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

元朝的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基本上因襲金朝制度,實行一省六部制,只不過將金朝的尚書省換成了中書省。另外,負責軍政的依舊是樞密院,但不像宋朝制度,樞密使與丞相同爲宰輔。元朝的樞密院一般不涉及行政事務,而是專管軍隊,屬於一個單獨的系統。在基本行政架構之外,除了前人所設的各種附屬性質的監、寺,元朝還設置有專門負責蒙古事務的機構,分管各部蒙古領地。除此以外,元朝的太后、皇后、諸皇子擁有各自的領地和事務。管理這些事務的機構,也都列爲政府機關,與諸監、寺並列。元朝負責供應宮廷的器皿服飾的部門有好幾個,其中管理工匠的部門將作院特別龐大,下設各種分門別類的手工業部門,分工特細,如專管玉器的玉局提舉司、負責金絲工藝的金絲子局等等。負責文翰等事的專門機構也有好多,有翰林兼國史院,有蒙古翰林院,還有秘書監、集賢院、奎章閣學士院,這些機構主要用來安置各族(主要是漢人)的讀書人,讓他們起諮詢或者點綴的作用。元朝還設置了專門管理宗教事務的機構,即宣政院和大禧宗桎院,這顯然跟蒙古人對於宗教相對包容的態度,以及作爲世界性大帝國、各種宗教大規模涌人的局面有關。

儘管機構繁複,但元朝的制度化程度並不高。即使核心機構,也存在幾興幾廢的動盪。爲了強化稅收,尚書省凡三次“復辟”,每當“復辟”發生,中書省的職權就悉數歸到尚書省。這樣一來,往往引起整個體系的反彈,結果再撤掉尚書省恢復舊制。這說明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政府,其實並不太擔心其制度架構的不穩定,往往爲了某項臨時任務,或者臨時動議,就能夠將核心機構輕易變更。

元朝的中書省等於是最高宰輔機構。中書令爲首相,其下爲左右丞相(元代右爲上)、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以及參議中書省事。這個機構裡,首相和左右丞相一般爲蒙古親貴壟斷,其餘的人員也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爲主,漢人和南人(南方漢人)很少在其中出現。漢人即使進入中書省擔任要職,其地位也不高,甚至可以說,跟蒙古貴族比起來,他們只是奴才。漢人楊居寬和郭佑位爲參知政事,但是同列的蒙古大臣居然可以叫人打他們的耳光。如果政務出了問題,首先被懲罰的就是漢宮。

元朝的六部機構特別龐大,是所有行政事務的總彙機關,只有兵部不負責軍隊事務,只管理與軍事有關的工匠事,以及軍糧的運輸。其中戶部和工部最爲龐大,各轄十數司,工部所管的官營手工業尤其繁雜。但所轄各司的名稱很有意思,往往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如中山劉元帥2局、深州趙良局等,反映了元人在制度設置上的隨意性。

儘管元朝的中央政府,機構龐大、官員衆多,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執行機關。真正的決策者,往往在這個官僚體系之外,它們一個是忽裡臺會議,一個是怯薛集團。而以後者最爲重要。忽裡臺大會前面已經提過,這是元朝皇帝作爲蒙古大汗真正的決策機制。凡是重大事務,都要通過忽裡臺的商議和通過,沒有一個皇帝敢於忽視忽裡臺的意見。但是,忽裡臺會議畢竟不常開,一般經常性決策,還是怯薛集團在起作用,或者是怯薛宰輔共同起作用。怯薛又叫怯薛歹,是蒙古大汗的親衛。在成吉思汗時代,作爲大汗的他就組織了一支一萬人的衛隊。他規定,所有蒙古部落那顏(首領)必須將自己的兒子中的一個派到他的身邊做衛士。開始具有人質性質,後來由於怯薛地位高,待遇好,所以做怯薛的人都很忠實於大汗,變成了鐵衛隊。這種衛士,蒙語叫做“怯薛歹”。這些衛士對鐵木真極其忠誠,分成四隊晝夜護衛着他。打仗的關鍵時刻,鐵木真往往將怯薛派上去,幾乎百戰百勝。這些怯薛地位很高,一個一般的怯薛,地位甚至比千戶長還要高。怯薛既是衛士,也是侍從。自鐵木真開始,大汗自然要聽忽裡臺會議上貴族的意見,但同時有事往往更樂意聽怯薛的看法。就算是怯薛不參與決策,由於他們負有傳遞諭令、出納王命的使命,所以,權力也大得很。各個要害部門,往往都設有怯薛監政,因爲他們的地位有點類似於歷代的宦官,深受皇帝的信任,可他們卻比宦官地位尊貴,所以在政府中顯得尤其跋扈。不僅如此,怯薛出身的人,在元朝被稱爲“大腳跟”,是最有來頭的人,往往從衛士的位置上退下來,就擔任最重要的職務。

忽必烈時代,在著名的奸相阿合馬因政治鬥爭死後,忽必烈任用善於理財的漢人盧世榮擔任中書省右丞,實際上負責中書省工作。幾個月後,又因事將他下獄,在關了盧幾個月後,忽必烈問近侍,對盧案處理的意見。近侍說,聽人反映,盧世榮的罪已經定了,卻還關在牢裡,白白浪費國家的囚糧。於是忽必烈就下令將盧世榮殺掉,將他的肉喂宮裡養的老鷹。由此可見元人爲政的隨意殘忍和怯薛的分量。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29.html

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
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0章 法家帝國秦2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72章 清朝的朝貢和理藩體系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