弟受了楊子獻之託,要求於年兄。”

白公見說話有因,已知來意,便先說道:“楊子獻既託年兄要求小弟,只除了親身,徐者再無不領命之理。”蘇御史大笑道:“年兄通仙了,正爲此事。昨日老楊同在公堂議事,議完了,他就同到小寓說道,因前日見令愛佳章,知賢淑多才,甚生欣慕,意欲絲蘿附喬,故以斧柯託弟,小弟也知此事未必當年兄之意,無奈他再三墾求,不好率爾回他,只得來告之年兄。允與不允一聽年兄上裁,小弟也不敢勸勉。”

白公道:“此事小弟幾乎被他愚了。”蘇御史道:“卻是爲何?”白公遂將相士廖德明之言與吳翰林請酒及錯讀“弗告軒”之事,細細說了一遍道:“若不是小弟與舍親細心,豈不落彼局中乎?”蘇御史道:“他乃郎之事小弟盡知,他原詩二房金-知縣陸文明取的。前年江西劉按臺要參陸知縣,卻得老楊之力爲他周旋,故此陸知縣以此相報。前日老楊尚要爲陸知縣謀行取,卻是朱英不肯而止。由此看來,他乃郎無真纔可知,如何配得令愛?”

白公道:“這些事俱不必提。年兄復他,只道小弟不允便了。”蘇御史道:“小弟知之。”說罷就要起身,白公那裡肯放,只留下小酌數杯,吃了早膳,方纔放去。正是:

道義原相合,邪正自不投。

人生當見諒,何必強相求。

卻說蘇御史別了白公,也不回寓,就竟到楊御史家來。楊御史接着道:“重勞年兄,何以圖報?”蘇御史道:“勞而無功,望年兄勿罪。”楊御史道:“難道白年兄不允?”蘇御史道:“小弟今日往見白年兄,即以年兄之命達上。他說道,本當從命,一者今郎高才,柔弱小娃豈能作配;二者白年兄無子,父女相依久矣,況貴省懸遠,亦難輕別;三者年尚幼小,更欲稍待,故不能從教。”楊御史道:“這些話俱是飾詞。小弟知他意思,大都是嫌小弟窮官,門戶不當對耳。既不肯,便罷了。小兒雖庸才,未必便至無婦;他令愛十六歲,也不小了;江西雖遠,難道終身留在家裡不成?只看他嫁何等人家,甚麼才子!”

蘇御史道:“年兄不必動氣。白年兄愛女之心一時固執,又兼小弟不善辭令,未能開悟,或者有時回思轉念亦未可知。年兄既爲令郎選求賢助,不妨緩緩再煩媒灼。”楊御史道:“年兄之言不聽,再有何人可往也?罷,小弟求他既不允,然天下事料不定,或者他倒來求小弟也不可知。只是重勞年兄爲不當耳。”蘇御史見楊御史發急,因說道:“小弟極力撮合,爭奈此老執拗,叫小弟也無法,只得且告別,容有機會,再當勸成。”楊御史道:“重勞重勞,多感多感!”說罷,蘇御史遂作別而去。正是:

喜非容易易於怒,恩不能多多在仇。

半世相知知不固,一時懷恨恨無休。

卻說楊御史送了蘇御史出門,自家回進內廳坐下,越想越惱:“這老兒這等可惡!你既不肯,爲何前日又叫老吳治酒請我父子?這不是明明奚落我了!況他往往恃有才情,將我傲慢。我因念是同年,不與他計較。就是前日賞菊做詩吃酒,不知使了多少氣質,我也忍了他的。就是這頭親事,我來求你,也不辱沒了你,爲何就不允?我如今必尋一事處他一處,方纔出我之氣。”又想了一會兒道:“有計在此。前日我說皇上要差人迎請上皇便是難事,他卻笑我沒有丈夫氣。昨日朝廷着我衙門中會議,要各人薦舉,我正無人可薦,何不就將他薦了上去?着他這有丈夫氣的且往虜庭去走一遭。況他又無子息,看他將此弱女託與何人!只恐到那時節求我做親,也是遲了。”算計已定,便寫一折說:“太常正卿白玄,老成歷練,大有才氣,若充迎請上皇之使,定當不辱君命。伏乞奏請定奪。”暗暗的送上堂來。

