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圖》

bookmark

制度建設,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極爲漫長才能形成,一個不起眼的條例,它的形成需要經驗,需要鬥爭,需要縱向規模。

就以調動百人以上需要兵部的核準這個制度爲例,它的形成在北宋初年,由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的趙匡胤所構建。

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至暗時刻,將軍事徹底納入了政治的延伸,當然隨着趙光義在高粱河的戰敗,這種糾正立刻變得矯枉過正、過於用力,演變成了重文輕武,導致了北宋、南宋的對外戰爭,總是弄得人哭笑不得。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這一個歷程和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需要充分的鬥爭。

織田信長想要推行這樣的政令,而後他發現,根本做不到,更讓他絕望的是,他看不到有能夠執行的那一天,這就是最大的悲劇,明明已經知道了更加正確的答案,但就是無法完成政令的推行。

李誠立看織田信長穩住了局面,帶兵離開了倭國的京都,臨走的時候,李誠立不僅帶走了劉長山,還拉走了一堆的東西,這些都是謝禮,是織田信長爲了表示感謝從御所里拉出來的寶物,織田信長的白銀要留着給大明做戰爭賠款。

沒有了劉長山,還有趙長山,蒲長山,宋長山來繼續做生意,只要有人,就不怕沒有大明的貨物,只要有大明的貨物,就不怕沒有白銀。

李誠立寫好了塘報,交給了海防巡檢,由海防巡檢送入京城奏聞陛下。

而塘報傳入京堂的時候,大明皇帝在通和宮西花廳和李贄交談,這次林輔成沒在,林輔成還在寫遊學的見聞,將宗教對人的異化這個課題進行收尾,留下了極爲寶貴的史料,記錄了現在爲何出發。

“朕記得朕第一次見你的時候,你在太白樓說無代表不納稅的事兒,怎麼後來就沒有了任何相關的討論呢?朕當初問了你很多的問題,你思考的如何了?”朱翊鈞曾經給李贄留下過作業。

李贄的這個觀點,朱翊鈞還是十分贊同的,但是實踐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了,朱翊鈞提出的幾個問題,還只是出發之前的問題,在路上會遇到更多更多的問題。

“陛下,臣仔細想了想,臣的觀點還是太淺薄了。”李贄無奈的說道:“發展到最後,不過是兩宋那一套,爲與士大夫共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李贄其實從沒有放棄過他的思索,只不過在太白樓陛下連續問了他幾個問題後,他愕然的發現,其實他的觀點不是新穎的觀點,而是早就有了。

兩宋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句話只要是讀書人都知道,而且時常談及,一說就是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但隻字不提,文彥博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不是和百姓治天下。

所以,這句話完整的解釋,就是寧願犧牲百姓的利益,也不能傷害士大夫的利益。

但是讀書人,往往斷章取義,只引用前半句來證明不讓皇帝一人獨治是進步,忽略後半句非與百姓治天下,來掩飾兩宋士大夫根深蒂固的只顧着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劣根性,連達則兼濟天下的遮羞布都不肯遮掩的惡。

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的遮羞布都不要了。

當時宋神宗宣見了文彥博討論陝西戎事,文彥博非但沒有討論戎事的興趣,上來就炮轟了新政,言祖宗以來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廢墜不舉之處耳,意思是你神宗皇帝違背了祖宗成法,搞什麼變法,那可不就亂套了嗎?陝西軍亂,不就是你變法搞出來的嗎?

當時神宗皇帝就跟文彥博吵了起來,文彥博說: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神宗皇帝就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神宗皇帝說:變法傷害了士大夫的利益,導致了士大夫們都不是很開心,雖然損失了士大夫的人心,但是變法,有萬民的民心。

文彥博立刻就說,百姓?百姓在哪兒呢!皇帝你和誰治國心裡沒數嗎?和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們從何而來?從萬民中而來,但是穿上了那身儒袍,最後就變了模樣。

李贄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辦法來,索性就不想了,反正陛下是個明君,無代表不納稅,這不是當務之急。

“臣愚鈍,陛下當初問臣的那幾個問題,臣…一個都解決不了。”李贄由衷的說道:“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

天下的蒼生渴望甘霖解救他們的苦難,卻不知道蒼龍,就在這裡盤踞隱藏不爲所動。

皇帝當初,問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張冠李戴,如果窮民苦力可以不納稅,是不是大明遍地都是窮命苦力了?張冠李戴如何解決?

