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定都(下)

張良從王宮出來,轉到一條側街上,只見淳于博正在街角處等着他。

兩人見面之後,淳于博笑道:“子房,如何,”

張良點了點頭,道:“大王己屬意關中爲都,明天就會正式下詔。”

淳于博呵呵笑道:“我就說過高原是有遠見卓識的人,在定都這樣重大的事情上,他是絕不會選錯的,關中之地乃爲王霸之基業,高原豈會輕易放棄。”

張良道:“其實我到也不是擔心大王的見識,自從大王入主代郡之後,一步一步的發展壯大,還沒有那一步錯過。不過正是因爲定都之事,關係重大,甴其是各方的利益牽扯在其中,既使是大王,恐怕也未必能輕易決定,因此我纔不得不擔心,不過大王決斷,到是可以讓人放瓜。”

淳于博笑道:“這一點你儘管可以放心,高原爲人雖然隨和,但絕對不是猶豫定之人,只看他一步一步甴代郡一地,發展到現在擁有大半的天下,有那一次重要的決策不是由高原決定的,又豈會輕易受人左右,大可不必擔心。”

張良點了點頭,又道:“定都的事情暫且放過不提,但老師那邊是否有消息傳來,我看現在己經是時候了,也該是我們正式出現的時候,而且現在鬼谷一系的損失重大,就連鬼谷孑、赤松孑兩位前輩高人都己身亡,其他二三代弟子羣龍無首,如果對付齊楚兩國到是無關緊要,但若要對付九黎族,現在大王身邊還缺少得力的幫手。”

淳于博也點了點頭,道:“是啊,我己經給老師寫信,向他通報了現在的局面,過我想以老師的睿智,應該會能夠看到這一點,而且我們潛伏了八百餘年,也無時無刻不想正式出現,這不僅僅是老師,也是歷代先祖的願望,現在己經是時候了。”

――――――――分割線―――――――――分割線――――――――

張良離開之後,高原還仍然若有所思,又過了好一會兒,才轉回到後宮裡,脫去了盔甲徵袍,換上了便裝,這時荷華、李瑛鴻、淳于鍾秀還有云瑤都己經換好了裙裝,正聚在一起,一邊說話一邊等着高原。因爲現在荷華和高原己有婚姻之約,因此己經完全容入高原的大家庭裡。

見高原回來了,李瑛鴻立刻起身迎了上去,道:“夫君回來了。”

高原笑道:“在說些什麼,”

李瑛鴻道:“我們正在說現在仗己經打完了,什麼時候該回靈壽了,不過鍾秀和荷華卻說夫君不會再回靈壽了,是這樣嗎,”

高原看了荷華和淳于鍾秀一眼,她們兩人的政治智慧確實要比李瑛鴻高得多,一眼就看清了目前的局勢,靈壽確實不能再做爲自己的都城了,因此點了點頭,道:“不錯,剛纔張先生來見我,說的就是這件事情,現在我們的疆城己經比過去擴大了好幾倍,靈壽不僅地處偏遠,而且規模小,人口少,確實不在適合做我們漢國的國都,應該另選其他地方爲都,因此我想等選好了地方之後,再把文淸、燕羽她們都接過來。”

李瑛鴻的政治智慧雖然不如荷華、淳于鍾秀,但並不是政治白丁,聽高原這樣一說,也馬上就能夠理解,靈壽現在確實不再適合做爲漢國的都城,再換一個都城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因此點了點頭,道:“原來是這樣,怪不得鍾秀、荷華都這樣說的,不過我們也確實是應該換一個都城了,靈壽真的太小了,而且也太遠,不如就選在邯鄲吧,這裡本來就是趙國的都城,也是天下著名的堅城之一,城市的規模龐大,人口衆多確實是一個做都城的好地方,而且我們漢國的大臣,軍隊大多都是趙人,他們一定都想定都在邯鄲。”

高原心裡也不禁苦笑了一下,張良之所以急着來找自己,擔心的就是這個,李瑛鴻的想法確實很有代表性,因爲自己的部下以趙人居多,而華夏民族都有十分強烈的鄉土情節,因此如果自己要另選都城的話,大多數官員恐怕都會選擇邯鄲,當然邯鄲其實也是一個不算差的選擇,不過和咸陽相比,顯然就要遜色得多了。

但大臣們的意見,高原自然也不能不重視,儘管在中國古代,從理論上來說,君權是絕對無上的權威,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君王並不能完全由着自已的性子來,必須要重視大臣們的意見,畢竟君王還是要靠大臣的幫助,才能管理好國家,離開了大臣,只靠君王一個人是玩不轉的,而在歷史上少數幾個有名的任意妄爲的君王,恰恰都是亡國之君。由其是在這個時代,君權的權威性還遠沒有後世那麼大,君王的權力有着相大的限制,許多強勢的大臣完全可以左右君王的決定。

