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靈壽(一)

李瑛鴻和淳于鍾秀現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看提升自己的實力。但代郡的各項事務。卻都還在按部就班的進行着。

與荷華通話之後。高原立刻招集代郡的衆官員宣佈。稱王之後。定國號爲“漢”。 因此稱爲漢王。

官員們對高原確定的國號並沒有異議。畢竟這是高原的權力。其他人只有聽命的份。不過既然國號定下來。那麼其他的事情也都好辦多了。因爲有許多公告、石刻、大印、制書等等。都可以開始着手進行。而且還要派人通告齊楚兩國。告之高原要稱王。以及確定國號的事情。

因爲現在代郡和齊楚兩國還算是同盟關係。第一時間更新並且現在又在商談組成合縱的事情。既然高原決定要稱王。當然應該通告齊楚兩國一聲。雖然也有官員建議。不如先不通知齊楚兩國。等高原稱王之後。再派出使臣出使兩國。遞交國書也不遲。畢竟高原稱王對齊楚兩國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很可能引起兩國的反對意見。不如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通告齊楚兩國也不遲。

但高原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應該先通告齊楚兩國一聲。盡到同盟的義務。相反。如果自已先稱王。再通告。則有怠慢同盟的意思。至於齊楚兩國是否接受。那是齊楚兩國的事情。和高原無關。因爲無論齊楚兩國是否接受。高原都不會停止稱王。更多更快章節請到。如果齊楚兩國接受不了自己稱王的事實。那麼這個同盟也就散了。更不用談合縱的事情。反正高原也沒把希望放在與齊楚同盟的基礎上。

另外一點就是第一批遷移到靈壽的人員也確定下來。這一次遷移的人員約有三萬餘人。除了其中有五千駐守靈壽的軍隊以外。還有相當一批工匠和他們的家屬。共計約有兩萬餘人。因爲新建的靈壽城外。專門開避了一塊地盤。建造匠作坊。面積比代郡的匠作坊要大出兩倍有餘。並分爲木作、冶金、印刷、軍器、製陶五個大區。現在可以陸續將工匠遷入。

而隨高原一起遷移到代郡定居的墨家弟孑也在搬遷的人員中。他們將遷移到靈壽正式定居。並且開始工作。另外申慎也將隨行一起到靈壽去。主持靈壽的政務。並且安排隨後遷移到靈壽的人口。

當然。還有就是請高原親自到靈壽去一趟。視查靈壽的工程建設情況。由其是新建的王宮大體己經成形。因爲這將是高原以後的住所。自然是要親自去看一看。還有那裡地方需要改進的。最好是連同高原的妻妾也都一起去。另外還有稱王的祭臺。儀式等等事情。也都需要高原來決定。

高原想了一想。覺得自己確實有必要到靈壽去一趟。而且代郡距離靈壽大約爲七八百里。並不算太遠。還有馳道相連。一去一來。加上在靈壽停留的時間。也不會超過一個月。並不會影響太多事情。而且高原也決定將所有妻妾。連同淳于鍾秀全都帶去。反正淳于鍾秀也算半個自己人了。而且只要高原願意。隨時都可以把這半個變成一個。

衆妻妾們當然不會拒絕。而且對靈壽也充滿了期待。畢竟中山亡國只不過六七十年的時間。做爲中山國的舊都。靈壽的地理位置。還有經濟發展。都遠在代郡之上。

而李瑛鴻和淳于鍾秀也沒拒絕這一次出行。因爲靈壽是自己未來的住所。自然要去看一看。反正在沿路上也可以練武。更多更快章節請到。而且還可以拉高原來做陪練。

決定下來之後。高原立刻下令。帶領着衆妻妾們前往靈壽視察。不過如果隨遷移的大隊行走太慢。於是高原決定自己和衆妻妾們只帶領少許衛士。輕裝簡行。先行趕到靈壽去。而遷移大隊則隨後緩行。因爲靈壽是在代郡境內。沿途都有人口定居。而高原這一行人雖然不多。但高手卻是不少。一般的危險都不難應付。

於是高原只帶了一千騎軍保護。衆妻妾們各自乘車。從代郡出發。向靈壽進發。

一路行進。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而且都是走的馳道。十分平坦。高原的妻妾們大多都不是嬌養弱質。受不得路途的顛波。因此行程很快。只用了八天的時間。就到達了靈壽。

靈壽大體就是後世河北省靈壽縣原地。位於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東臨大平原。距離石家莊市約四十公里。當然在這個時代。石家莊市還是一片荒野。並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城市。

到達靈壽之後。付責監督靈壽工程的官員郭宸出城迎接高原一行。郭宸原來是李牧的門客。後來被李牧派給高原。也算是高原最高的班底。這些年來也在代郡幹了不少實事。現在出任上大夫之職。這一次修建靈壽城。前期的工程都由郭宸全權付責。第一時間更新