第二個是身份政治,以出身來區分,這個口子一開,就是給自己迭各種各樣的身份,最終搞成一團糟,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比如舉孝廉時候,各種稀奇古怪的‘孝子’,中原好不容易度過了身份政治的困局,難道要開歷史倒車?

第三個是背叛階級,如何保證這個代表在實現了階級躍遷之後,仍然代表原來的階級?不忘記自己爲何出發?

第四個確定人選,如何選出‘某個人’來代表萬民?萬民怎麼知道他的存在呢?

李贄嘗試思考,而後放棄,李贄寧願去討論權力對人的異化,也不願意再思考這些問題了,人貴有自知之明,李贄知道自己沒那個能力。

“朕也拿着這幾個問題去問了先生,你猜先生怎麼說?”朱翊鈞笑意盎然的說道。

李贄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問道:“先生有何高見?”

“先生說,看看帝鑑圖說吧!”朱翊鈞想起張居正那一副眉頭緊鎖,略顯迷茫的神情,就是一陣樂,張居正最後選擇了逃避,他也不知道這個答案,讓皇帝看帝鑑圖說去。

“朕觀泰西的尼德蘭地區搞得上下議政院制,本來覺得這制度挺好的,上議院呢,是舊貴,下議院的是萬民代表,這樣有事商量着來,後來朕發現,好像行不通,因爲上議院的舊貴本就是世襲罔替,下議院的萬民代表也會變成這樣。”朱翊鈞倒是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

下議員的兒子問:父親父親,我能做上議員嗎?

下議員父親說:不能,因爲上議員也有孩子。

“臣也想過,行不通的,陛下。”李贄倒是對尼德蘭地區造了費利佩二世的反,知之甚詳,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其路線不適合大明。

因爲上下議政院的制度,大明已經有過類似的經驗了,在正統初年,就是以英國公張輔爲首的武勳和以三楊爲首的士大夫,最後的結果就是張輔被逼到了上不了朝的地步。

歷史長了,就這點好處,什麼亂七八糟的事兒,都能找到歷史原型,產生的種種影響,歷史都給出了答案,最後形成了經驗,變成了制度。

李贄攤開了手說道:“臣從頭開始想,這個議政大夫如何誕生。”

“議政大夫要被人廣泛的知曉,就需要詩社筆正們搖旗吶喊,需要人口口相傳,這都是需要錢的,但是錢是白拿的嗎?勢要豪右給的這些錢,都是白給的嗎?這樣一來,不就是政以賄成嗎?”

“還不如科舉取士呢。”

“當着朕的面兒,伱當然要這樣說,無趣。”朱翊鈞很清楚的知道,從各種自由派興起的時候,對於制度的探討就會提上日程,最終敲響帝制的喪鐘。

但是當着皇帝的面兒,李贄這樣的狂夫,也不敢敲鐘,他缺乏了一些勇氣。

李贄看了看皇帝,最終沒有把憋在心裡的話說出來,他其實很想說,要皇帝都是陛下這個樣子的!那他雙手雙腳支持,探討個屁,帝制就是最偉大的制度!

這也是風力輿論比較尷尬的點兒,陛下除了暴戾這一件事之外,沒有什麼可以指責批評的地方,批評陛下勤勉?還是批評陛下節儉?還是批評陛下嫉惡如仇?還是批評陛下堅韌,十二年如一日的操閱軍馬?

李贄一共有兩個課題,一個無代表不納稅,因爲皇帝陛下的英明戛然而止,只要陛下還在,這個話題就沒法討論;另外一個課題,對人的異化,李贄完成的很好,李贄這次入宮,是爲了聆聽聖訓。

“你和林輔成新寫成的金錢對人的異化,朕很不滿意。”朱翊鈞喝了口茶說道:“不夠深入,不夠徹底,淺嘗輒止,過於寡淡了。”

李贄和林輔成最新一篇金錢對人的異化,被皇帝陛下否定,討論的過於簡單了。

“陛下,已經很大膽了。”李贄十分確信的說道:“這已經是臣所知道的、所思考的極限了。”