都察院正苦無人,得了此謁,即知會九卿,恰好六科也公薦了都給事中李實,大家隨將二人名字薦上。到次日旨意下:“將二人俱加部堂職銜,充正副使,候問上皇,兼講和好。限五日即行。俟歸,另行升賞。”

旨意下了,早有報人報到白太常私衙來。白太常聞知,心下呆了一呆,暗想道:“這是誰人陷我?”又想想道:“再無他人,定是楊延詔這老賊,因親事不遂,故與我作對頭耳。雖然他懷私陷我,然我想如今上皇因身虜庭,爲臣子的去候問一番,或乘此講和,迎請還朝,則我重出來做官一場也不枉然。但只是我此去虜情難測,歸來迅速不可知,紅玉一弱女如何可以獨住?況楊家老賊既已與我爲難,我去之後,必然另生風波,了茫不謹必遭他毒手。”

正躊躇間,忽報蘇御史來拜。白公忙出來相見。蘇御史揖也不作完就說道:“有這等事,老楊竟不成人!爲前日婚事不成,竟瞞着我將年兄名字暗暗揭上堂去!今早命下我方曉得。小弟隨即尋他去講,他只躲了不見。小弟沒法,方纔只得約了幾個同寅去見王相公,備說他求親年兄不肯故起此釁的緣故。王相公聽了,也覺不平,他說道:‘但是命下了,不可挽回。除非是年兄出一紙病揭,待做衙門再公舉一人,方好於中婉轉’。故此小弟來見年兄。當速圖之,不可緩了。”

白公道:“深感年兄盛意。但此事雖是老楊陷我,然聖旨既下,即是朝廷之事,爲鉅子者豈可推託?若以病辭,不獨得教名數,亦爲老楊所笑也。”蘇御史道:“年兄之論團正,但只是年見遲暮之年,當此嚴冷之際,塞外驅馳,良不容易。”白公道:“上皇且陷窮虜,何況做臣敢惜勞苦?”蘇御史慘然嘆息道:“年兄忠義之心可質鬼神矣。不獨老楊禽獸作千古罪人,即弟輩以小人之心推測君子,亦應抱愧。然良友犯難遠行,而弟輩倦俄之衷終不能釋然,奈何,奈何!”

白公亦慘然道:“年兄骨肉之愛,弟非草木,豈不知感?然此身既在名教中,平生所學何事敢不以孤忠自矢?當顛沛而只以死生恩怨爲心,則與老楊何異。”蘇御史道:“年兄高懷烈忠,弟輩不及多矣。然天相吉人,自當乘危而安。但弟輩局量偏淺,不能與此等小人爲伍;況長安險地,年兄行後,小弟決要討一差離此矣。”白公道:“討得一差,強若在此。”說罷就要邀蘇御史書房去坐,蘇御史不肯,道:“此何時,尚可閒坐耶?”遂起身辭去。正是:

愛飲只宜爲酒客,喜吟盡道是詩人。

何期使命交加日,不避艱難一老臣。

白公送了蘇御史出門,即進內衙,將前事與紅玉小姐說知。小姐聽了嚇得面如土色,不覺撲籟簌淚如雨下,連連頓足說道:“此事怎了,此事怎了?倒是孩兒害了爹爹。兒聞塞外沙漠之地,寒冷異常,況當此隆冬,霜雪載道,雖壯年之人亦難輕往,何況爹爹若大年紀,如何去得?這明明是楊家老畜牲因孩兒姻事不成,故把爹爹陷害。爹爹何不上一疏?將此事細細奏知,就告病棄官,或者聖明憐念,也不見得。”白公道:“方纔蘇方回也是你一般意思。已替你在閣中說明,叫我出揭告病,他好替我挽回。但我想,此事關我一生名節,我若告病,知道的說是楊廷詔害我,不知道的只道我臨難退縮了。我想我爲王振弄權掛冠林下,誰不欽敬?故有今日之起。今日即來做官,當此國步艱危,出使乏人,若再三推卻,便是虎頭蛇尾兩截人了,豈不成千古之笑柄,如何使得?”

