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兩宋三百載,未曾復燕雲

李贄翻看着老喇嘛的札記,字跡極爲凌亂,記錄的內容也不容易分辨,更像是在旅行中的碎碎念,老喇嘛的札記,還有十分罕見的蒙文,這部分的內容就需要通事來進行翻譯了。

李贄等一行人被困在了開平衛,而這場大雪,肆虐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雪花也落在了京堂,落在了通和宮御書房的房頂上。

通和宮御書房是個暖閣,朱翊鈞披着一件大氅,看着手中的一份奏疏,這本奏疏是解刳院的大醫官們寫的,研究的是花柳病、枯榮症的治療辦法。

總結而言,就是大力出奇跡和置之死地而後生。

當初陳璘平定三都澳私市的時候,押送了一批被阿片控制的奴僕入京,到解刳院裡進行戒斷阿片的實驗,範應期的阿片成癮雖然嚴重,但和這一批俘虜相比,那就可差太多了。

這一批俘虜,本是沿海村寨的漁民,被海寇劫掠,被阿片控制,進了解刳院戒毒反倒是其次的,而是那一身的病,需要治療。

阿片成癮之人,大部分人都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花柳病,這些花柳病富有傳染性,大醫官們處置起來也是謹慎再謹慎,後來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高燒療法。

就是這些病人在高燒的時候,不去幹涉,等待三個時辰後,再做干涉,這樣一來,那些致病的小蟲子就被燒死了,人就恢復健康了。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療法,成活率大約是九死一生,一共十八個解刳院的標本,經歷過了高燒療法,只有三個人活了下來,兩個人身體恢復了健康,一個燒成了傻子。

這種高燒療法,對於十分棘手的枯榮症,也就是癌症,也有奇效。

自從小皇帝拿着三棱鏡,爲張居正展示,將光折射爲七色之後,大明的光學有了極大的發展,自此之後有了千里鏡和顯微鏡,大明有了顯微鏡後,終於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對認知邊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高燒療法,能殺死致病的瘟氣,也能殺死正常的體細胞。

所以,高溫療法是真正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賭局,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最後手段。

比如之前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的石茂華,非要去綏遠,還沒出發就發起了高燒,一燒就是兩日之久,整個身體燙的像根燒火棍一樣,手指、手肘等關節,都不能自主屈伸,全身上下只有眼皮能動,嘴脣乾裂,退燒後七天不能起坐,尿血,一直驚厥盜汗,就是做噩夢斷斷續續。

也就是那段時間,龐憲奏聞朝廷,石茂華可能命不久矣,風燭殘年,禮部也開始準備諡號官葬等事兒。

高燒之後,是長達一個月的恢復期,身體恢復了一些後,石茂華認爲自己命不久矣,立刻要前往綏遠,大醫官龐憲無奈,只好和石茂華出發了,但是石茂華現在身體還算硬朗,精神也好了很多。

在經過了對某個特殊樣本的研究後,解刳院認爲,有規律的、週期性的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最好辦法。

因爲在運動的時候,人會快速的呼吸,並且肌肉開始發熱,體溫會急速升高,經過長期的觀察,在劇烈運動後體溫可以在短暫時間,維持在40°以上的高溫,這種情況下,就會對體內進行一整輪的脫毒。

這個過程,解刳院大醫官李時珍、陳實功稱之爲:人的殺青。

殺青是甘薯苗脫毒的必然流程,而人的運動就是在進行週期性的脫毒,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而解刳院觀察的這個特殊樣本,就是皇帝陛下,皇帝的身體健康的不得了,自習武以來,就只有一次偶感風寒,還是皇帝仗着年輕,火力旺,不把倒春寒放在眼裡,纔出現了問題。

