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

興安並沒有立刻勸諫陛下,而是尋到了正在忙碌的于謙,讓于謙去勸說陛下。

一來,這是外廷的事兒,自然由外相去勸諫陛下。

二來,有于謙這個例子,更有說服力一些。

陳宗卿的清名要保,大明皇帝的意志也要貫徹。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兒。

于謙正在伏案疾書,推動農莊法,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了大明江山,數十年的安泰和穩定,以及高速發展。

陛下追求的是小農經濟的蛻變,而且只能勝,不能負。

如果在陛下龍馭上賓之時,小農經濟仍然沒有蛻變成爲商品經濟,在太陽落山之後,大明會立刻陷入羣魔亂舞之中。

到那時,大明怕是要陷入長冬之時。

而農莊法,遍佈大明的農莊,就是小農經濟蛻變的重中之重,從始至終,一直是于謙在負責農莊法的具體推行。

“於少保,最近痰疾可有發作?”互相見禮之後,興安開始了寒暄,也不算是寒暄,陛下時常會問,興安也要做到心中有數。

于謙滿是笑容的說道:“勞煩陛下關懷,某身體無恙。”

跟隨陛下游山玩水,于謙比在朝中清閒的多。

江南科場舞弊案、仁和夏氏刺王殺駕和孫顯宗搞出的事兒,不過是給陛下南下助助興的水平罷了,是個麻煩,也僅僅有些麻煩罷了。

甚至都不用於謙出手,番都指揮馬雲、錦衣衛都督盧忠、南鎮撫司指揮使楊翰,足以應對。

于謙不用消耗那麼多的心力,太醫院的太醫一月三次問診,他的身體非常健康。

興安將自己的來意一一說明,又繼續說道:“咱家不才,曾聽聞陛下與於少保論亡國之兆。”

“其一曰求榮得辱,致使天下有志之士寒心,天下失序;其二曰人亡政息,黨錮盈天,政令朝令夕改,反反覆覆,致使天下失寧;其三曰政怠宦成,天下神器假手於人,器名假私相授,天下失道。”

于謙看了眼興安,點頭說道:“然也。”

其實文官和宦官是天敵,歷朝歷代文官和宦官的撕扯,貫穿了整個中原王朝,像于謙和興安如此和睦的內外兩相,歷史上不是沒有。

當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宦官高力士和張九齡的關係就比較和睦。

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的時候,高力士還爲張九齡說了好多好話,但是李隆基一意孤行,到了安史之亂時,李隆基才悔不當初說:吾取張九齡之言,不至於此。

興安作爲一個宦官,他應該是不學無術的,可顯而易見,興安並非如此,都過去了這麼久,興安仍然牢記亡國之兆有三。

興安頗爲平靜的說道:“陳宗卿爲官清廉,時人稱頌其爲陳青天,咱家就覺得陛下這長卷真的刊印到了邸報,送至州府刻石,陳宗卿只能自縊以示其高潔了。”

陳宗卿被陛下作畫罵了,他怎麼辦?

他只能去死。

他不能去找陛下陳情,否則就變成了陛下對還是他對的問題,變成了陛下的臉面重要,還是他陳宗卿的臉面重要。

“大璫有什麼好辦法嗎?”于謙仔細思量下這件事,還真的他出面勸諫,其他人都不合適。

但是的確不好辦。

興安笑着說道:“有,就是在這城門上抹去松江二字,寫上杭州二字,便足矣了。”

“這樣田裡指指點點的縉紳,就是夏時正了,而那些個在城門強取豪奪的,百姓賣個棗兒,還要被抓兩把的,就是興海幫的幫衆了,而坐在府衙裡和縉紳勾結的就是杭州知府,而不是松江府尹了。”

于謙驚訝的看着興安,這明明畫的是三泖九峰的松江府,怎麼就變成了杭州府呢?

這不是指鹿爲馬!是什麼!

但是又頗爲合理,畫裡是三泖九峰,的確是松江府的山水,可是陛下說的事是杭州府的事兒。

于謙愣了許久,才說道:“那就按大璫說的辦。”

內帑和國帑,林繡和王祜鬥了這麼久,內帑太監林繡,每次都能大獲全勝,一本《氣人書》每次都能把戶部郎中王祜氣的七竅冒煙,每次王祜都得請戶部尚書去皇帝跟前兒求情,請皇帝拉偏架。

林繡也是宦官,宦官走的就是劍走偏鋒,思路很是清奇。

明晃晃的杭州二字,的確是能保陳宗卿的清譽,而杭州知府和夏時正勾結,已經被下獄,最好的結果也是斬首示衆,弄不好就要送解刳院,畢竟是謀逆大案。

“就是陛下會同意嗎?”于謙斟酌的說道。

興安笑了笑說道:“這不就請於少保來了嗎?這天色不早了,就不多叨擾了,咱家先行告退。”

“送大璫。”于謙站起身來,送了兩步。

興安爲什麼繞一大圈,不自己勸,非要于謙來勸?