小姐掩淚道:“爹爹所言,俱是爲臣大義,非兒女所知。只是此一去,塞北寒苦,暮年難堪。且聞逆奴狼子野心,倚強恃暴,素輕中國,上皇且不知生死,況一介使臣乎?爹爹身入虎口。豈無不測之慮?”白公道:“也先虜名雖是夷虜,尚知禮義。近聞我中國有主,每每有悔禍之心,況上皇在彼屢現靈異,不能加害。昨日北使來要講和,似是真情。我爲使臣往答,亦彼此常禮,決不至於加害。但只是我行之後,汝一孤弱之女,豈可獨處於此?況楊家老賊其心不死,必來羅致,叫我如何放得心下?”小姐道:“爹爹一大臣奉王命出使,家眷封鎖在此,彼雖奸狡,亦無可奈何。”白公道:“奸人之心如鬼如蜮,豈可以平常意度?若居於此,縱然無事,未免亂我心曲,莫若先送你回去;若慮路遠,一時去不及,或者暫寄居山東盧姑娘處,我方放心前往。”小姐道:“回去與寄居固好,但二處皆道路遙遠,非一蹴可到。楊賊爲人奸險,探知孩兒南迴,無非婢僕相隨,或於途中生變,反爲不美。即使平安到家,去爹爹愈遠,哪得消息,叫孩兒如何放心?依孩兒想起來,莫若將此宅仍舊封鎖,只說家眷在內,卻將孩兒悄悄寄居舅舅寓處,如此可保無虞,孩兒且可時常打探爹爹消息。”白公道:“此算甚好!”

正欲打發人去接吳翰林來商議,恰好吳翰林聞知此信,特來探望。白公就叫進內衙相見,叫紅玉小姐也過來見了。吳翰林道:“我這兩日給假在家,此事竟不知道。方纔中書科會寫敕書,我才曉得。到把我吃了一驚,有這樣事!老楊何一險至此!”

白公道:“總是向日《賞菊》一首詩引起的禍根。小弟此去到也不打緊,方纔與小女商議,只是她一幼女無人可託,心下甚是不安。”吳翰林道:“弟所慮者,只怕邊塞風霜,憚於前往。姊丈既慨然而行,不以爲慮,此正吾輩一生立名節之處。至於甥女之託,有小弟在此,怕他怎的?吾兄只管放心前去,小弟可以一力擔當。”白公聞言大喜道:“適才與小女商議,小女之意亦是如此。但弟思老楊好惡異常,弟行之後必要別生事端。弟欲託於仁兄,恐怕遺累,不好啓齒,既吾兄有此高誼,弟可安心而往矣。”吳翰林道:“老楊雖好惡,一大臣之女,況有小弟在此,安敢無禮!”

小姐道:“孩兒既蒙舅舅應許看顧.爹爹可放心矣。但爹爹去的事情也須打點。”白公笑道:“你既有託,我的事便已打點完了。我此去的事情,七尺軀即此便是,三寸舌現在口中。他欽限五日要行,不知我要今日行就今日,要明日就明日,更有何事打點?你去看酒來,我與母舅痛飲幾杯,以作別耳。”

