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分兵征討

bookmark

“皇上,倘若實情真的如鎮武侯所言,那麼北元殘部此次來勢洶洶,我大明不可不防!”

李雲天的一席話使得乾清宮內一派沉寂,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韃靼和瓦剌會聯手,這就使得事態變得非常嚴重和複雜,英國公張輔隨後打破了場中的平靜,開口沉聲向宣德帝說道。

“皇上,現在敵情未明,皇上乃萬金之軀,依臣看來還是坐鎮京師爲好,迎敵事宜交由軍閣來辦即可。”聽聞此言,楊士奇神情凝重地望向了宣德帝。

“皇上,龍體爲重!”蹇義也跟着向宣德帝諫言。

“諸位愛卿,倘若朕放棄北征,天下人會如何看朕?”宣德帝見軍閣、內閣和九卿之首皆表明了態度,不希望他此次前去北征,不由得苦笑了一聲。

在座的衆臣聞言頓時對視了一眼,宣德帝御駕親征的告示早已經貼滿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地府衙也都張貼出了公告,此時一旦無法成行絕對會引發各種非議和猜測,難道要向外界表明宣德帝忌憚北元殘部?還是以宣德帝身體抱怨爲由?

即便是以宣德帝身體不適進行推脫,那麼一旦山西行都司和遼東都司燃起戰火,外界難免會產生宣德帝畏戰的流言,宣德帝的威嚴無疑會受到損害。

因此,宣德帝現在進退維谷,衆臣們是左右爲難。

“皇上,臣倒有一個辦法。”遲疑了一下後,內閣次輔楊榮開口說道,“皇上明天可以照例親征,只不過聖駕停在萬全都司的宣府鎮,以策周全!”

萬全都司全稱爲萬全都指揮使司,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宣府鎮總兵譚廣“請置都指揮使司,分直隸及山西等處衛隸之。”

軍閣經請示宣德帝,批准了譚廣的建議,這個治所在宣府鎮城的都指揮使司當地萬全衛的名號,故而命名爲萬全都司。

通常來說,一個省級地方機構內三司並存,相互制衡,不過在邊防重地的遼東都司和萬全都司,因爲主要是實封衛所,故而單設都司管理。

也就是說,遼東都司和萬全都司實際上實行的是軍屯,其所轄民衆皆爲軍戶。

縱觀萬全都司下轄的諸衛、所之佈局,形成了一個以京師爲軸心的扇形防禦地帶,構成了一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部署,是拱衛京師北方安全的一道軍事屏障。

楊榮的這個提議非常聰明,既可以使得宣德帝按時出征同時又能保護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待在城高牆後的宣府城,那麼北元殘部就不可能越過山西行都司抵達宣府城下。

“皇上,臣覺得楊大人此言甚好。”張輔聞言不由得點了點頭,這倒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皇上,這倒不失是一個變通的法子。”

“臣覺得此法可行。”

“臣附議!”

……

楊士奇和蹇義等人隨後也紛紛表示贊同,相對於此次征討韃靼部,很顯然宣德帝的安全最爲重要,等前方的部隊剿滅了進犯的敵人後宣德帝屆時再啓程前往大同城督戰。

“諸位愛卿,你們看誰可領軍馳援遼東?”宣德帝見衆臣取得了一致意見,沉吟了一下後問道。

遼東都司對韃靼人的襲擊毫無防備,極有可能一潰千里,被韃靼人兵臨遼陽城下,朝廷必須要派兵前去救援,而統軍之人可謂至關重要。

“皇上,臣舉薦京畿都督府大都督、義國公張昊統軍。”行軍打仗的事宜歸軍閣負責,張輔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推出了一個人選。

在大明勳貴中有領兵資格的人不少,但是論到威望和能力張昊僅次於張輔和周徵,故而他是此次率軍增援遼東的不二人選。

“臣附議!”張昊是周徵的好友,周徵自然不會反對,於是緊跟着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

“臣附議!”隨着兩人表態,剩餘的軍閣閣員們也相繼表示認同。

“太師,你覺得義國公這次率軍多少增援爲好?”宣德帝見狀微微頷首,沉聲問道。

“我軍在遼東都司尚有近十萬之衆,現在事態緊急,臣覺得義國公此次率五萬京畿都督府精銳之師前往增援足矣。”張輔沉吟了一下後說出了一個數字,即便遼東都司的兵額有水分,但加上五萬京畿都督府的兵力人數上已經超過了十萬,對付那些韃靼人應該不在話下。

“準,具體事宜交軍閣擬定,明天出征前上報於朕。”宣德帝點了一下頭,將此事定了下來,所謂兵貴神速,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時間耽擱了。

