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委以重任

bookmark

青龍城城南大營,李雲天的書房。

左軍左都督安勇侯、安勇侯白安,驍武軍關西大營統帥、義武伯魯民恩,遼東衛所部隊統兵官、寧明伯薛武,以及李子曦分坐在屋內兩側的座椅上,相互間說着話。

對李雲天把他們召來這裡四人感到非常奇怪,因爲就在不久前纔剛剛結束了高級將領議事,故而感到一定有什麼大事發生,使得李雲天又把他們喊了過來。

“王爺”就在四人好奇地議論着的時候李雲天健步走了進來,四人紛紛起身相迎。

“諸位,本王這次把大家召來是要告訴大家一件事情,據本王得到的可靠消息,進犯關西的敵軍將繞過嘉峪關前去河套,然後經河套越過長城進犯大同。”

在書房的書桌後落座後,李雲天看了一眼在座的白安四人,神情嚴肅地說道,“這是本王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現在我大明北方的軍隊集中在青龍城和嘉峪關兩處,局部地區兵力空虛,一旦讓敵軍進入河套並且攻取大同後,後果將不堪設想。”

“王爺,怪不得他們行軍的速度如此緩慢,原來是打了這樣的算盤,竟然避開我軍主力,捨近求遠前去河套”白安聞言頓時吃了一驚,一臉詫異地望着李雲天。

帖木兒帝國和北元聯軍在關西佔盡了優勢,只要攻取了嘉峪關就打開了進入大明的大門,而他們卻放棄在關西與明軍決戰,不遠千里前去河套地區,這着實出乎了他的意料,帖木兒帝國和北元此舉無疑是在嚮明軍示弱。

換句話來說,在西域擊敗了大明西征軍的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現在對大明在關西的軍隊充滿了忌憚,否則按照他們的行事風格肯定會全力攻取嘉峪關,這樣一來大明西北唾手可得,而且東可攻京師,南可下江南,在戰略上將立於不敗之地。

自從大明立國起就加強北方的防守,其主力都集中在北方,不僅沿着長城修建了九邊要塞,洪武皇帝更是將兒子們的封地都封在了北方,以此來拱衛中央。

永樂皇帝則比洪武皇帝還要看重北方的安危,竟然把京師遷來了北京,以天子之尊來守護大明北方的國門,大明北方軍事實力之強可見一斑。

因此,帖木兒帝國和北元選擇經河套攻打大同雖然可以避開在關西與明軍決戰,但勢必要遭受北方軍區軍民的殊死抵抗。

尤爲重要的是,長城的內三關將阻擋住帖木兒帝國和北元南下的腳步,他們必須要攻破其中的一道關口才能進入大明山西和北直隸。

既然帖木兒帝國和北元選擇了攻打大明的長城內三關,意味着他們認爲大明在內三關的軍事力量不如嘉峪關,他們將付出更小的代價將其攻克。

不得不說,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這個決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旦長城的內三關破了,那麼大明的京師將重蹈幾年前的覆轍被其圍住,而大明短時間內無力組織軍隊救援,屆時肯定會從嘉峪關調兵,有什麼能比京師的安危更加重要

“寧明伯,這次敵軍將派二十萬人馬前去河套,其中西察合臺兵力十五萬,北元兵力五萬,本王已經給蒙古布政使司下了公文,他們將全力配合你們作戰,務必要把敵人阻擋在長城之外。”

李雲天知道這個消息會使得白安四人感到震驚,沉吟了一下後神情嚴肅地向寧明伯薛武說道,“此次作戰蒙古布政使司將提供約五萬兵力,敵衆我寡,希望爾等奮勇拼殺,只要堅持到大雪來臨之際本王就給爾等記上一功”

“王爺放心,卑職等人定當全力以赴,西察合臺和北元的人要想越過長城唯有踏着卑職等人的屍體。”薛武聞言當即起身,鄭重其事地衝着李雲天一拱手,神情堅毅地回答。

雖然此次作戰萬分兇險,遼東部隊只有七萬人,加上蒙古布政使司的五萬人也不過十二萬而已,與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兵力相差八萬之多,但他知道這是洗刷西征軍恥辱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再加上事關京師安危,故而一定會死戰到底。

自從西征軍在西域戰敗後,留守在關西的遼東部隊士兵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壓力,被外界打上了“敗軍之兵”的標籤,雖說他們並沒有進入東察合臺汗國作戰,但由於是西征軍的一員,故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王爺,此時調遼東軍出城趕赴河套一定會驚動了敵軍在青龍城的暗探,也會使得城裡的關西軍慌亂,倘若關西軍有異心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望了一眼神色決然的薛武,魯民恩的眉頭皺了皺後看向了李雲天。