“所以,等到明年三月份南巡的時候,你和林輔成隨扈前往南衙親眼見證一下就是了。”朱翊鈞知道李贄的侷限性,侷限在於不瞭解,要完善金錢對人的異化,還是要親眼看一看才行。

李贄和林輔成認爲,是金錢泯滅了人性中的理性放大了貪慾,造成了金錢對人的異化,這個出發點朱翊鈞非常認可,但是他們舉的例子,並不能有力的佐證自己的觀點。

“明年三月南巡,已經定下來了嗎?”李贄頗爲驚訝的問道,陛下要南巡的風已經吹了一年了,這一直在吹風,但遲遲沒有行動,現在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初步定下了明年三月份。”朱翊鈞搖頭說道:“朕也不是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

朱棣能夠五次親征北伐,是因爲他有常務副皇帝太子朱高熾處理國事,但朱翊鈞離開京師,平日裡堆積如山的政務,就無人處理了,但是又必須南巡,因爲需要到南衙親眼看一下,才能決定萬曆維新的下一步動作。

朱翊鈞有些分身乏術,動心起念要南巡已經兩年多的時間,但始終走不開。

終於,大明國事處於穩定期,大明皇帝要去南衙親自走一遭,見證一下南衙的發展變化,而監國之人則是潞王朱翊鏐,小事蓋個章,大事送南巡的皇帝手裡。

皇帝出行要準備一年時間,這已經是很短的準備時間了,這可是天子出行,就下榻之地這一件事,就充滿了各種變數。

李贄起身告退,他不白來,他清楚的知道了大明皇帝爲何否定了他的文章,金錢對人的異化,需要更多的、更加詳實的調研,才能得到更加明確的答案。

沒有調研,沒有踐履之實、沒有事實,就沒有發言權,脫離了事實的任何討論,都會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謬結論。

朱翊鈞拿起了長崎來的塘報,看完之後沉默了許久。

實際上,倭國從頭到尾都沒讓軍事成爲政治的延伸。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要理解這句話非常複雜,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爲控制暴力不至於失控,這是一個國家穩定的首要前提,就像一個人要控制自己的手腳一樣的理所當然,因爲倭國始終沒能完成對暴力的控制,被美利堅扔了兩顆新出爐的原子彈,最後,倭國在五星天皇麥克阿瑟手裡完成了去軍事化。

而織田信長被反覆刺殺,就是暴力失控最典型的特徵。

“本能寺之變,不是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朱翊鈞看着手中的塘報由衷的說道。

“還真給陛下說準了,長崎方面又送來了塘報,在李誠立指揮使離開後,織田信長又被刺殺了一次,他在京都下榻的本能寺被付之一炬,織田信長僥倖躲過一劫。”馮保將長崎送來的塘報呈送給了陛下。

本能寺躲過了明智光秀的偷襲,但最終還是被大火焚燬,這次的刺殺因爲是放火,還沒有調查清楚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六七月就到了雨季的時間,這個時候,就不利於海防巡檢們水翼帆船行動,因爲這個雨季是颱風帶來的,狂暴的颱風在海上掀起了狂風巨浪,讓水翼帆船這種不抗風浪的快船行動不便。

所以這兩份隔了兩天的塘報同一時間送達了。

織田信長又又又一次被刺殺,而這一次他所經歷的是放火,大火燒燬了整個本能寺,死了六個人,包括倖存的家臣在內。

“他能一直這麼好運下去嗎?”朱翊鈞批閱了塘報,又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徐渭、孫克毅、李誠立,他讓長崎總督府把織田信長送給李誠立的禮物撲賣掉,換成賞錢給在倭軍兵發下去,而後讓李誠立嚴陣以待,若是倭國有劇變,就立刻撤回到長崎總督府,再圖以後。

對於織田信長被反覆刺殺這件事,朱翊鈞也只能搖搖頭。

這次守禦千戶所提前得到了消息,下次呢?