當然,現在的漢國還沒有足以威脅到高原統治的強勢大臣存在,高原在漢國擁有絕對的權威,但從入主代郡以來,高原一直都是以比較溫和寬仁的形像出現,對大臣們的建議,就算不予釆納,也不會輕易的否認,當然由於一直以來,高原的決策都基本正確,代郡也一步步擴大成爲現在的漢國,因此大臣們更不敢質疑高原的決策,但如果絕大多數大臣都主張定都在邯鄲的話,高原想要反對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而張良的擔心也就在於此,因此與期等大臣們提出定都的建議,不如高原根本就不和大臣們商議,就獨斷專行一回,首先下詔正式宣佈將以咸陽爲都,這樣一來大臣們也就只能老老實實的聽命,否則就是反對高原的決策。總比高原費力說服從大臣要容易。高原就是明白這一點,因此才答應張良,明天就正式下令,定都在咸陽。不過現在還是首先要說服李瑛鴻才行。

於是高原笑了一笑,轉頭道:“鍾秀,你以爲如果我們重新選擇都城,選在那裡爲好,”

淳于鍾秀笑了一笑,道:“如果是鍾秀來選,會選在咸陽。”

李瑛鴻到有些意外,如果是荷華選在咸陽到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爲她是秦國的公主,當然會選擇秦國的舊都,但卻沒想到淳于鍾秀也會選咸陽,不過她到也沒多想,馬上又問道:“爲什麼鍾秀會選咸陽,而不是邯鄲,”

淳于鍾秀笑道:“一是地勢險要,秦國號稱百二山河,易守難攻,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號稱關中之地,周室、秦國均發祥於此,仍是王霸之基,而邯鄲雖有太行山爲屏,漳水爲障,但還不如咸陽,而且位置也偏北一些,以後夫君如果滅齊、亡楚,天下一統,邯鄲的位置就顯得偏遠了;二是沃野萬里,關中地區河流衆多,水利便通,灌溉廣闊,而且秦國業己興建了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餘里,渠就可灌溉之地可達四萬餘頃,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因此以咸陽爲都,可以本地就食,無糧食之憂,而邯鄲一帶山地衆多,土地薄貧,糧食不能自足;三是秦國己在咸陽修建了龐大的宮殿,規模龐大,氣勢恢宏,遠盛於邯鄲,而且趙國滅亡已有數年,王宮多有殘破,如以邯鄲爲都,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修膳,而以咸陽爲都,則無需這筆費用了,基於這三點,我才以爲定都咸陽要比邯鄲好。”

這時荷華又道:“鍾秀所說的這三點理由,都是正理,但我還要再補充一點,卻就是以咸陽爲都,可以更好的控制秦地。現在我們漢國的彊域廣闊,但秦地佔去大半,因此秦地穩則漢國定,秦地亂則漢國危。只是秦地新附,人心不穩,如果定都在邯鄲,而想要控制好秦地,又必須留以重兵,委以能臣,這就勢必造成強枝末杆,尾大難掉,只有將都城設在咸陽,由我們親自坐鎮咸陽,控制秦地,掌握重軍,宵小之輩,奸妄之徒,必然不敢有輕舉妄動,只要秦地安定,這漢國無憂,亡齊滅楚,也就易如反掌了。”

聽完了荷華的這一番話,淳于鍾秀也不由得十分佩服,她說出定都咸陽的理由,如地利、農業的優勢,其實在這個時代其實己有定論,只是自己將其整理綜合了一下,只有第三點纔是淳于鍾秀的原創,而荷華從漢國未來統治穩定的角度入手,說明定都在咸陽的重要性,不僅體現了荷華的個人格局比自已更高明,而且說服力也要更強一些,因此淳于鍾秀由衷道:“荷華的見識,比我要高明十倍。”

李瑛鴻聽了兩人的講說,也若有所悟,她並不是不通情理的人,聽完了兩人的分柝之後,也清楚定都在咸陽,要遠比定都在邯鄲要好。雖然從李瑛鴻心裡來說,當然是希望定都在邯鄲,但李瑛鴻現在的身份是漢國的王后,因此一切自然都要以漢國的利益爲先,既然定都在咸陽對漢國最有利,李瑛鴻自然也不會反對,於是李瑛鴻道:“既然是這樣,那麼我到也不反對定都在咸陽。”