小姐聞命,慌忙去叫侍女備了些酒餚擺上來。白公同吳翰林對飲。白公就叫小姐也坐在旁邊。白公吃了數杯,不覺長嘆一聲,說道:“我想,從來君子多受小人之累。小弟今日與吾兄、小女猶然對飲,明日就是匹馬胡沙,不知死生何地。仔細思之,總是小人作祟耳。”吳翰林道:“小人雖能播弄君子,而天道從來只福善人。吾兄此一行,風霜勞苦固所不免,然臣子的功名節義當由此一顯,未必非盤根錯節之見利□也。”

白公道:“仁兄之前自是吾志。但恨衰邁之年,子嗣全無,止一弱女,又要飄流。今日雖有吾兄可託,而玉鏡未歸,當此之際,未免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矣。”小姐坐在旁邊淚眼不幹,聽了父親之言更覺傷情,說道:“爹爹也只是爲着孩兒惹下此禍,今到此際,猶繫念孩兒,攪亂心曲,是孩兒之罪上通於天矣。恨不得一死,以釋爹爹內顧之憂;但恐孩兒一死,爹爹愈加傷心;又恐有日歸來,無人侍奉,益動暮年之感。叫孩兒千思萬想,寸心如裂。孩兒既蒙嫡親舅舅收管,就如母親在的一般,料然安妥。只望爹爹努力前途,盡心王事,早早還鄉,萬勿以孩兒爲念。況孩兒年紀尚小,婚姻未到愆期,何須着急。爹爹若只管痛念孩兒,叫孩兒置身何地?”

白公一邊說話,一邊吃酒,此時已是半酣,心雖激烈,然見小姐說到傷心,也不覺掉下幾滴淚來,說道:“漢朝蘇武出使匈奴,拘留一十九年,鬢髮盡白方得歸來;宋朝富弼與契丹講和,往返數四,得了家書不開,恐亂人意。這都是前賢所爲。你爲父的雖不才,也讀了一生古人書,做了半世朝廷官,今日奉命前往,豈盡不如前賢,而作此兒女態乎?只是你爹爹這番出山,原爲擇婚而來,不料佳婿未逢,而先落奸人之局。況你自十一歲上母親亡後,那一時一刻不在我膝下?今日忽然棄汝遠行,心雖鐵石,寧不悲乎?雖然如此,也只好此時此際。到明日出門之後,致身朝廷,自然將此等念頭放下了。”吳翰林道:“父女遠別,自難爲情。然事已至此,莫可奈何。況吾兄素負丈夫之骨,甥女是識字閨英,若作楚囚之態,聞知楊賊,未免取笑。姊丈既以甥女見託,甥女即吾女也,定當擇一佳婿報命。”

白公聞言,連忙拭淚,改容說道:“吾兄之言,開我茅塞。若肯爲小女擇一佳婿,則小弟雖死異域亦含笑矣。”因看着紅玉小姐說道:“你明日到舅舅家去,不必說是舅甥,只以父女稱呼,便好爲你尋親。”小姐再要開口,恐怕打動父親悲傷,只得硬着心腸答道:“謹領爹爹嚴命。”大家又吃了一會兒,不覺天晚,左右掌上燈來,又飲了一回,吳翰林方纔起身別去。正是:

江州衫袖千秋溼,易水衣冠萬古悲。

莫道英雄不下淚,英雄有淚只偷垂。

到次日,白公纔起來,只見長班來報道:“吏部張爺來拜。”白公看名帖,卻是吏部文選司郎中張志仁,心下想一想道:“此人與楊御史同鄉,想必又爲他來。”隨出來相見,敘了禮,讓生,左右獻茶。張吏部先開口道:“昨日老先生有此榮升遠行,都出自兩衙門薦舉,並非本部之意。”白公道:“學生衰朽之夫,無才無識,久當病請,昨忽蒙欽命,不知是何人推薦,以誤朝廷。”張吏部道:“老先生,你道是誰?”白公道:“學生不知。”張吏部道:“不是別人,就是貴同年楊子獻之薦。”白公道:“原來就是楊年兄。學生無才,楊年兄所知,爲何有此美意?在學生固叨同年之惠,只恐此行無濟於事,反辱了楊年兄之薦。”