織田信長手下一共三個大反賊,明智光秀,羽柴秀吉,德川家康,現在明智光秀死在了開花彈之下,還有兩個更加難纏,這裡面就屬德川家康老謀深算,這傢伙就跟司馬懿一樣,老驥伏櫪,靜靜地蟄伏着等待着機會。

朱翊鈞只能祝福織田信長好運了,至少在還完1500萬銀戰爭賠款之前,要好好活着。

“格物院送來了一份堪輿圖,這份堪輿圖和之前見到的堪輿圖略有不同。”馮保讓兩個小黃門將畫卷拉開,上面畫着密密麻麻的線。

朱載堉提名:《大明水文概略圖》。

“這一條條的線和數字代表着什麼?”朱翊鈞站在巨大的堪輿圖面前,好奇的問道:“皇叔呢,皇叔就這麼忙獻祥瑞的時候,都不露面了嗎?”

“德王殿下說現在還沒研究明白,算不上詳細,需要進一步勘測,仍然需要時間,這一條條的線是溫度線和浪高,浪和水溫有很大的關係,就像風一樣。”馮保解釋了下圖上的線條。

格物院在《格物報》上解釋過風的形成,因爲空氣的熱量增加上升,產生了低壓區,而冷空氣下降,形成了高壓區,高壓向着低壓流動就形成了風。

海洋也是如此,這也解釋了爲何海洋會無風三尺浪,而且更加複雜,水的密度要比空氣大得多,比熱容也大得多,所以海洋的對流會攜帶更大的能量。

巨大的堪輿圖上,是大明四海觀測站,長期觀察到的平均水溫的溫度線、浪高線。

從興隆莊到呂宋密雁港這條航向,有一個海峽,這條海峽被稱之爲呂宋水道(巴士海峽),呂宋水道在夏天的時候,有四成的時間是大浪,即便是在冬季的時候,也有超過兩成的時間,是大浪;

而在雞籠島以東洋麪,水溫更高,狂風和大浪更加頻繁,根據觀測,雞籠島以東洋麪,在夏天幾乎無法通行,無時無刻不是大風大浪。

在五六七八月份,在雞籠島以東洋麪會形成巨大的風暴,而這些風暴會被雞籠山所阻攔,在這片海域打轉,在風帆時代,這裡就是禁區。

從堪輿圖上看,大明和雞籠島之間的大黑溝一片坦途,但其實很難走得通,大明控制了澎湖、淡水鎮、興隆莊等地,那麼走私商,走雞籠島以東洋麪,繞開大明控制區域,豈不是可以避免大明的稽稅和管轄了嗎?

但從雞籠島以東洋麪航行,意味着極大極大的翻船風險。

“如果大明要全面進攻倭國的本土,就需要借道朝鮮,從對馬島進攻毛利家,這條路適合主攻,而另外一條路,則是從琉球到長崎,再到京都,這條線風險大,可作策應。”朱翊鈞看了看堪輿圖,眉頭緊鎖。

爲了防止忽必烈徵倭敗給水文天象的悲劇再次發生,大明最合適的路線,就是借道朝鮮,以對馬島爲跳板,前往倭國,這條路也是倭國貪心不足蛇吞象,進攻大明的路線。

借道他國是極爲危險的,即便是朝鮮在首陽君靖難成爲國王后,主張‘事大交鄰’,但將自己的後背交給他國,朱翊鈞就是再沒有軍事天賦,也下達不了這樣的政令。

在兩次萬曆朝鮮戰爭期間,大明就遇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後勤補給。

大明軍進入朝鮮,擊退倭寇,還朝鮮太平,在戰爭的過程中,後勤補給遭到了巨大的挑戰,因爲民夫押解糧草,總是被搶,不得不派軍兵保護,而朝鮮則以地狹山多、戰亂無耕爲理由,拒絕提供糧草,打着打着,大明朝廷就發現負擔越來越大。

大明朝廷一共詢問了三次,第一次朝鮮以‘糧餉併爲載來,我國殘破之餘,無糧’爲由拒絕,第二次則以‘具盡拋荒’爲由拒絕;第三次朝鮮以‘倚父母之邦、上國廣袤不應索求’爲由拒絕,就是說大明是天朝上國,父母之邦,地大物博,一點點糧草,還要問我們要?

第三次朝鮮使者拒絕的時候,禮部的官員直接破防了,破口大罵:不知練兵,常以中國之兵爲兵;不知積餉,常以中國之餉爲餉,安能不亡!

