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前唯一堪稱天下奇才的名士竟然還在曹操那裡。讓劉備只說了一個字就卡住,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說下去了。
“好!好!”司馬徽這時候又是撫掌大笑。
劉備無話可說也只能跟着苦笑。
這時僕人端出了壺漿果脯,紛紛置於各人的几案之上。等僕人爲關羽斟滿之後,關羽才發現不僅有溫酒,還有熱氣騰騰的茶湯。漢朝不喜飲茶,招待客人多數飲酒。兼之飲茶多在蜀地盛行,這用茶招待客人,關羽雖有所聞,卻也是頭回見到。
關羽輕啜了口這炭烤的茶湯。在口中回味了一番,沒放姜鹽,那帶着些微炭薰味的苦澀,讓關羽的味蕾好似又穿越了回去,找到了絲前生那久違之感。
司馬徽以茶代酒,正要向衆人勸飲。卻見關羽先抿了口茶湯,接着自顧自的在那閉目品味了起來。司馬徽不以之爲忤,反覺得堂中就他和關羽喜歡飲茶,有一種知己的感覺。
劉備也注意到這些,他略帶尷尬的一笑,正要替二弟向這位名士道歉。
卻見司馬徽在關羽睜開眼之際,急急的問道:“滋味如何?”
“不錯,甚妙,可惜,可惜啊!”關羽說完後便將杯子放回几上。
司馬徽見關羽先是點頭,後又搖頭,趕緊向他問道:“有何可惜?”
“絲絲炭薰之味夾雜,讓人回味無窮,口感甚妙。但也破壞了原本的茶香,少了那絲微苦悠長的口感,實在是可惜啊!《淮南子》曾經有云: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某覺得這原本的苦澀,正有那麼絲寧靜致遠之感。”
司馬徽聽後撫掌大笑:“好!好!妙!此言甚爲佳妙啊!”
關羽見到他這般高興,也是有些汗顏。畢竟自己也算拾人牙慧,剛剛說得這些,可是後世千年的茶文化所積累。在這茶葉剛剛流行的時代,此言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劉備也安下心來,聽他兩人繼續談論。
司馬徽笑完之後,繼續說道:“世人只知道關將軍的武勇。卻不識將軍也是一飽學之士。若將軍安心歸隱研究學問,未嘗不會成爲一代大賢。”
關羽聽他這麼一說,心道自己和大哥尋訪名士以添助力,他卻勸自己歸隱田園研究學問。幸好這隱士文化傳承千年,早已有了不少理論,不然今天還真沒話拿住他。既然臥龍、鳳雛現在沒有學成,那就試試看,能不能說動這水鏡先生出山。
心思到了這裡,關羽就接着他的話茬說了:“先生之言雖然在理,但是以關某看來,這隱士卻又分爲三層境界。”
“哦?不知是那三層?”司馬徽聽他這般說,知道關羽定有一番奇論。
便連龐統也被這話吸引,想聽聽關羽究竟能說出什麼。
關羽見他上鉤,心中也是一喜,他笑着說道:“第一層境界是身隱,爲小隱隱於野。這些人看破世間種種,但是心中不靜。只能隱居於山林之間,藉助周圍環境才能暫時物我兩忘。這隻能算作形隱,所以在某看來只是小隱。”
司馬徽聽後回味了一番,覺得很是在理,連連點頭道:“那第二層呢?”
“第二層乃是心隱,可稱之爲中隱隱於市。在喧囂的市井之中,視他人之嘈雜不聞不見。心中早已寧靜,又何必隱匿於山林之中?在某看來,此爲中隱。”
司馬徽聽後略有所得,急着問道:“那何爲大隱?”
關羽看他如此的感興趣,心說到底能不能成,就看自己最後這番言語了。於是他撫了下長鬚說了起來。
“第三層乃是大隱隱於朝,這纔算真正的隱士!他們在朝堂之上,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才爲真正的大隱之士!”