張吏部道:“連學生也不知道,因聖旨要擬部銜,是敞衙門之事,楊老先生見教,細細說起,學生才知,今日特來奉拜。不知老先生此行還是願去,還是不願去?”白公笑道:“老先生何出此言?學生在此做的是朝廷的官,朝廷有命,東西南北唯命是從,怎麼說得個願去不願去?”張吏部道:“學生素仰清德,此來倒是一片好意。老先生當以實心見教,不必諱言。”白公道:“學生既蒙老先生垂念,安敢隱情?且請教老先生,願去是怎麼說?不願去是怎麼說?”張吏部道:“願去別無他說,明日領了書敕便行;若是不願去時,學生就實對老先生說了,此事原是楊老先生有求令愛姻事不成起的釁端。俗說‘解鈴還是繫鈴人。’莫若待晚生作伐,老先生曲從了此段姻事,等他另薦一人替了老先生,老先生就可不去了。況且這段婚姻,同年家門當戶對,未爲不可。老先生還當細細上裁。”

白公笑道:“學生倒不知敝同年有如此手段。”張吏部道:“楊老先生他官雖臺中,卻與石都督最厚,又與國戚汪全交好,內中線索甚靈。就是陳、王兩相公,凡他之言無有不納。老先生既然在此做官,彼此倚重也是免不得的。就是此段姻事,他來求老先生自是美事,何故見拒?”白公道:“若論處世做官,老先生之教自是金玉。只是學生素性疏懶,這官做也可,不做也可,最不喜與權貴結納。就是今日之行,雖出楊年兄之意,然畢竟是朝廷之命。學生既做朝廷之官,只奉朝令而行。楊年兄之薦爲公乎?爲私乎?學生所不問也。至於姻事,學生一冷曹如何敢扳!”張吏部道:“老先生雖無心做官,卻也須避禍。此一行無論奴虜狡猾,未必便帖然講和,即使和議可成,而上皇迎接回來好?是不迎請回來好?爲功爲罪都出延臣之口;況老先生行後,令愛一弱女守此,虎視眈眈,能保無他變乎?”白公聽了,勃然變色,說道:“古人有言:‘敵國未滅,何以家爲?’且死生禍福,天所命也,君所命也。今日既奉使虜庭,此七尺軀已置之度外,何況功罪,何況弱女!學生頭可斷,斷不受人脅制!”張吏部道:“學生原是爲好而來,不知老先生執意如此,倒是學生得罪了。”遂起身辭去,白公送出大門。正是:

勢傾如壓卵,利誘似吞醇。

除卻英雄骨,誰能不失身?

白公送了張吏部出門,心下愈覺不快,道:“楊家老賊他明明做了手腳,又叫人來賣弄,又要迫脅親事,這等可惡!只是我如今與他理論,人都道我是畏懼此行此生釁。且等我去了回來,再議未遲,但紅玉之事萬不宜遲。”即寫一札先送與吳翰林,約在他家等候,隨與小姐說道:“楊賊奸惡異常,須要早早避他。如今也等不得我出門了,你須快快收拾些衣物,今夜就要送你到舅舅家去了。”小姐聽了,不敢違拗,即忙打點。捱到晚,白公悄悄用二乘小轎,一乘擡小姐,一乘自坐,暗暗送到吳翰林寓所來。

此時吳翰林已有人伺候,接進後衙。白公先叫小姐拜了吳翰林四拜,隨即自與吳翰林也是四拜,說道:“骨肉之情,千金之託,俱在於此。”吳翰林道:“姊丈但請放心,小弟決不辱命!”小姐心中哽咽,只是掩淚低頭,一聲也說不出。吳翰林還要留白公飲酒,白公說道:“小弟倒不敢坐了,恐人知道。”因對小姐說:“爹爹與你此一別,不知何日再得相逢。”就要出來,小姐忍不住,扯着白公拜了四拜,不覺嗚嗚咽咽哭將起來。白公亦泫然淚下。吳翰林連忙止住。父女二人無可奈何,只得吞聲而別。正是:

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

白公送了小姐回來,雖然傷心,卻覺得身無掛礙,轉獨吃了一醉。睡到次日,早起到館中領了敕書回來,將內衙一應盡行封鎖,分咐家人看守,只說小姐在內。自家只帶了兩個能幹家人並鋪陳行李,竟辭了朝廷,移出城外,館驛中住下,候正使李實同行。

原來白公是九卿,原該充正使,李實是給事,原該充副使,因白公昨日唐突了張吏部,故張吏部倒將李實加了禮部侍郎之銜,充作正使,白公止加得工部侍郎之銜,作了副使。這也不在白公心下。此時衙門常規,也不公餞的,也有私餞的。大家亂了兩日,白公竟同李實往北而去不題。

卻說楊御史初意也只要白公慌了,求他挽回,就好促成親事。不料白公傲氣,竟挺身出使,姻事必不肯從。倒也無法,卻又思量道:“親事不成,明日白老回來,空作這場惡,如何相見?俗說‘一不做二不休’,莫若乘他不在,弄一手腳,把這親事好歹成了。到他回來,那時已是親家,縱然惱怒,也不妨了。是便是,卻如何下手?”又想想道:“有計在此。前日張吏部、蘇御史二人都曾去爲媒,他雖然不允,如今央他二人,只說是親口許的,再叫楊芳去拜在江全門下,求他內裡賜一吉期,竟自成親。白老不在,誰好管他閒事?”算計已定,便暗暗先與張吏部說知。張吏部與楊御史志同道合,一說便肯。倒轉央張吏部與蘇御史說。

蘇御史聞知,也不推辭,也不承應,含糊答應。恰好湖廣巡按有缺,他便暗暗央人與堂翁說,討了此差。命下,即慌忙收拾起身。

吳翰林聞知,連忙備酒趕出城外來作餞,因問道:“蘇老先生爲何忽有此命?又行得如此之速?”蘇御史嘆一口氣,說道:“對別人小弟也不好說,吳老先生不是外人,便說也不妨。”就將楊御史要他與張吏部二人做硬媒,又要叫兒子拜汪全求內助的事,細細說了一遍道:“原來爲此。”此時送行人多,蘇御史吃不上三五杯,便起身去了。

吳翰林回來因想道:“楊家老賊如此妄行!他內裡有人,倘或弄出一道旨意追來,將來甥女現在我家,就不怕他,也要與他分辯。況太玄臨行再三託我,萬一失手,悔之晚矣。倒是老蘇脫身之計甚高。我明日莫要也給一假,趁他未動手,先去爲妙。”算計定了,次日即給了一假。

原來這翰林院本來清閒,此時又不經講,給假甚是容易。吳翰林既給了假,又討了一張勘合,發些人夫,擇一吉日,打發家眷出城。原來吳翰林止帶得一個妾在京,連白小姐共二人。妾便當了夫人,白小姐便認作親女,其餘婢僕不過十數餘人,趕早出城,無人知覺。正是:

觸鋒北陷虜庭會,避禍南逃故里來。

誰爲朝廷驅正士,奸人之惡甚於豺。

吳翰林不知回去畢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19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19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1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第04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19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7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17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6回 花姨月姊兩談心第04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4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第16回 花姨月姊兩談心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1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1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11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01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7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1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
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19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19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1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第04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19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7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17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6回 花姨月姊兩談心第04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4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第16回 花姨月姊兩談心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1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1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第13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12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第07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第11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第06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01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第14回 盧夢梨後園贈金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9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8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第17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15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第02回 老御史爲兒謀婦第03回 白太常難途託嬌女第10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第18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第01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第05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