如果陛下如此堅持運動,並且規律作息,健康飲食,陛下會保持長久的健康,這對大明國朝而言,是個天大的好消息,當然對於賤儒而言,就是個晴天霹靂。

“久坐必虧安,操戈可長生。”朱翊鈞念着解刳院最後的總結,對於陛下的運動量,解刳院是十分認可的,常年維持在一個極高,但合理的水平之內。

陛下的身體情況,是讓賤儒感到絕望的問題,熬都熬不過陛下。

解刳院這種說法,其實也解釋了一些事兒。

比如趙光義在高粱河飆車的時候,爲什麼兩股中箭,丁亥、戊子2日自涿州逃到定州,一共380里路,在負傷之後,還跑了這麼久,還能活那麼久;

比如爲何大明皇帝第一長壽是朱元璋,活到了71歲高齡,第二長壽是朱棣,活到了64歲,因爲這都是馬上皇帝,再往後,一個都沒活過60歲,因爲人自己不脫毒,不周期性的殺青,自然求不得長生。

當然,這樣的解釋,也讓明武宗落水後,始終好不了這件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起來。

明武宗又不是垂拱天子,乖寶寶,他的活動量比朱翊鈞還大,但最終還是抵不過大明皇帝易溶於水的魔咒。

解刳院這本奏疏入朝之後,立刻引發了朝官們的彈劾,解刳院的任何成果,都會被彈劾,因爲在朝官看來,解刳院這種地方,就不該存在,它的存在就是錯,它的成果更是錯上加錯!

這一次對解刳院奏疏攻訐的角度,是解刳院鼓譟更加激烈的新政,是在爲加稅,製造風力輿論!

按照解刳院的說法,高燒能治病,大明朝現在病了,是不是進行更加劇烈的新政,比如加稅,才能肅清積弊流毒?

大明朝官現在對加稅極爲敏感,但凡是有點風吹草動,都會無端聯想,進而自發性的抵制,多少有點反應過度了,說明他們是真的怕這個。

“人家李時珍和陳實功說得多明白啊,這九死一生,十八個人活了三個,還有一個變成了傻子,朝官真的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朱翊鈞看着那一堆的奏疏,這是反對解刳院的慘無人道,也是試探皇帝對加稅的態度。

張居正就是貼了張浮票,就把這幫朝官嚇的猶如驚弓之鳥一樣。

“誰讓他們閒的沒事,非要攻訐李如鬆和幾位少壯參將?是朝官先犯賤,不怪先生和武勳們反擊,那可是武勳,哪有武勳整天捱打的?李如鬆就更受不了這個氣了,他們活該。”馮保樂呵呵的說道。

能說文官壞話,就絕無一句好話的老祖宗馮保,又見縫插針的給文官們,上了點眼藥水。

張居正是宜城伯,有世券的那種!所以張居正現在的立場是武勳立場,和武勳們沆瀣一氣,那是理所當然。

因爲張居正看的非常明白,現在的武勳少壯派的頭子,看起來是李如鬆,但其實是陛下本人。

整個少壯派都是圍繞着皇帝而存在的,這對國朝的穩定、新政的推行,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朱翊鈞身邊人對文官這個態度,朱翊鈞心裡對文官根深蒂固的偏見,這個死結,永遠無法解得開,根本就沒那個環境。

“確實是活該。”朱翊鈞想了想,在這些奏疏上畫了個圈,既不是對號,也不是錯號,而是圈,表示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就是已讀,不做回覆,至於他到底什麼意思,這些個擔心加稅的文官們,自己去猜吧!

“這幾本賀表,有意思。”朱翊鈞將幾本賀表一字排開,又要過年了,來自各地的官員,都要寫這麼一份賀表,祝賀新年,算是給皇帝拜年了,理論上講,天下百官都是天子門生,所以門生給老師寫賀表拜年是禮法的一部分。

而朱翊鈞手裡這幾本賀表,全都是來自山東。

山東的勢要豪右們終於步了兩廣勢要豪右們的後塵,這些賀表就一個意思:回來吧,我的凌大總督。

論折磨人,王家屏是真的有一手,或者說讀書人有一手,因爲現在山東地面的豪民們,也在通過各種渠道,請求凌雲翼回山東去,那個王一鶚,實在太不是個人了。

王一鶚學習了王家屏的成功經驗,開始打起了啞謎,習慣了凌雲翼這種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做事風格,王一鶚這些讀書人的軟釘子,真的是很難接受了。