死了算了,別活着了。

軍事補給消耗極大,後勤補給是否充足,直接影響到了戰爭的勝負。

當初戚繼光進攻歸化城的時候,步步爲營,在大青山山口、集寧海子設立了永久工事,把敵人徹底趕出去,纔會更進一步,最終拿下了歸化城,活捉了俺答汗,步步爲營的戚繼光,還被人批評功成名就後膽子變小了,瞻前顧後。

“戚帥看過了嗎?”朱翊鈞指着水文圖看了半天,詢問戚繼光的意見。

戚繼光在滅倭這件事上是激進派,以戚繼光的主張,在四月份從老巢松江府出發,揚帆起航前往濟州島,直接進攻倭國本土,這毫無疑問是軍事冒險,但在滅倭之事上,戚繼光就很容易激進。

“看過了。”馮保低聲說道:“戚帥的意思是,讓朝鮮王室內遷,和琉球國王尚久、倭國國王足利義昭做鄰居。”

離線君主制,大明完全接管朝鮮,而後從遼東到朝鮮,全面進攻。

朝鮮會答應嗎?答案是不會。

李氏朝鮮在建立之初就有鄭存道主張攻遼,到了景泰年間,魯山君李弘暐在景福宮勤政門接受大明冊封時,堅決不肯行跪禮,觸發了藩國儀注,鬧出了不孝的風波,首陽君李瑈纔有了發動靖難的時機。

“朝鮮和倭國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馬島豪族宗氏,是毛利家的一條狗,是倭國朝廷的對馬守護,同時也是朝鮮冊封的對馬島主,而且李成桂從國初就開始,就招撫收留向化倭人,授予官職籠絡,彼此長期互相遣使溝通往來,商貿不斷。”馮保又解釋了下從禮部探聽到的消息。

和大明想象的不同,朝鮮和倭國從來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相反,來往密切,同樣飽受倭患的朝鮮,和倭國進行了綏靖和妥協。

如果大明執意要讓朝鮮王室內遷,恐怕會把朝鮮趕到敵人的那一側。

琉球國王尚久是被倭寇騎臉,實在是沒法活了,只好自己主動跑到了大明賴着;

而倭國國王足利義昭是被織田信長流放後,變成了喪家之犬,四處投奔,最後被人給賣了;

北虜的宗主大汗孛兒只斤·圖們,則是因爲被大明和俺答汗同時欺負,眼看着要死了,纔不得不答應了大明親自出使大明投降的要求。

而朝鮮王室好好的,是決計不肯的。

對於朝鮮王室而言,甚至不會借道給大明,脣亡齒寒的道理,朝鮮也是懂的,倭國沒了,朝鮮也就沒了。

朱翊鈞看着堪輿圖,從對馬島進攻,有朝鮮這個攔路虎,從琉球進攻,有狂風、大浪爲阻礙,大規模軍事行動,這等天象的威脅,不亞於劉秀的‘天降隕石’了。

“徐徐圖之吧,倭國現在的人口還是太多了,八百萬丁口,讓倭人自己殺掉大部分好了。”朱翊鈞不急,他還很年輕。

“下章禮部,朝鮮朝貢貿易,改爲一年一次。”朱翊鈞下了一個命令,結束了朝鮮朝貢貿易的特殊待遇。

朝貢貿易對大明而言是一項賠錢的買賣,爲了彰顯大國雅量,爲了面子,朝鮮送來一些破爛,大明要以價值數倍、乃至數十倍進行賞賜,而且朝鮮一年朝廷貿易不限次數,隨時都能來,而朝鮮人要的最多的就是糧食。

朝鮮山地極多,適合種植的平原多在南邊,而南邊又飽受倭患的困擾,朝鮮糧食產量不足,時常鬧饑荒,但朝鮮使者購買糧食的主要目的,不是應對國內的糧食短缺,而是爲了釀酒。

朝鮮能把高麗姬發展成一個產業鏈,這個可以說完全依賴於中原而存在的政權,能對底層的平民有幾分同情呢?

