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話,傅明華歪腦袋仰頭看了安嬤嬤一眼,她臉上帶着笑意與感慨,一低頭便見傅明華看她,那容貌依稀能看到幾分少女時期謝氏的影子,只是她比嬌弱瘦小的謝氏看起來健康了些,安嬤嬤只覺得喜歡不盡,又摟進懷裡:“三爺還曾看過你呢,在你剛出生那一年,還抱過你,喜歡你得很,只是你記不得了。”
她牽了傅明華的手,往屋子裡走。
那雙溫暖乾瘦的手將小少女白嫩軟糯的手握在掌心中,傅明華仰頭看她一眼,手指將她掌心扣緊。
“少夫人知道三爺要來,心情必定會好的。”安嬤嬤有些猶豫的看了傅明華一眼,在她面前彎腰替她整理衣貂裘被雨水沾溼而粘而一縷一縷的皮毛,小聲的道:
“不能問起貴妃娘娘的事兒,也不能說起丁太太,多提三爺的事兒。”
她眼睛不看傅明華,這樣一句提醒,讓傅明華睫毛垂了下來,輕應了一聲。
屋裡謝氏果真是歡喜得很,不知是不是因爲弟弟的到來,她臉上都飛着兩團紅暈。
看到安嬤嬤牽了傅明華進來時,她笑容一滯,安嬤嬤將傅明華手放開了,傅明華朝謝氏走了過去:
“母親可好些了?”
謝氏點了點頭,手裡還握着一封書信。
一旁的安嬤嬤衝傅明華使眼色,顯然是在提示她提起謝三爺的事兒,傅明華笑了笑:
“舅舅來信了?”
謝氏出身江洲謝家嫡系,其父謝應榮娶連海祝家的嫡長女爲妻,祝氏生三子兩女,謝氏之上有兩位兄長一個嫡長姐,這謝三爺謝利貞是她唯一的弟弟。
這個弟弟與她相差四歲,祝氏生他時年紀不小,險些沒醒過來一屍兩命,得了這個兒子之後傷了身體,便再也沒有身孕。
祝氏那時身體大傷。對這個險些以命換來的兒子疼得如同眼珠子似的,連帶着謝家人都寵他,謝氏與他感情更是極深,未出嫁前對這個弟弟是百般維護的。
如今聽到謝利貞要前往洛陽。謝氏自然激動萬分,連帶着當日崔貴妃要求她幫忙‘排憂解難’而生的心病都一下子不藥而癒。
此時聽到傅明華說起謝利貞,謝氏露出笑容點了點頭:
“是的,你舅舅快則兩三日,遲則四五日。必定會到洛陽的。”
她拿着手中的信,看了又看:“你舅舅也是見過你一面的,他今年二十三了,聽說已經當爹……”
謝氏說着說着,語氣便有些低沉,眼中已經有些水氣:
“都多少年沒見了,恐怕大變樣了。”她自顧自的念着,倒將她面前的傅明華也忘了。
她想不起傅明華來,傅明華也不難受,她開始琢磨着謝利貞的來意。
謝家能使嫡出的兒子前往京城。恐怕不止是爲了給謝氏送禮這麼簡單的。
她努力回想夢中的情景,只隱約記得舅舅與出身淮南陰家的舅母陰氏來到洛陽,並帶來了兩個孩子,興許是覺得舅舅與舅母以及他們領來的兩個孩子對於自己並沒有任何的影響,夢裡的‘傅明華’下意識的沒怎麼記這事兒,連名字也想不起來了。
只記得那一年舅舅的到來,帶來了大批珠寶首飾、皮毛與藥材等珍貴東西之外,還給她帶來了不少新奇好玩又極爲難得的東西。
傅明華從謝氏院中出來,還在皺眉苦思。
謝利貞的到來,說不定並不是偶然。值得讓傅明華注意的,是她的這個三舅母陰氏。
夢中的情景看來,她是個精明而又高傲,不太容易讓人親近的性格。
大唐立國之後。朝廷並未發佈誥令管制武器。
也就是說百姓也可鑄造兵器,只是對兵器與馬蹄之上印刻的圖案不允使用禁衛軍和各府衛的圖案,盔甲則不能有龍、鳳等圖案。權貴豢養的私兵、平民等則不允穿紫緋色的衣裳之外,便並無過多禁令。
正是因爲這條規定,所以大唐不少勢力都喜招攬門客以及訓養私兵。
而其中偏居淮南的陰氏頗有來歷。陰家是個古老的姓氏,足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曾有古籍記載,陰氏乃是周天子後裔管仲的後人,直到其第七代孫前往楚國做了陰大夫,才改陰氏。
陰氏祖居南陽,數百年的時間,在那裡繁衍壯大,顯赫一時。
直到陳朝中期,朝廷開始打壓陰氏,將陰氏打壓得險些滅了族羣傳承。
爲了躲避滅族之災,陰氏遷居淮南一角,隱忍過日子。
直到陳朝後期,皇帝昏庸,政權腐敗,陰氏趁機崛起,不過一百多年功夫而已,這個昔日險些被朝廷滅了根的陰氏一旦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自然便又開始在淮南紮根發育。
之所以陰氏再度崛起之後能與謝、崔、祝三家相提並論,是因爲陰氏乾的營生,則是與朝廷息息相關的。
陰家擅長鑄造武器、盔甲,自前朝時便名動天下,出自淮南陰氏的兵器、盔甲等每年朝廷都會大量購買的。
可以說陰家雖然後來居上,但卻富可敵國,底蘊來歷,樣樣不比幾家差到哪兒去。
出身於這樣的家族的陰氏是陰家嫡系嫡女,自然是有傲氣的資本的。
四姓之間彼此聯姻,同氣連枝,謝利貞娶陰氏女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可是他們來洛陽幹什麼?
傅明華想了半天,腦海中將關係利害一一梳理一遍,卻始終察覺不到有什麼古怪的地方的。
她從傅儀琴歸來之後動了歪心思開始梳理,結合夢中的情景,再到無意中發現傅侯爺與容妃結盟,使崔貴妃陷入困境想了又想。
甚至包括崔貴妃可能將這種不利於她的情況交給謝氏處理,傅明華都想到了,她甚至隱約能猜到夢中的謝氏到底是爲了什麼原因而死,卻唯獨猜不到謝利貞夫婦是來幹什麼的。
她皺着眉,夢中好像謝利貞夫婦的到來像是沒對‘她’有什麼影響,莫非真是自己多疑,還是有什麼地方自己漏掉,或是不知道的?
“大娘子喝碗羹湯暖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