因爲興安和于謙都清楚的知道,陛下的這幅畫裡所說的豺狼虎豹,吃盡血肉,要罵的並不是杭州知府,要罵的也並非松江府尹。

陛下要罵的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層層壓榨的朘剝。

次日的清晨,于謙早早就到了御書房恭候陛下,手裡還拿着一本奏疏和一卷貪腐案的卷宗。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于謙俯首行禮。

朱祁鈺笑着說道:“朕安,賜座。”

“臣今日來,是爲陛下昨日所作之畫而來。”于謙直接開門見山,把自己的奏疏和卷宗遞給了興安說道:“卷宗是景泰五年,江南稽查貪腐案,金華府推官徐麒耀貪腐案。”

景泰五年,左鼎手、練綱口的練綱和左鼎來到了南衙,查貪官污吏四百餘人,朝野震動。

而後練綱和左鼎再次前往了四川,主持了戥頭案的稽查,連朝中的正三品大員,戶部左侍郎,繼承戶部尚書的張鳳,都被拉下了馬。

都察院的科道言官,也是大皇帝的水猴子之一,在隻手遮天總憲賀章手中,都察院越來越有清朗之色了。

賀章真的只有一隻手,另外一隻手,葬送在了塞外,而泄露了大明軍動向的鴻臚寺卿楊善,最終被皇帝斬首示衆。

朱祁鈺打開了案卷,裡面是徐麒耀的罪狀。

徐麒耀是正統七年的進士及第,二甲三十六名,乃是河北固安人,當年被授予了刑科給事中,而後知濱海縣事,隨後不出三年遷金華府推官。

爲官十餘載,徐麒耀共計貪腐收受賄賂超過了四十六次,貪腐高達一百二十萬兩白銀。

這筆鉅款,大約能養於少保的九重堂一千三百三十年,也就是到西曆公元2790年。

徐麒耀在金華府豢養的小妾就超過了一百四十餘位,其中還有一對母女。

徐麒耀還對這對母女的榻上事,進行了一番對比。

徐麒耀這個人很有特點,喜歡錢也喜歡女人,只給一樣,他還不辦事,兩樣都給夠了,他才高興,他高興了,事兒就好辦了。

在卷宗之中,記錄了一份讓朱祁鈺看完瞠目結舌的‘教子篇’。

教子篇可謂是官場的金科玉律。

“他真的是觀點鮮明坦率樸實,語言精煉警句迭出,振聾發聵的一派胡言啊!”朱祁鈺看完了教子篇,歎爲觀止的說道。

許麒麟教子篇之中,共有金科玉律七條。

第一條:對與錯,對自己有利則爲對,對自己有害則爲錯。若是無法分辨,利於頂頭上司則對。

第二條:真與假,學會說謊、善於說謊、習慣說謊,妓與官無二致,皆以言惑天下,官字兩個口,欺上又瞞下。

第三條:少思少慮少念,不學無術,眼盲心瞎。遇世間不平事而覺不平者,意難平則坎坷蹉跎;遇世間不平事而不覺者,念通達則官運亨通。

第四條: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對上利則平步青雲,對下利則固若金湯,利自當頭,千里做官只爲財。

第五條: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着眼當下鼠目寸光,方爲官本務。王道樂土,與己何干?欲食肉,就要目光短淺,不思長策,合則爲羣,不合則寡。

第六條:溜鬚拍馬,升遷考評唯有上官。這溜鬚拍馬講究的就是一個巧,務必切合心意,神樂仙都千萬妓,嫁得名流又幾何?

第七條:變則通,通則久,變通變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審時度勢,因時而定,寬嚴一念間,權錢相輝映。

朱祁鈺沉默的看着手中的卷宗,這纔是真正的家書,耳提面命的教兒子到底如何做官。

于謙喝了口茶,看着陛下陰晴不定的表情,滿是笑容。

這七條金科玉律就是大明這個最大的名利場的生存之道,于謙其實早就懂了這個道理。

于謙是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在元代坐到了湖南宣慰使,大約等於大明朝的湖廣佈政使,于謙的祖父在洪武年間出仕,任工部主事。

于謙的髮妻董氏,是翰林院庶吉士、永豐知縣董鏞的女兒。

雖然于謙的父親未曾出仕,但是于謙很小就明白這個名利場的門門道道了。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字字珠璣。