說完後關羽就佯裝自得其樂的撫須,心中卻實在是緊張急了。希冀着自己這生搬硬套篡改了一番的隱士理論,能夠打動這個水鏡先生。畢竟從他舉賢任能來看,也是有救國之心的。
果然,關羽說完之後,司馬徽、龐統都在那閉目沉思,好像是心有所得。
不多時,司馬徽睜開雙眼,眼神卻是比平常鋒銳了一絲,他喃喃的唸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回味了好一陣子,司馬徽對關羽施禮道:“此言甚是高妙!佩服!佩服!”
關羽連道不敢當,心裡卻是大喜,看來是成了!畢竟和那風流隨性的魏晉名士不同。漢末名士本就風骨儼然,胸懷報國之志。范仲淹乃後世大家,此言不僅對士人影響深遠,也更貼近漢末風骨。我就不信這番言語不能挑動這水鏡先生的報國之心!
這個念頭轉過之後,關羽趕緊給了劉備一個隱晦的眼神。
兄弟兩人配合多年,劉備收到訊號後立刻離席,對司馬徽下拜道:“如今朝堂之上,多爲屍餐素位之輩,狼心狗肺之徒。還有幾人有這憂國憂民之心?備雖不才,但求先生出山教誨,爲備開愚啓智,實乃備三生之幸矣。”
司馬徽覺得自己有些老了,怕是輔佐不了他幾年了,於是委婉的說道:“小老兒乃山野閒散之人,實在是不堪大用。待時機成熟之後,自有濟世經綸之纔來輔佐大司馬。”
他這一拒絕劉備也不知如何是好了。關羽見了暗暗的着急啊,他連連朝着大哥眨眼。
好在劉備在犯難之際想到了二弟,用眼角捎到關羽的表情後,他就明白了二弟的意思。
劉備又是向司馬徽一禮,然後垂淚道:“先生何必過謙。當今天下紛紛,定而又亂,羣雄爭衡,民不聊生。備常常日思夜維,不得要領。久慕先生乃當世大賢,卻隱逸于山林之間,願不棄備之愚鈍,出山相助,讓備能時刻聆聽明誨。可先生何苦隱胸中之奇才,忍百姓於塗炭乎?既然先生不出,備不久之後亦將隱遁于山林矣!”
劉備說完之後,想到了自己半生所見民不聊生的種種。又想起慈母忍飢挨餓,最終卻因瘟疫病逝。自己當初是何等的無助啊!一時觸到了傷心處,竟真在那掩面大哭起來。
關羽雖知是戲,但聽大哥哭得傷心不似作僞,竟也被勾下了幾滴眼淚。
司馬徽本是寬厚長者,原本對出山之事還有些猶豫。如今見劉備哭的真誠,他也雙目赤紅,上前扶起劉備後對他拜道:“小老兒蒙大司馬洪恩,竟得如此看重。既然大司馬不嫌在下智疏才潛,願爲主公效犬馬之勞。”
劉備聞之大喜。
關羽趕緊招來隨從,讓他們把聘禮擺開。司馬徽固辭不受。
見他這樣,關羽說道:“水鏡先生乃當世大賢,此薄禮聊表我大哥寸心耳。還望先生不棄,與我等共佐明主,則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司馬徽聽關羽這樣說,才收下了禮物。
隨後劉備讓趙雲先回去準備車馬,他同關羽先在莊內住上一宿。來日再和水鏡先生返回平輿。
翌日,衆人與龐統道別。龐統已經打定主意在司馬徽這莊內讀書,再也不走了。
關羽問道:“鳳雛先生何不同去啊?”
“昨日聽雲長一席話,我才知道自己堪堪算個小隱。但有人已是中隱的境界。我要在這莊內安心讀書,修身養性。待我能做那大隱之時,再和孔明、郭嘉一較高下!”
關羽一聽,這話說得有志氣!
等返回平輿之後,劉備奉司馬徽如師,同關羽、賈詡、陳宮、司馬徽五人終日共論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