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平和富教授兩個人,在圖書館裡呆到了晚上,才神情恍惚的停了下來。
他們查找的資料可不侷限於最近幾期或者幾十期,最久遠的資料,差不多到了70年代初,以生物技術的發展速度來說,這簡直如同一個世紀那麼長。
然而,除了重複或無意義的資料以外,許正平和富教授基本沒找到有用的玩意。
“他怎麼做到的?”富教授簡直覺得不可思議。
許正平搖頭失笑:“我在進來之前,可沒想到會有這麼一遭。”
“沒人想得到。要不是我提前知道,我也以爲,楊銳手底下有50人的大團隊。”富教授接着眼珠子一轉,道:“你說,這個項目,楊銳會不會準備了很久?”
“多久?”
“一兩年?”
“他兩年前還在準備復讀呢,哪裡有功夫做這個。之後還搞了鉀通道的論文,跟理查德的競速……再說了,這個選題也是考慮到了東大的加藤教授的研究領域,合作嘛,總要有個合作的樣子。”
富教授默默的點頭,一會兒,自失的一笑,道:“這本事,愣是讓人沒話說。”
“甭管了,咱們化學系的錢教授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呢,天世的本事,有什麼辦法。”許正平接着半是提點的道:“其實,不用這門本事,就憑現在寫得論文,人家楊銳也夠讓人沒話說了。”
富教授的表情僵了一下,道:“我說楊銳什麼啊,沒什麼好說的。”
“就是這個意思,行了,咱們收拾收拾也走吧,我把這些給還了。”許正平喊了個學生,一起將滿桌的資料搬給圖書管理員。
偉大的北大圖書管理員即時打開升降機,再將之一疊一疊的往上搬。
“咱們抽着查就查了這麼多,我真有點想不到,楊銳是怎麼查的。”富教授累哼哼的幫忙搬運,對這個數量有了深刻的認識。
偉大的北大圖書管理員一本本的按冊登記,順便笑問:“查了這麼多資料,不要借一些回去?”
“不用了,這些資料楊銳都準備了。”許正平有點無奈。
偉大的北大圖書管理員“哦”的一聲,道:“楊銳是生物系的楊銳是吧?那篇cell的論文作者?”
“對,你也知道啊。”
“大一生寫了cell,北京城都要傳遍了。”偉大的圖書管理員笑了起來道:“別人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知道,對了,新送來的表,你們幫忙送過去吧。”
富教授問:“什麼表?”
“cell送來的《新月彙總》。”
“還有?”
“當然。這就是cell啊,看看人家,你只要發一篇文章,以後一年兩年的引用數,都給你算出來。”
“所有引用數?”
“對啊,採用的不知道是湯姆森還是路透的數據。”
富教授猶豫了一下,問:“楊銳的引用數到多少了?”
偉大的北大圖書館員神秘的一笑:“你猜。”
正豎着耳朵的富教授和許正平險些噎死。
“多少撒?”富教授的鄉音都出來了
“你猜。”
“猜……”這次,連許正平的眉毛都豎起來,要不是圖書館員裡的隱藏人物太多,他就要跳起來了。
“cell的當期引用數3篇,未來三期的引用數13篇,總引用……呵呵,你們想不到。”
“您就直接說吧。”富教授對當期引用數和三期引用數一點興趣都沒有,或者說,他早就猜到了。
上一次,楊銳的論文的當期引用數就有三篇,未來三期引用數是11篇,如今當期引用數沒變,未來三期引用數變成了13篇,雖然對普通選手來說是非常恐怖的數據了,但對一篇cell論文來說,並不出奇。
當然,因爲是cell的當期引用數和未來三期引用數,所以,不管是3篇還是13篇,本身都是非常難得的,或者說,一般的cell文章是拿不出這樣的數據的,但有了上一次的對比,許正平和富教授都不覺得出奇。
兩人比較關心的還是總的引用數。
畢竟,包括國內的高校和政府機關在內,大家做量化評價的時候,分析的都是總引用數。
對研究員來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爲申領經費,評職稱,還有相當於上升空間的任命,參考的指標都是總引用數。
無論從事業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考慮,經費、職稱和政府任命,都與研究員本人息息相關,尤其是後者,院士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的政府任命,除此以外,校職如校長這樣的任命,既與政治有關,亦與學術有關。
當然,最終極的政府任命是學界智囊和行業權威,如格林斯潘這樣的人物,就某種程度來說已經能夠脫離政府,施行獨立的金融政策了。
在生物領域,糧食政策以至於各種農業政策,醫藥政策以至於各種醫療保險政策,都不是政治人物能夠一言而覺得,因爲不會,所以,最後做決定的人,只能是受信任的學界人士。
許正平和富教授在年輕的時候,或許幻想過成爲學界領袖的一天,但到了三四十歲的年紀,自己能做什麼,他們基本也有了認識,這種心思慢慢地就淡了下來。
但是,楊銳能走到哪一步,卻不是許正平和富教授能夠預料的。
這也是好奇心的主要來源。
圖書館員被兩人的眼神看得發虛,連忙翻了本子,道:“77。”
“多少!”富教授的音量提高的嚇了自己一跳。
圖書館員悄然降低了八度,道:“77,這是一個多月的總引用數。”
“睡在家裡一個月,就收了77個引用?”富教授的內心是瘋狂的。
77個引用,如果是博客轉載的話,當然少的不像話,但這如果是論文引用的話,那就多的不像話了。
cell的影響因子常年在30到40之間,按照35來說的話,意味着在過去兩年,發表在cell上的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數是35篇。
77已經是35的兩倍還多了。
如果是和同期的論文比得話,這個數字不知還要增加幾倍。
事實上,厲害的論文的引用數往往突破天際,比如,達到絕大多數研究員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500引用。
但是,這樣的論文,大多數人都是聽說,一年到頭,也不見得能出現幾篇。
最正常的論文,引用數往往是個位數。
例如楊銳最初發表論文的《生物化學系統生態》,入門級的sci期刊,平均引用數連1。0都沒有,換言之,一期二三十篇論文,在兩年時間裡,加起來的被引用數還不到20!
“我記得,學校對引用數超過10的論文,還想有額外獎勵?”許正平忽然記起了這個規矩。
即使在北大,引用數超過10的論文也是不多的,這也是學校鼓勵大家發表高引用數的論文,而非低引用數的論文積累引用。
富教授也記了起來,就是有些遲疑的道:“以前都是給老師的獎勵,楊銳算不算?”
“讓蔡教授頭疼去。”許正平笑着填了單子,將《新月彙總》接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