第640章 安排就緒第569章 猶豫(下)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584章 攻與防(三)第321章 商鋪開業(五)第507章 落足蒙家(上)第541章 商人(下)第278章 離開的和留下的第638章 郊遊(上)第601章 突襲薊京(四)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713章 斷後(上)第120章 奇兵突現(上)第188章 打壓豪強(上)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227章 初見荊柯第826章 三國會盟第503章 潛入咸陽(八)第200章 燕軍進擊(下)第850章 進駐邯鄲(下)第175章 民暴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901章 長街之戰(十)第485章 齊國來使第132章 以旋破旋第33章 慶功宴會(上)第954章 進入九黎族第887章 進軍咸陽(二)第200章 燕軍進擊(下)第829章 秦軍來襲(三)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第495章 雪夜密談第530章 刺秦(五)第24章 追殺桓齮第535章 主將人選第77章 搶糧(上)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257章 突襲陰山(九)第416章 擴軍備戰(三)第739章 切斷供應(上)第702章 合作第184章 開通商路第860章 潛入邯鄲(三)第69章 辯論(下)第452章 守軍出擊第230章 移民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925章 挑戰(三)第622章 退軍(四)第190章 造紙術第660章 入城風波(二)第869章 進攻邯鄲第441章 蕃勇軍突圍第315章 當代奇士第120章 奇兵突現(上)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123章 趙秦決戰(二)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147章 《本經陰符七術》第116章 破趙之策第212章 拒絕講和(下)第168章 攻取代郡(六)第740章 切斷供應(下)第637章 九黎族來人第67章 辯論(上)第22章 襲擊秦軍第895章 長街之戰(四)第308章 組織(下)第502章 潛入咸陽(七)第206章 前後夾擊(四)第714章 斷後(下)第93章 趙軍出戰(上)第407章 修定計劃(三)第759章 天下大勢第483章 燕國請臣(下)第601章 突襲薊京(四)第60章 鑄劍(下)第691章 接位第605章 秦軍回援(二)第333章 襲擊(上)第285章 強盜第897章 長街之戰(六)第649章 迎擊匈奴(四)第902章 長街之戰第50章 意外第496章 潛入咸陽(一)第862章 漢秦結盟(二)第874章 陣前立威(一)第261章 恩威並施(三)第327章 稷下學宮第582章 攻與防(一)第158章 行刺第704章 合作(三)第484章 衆將匯聚第397章 楚軍撤軍第84章 撤離邯鄲(二)第361章 陶邑合兵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
第640章 安排就緒第569章 猶豫(下)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584章 攻與防(三)第321章 商鋪開業(五)第507章 落足蒙家(上)第541章 商人(下)第278章 離開的和留下的第638章 郊遊(上)第601章 突襲薊京(四)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713章 斷後(上)第120章 奇兵突現(上)第188章 打壓豪強(上)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227章 初見荊柯第826章 三國會盟第503章 潛入咸陽(八)第200章 燕軍進擊(下)第850章 進駐邯鄲(下)第175章 民暴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901章 長街之戰(十)第485章 齊國來使第132章 以旋破旋第33章 慶功宴會(上)第954章 進入九黎族第887章 進軍咸陽(二)第200章 燕軍進擊(下)第829章 秦軍來襲(三)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第495章 雪夜密談第530章 刺秦(五)第24章 追殺桓齮第535章 主將人選第77章 搶糧(上)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257章 突襲陰山(九)第416章 擴軍備戰(三)第739章 切斷供應(上)第702章 合作第184章 開通商路第860章 潛入邯鄲(三)第69章 辯論(下)第452章 守軍出擊第230章 移民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925章 挑戰(三)第622章 退軍(四)第190章 造紙術第660章 入城風波(二)第869章 進攻邯鄲第441章 蕃勇軍突圍第315章 當代奇士第120章 奇兵突現(上)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123章 趙秦決戰(二)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147章 《本經陰符七術》第116章 破趙之策第212章 拒絕講和(下)第168章 攻取代郡(六)第740章 切斷供應(下)第637章 九黎族來人第67章 辯論(上)第22章 襲擊秦軍第895章 長街之戰(四)第308章 組織(下)第502章 潛入咸陽(七)第206章 前後夾擊(四)第714章 斷後(下)第93章 趙軍出戰(上)第407章 修定計劃(三)第759章 天下大勢第483章 燕國請臣(下)第601章 突襲薊京(四)第60章 鑄劍(下)第691章 接位第605章 秦軍回援(二)第333章 襲擊(上)第285章 強盜第897章 長街之戰(六)第649章 迎擊匈奴(四)第902章 長街之戰第50章 意外第496章 潛入咸陽(一)第862章 漢秦結盟(二)第874章 陣前立威(一)第261章 恩威並施(三)第327章 稷下學宮第582章 攻與防(一)第158章 行刺第704章 合作(三)第484章 衆將匯聚第397章 楚軍撤軍第84章 撤離邯鄲(二)第361章 陶邑合兵第253章 突襲陰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