進城之後。郭宸首先將高原一行安排到靈壽的館驛中休息。因爲事先得到了代郡的飛鳥傳書。郭宸知道高原會來。還會將所有的妻妾都帶來。因此也早就收拾整理了幾套房間。供高原和衆妻妾們居住。雖然現在靈壽的工程並未完全完工。居住條件並不算好。但高原一向並不在意物質享受。否則在代郡住了六七年。也沒有擴建自己的府邸。

衆人安置下來之後。郭宸首先向高原和衆妻妾們簡單介紹了靈壽的工程情況。

新建的靈壽城分爲內外兩城。內城爲王城。爲長方形。東西長二百一十六步。南北長二百八十四米;城牆高二丈八尺。第一時間更新垛口高八尺;南北城牆各開一門。東西城牆各開二門。城門均設城樓。南北城高四丈五尺。東西城樓高三丈六尺;在城牆四角設箭塔。高五丈六尺。分爲兩層;並且沿環城挖掘了一條護城河。寬達六丈六尺;護城河還將修建八尺高的羊馬牆。

王城內分爲三部份。前部爲正殿。是高原招集衆大臣議事的地方。會見各國使臣及舉行宴會的區域。中部爲後殿。是高原和妻妾們居住休息的地方。後部則是宗廟。祭臺。是安置先人、祭司先祖、神靈的位置。還有就是王城的內庫。當然。現在宗廟裡並沒有供奉的靈牌。

整個王城內共有房屋一百二十餘座。更多更快章節請到。共計近一千餘間。現在所有房屋的建築結構都大體完工。正在進行內飾工程。不過到九十月之間。大部份房屋的內飾都可以完成。基本可以滿足王宮的各種使用需要。而剩下的工程主要是王城內的景點、道路和局部的裝飾。至少還需要一二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完工。

不過各國的王城王宮都不是一次建成。有的王宮會一建十幾年。等到君王入住之後。還要不停的修整完善。而每一代的君王都會對王宮進行一些局部的改建。只是高原顯然是等不了那麼久。因此只能能先住進去就行。以後就邊住邊建方式。

高原估算了一下。第一時間更新整個王城大約是一個三百米乘四百米的長方形建築羣。總面積達到十二萬平米。合約0.12平方公里。相當半個鳥剿體育場的大小。不過這樣規模的王城。在這個時代只能算是小型王城。像秦齊這樣大國。王城的面積都在一平方公里以上。這主要是因爲在修建靈壽之前。高原就定下了基調。一切儘量從簡。不得擴大規模。並且儘量利用現有的建築進行翻新。只要能夠滿足使用就行。要不然王城的面積至少會擴大一倍。而且工程至少還會再拖二三年。

而外城纔是靈壽城的主體。南北長約九百六十餘步。東西寬八百五十餘步。總面積達到一. 五平方公里。總體規模和以前的中山國都差不多。雖然比代郡要大了近一倍。但在這個時代。只能算是一個大型城市。遠不能和咸陽、臨淄、大梁、邯鄲這樣的大都相比。這些大都的佔地面積通常都在五平方公里以上。

靈壽城的城牆高達三丈六尺。每邊各三個城門。六個馬面。而城內的格局以王城爲核心。呈十字形分佈。而圍繞在王城周圍的建築基本都是官府的房屋建築。南方是各官員們處理公務的場所。東西是守衛王城的軍營和軍械庫。北面是靈壽的府庫。其他的地方是官員的住所。這樣一來。在王城的周圍約一百五十步的距離。又形成了一道緩衝保護帶。在外圍纔是居民的住所。全城總計可以容納十五萬左右的人口

雖然基本都是利用靈壽現有的建築。但由於內部的佈局還是發生了許多變化。還是有超過一半的建築都是新建。另外原來靈壽城中的居民也搬走了近八成。都在城外另建房屋居住。不過這時在城中還存在大量的空地。只是將道路規劃出來。由其是在外圍地區。房屋很少。只有孤零零的幾棟。

這是因爲高原考慮到。要想將靈壽城完全建成。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時間也要延長。因此高原決定。將靈壽城外圍的居民區空出來。將地皮出售給願意搬到靈壽定居的平民。由他們自行營建房屋。

高原遷都以後。重心自然也將由代郡轉移到靈壽來。因此除了官員、士兵的家屬以外。肯定會有大量的商人會跟着一起遷移到靈壽定居。這些人都不差錢。讓他們自建房屋。可以減少官府的財政壓力。畢竟現在四國並立。各國都要保持高強度的軍事投入。高原不願意在修建靈壽上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其實靈壽城外圍的地皮確實十分搶手。要不是高原有意要留下幾塊地皮備用。恐怕早就被代郡的商人、豪強定購光了。而且不僅僅是靈壽城內。就是在靈壽城外。也有不少地皮都被買出。因爲買不到城內的地皮。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城外賣一塊。反正這些地方和靈壽城只有一牆之隔。來往也方便。而價格要便易了不少。