來還是不來?如來;納還是不納,如納;

還不如凌雲翼直接張榜告知所有人,要多少,各家根據田畝數攤派多少來的直接。

朱翊鈞很快就發現了,爲什麼凌雲翼這麼愛殺人,這些個勢要豪右還要請凌部堂回去,因爲公平。

比如這個攤派,凌雲翼是根據清丈的田畝數去攤派,比如某縣興修水利,需要銀糧等物,各家各戶拿多少,都是張榜公告,你家田多,你多拿,他家田少他少拿,這麼做,大家也沒那麼大的怨氣,畢竟這個規則是非常明確的。

而且每次修好了水渠橋樑等,還把認捐各家進行排名,刻成石碑,放在了橋頭或者溝渠旁,這些豪奢戶也算是捏着鼻子認了,左右算是美名、清譽、功德。

就像大明京師到山海關的馳道,名爲崇古馳道,朱翊鈞還親筆題寫,弄了老大一塊石頭,放在了馳道的起點,王崇古恨不得抱着那塊碑睡覺!

地方也是如此,我家富,爲了修橋補路、興修水利這種積功德的事兒,拿錢糧出來,有塊石碑,也不算差了。

王一鶚不是這樣的,天津到密州的馳道在修建,整段需要白銀1237萬銀,大明皇帝給了700萬銀,資出內帑,而剩下的銀兩則是國帑和地方出錢,山東地面要負擔大約三百萬銀,工期三年,每年大約一百萬銀。

本來是勢要豪右都等着張榜,山東那麼大,真的攤派下去,每家門戶多則兩三千兩,少則幾百兩,對於能夠被定性爲勢要豪右之家而言,這點銀子,不至於傷筋動骨,而且馳道貫通後的好處,那是一目瞭然的。

左等右等,山東的豪族們沒等到張榜,王一鶚給的政令是自由認捐,你出多出少,全看心意。

不出行嗎?當然可以,只要你承擔得起後果就行。

“朕要是山東豪族,朕也罵娘啊,這王一鶚確實不是個東西。”朱翊鈞設身處地的想了想,自己出錢還不行,出多出少都沒個準數,萬一被王一鶚樹了石碑,那還不如直接下地獄來的輕鬆,出的少了被人罵,出的多了連個好名聲都留不下。

最怕的就是,有人偷偷捐的更多,以獲得巡撫青睞,獲得競爭優勢。

“凌部堂這法子,是很公平的,但那是因爲所有人都怕凌部堂手裡的刀,所以能實現,王一鶚若是如此做,恐怕半兩銀子都收不到,因爲別人不怕他,所以只能這麼做,讓他們內訌起來。”馮保則看的非常明白。

凌雲翼能這麼幹,因爲他手下有客兵,王家屏和王一鶚做不到,他們手下沒有客兵。

朱翊鈞深以爲然的點頭,凌大總督不會回去了,山東勢要豪右只能繼續被讀書人折磨了。

公平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一種十分罕見的公共資源,享用的時候,常常不以爲然,以爲理所當然,等到失去的時候,追悔莫及。

“陛下,正衙鐘鼓樓明日竣工,王次輔和萬閣老請陛下前往觀禮。”馮保挑出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奏疏放在了陛下的面前,正衙鐘鼓樓是皇帝陛下敕造的鼓樓,負責京師的報時。

這玩意兒理論上不屬於大工鼎建,而是屬於奇觀,最開始的時候,王崇古提議給太后祝壽用,可是李太后堅決不準,說破天了,外廷可勁兒的熱鬧就是,不要打着她的名義建就行了,一個佛塔已經足夠遭人戳着脊樑骨罵了,一個鐘鼓樓作價120萬銀,那可是整整一年的金花銀!