“皇上,遼東地處關外,物資供應道路艱難,臣懇請皇上給朝鮮王下旨讓其支援我軍軍資。”就當衆人認爲此次議事即將結束,李雲天忽然開口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朝鮮王國。

朝鮮半島在大明之前的王朝稱爲高麗王朝,國王爲王顓。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即位,遣使持書前往高麗諭告。

次年,高麗國王顓也遣使上表慶賀明朝開國,井請封號。明太祖應其之請,於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誥,封王顓爲高麗國王,從而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係,“自是貢獻數至,元旦及聖節皆遣使朝賀,歲以爲常”。

是年,明朝開科取士,詔準高麗等國“行修經明之士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這一年,高麗蔘加會試的有三人,其中金濤及第,授東昌府安丘縣丞,後因不通漢語,回到高麗。

洪武五年高麗派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國子監留學,途中因遇海難,溺死三十九人。“帝憫之,遣元樞密使延安答裡往諭入貢毋數”。

洪武七年,高麗國王顓爲權相李仁人所弒,李仁人擁立權臣辛肫之子辛禑爲王,遣使來明入貢,明太祖卻而不受,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見辛禑地位日益穩固,纔不得不正視既成事實,加給辛禑高麗國王封號,並追諡王顓爲恭愍王。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

李成桂的軍隊在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不願遠征,多有逃亡者,故而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崔瑩拒絕,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並立王禑之子王昌爲王。

次年,李成桂廢辛昌,擁立王顓之後王瑤(恭讓王)。

洪武二十四年,王瑤讓位於李成桂,李氏王朝取代了高麗王朝,李成桂將國號“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名上奏明太祖裁定,“王氏自五代傳國數百年,至是絕”。

明太祖選取新國號爲“朝鮮”,因朝鮮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鮮”二字在朝鮮半島上曾出現過(檀君朝鮮),所以後世歷史學界一般習慣稱呼該朝代爲“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爲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爲“古朝鮮”以示區別。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遣使來明,貢馬九千八百餘匹,明太祖回賜紵絲綿布等近二萬匹。

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體弱,遜位於次子芳果(定宗),兩年後芳果亦因病讓位於五子芳遠(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鮮太宗遣使朝貢。

永樂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朝鮮十四歲的世子提得到明朝允准,作爲進表使率各級官員五十餘人,至明京師南京。次年正月到達南京,進貢馬匹金銀器物。

成祖數次召見,厚加賞賜,“賜織金文綺。及歸,帝親制詩賜之”。

永樂十六年,朝鮮太宗李芳遠以年老遜位,廢世子禔,傳位於第三子祹,明成祖遣使赴朝,封爲朝鮮國王。

大明遷都後,史料記載“已遷北都,朝鮮益近,而事大之禮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禮,他國不敢望也”。

由於朝鮮國與遼東都司相鄰,故而從朝鮮國運送後勤物資更加安全,倘若從京師把物資運往遼東,不僅路途遙遠艱難而且中途極易被偷襲。

因此,李雲天的這個提議合情合理,從朝鮮國運送物資可以確保遼東地區的物資供應。

“皇上,朝鮮國貧瘠,恐其無力負擔大軍物資。”就在衆臣對李雲天的這個提議小聲議論着的時候,楊士奇向宣德帝一拱手,沉聲奏道,“依臣看來,我軍可以花錢從朝鮮國買糧,既可以保障我遼東將士的軍需,也彰顯我大明對朝鮮國的恩典。”

“皇上,楊大人所言甚是,臣附議。”聽聞此言,蹇義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說道。

“臣等附議!”現場的衆臣隨後紛紛對這個辦法表示贊同,在衆人看來大明乃天朝上國,豈會佔朝鮮國這等附庸小國的便宜?

“買糧之事就交由戶部,郭大人,此事事關重大,不可耽擱。”宣德帝也覺得此法甚好,可以省去遼東將士後勤之擾,於是沉聲向戶部尚書郭資說道。

本來,隨着大明稅局的建立,此次前往朝鮮國買糧的事宜應該交由稅局和戶部共同辦理,不過大明稅局此時連架子都沒有搭起來,因此也就由戶部來處置此事。

“皇上放心,臣立刻就辦此事。”郭資向宣德帝一躬身,沉聲回答,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面對軍需事宜他可不敢有絲毫怠慢。