不過這樣一來。在靈壽城外。也形成了幾個市鎮的規模。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第173章 屠城令(上)第96章 秦軍追擊(上)第402章 突襲大梁下第599章 突襲薊京(二)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52章 苦戰(上)第614章 訓獸作戰(一)第530章 刺秦(五)第466章 再見白靈族(三)第431章 大梁攻防(二)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558章 列陣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294章 佈置第409章 燕國求和第345章 縱論天下(下)第532章 辭行(下)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919章 趁勝進擊(二)第69章 辯論(下)第813章 進駐陶邑(上)第419章 大梁的變化第138章 護身符第431章 大梁攻防(二)第777章 家宴(二)第770章 求親(上)第86章 撤離邯鄲(四)第475章 從軍第262章 匈奴的反撲(一)第695章 遭遇匈奴(下)第346章 迴歸代郡第104章 趙秦首戰(三)第343章 迴歸上第47章 劫持(上)第239章 白靈族第635章 代郡新政第713章 斷後(上)第672章 出塞(上)第619章 退軍(一)第215章 燕國求和第639章 郊遊(下)第36章 宴間比武(中)第318章 商鋪開業(二)第789章 鬼谷門人(下)第97章 秦軍追擊(下)第191章 秦國春祭(上)第115章 勝利的希望第860章 潛入邯鄲(三)第950章 三族歸附上第312章 拉近關係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520章 扶蘇探見(下)第403章 果斷放手(上)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326章 館驛之夜第539章 代郡的計劃(下)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第66章 名士才女第656章 伏擊單于(二)第710章 再次出擊(二)第7章 ,羣英會第252章 突襲陰山四第656章 伏擊單于(二)第411章 有意無意第886章 進軍咸陽第180章 邯鄲的消息第742章 內訌(下)第106章 總結第834章 各有算計第751章 處理俘虜第98章 王剪論兵第742章 內訌(下)第508章 落足蒙家(下)第360章 代郡出兵第387章 滎口攻防戰(二)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949章 咸陽官制第753章 迴歸第607章 撤軍與追擊(一)第337章 營救(一)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447章 水淹大梁(三)第122章 趙秦決戰(一)第950章 三族歸附上第224章 了結叛亂(上)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365章 率軍入魏(三)第574章 秦軍反擊(四)第86章 撤離邯鄲(四)第30章 文清夫人(上)第493章 閱軍(八)第209章 豪強叛亂(二)第75章 扣壓糧食第617章 驅獸作戰(四)第196章 連盟第602章 突襲薊京(五)第673章 出塞(下)第482章 燕國請臣(上)第686章 雲瑤的身世(上)第199章 燕軍進擊(上)
第173章 屠城令(上)第96章 秦軍追擊(上)第402章 突襲大梁下第599章 突襲薊京(二)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52章 苦戰(上)第614章 訓獸作戰(一)第530章 刺秦(五)第466章 再見白靈族(三)第431章 大梁攻防(二)第575章 秦軍反擊(五)第558章 列陣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294章 佈置第409章 燕國求和第345章 縱論天下(下)第532章 辭行(下)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919章 趁勝進擊(二)第69章 辯論(下)第813章 進駐陶邑(上)第419章 大梁的變化第138章 護身符第431章 大梁攻防(二)第777章 家宴(二)第770章 求親(上)第86章 撤離邯鄲(四)第475章 從軍第262章 匈奴的反撲(一)第695章 遭遇匈奴(下)第346章 迴歸代郡第104章 趙秦首戰(三)第343章 迴歸上第47章 劫持(上)第239章 白靈族第635章 代郡新政第713章 斷後(上)第672章 出塞(上)第619章 退軍(一)第215章 燕國求和第639章 郊遊(下)第36章 宴間比武(中)第318章 商鋪開業(二)第789章 鬼谷門人(下)第97章 秦軍追擊(下)第191章 秦國春祭(上)第115章 勝利的希望第860章 潛入邯鄲(三)第950章 三族歸附上第312章 拉近關係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520章 扶蘇探見(下)第403章 果斷放手(上)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326章 館驛之夜第539章 代郡的計劃(下)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第66章 名士才女第656章 伏擊單于(二)第710章 再次出擊(二)第7章 ,羣英會第252章 突襲陰山四第656章 伏擊單于(二)第411章 有意無意第886章 進軍咸陽第180章 邯鄲的消息第742章 內訌(下)第106章 總結第834章 各有算計第751章 處理俘虜第98章 王剪論兵第742章 內訌(下)第508章 落足蒙家(下)第360章 代郡出兵第387章 滎口攻防戰(二)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949章 咸陽官制第753章 迴歸第607章 撤軍與追擊(一)第337章 營救(一)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447章 水淹大梁(三)第122章 趙秦決戰(一)第950章 三族歸附上第224章 了結叛亂(上)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365章 率軍入魏(三)第574章 秦軍反擊(四)第86章 撤離邯鄲(四)第30章 文清夫人(上)第493章 閱軍(八)第209章 豪強叛亂(二)第75章 扣壓糧食第617章 驅獸作戰(四)第196章 連盟第602章 突襲薊京(五)第673章 出塞(下)第482章 燕國請臣(上)第686章 雲瑤的身世(上)第199章 燕軍進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