“於少保可曾後悔過,當初殿試時,在奉天殿,面刺太宗文皇帝之過的舉動?”朱祁鈺忽然問起了永樂十九年的舊事。

永樂十九年,大明剛剛正式遷都,十三年營建的京師終於落地,朱棣心情極佳。

而這個時候,進京趕考的于謙,給朱棣狠狠的添了堵。

于謙在會試中一舉奪魁,中了會元,到了殿試的時候,于謙‘以策語傷時’,對永樂年間的朝政進行了一番鍼砭,朱棣不喜,最後只給了于謙一個三甲第九十二名。

于謙愣了愣,那都是永樂十九年的事兒了,至今已經三十六年的時間了。

他滿是回憶的說道:“那時候年輕氣盛,剛從書堆裡掙扎出來,多少有些書卷氣,不懂太宗文皇帝的苦,胡言亂語一番。”

“若是說悔,並非悔當初輕狂,哪個年少不輕狂?重來一次,還是會那麼寫。”

“只是當初臣不懂太宗皇帝罷了。”

“太宗文皇帝親厚,即便是臣大放厥詞,太宗文皇帝愛才,亦沒有將臣從進士之中除名。”

于謙是錢塘人,那時候的南衙風氣,對於謙的影響極大,朱棣在士林的形象極差,于謙受此影響,在殿試策論裡,說了一番極其難聽的話。

朱棣殺人,何曾手軟?

面刺皇帝之過,二十三歲的于謙,的確大膽至極,但是朱棣最終還是給了功名。

朱棣這一念之仁,給大明留下了一個救時宰相,否則朱祁鎮把天捅了個大窟窿,留下的爛攤子,還不知如何收場。

于謙並不後悔,再來一次,他還是會那般做,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他已經爲官三十餘年,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揮斥方遒,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此時的他,有些後悔的是,當初沒體諒太宗皇帝的難處。

于謙斟酌了一番,才鄭重的說道:“陛下,這天下官吏多數都是徐麒耀之濁流,陳宗卿之清流少之甚少,臣以爲興安大璫所言,長卷加以杭州二字,不失爲一種折中之法。”

“兩宋之時,黨錮之禍沸反盈天,司馬光錄了元豐黨籍,蔡京立元祐黨人碑,刻石記名。”

“黨錮,黨錮,壞國根苗。”

當然陳宗卿是清流,但是又和朝中的清流追求不太相同。

都察院、翰林院的那幫只知道高談闊論的科道言官,把清流這兩個字給弄髒了。

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定義,這種事對於讀書人而言,都是本能。

于謙這番話是深思熟慮的。

北宋晚期,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攻倒算弄了個元豐黨籍給王安石拉清單,章惇復行元豐新法,又把司馬光弄成了奸人。

這不料宋哲宗早逝,也無子嗣,這端王趙佶輕佻卻成了皇帝,黨錮之禍最終出現了刻石記名的元祐黨人碑。

這段黨錮之禍最終把北宋國力耗盡,終釀南宋偏安,神州陸沉。

“嗯,有理。”朱祁鈺提筆,在長卷的城門之上,加上了杭州二字。

朱祁鈺聽明白了于謙的勸諫,北宋黨爭,從政見之爭演變爲動輒生死的黨錮之禍,其實就是價值觀撕裂的具體表現。

朱祁鈺這幅畫,一杆子打翻了一船的人,但是在城門上加上這杭州兩個字,就成爲了特定時間、特定事件的銘刻。

如此一來,效果大約等同於當初朱元璋剝皮揎草,放在土地廟和城隍廟裡,震懾貪官污吏。

“於少保所言並非折中之法,乃是查漏補缺。”朱祁鈺看着自己這幅畫,笑着說道。

滅門孝子孫繼宗在造反的時候,孫忠就勸孫繼宗不要造反,說了一番話,就說撐着世道的一直是漢室江山,代有忠良,而不是他們這些寄生蟲,吸血鬼,作威作福的肉食者。

可惜孫繼宗那會兒已經豬油蒙了心,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于謙是查漏補缺,並不算是折中來了。

朱祁鈺站起身來,笑着說道:“今日松江巡撫李賓言,說萬國城今日有萬國薈,於少保要不要同去看看,反正左右無事。”

“陛下請。”于謙自然隨陛下前往,萬國城萬國薈萃,集天下博覽之集會,是由松江巡撫李賓言主持,每年一次。

李賓言之名,已經響徹南洋、東洋、西洋,而且隨着大明海貿的發展,他的名字就會響徹寰宇。

唐興借李賓言的名頭,必然會讓諸國商賈產生疑惑。

這大明朝的松江巡撫李賓言,到底在松江府,還是在大洋之中…

朱祁鈺站起身來,剛走出別苑,就看到了早就等候的冉思娘。

“參見陛下,見過於少保。”冉思娘對着朱祁鈺行行禮。

于謙趕忙回禮說道:“見過貴人。”

冉思娘自然也要去萬國薈,萬一那些個不知檢點的蠻夷女子對陛下勾勾搭搭,她就是陛下的護院牆。

“今天這妝容,美不勝收。”朱祁鈺在冉思娘耳邊低聲說道。

“在外面呢!”冉思孃的滿臉嬌羞,雖然在榻上,她的確放得開,可是這在外面,她的臉皮還是薄的很。

興安一樂,一甩拂塵,大聲的說道:“起駕萬國城!”