白安和李子曦聞言紛紛流露出了擔憂的神色,青龍城裡的軍隊現在可以分爲四部分,即三萬驍武軍、七萬遼東軍、兩萬被李雲天從別失八里城救回的西征軍,以及近十萬關西軍。

對於關西軍,魯民恩和薛武等人並不相信他們,畢竟關西七衛只是名義上臣服大明而已,天知道這些人會不會在戰局危急之時投敵。

如果遼東軍不離開的話,青龍城裡有十二萬明軍,在兵力上對關西軍佔有優勢,同時也是一種震懾。

如今遼東軍這麼一走,青龍城的明軍就只剩下五萬,關西軍的兵力是其兩倍,萬一發生什麼事情的話可就難以控制局勢。

“諸位大人,王爺已經暗中把遼東軍與嘉峪關的守軍進行對調,現在遼東軍已經悉數位於關內,城裡遼東軍的軍營裡駐紮着的是嘉峪關守軍”李雲天清楚魯民恩和白安、李子曦的擔心,於是向薛武點了一下頭,薛武就沉聲道明瞭其中的玄妙。

“原來是這樣”魯民恩、白安和李子曦頓時吃了一驚,臉上浮現出了震驚的神色,望向李雲天的眼神中無不充滿了敬佩,誰也沒有想到李雲天竟然悄無聲息地就完成了部隊的對調,這意味着李雲天早就覺察出了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意圖,進而做出了應對之策。

由於青龍城城內各駐軍軍營之間被隔絕,互不往來,再加上守城的一直是驍武軍,故而沒人知道遼東軍軍營裡發生的變化,除了李雲天、薛武和林馨外,無人清楚遼東軍被調換一事。

“參見王爺”就在衆人驚訝着的時候,書房的房門開了,一名身穿驍武軍服飾的俊俏上尉快步走了進來,來到書桌前嬌聲向李雲天一拱手。

“側妃娘娘”見此情形,白安四人連忙起身向那名俊俏上尉躬身行禮,這名嬌俏上尉不是別人,正是諾敏。

“寧明伯,此次河套之戰事關重大,本王讓德欣郡主和李副官與你一同前去河套,協助你作戰。”李雲天向諾敏微微一頷首,然後沉聲向薛武說道,“他們是你的部下,只會向他提出作戰方案,不會干擾你的決定。”

“謝王爺恩典”薛武清楚李雲天這樣做並不是想要架空他,而是爲了取得河套之戰的勝利,因此連忙向李雲天道謝,有了諾敏和李子曦無疑使得他如虎添翼。

諾敏是蒙古的小郡主,薛武以前並沒有跟蒙古布政使司打過交道,故而由諾敏從中調和的話會使得他咋蒙古布政使司行事方便許多,也會更加容易指揮那些蒙古兵。

至於李子曦,更是講武堂的後起之秀,不僅隨着李雲天平定了倭患,而且還順利率領着一萬多西征軍從藍葉城脫身,其軍事才華已經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尤爲重要的是,李子曦是李雲天身邊的參謀出身,最擅長的就是制定軍事作戰計劃,薛武說到底只是一員戰將,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能力有限,故而李子曦很好地彌補了他的這個劣勢。

作爲被驍武軍整編的遼東軍區,薛武自然清楚驍武軍中負責下達命令的雖然是領軍的將領,但制定作戰計劃的卻是那些從講武堂畢業的優秀參謀人員,領軍的將領只需要根據那些作戰計劃進行選擇。

李子曦自然不可能一個人前去河套,肯定會帶一個實力強大的參謀團隊一同前往,而這正是薛武現在最爲需要的,由於兵力上的劣勢他需要用最佳的作戰計劃,既能給敵軍重大打擊,同時也能減少自身的傷亡,在河套地區將敵軍拖到雪天。

畢竟,現在不是遼東軍與帖木兒帝國和北元聯軍硬拼的時候,由於明軍在關西兵力有限,故而關西戰場還需要遼東軍的助力。

只要將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部隊在大雪降臨前阻擋在長城外,使得其無法越過長城進攻大同,那麼屆時等到來年他們就要陷入被動中,很顯然山北軍區和京畿都督府會趁着他們被阻擋在河套地區的時候緊急從民間徵募兵力。

雖然徵募的士兵無法在戰場上正面作戰,但用來守城還是足夠的,明軍所要做的就是據守不出,跟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部隊打消耗戰。

由於事態緊急,故而薛武和諾敏、李子曦等人當晚就暗自離開了青龍城,急匆匆趕向了嘉峪關,他們將從關內趕往大同,然後出長城進入河套地區設伏。

“保重”李雲天將薛武一行人送到了城外,與諾敏告別的時候他將諾敏使勁擁在了懷裡,在她耳旁低聲說道,“記住,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要計較一戰一城的得失。”

“嗯”諾敏心中一暖,重重地點了一下頭後緊緊抱住了李雲天,她很開心能爲李雲天分憂解難。

“王爺,最新軍情,敵軍的先鋒部隊已經通過了玉門關,估計現在已經進了敦煌古城。”李雲天凝神望着諾敏等人離去背影的時候,林馨來到他的身旁,沉聲稟告道。

得知玉門關的明軍撤離後,關外駐紮的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先鋒部隊於是佔領了玉門關,然後直取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裡的軍民早已經撤退,完全就是一座空城,因此先鋒部隊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這座城池,可以預想的是這座在關西僅次於青龍城的堅固城池將成爲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大本營,指揮麾下的部隊與關西明軍交戰。