最終成爲了皇帝敕造,主要職能是報時。“下章內閣,明日朕準時前往。”朱翊鈞看看時間,廷議之後前往正好,從文化殿到東華門外,只用幾步路的事兒。

次日的廷議時間並不長,已經進入了十二月份,廷議主要內容就是各種年底的盤賬,這些賬目有些瑣碎,會在十二月底進行一次全面的彙總,供皇帝瞭解大明的現狀。

京師下了一場大雪,在煤炭價格穩定的時候,所有人都感謝這場雪的及時,因爲瑞雪兆豐年,明年就不會是一個大災年,不下雪,來年就會有蝗蟲,土地會幹旱,糧食就會歉收,糧價就會上漲,生活成本就會增加,尖銳的人地矛盾就會從水面下水落石出,激烈的矛盾衝突會造成動亂,在加上人禍,這就是大明內外,都盼着下雪的緣故。

“不是,萬閣老這讀史書,都讀到遼史和金史了嗎?”朱翊鈞看着萬士和奏疏,就是一樂,這個大宗伯,這麼偏門的史料都去研究。

“比較有趣,臣本來是好奇,宋太宗皇帝爲何保留他在高粱河的戰敗的經歷,臣查宋史,未能查到,原來兩宋對這個問題,統統避而不談,臣只好查閱了遼史,才找到了具體的出處。”萬士和說起了自己看遼史和金史的緣故。

高粱河戰神的典故,廣爲流傳,那一天驢車揚起的風沙,一直被人孜孜不倦的談論着,直到永遠。

宋史無載此事,這就是爲尊者諱,類似的,大明保留了明堡宗朱祁鎮被俘和在北狩期間的所有經歷,因爲大明進行了對等報復,景泰五年,也先被殺,人頭被送到了大明領賞。

春秋之後無大義,唯記事耳,自朱熹如此主張後,大明的讀書人只讀春秋,不讀史書,完全是爲了法三代之上的虛構彼岸。

但自從樑夢龍爲皇帝陛下讀史編纂了《史要編》以後,這個惡風終於止住了,現在大明讀書人都讀史書了,畢竟皇帝都知道的事兒,臣子們不知道,就顯得極爲尷尬。

“如果宋太宗能把遼國給滅了,那這高粱河股中兩箭,恐怕會和臥薪嚐膽一樣成爲一樁美談,但宋太宗沒做到,兩宋三百載,未曾復燕雲。”萬士和頗爲感慨的說道。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睡在柴房吃苦膽,換來的是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報了仇,談起越王勾踐,大家沒人會嗤笑勾踐這些不光彩的過往。

趙光義後來如果能把遼國給滅了,他這段經歷就不是笑話,而是成功路上的些許風霜。

趙光義沒做到,他的子孫後代們也沒做到。

“挺好,登邸報就是。”朱翊鈞再次肯定了萬士和對這段歷史的研究。

這段研究裡,除了趙光義的高粱河敗北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戰役,潼關之戰。

安史之亂中,潼關戰敗的主要責任,自然是李隆基在安祿山起兵之後,亂了分寸,自毀柱石,冤殺封常清和高仙芝,而後反覆催促哥舒翰出兵,正是因爲反覆催促進兵,才導致了哥舒翰的戰敗。

但萬士和研究發現,這個將軍天上封侯印,御史臺上異姓王的哥舒翰,可不是真的那麼忠義。

哥舒翰領兵二十萬駐守潼關,這二十萬人,可不是封常清、高仙芝手下的烏合之徒,而是河西隴右兩節鎮的精銳之兵,是精銳。

河西隴右兩鎮之兵,在開元年間,曾經打下了大半個青海高原,打斷了上升期的吐蕃的擴張之路。

一個突厥突騎施人,領着大唐朝廷能調動的最精銳的軍兵,在潼關,面對只有8萬的叛軍,半年沒有任何進攻的打算,這換哪個皇帝,心裡都會疑惑,也會怕這個哥舒翰不平叛,反過來入長安,況且,這個哥舒翰和太子李亨關係極好。

如此複雜的情況下,真正促使李隆基催促哥舒翰進兵的原因是安思順之死。

安思順在開元年間就提醒李隆基,小心安祿山,而且是不顧李隆基對安祿山的信任,多次反覆的進言安祿山反狀,而赫赫有名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是安思順的部將。