“朝鮮國貧弱,糧價之上不要斤斤計較,儘可能給與其優惠,使它能感受到我大明的恩澤。”宣德帝聞言微微頷首,隨後想起了什麼,開口沉聲囑咐道。

“臣遵旨。”郭資明白宣德帝是體諒朝鮮國的百姓,於是鄭重其事地回答。

李雲天聞言眉頭微微皺了一下,隨後又舒展開來,此次從朝鮮國購買的軍需物資數量巨大,肯定會有人趁機上下其手從中撈油水,希望不會因此影響到了遼東的戰事。

第104章 輕取次關第1036章 巧舌如簧第1228章 波瀾再起第1423章 化險爲夷第628章 制衡有道第610章 孤注一擲第765章 反擊第798章 醉翁之意第967章 好言相勸第813章 進宮鳴冤第1456章 出人意料第553章 了結心事第1049章 敲山震虎第854章 進封王爵第510章 賦稅變革第972章 暗自慶幸第377章 塵埃落定第1334章 心照不宣第796章 項莊舞劍第190章 笑裡藏刀第723章 月夜出擊第1157章 戳穿謊言第1059章 突破口第1024章 進退維谷第671章 血統高貴第280章 忘恩負義第428章 屯糧第420章 鄭和寶船第155章 平地波瀾第367章 決戰時刻第242章 誘導第1007章 調用火器營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150章 繞行第42章 皆大歡喜第615章 關外烽煙第387章 兵敗交趾第1118章 用心良苦第487章 寄以厚望的三桅戰船第919章 兵發琉球第366章 最後一搏第1009章 王府厚禮第831章 推波助瀾第833章 恍然大悟第1349章 李代桃僵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53章 先禮後兵第1361章 指點迷津第848章 時移世易第285章 虛虛實實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190章 笑裡藏刀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793章 形勢嚴峻第379章 陪審第127章 不速之客第1460章 功成身退第509章 用人不疑第1009章 王府厚禮第1322章 步步爲營第1438章 一戰定乾坤...第1457章 殺雞駭猴第67章 水落石出第1187章 塵埃落定第519章 另有隱情第1217章 對峙翰林院第8章 糊塗審案第521章 借茶喻事第478章 大刀闊斧第1423章 化險爲夷第882章 重要線索第611章 要挾第626章 股票交易場第568章 明爭暗鬥第1431章 入城第870章 民生疾苦第728章 信任第261章 別無選擇第807章 暗流涌動第211章 靈光一閃第562章 不速之客第956章 虛情假意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856章 大局已定第1109章 整軍備戰第394章 言明利害第628章 制衡有道第150章 繞行第637章 接連再敗第784章 先發制人第717章 用心良苦第184章 驚天內幕第430章 土司第842章 意外驚喜第158章 籌劃第381章 整編新軍第1180章 孤注一擲第576章 出爾反爾第57章 替妻受刑
第104章 輕取次關第1036章 巧舌如簧第1228章 波瀾再起第1423章 化險爲夷第628章 制衡有道第610章 孤注一擲第765章 反擊第798章 醉翁之意第967章 好言相勸第813章 進宮鳴冤第1456章 出人意料第553章 了結心事第1049章 敲山震虎第854章 進封王爵第510章 賦稅變革第972章 暗自慶幸第377章 塵埃落定第1334章 心照不宣第796章 項莊舞劍第190章 笑裡藏刀第723章 月夜出擊第1157章 戳穿謊言第1059章 突破口第1024章 進退維谷第671章 血統高貴第280章 忘恩負義第428章 屯糧第420章 鄭和寶船第155章 平地波瀾第367章 決戰時刻第242章 誘導第1007章 調用火器營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150章 繞行第42章 皆大歡喜第615章 關外烽煙第387章 兵敗交趾第1118章 用心良苦第487章 寄以厚望的三桅戰船第919章 兵發琉球第366章 最後一搏第1009章 王府厚禮第831章 推波助瀾第833章 恍然大悟第1349章 李代桃僵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53章 先禮後兵第1361章 指點迷津第848章 時移世易第285章 虛虛實實第578章 南下杭州第190章 笑裡藏刀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793章 形勢嚴峻第379章 陪審第127章 不速之客第1460章 功成身退第509章 用人不疑第1009章 王府厚禮第1322章 步步爲營第1438章 一戰定乾坤...第1457章 殺雞駭猴第67章 水落石出第1187章 塵埃落定第519章 另有隱情第1217章 對峙翰林院第8章 糊塗審案第521章 借茶喻事第478章 大刀闊斧第1423章 化險爲夷第882章 重要線索第611章 要挾第626章 股票交易場第568章 明爭暗鬥第1431章 入城第870章 民生疾苦第728章 信任第261章 別無選擇第807章 暗流涌動第211章 靈光一閃第562章 不速之客第956章 虛情假意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856章 大局已定第1109章 整軍備戰第394章 言明利害第628章 制衡有道第150章 繞行第637章 接連再敗第784章 先發制人第717章 用心良苦第184章 驚天內幕第430章 土司第842章 意外驚喜第158章 籌劃第381章 整編新軍第1180章 孤注一擲第576章 出爾反爾第57章 替妻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