李雲天聞言點了一下頭,擡步面無表情地返回了青龍城城內,隨着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先鋒部隊進駐敦煌古城,青龍城被圍困的艱苦歲月就要來臨。

第1308章 查明真身第248章 功虧一簣第7章 鳴冤第416章 互不相讓第122章 搶先一步第160章 三策建言第449章 第四百四十九 謀定後動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836章 居心叵測第472章 南下清化第1431章 入城第423章 朝貢貿易第116章 疑點重重第13章 朽木不可雕也第36章 明修棧道第1230章 內有隱情第765章 反擊第591章 突生變故第640章 暗示第1345章 秘密告發第485章 獨霸天下的造船業第467章 欲擒故縱第661章 募兵第102章 近鄉情怯第60章 遇襲第707章 亂局第1417章 穿幫了第1354章 不知所措第943章 鴻門夜宴第343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219章 疑心第324章 指點江山第1280章 身不由己第604章 亂了方寸第1378章 箭在弦上第757章 連環計第1157章 戳穿謊言第1082章 震動第56章 震懾第130章 暗查底細第1030章 全力攻城第631章 分化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621章 殺手鐗第361章 不得已爲之第28章 點撥第1132章 退路第1236章 順水推舟第730章 談判第634章 分兵征討第623章 滿朝皆驚第560章 四兩撥千斤第414章 勢在必得第1443章 身世之謎第1068章 似曾相識第320章 明修棧道第1140章 目光長遠第1339章 分權制衡第1395章 祭奠第1112章 關鍵援兵第1385章 成功招攬第1409章 有眼不識泰山第667章 拉攏第299章 下馬威第822章 不速之客第813章 進宮鳴冤第524章 孫皇后第833章 恍然大悟第1170章 當局者迷第1338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772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757章 連環計第1000章 東征往事第111章 制度第1398章 線索第277章 莫名的物證第1212章 告老還鄉第962章 曲終人散第920章 蛛絲馬跡第873章 討要公道第41章 心照不宣第963章 幕後黑手第834章 無奈選擇第684章 大獲全勝第979章 比對賬簿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337章 怒斥第63章 技高一籌第612章 無奈妥協第422章 走私商第490章 畫了一張大餅第824章 落井下石第892章 威服倭寇第18章 心存忌憚第1267章 出人意料第31章 甕中捉鱉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1433章 真實目的第825章 弔唁第493章 敷衍
第1308章 查明真身第248章 功虧一簣第7章 鳴冤第416章 互不相讓第122章 搶先一步第160章 三策建言第449章 第四百四十九 謀定後動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836章 居心叵測第472章 南下清化第1431章 入城第423章 朝貢貿易第116章 疑點重重第13章 朽木不可雕也第36章 明修棧道第1230章 內有隱情第765章 反擊第591章 突生變故第640章 暗示第1345章 秘密告發第485章 獨霸天下的造船業第467章 欲擒故縱第661章 募兵第102章 近鄉情怯第60章 遇襲第707章 亂局第1417章 穿幫了第1354章 不知所措第943章 鴻門夜宴第343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219章 疑心第324章 指點江山第1280章 身不由己第604章 亂了方寸第1378章 箭在弦上第757章 連環計第1157章 戳穿謊言第1082章 震動第56章 震懾第130章 暗查底細第1030章 全力攻城第631章 分化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621章 殺手鐗第361章 不得已爲之第28章 點撥第1132章 退路第1236章 順水推舟第730章 談判第634章 分兵征討第623章 滿朝皆驚第560章 四兩撥千斤第414章 勢在必得第1443章 身世之謎第1068章 似曾相識第320章 明修棧道第1140章 目光長遠第1339章 分權制衡第1395章 祭奠第1112章 關鍵援兵第1385章 成功招攬第1409章 有眼不識泰山第667章 拉攏第299章 下馬威第822章 不速之客第813章 進宮鳴冤第524章 孫皇后第833章 恍然大悟第1170章 當局者迷第1338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772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757章 連環計第1000章 東征往事第111章 制度第1398章 線索第277章 莫名的物證第1212章 告老還鄉第962章 曲終人散第920章 蛛絲馬跡第873章 討要公道第41章 心照不宣第963章 幕後黑手第834章 無奈選擇第684章 大獲全勝第979章 比對賬簿第1047章 一場好戲第337章 怒斥第63章 技高一籌第612章 無奈妥協第422章 走私商第490章 畫了一張大餅第824章 落井下石第892章 威服倭寇第18章 心存忌憚第1267章 出人意料第31章 甕中捉鱉第1298章 喜憂參半第1433章 真實目的第825章 弔唁第493章 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