哥舒翰在潼關領強兵,誣告安思順要報宿怨請天子殺安思順,李隆基只能殺了安思順,安撫哥舒翰。

安思順被殺之後,李隆基開始頻繁派人催促哥舒翰出關,哥舒翰出關作戰,二十萬唐軍,敗在了八萬叛軍手中,哥舒翰被俘後,更是直接投降了安祿山,並且說: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臣爲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

哥舒翰如此痛快的投降,如此恭順,讓安祿山欣喜若狂,心情愉悅。

萬士和點評這段,認爲歷來拔高哥舒翰,主要是爲了體現李隆基的無能和傲慢。

而對於安史之亂關鍵之戰,潼關之戰的失敗,萬士和則認爲:主要責任是李隆基多年懈怠,倉促之間,無人可用,用人不當,戰略失誤。

那時候,哥舒翰已經垂垂老矣,人都已經中風了,半身不遂了,朝廷看了半天,只能派遣這樣一個將領到前線,那不就是朝廷無人可用,用人不當嗎?

哥舒翰已經老了,打不動了,將熊熊一窩,和安祿山、史思明這樣虎狼之師作戰,便只有這麼一個結果了。

而萬士和對李隆基的批評主要是在於戰略失誤,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做出這麼多荒唐的決定,其目的就只有一個,他想速勝。

安思順的戰略是:潼關堅守不出,讓郭子儀和李光弼偷家。

這個戰略也是當時的共識,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慢。

安思順就是當時朝廷裡唯一一個能攔得住李隆基想要速勝的人,結果安思順被殺,李隆基想要速勝的想法,就和他信任安祿山一樣,無人可以勸諫了,最終導致了潼關之戰的一地雞毛。

朱翊鈞忽然想起了李成樑來。

自萬曆十九年李成樑離開遼東後,遼東的局面逐漸敗壞,到了萬曆二十九年,內閣首輔沈一貫,看了一圈,只能再次啓用了賦閒十年、已經七十六歲高齡的李成樑,再鎮遼東。

無人可用,也是那時候的困局。

對於宋太宗北伐、潼關之戰的敗北,萬士和基於矛盾說,對這兩個典型的案例進行了再分析,其實就是提醒皇帝陛下,要居安思危,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矛盾說講事物發展的規律,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凍也非片刻之間,萬事萬物都有客觀發展規律,新政也不能吹求過急。

“以朕看,那些個混賬,都叫萬閣老爲萬無骨,完全是叫錯了,就這篇文章,誰敢說萬閣老無骨鯁正氣?”朱翊鈞硃批了萬士和的長篇大論,發在邸報上。

說的是趙光義,說的是李隆基,其實都是在勸諫陛下而已。

萬士和在表達他對加稅的反對意見,他認爲朝廷不必這麼急切,趙光義和李隆基都是敗在想要速勝之上,欲速則不達。

都是反對加稅,萬士和的做法就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其他朝官的反對,則換來了皇帝嘲諷其爲驚弓之鳥。

“臣謝陛下盛讚。”萬士和再俯首謝恩,他的名聲全靠陛下去維護了。

“陛下,臣這裡有本奏疏。”閣臣王國光呈送了一本奏疏到御前,朱翊鈞打開一看,眉頭緊蹙,面色凝重。

“這本奏疏朕仔細看過之後,再做討論。”朱翊鈞把這本奏疏揣在了袖子裡,十分鄭重。

現在廷議結束,要前往東華門見證正衙鐘鼓樓的落成,這也是一件大事,事要一點點做。

東華門外搭起了觀禮臺,鐘鼓樓的正式落成,有一個移交儀式,大約就是由王崇古、汪道昆帶領工部各官,對正衙鐘鼓樓做最後的檢查後,移交給禮部使用,而禮部要負責派火夫的更夫,看護這個鐘鼓樓。