朱翊鈞這個政令,就是讓朝鮮難受一下,不會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朝鮮自從景泰年間首陽君之後,就沒有什麼不恭敬的舉動了,所以大明要逼迫朝鮮王室內遷,需要一個由頭,而依照祖宗成法,一年一次朝貢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朝鮮的不限次數的朝貢是不合乎祖宗成法的,因爲朝鮮被列爲不徵之國後,就定下了朝貢一年一次,只不過後來朝鮮硬要來,大明沒有阻止,久而久之成爲了習慣。

祖宗成法,啓動!

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924章 大明亡不亡,老天爺說了不算!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1094章 金山陵園,就是皇帝立下的那根柱子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1083章 帝皇保佑!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875章 在陛下抵達南衙前,把血洗乾淨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推薦一本書第1005章 廣佈耳目,深植爪牙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748章 帝王術移花接木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一百零九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334章 握緊手中的榔頭,敲碎他們的腦袋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1043章 萬曆維新的一切,都是田裡長出來的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584章 兩宋三百載,未曾復燕雲第533章 山東耆老無不懷念凌部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鈞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759章 更加專業的稽稅緹騎第738章 不補繳稅款,就傾家蕩產吧!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慣的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1094章 金山陵園,就是皇帝立下的那根柱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364章 在最後一個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絕不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826章 倘宴席不列,則鼎俎是供第852章 不能爲了贏而贏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342章 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第1046章 丹心碧血,永耀日月;忠烈之氣,長第1082章 光明,從廢除農奴開始!第920章 務以滬廠爲鑑,自飭其身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978章 風雨兼程煙波險,鴻志初展客路艱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672章 大明皇帝也幹了!第1017章 相濡以沫自難棄,風雨同舟可白頭第1006章 爐火照夜江山鑄,薪火相傳百年成第533章 山東耆老無不懷念凌部堂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1064章 駱千斤,勇冠三軍!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1013章 朝中的風向,變得越來越窮兵黷武第586章 當總量第一的時候,陛下開始談人均第606章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正菩提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1079章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第364章 在最後一個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絕不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783章 國朝構建的四樑八柱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義,判爾斬立決
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924章 大明亡不亡,老天爺說了不算!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1094章 金山陵園,就是皇帝立下的那根柱子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1083章 帝皇保佑!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900章 下地獄跟閻王爺說去吧!第875章 在陛下抵達南衙前,把血洗乾淨第773章 一方水土必然養一方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當大明的看門狗,豈不是能吃到骨頭?推薦一本書第1005章 廣佈耳目,深植爪牙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748章 帝王術移花接木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一百零九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334章 握緊手中的榔頭,敲碎他們的腦袋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710章 萬曆萬曆,萬家皆戾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1043章 萬曆維新的一切,都是田裡長出來的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584章 兩宋三百載,未曾復燕雲第533章 山東耆老無不懷念凌部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鈞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759章 更加專業的稽稅緹騎第738章 不補繳稅款,就傾家蕩產吧!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822章 六策安遼固疆本 皇恩特許懲賤儒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624章 這聽起來很大膽,但一點都不明智第三十四章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第634章 都是大明皇帝慣的第444章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第一百七十章 大明皇帝的鎮國神器第1094章 金山陵園,就是皇帝立下的那根柱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364章 在最後一個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絕不第834章 大明要戰勝的從來都只有自己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739章 平賬仙人王崇古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982章 最後的贏家必然是大明第826章 倘宴席不列,則鼎俎是供第852章 不能爲了贏而贏第958章 毀奇技以安民生第342章 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第1046章 丹心碧血,永耀日月;忠烈之氣,長第1082章 光明,從廢除農奴開始!第920章 務以滬廠爲鑑,自飭其身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984章 皇帝的新衣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978章 風雨兼程煙波險,鴻志初展客路艱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672章 大明皇帝也幹了!第1017章 相濡以沫自難棄,風雨同舟可白頭第1006章 爐火照夜江山鑄,薪火相傳百年成第533章 山東耆老無不懷念凌部堂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九十三章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渡自絕人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1064章 駱千斤,勇冠三軍!第772章 泰西的商賈,可能偷朕的錢!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1013章 朝中的風向,變得越來越窮兵黷武第586章 當總量第一的時候,陛下開始談人均第606章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正菩提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1079章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第364章 在最後一個野人死掉之前,大明絕不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783章 國朝構建的四樑八柱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義,判爾斬立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