正所謂:奸佞巨宦指鹿爲馬欲兩全;君聖臣賢議論古今定長卷。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啪!求月票!

第四百零五章 禁暗殺、美人計、金錢收買第一百四十一章 剪除羽翼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四百零六章 第一次海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密州市舶司第720章 再見鐵鎖橫江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954章 古有溫酒斬華雄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專業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801章 國中有國,成何體統?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會吧,不會吧!第四百五十章 繁榮和自由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95章 我李賓言能有今天,全靠聖眷第四百零九章 如何系統性的欺負皇帝第六百二十七章 時代的悲劇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828章 陛下是個好人啊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三十七章 布仁行惠議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剖論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二百一十三章 京察第二百七十四章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妖物怪 洗心革面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第五百零七章 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一百一十一章 螢火之光豈能與日月爭輝第977章 人力終有窮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九章 皇權更替,腥風血雨第十二章 吊!第743章 再授奇功牌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四百二十五章 令有緩急,物有輕重第843章 送解刳院,天公地道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一百九十一章 朕許他們造反,但必須納稅!(感謝冷面冷心宋家郎!)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三百四十章 陛下不收的稅,叛軍也要收?第五百六十章 大汗,你想做什麼!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817章 京宣馳道的若干問題第727章 膽小者遊戲和勇敢者遊戲第四十一章 實踐才能出真理第671章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第981章 破門謬論寫在十月末第718章 謹防嫡皇叔被造反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五百七十一章 紅顏薄命,公子無情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694章 恨似高山仇似海第四百四十一章 一個悲痛的消息和一份謝禮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六百章 白麪、頭繩、門神第六百一十章 在草原,韃靼纔是主場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三百四十章 陛下不收的稅,叛軍也要收?第914章 馳道入交趾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679章 這蠢話,把朕都給逗笑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生多歧路第七十八章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均訂加更)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941章 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第五百一十章 在流乾最後一滴倭國武士的血之前,決不投降!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一百一十一章 螢火之光豈能與日月爭輝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766章 朕不敢收的錢,坐寇也敢收!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四百四十三章 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聖人第898章 火併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明守夜人——夜不收(均訂加更)第798章 錯把魯莽當勇敢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962章 自由之城—弗里敦第三十四章 朕,大明天子,金口玉言!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復點檢軍馬,大石天山狩獵
第四百零五章 禁暗殺、美人計、金錢收買第一百四十一章 剪除羽翼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四百零六章 第一次海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密州市舶司第720章 再見鐵鎖橫江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954章 古有溫酒斬華雄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專業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801章 國中有國,成何體統?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會吧,不會吧!第四百五十章 繁榮和自由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95章 我李賓言能有今天,全靠聖眷第四百零九章 如何系統性的欺負皇帝第六百二十七章 時代的悲劇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828章 陛下是個好人啊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三十七章 布仁行惠議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剖論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二百一十三章 京察第二百七十四章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妖物怪 洗心革面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第五百零七章 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一百一十一章 螢火之光豈能與日月爭輝第977章 人力終有窮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九章 皇權更替,腥風血雨第十二章 吊!第743章 再授奇功牌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四百二十五章 令有緩急,物有輕重第843章 送解刳院,天公地道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一百九十一章 朕許他們造反,但必須納稅!(感謝冷面冷心宋家郎!)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三百四十章 陛下不收的稅,叛軍也要收?第五百六十章 大汗,你想做什麼!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817章 京宣馳道的若干問題第727章 膽小者遊戲和勇敢者遊戲第四十一章 實踐才能出真理第671章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第981章 破門謬論寫在十月末第718章 謹防嫡皇叔被造反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五百七十一章 紅顏薄命,公子無情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694章 恨似高山仇似海第四百四十一章 一個悲痛的消息和一份謝禮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六百章 白麪、頭繩、門神第六百一十章 在草原,韃靼纔是主場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三百四十章 陛下不收的稅,叛軍也要收?第914章 馳道入交趾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679章 這蠢話,把朕都給逗笑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生多歧路第七十八章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均訂加更)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941章 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第五百一十章 在流乾最後一滴倭國武士的血之前,決不投降!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一百一十一章 螢火之光豈能與日月爭輝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766章 朕不敢收的錢,坐寇也敢收!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四百四十三章 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聖人第898章 火併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明守夜人——夜不收(均訂加更)第798章 錯把魯莽當勇敢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962章 自由之城—弗里敦第三十四章 朕,大明天子,金口玉言!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復點檢軍馬,大石天山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