鐘鼓樓上有四面鐘錶盤,光是分針就有一丈二尺八分,整個錶盤直徑超過了兩丈,整個鍾室的擺鐘重達27000斤,大概是如意金箍棒的兩倍重,這麼大個玩意兒,每三天都要給發條上一次勁兒,同樣每三天一次,也要進行一次校準。

朱翊鈞來到東華門的時候,整個東華門外,比會試、殿試放榜之日還要熱鬧許多,觀禮臺左右兩翼,坐滿了朝官和外番使者。

王崇古帶領着工部諸多官員,走進了鐘鼓樓內,做了象徵性的檢查,在此之前,工匠們已經細緻的檢查了所有的細節,王崇古帶人進了鐘鼓樓,只是一個形式,在進行了細緻的監察之後,王崇古將鑰匙交給了馮保。

“臣王崇古領鼎建大工王命,萬曆十一年十二月初七,如期交付,還請陛下閱視。”王崇古站在觀禮臺下,俯首大聲說道。

“請陛下閱視。”工部諸官,俯首請命。

朱翊鈞揮了揮手說道:“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大明皇帝並沒有動,因爲緹帥趙夢祐,帶着人進了鐘鼓樓進行了最後的安全檢查,而後才請皇帝前往。

這是很有必要的,萬一,鐘鼓樓離地面三十多丈的時針、分針從天而降,落在皇帝身上,如何是好?

當年朱棣騎着馬進濟南府的時候,也沒想到千斤閘會在城門落下,朱棣的馬被砸死了,朱棣僥倖躲過了一劫。

所以必要的安保檢查,是爲了皇帝的安全,也是爲了臣子們好。

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乾淨,攏共分三步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攤子!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421章 火炮轟完步兵衝,衝不上去火炮轟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309章 不絕對忠誠,就是絕對的不忠誠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幹抹淨不幹事第387章 搶着給皇帝送錢,算怎麼回事兒?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客氣的大明使者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436章 戚繼光膽小如鼠,李如鬆貪生怕死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八十七章 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辦法再借給他點兒第589章 沒別的,就是不差錢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親自帶頭偷工減料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552章 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大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493章 詔曰:今日,廢除賤籍第二百五十章 犯賤的倭寇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一十二章 晉黨的條件,格外優厚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485章 到底是誰帶壞了陛下?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二百一十三章 體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34章 十年之期已到,大明軍開拔!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五十章 犯賤的倭寇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可攻陷、無懈可擊的城堡第573章 物理意義的到地下去接地氣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
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二百四十一章 張居正丁憂歸政,王崇古憂懼逃亡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乾淨,攏共分三步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四十六章 大明早晚有一天,被人踹了攤子!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532章 禮法不能是新政的絆腳石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錢賺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421章 火炮轟完步兵衝,衝不上去火炮轟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二百四十章 火燒長崎第309章 不絕對忠誠,就是絕對的不忠誠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幹抹淨不幹事第387章 搶着給皇帝送錢,算怎麼回事兒?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客氣的大明使者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392章 我朱翊鏐該有的命運,就是享樂!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436章 戚繼光膽小如鼠,李如鬆貪生怕死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八十七章 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辦法再借給他點兒第589章 沒別的,就是不差錢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親自帶頭偷工減料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552章 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大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羊毛與呢絨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525章 那都是過去倭人做的,和現在倭人無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493章 詔曰:今日,廢除賤籍第二百五十章 犯賤的倭寇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一十二章 晉黨的條件,格外優厚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348章 小善大惡,少殺一人,而多害千萬人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390章 不過是舊時代的殘黨罷了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485章 到底是誰帶壞了陛下?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二百一十三章 體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563章 壓力山大的工部尚書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434章 十年之期已到,大明軍開拔!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339章 野山豬不會投降,但是人會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買了仙姑的侍女第346章 去奢崇儉,誠乃救時要務第一十三章 有辱斯文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二百五十章 犯賤的倭寇第496章 明日五更天拔營,號令爲:回家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可攻陷、無懈可擊的城堡第573章 物理意義的到地下去接地氣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