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滿蒙八旗(一)

太平天國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軍自揚州西進,會合自天京出發的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全軍2萬餘人,遵天王洪秀全“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糜時日”之命,於咸豐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由浦口北上,迅速入皖,連克滁州、臨淮關、鳳陽、懷遠、蒙城、亳州等地,六月十三日進入河南境內,此時,陝北騎兵已然在河南境內集結完畢,秣馬厲兵,以逸待勞,就等着會同僧格林沁的騎兵,給太平軍來下狠的。

六月十三日,一股紅色的鋼鐵巨流轟轟的往着順德府(如今邢臺)的外頭朝南而去,過城不入,順德府的知府手腳發軟地被親隨擡上了順德府城牆,眼看着軍容整齊,煞氣沖天的軍隊,又看見明黃色的大旄上頭赫然書着“欽差大臣”的字樣,用手撫了撫自己手忙腳亂套上的官服,長出了一口氣,一巴掌把自己的親隨打了個蒙圈,開口大罵道:“瞎了你的狗眼,這是朝廷的大軍,死奴才居然屁顛屁顛地來告訴本府,說是捻賊來襲,搞得本府如此狼狽,險些在府衙裡就要自盡守節了!”罵了幾句,還不解恨,一腳把那個倒黴的親隨踢了個狗啃泥,那親隨捂着紅脹的臉不敢作聲,知府罵了幾句解了恨,從容地把自己的馬蹄袖子卷好,這才指着另外一個親隨說道:“你去請周同知,說本府讓他出城去見欽差大臣,帶上些糧草,雖然咱們這裡沒收到上諭,但想必大軍南去不是去剿捻,就是剿發賊!咱們順德府縱然皇上沒旨意要捐獻,可也要盡上一點力!”

“喳!”

僧格林沁在御賜的青玉獅子馬上拈了拈鬍子,對着地下週同知的跪拜毫無反應,只是淡然地吩咐他起來,自己是郡王,又是欽差大臣,無需對着這從五品的同知回禮,知道了周同知的來意,僧格林沁倒是眉毛一動,有些佩服起這順德府的知府了,倒不是一味的素位屍餐、貪腐無能之輩,便笑着開口道:“知府和同知的心意,本王就收下了,不過酒水就罷了,大軍在外,不敢飲酒誤事,本王會將今日之事上奏皇上,好叫皇上知曉順德府一干官員的忠心。”看到周同知喜形於色,又連忙行禮,僧格林沁對着周同知抱了抱拳,就準備揚鞭南下。

“報!”一個穿着紅色服飾的通信兵策馬飛奔到僧格林沁馬前,還沒等着馬收了蹄立穩,就從馬背上滾了下來,單膝跪地,雙手抱拳,向着僧王行禮道:“啓稟僧王,發逆已然於六月初十進入河南境內,已然逼近歸德府!”

“好,前頭立刻叫上信騎,日夜兼程,去河南尋得陝北勁旅,另外命令山東巡撫李?,將黃河各渡口船隻歸併到曹縣、單縣兩處,不準別口私渡,若有太平軍意圖奪船,立刻燒燬。傳令三軍,一人雙馬,馬不停蹄,今日要趕到彰德府(現在的安陽)才能休息,本王要在十六日前到了黃河岸邊,若有推延者,立斬不赦!”

“喳!”

僧格林沁瞧了瞧在地上得知軍情而惴惴不安的周同知,毅然說道:“事關軍情,泄露者斬。本王少陪了!駕!”

“是是是!下官預祝僧王旗開得勝,馬到功成!”周同知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連忙行禮大聲恭賀。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侯方域曾說,“豫州乃天下之腹心,而歸郡又豫省之腹心也。”歸郡是歸德府,即商丘古城明時的稱謂。這裡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塞,古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從城樓上懸掛的橫匾就可窺見一斑:東城樓,“徐淮保障”;西城樓,“關陝襟喉”;南城樓,“南通古亳”;北城樓,“北門鎖鑰”。如此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爲一個戰火紛飛之地,湯伐葛伯、楚侵睢城、劉秀戰樑、黃巢圍宋、現在又多了一個:太平軍攻佔歸德府。

在南城樓,“南通古亳”的牌匾下頭,源源不斷的穿着紅色衣服的太平軍士卒正在進城,有些在沖刷着門洞裡的血,有幾隊在搬運着屍體,太平天國天官副丞相林鳳祥看着那個“南通古亳”的牌匾默不作聲,邊上的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皺着眉頭聽着搜索城中的士兵的稟報,李開芳聽完了稟告,揮手讓那個士兵下去,開口和林鳳祥說道:“靖胡侯,城內的糧草在守城的時候已然用完,金銀也分發給城內百姓了,鐵炮倒是繳獲了幾門,可是火藥又是沒了。”

“這大概又是那個遠在北京的撒旦妻子搞得鬼!什麼堅壁清野,鬧得天兵天將一路過來窮的和叫花子一樣,打下城池又有什麼用!?沒有糧草大軍堅持不了什麼時候,定胡候,”林鳳祥叫着李開芳的爵號,一臉的怒色,“將來打到清妖的京都,一定要將撒旦妻子千刀萬剮,方解本侯之恨!”

“眼下怎麼辦?攻打歸德府死了不少廣西帶出來的老兵,這些老兵死一個少一個,鹿邑的團練還殺了咱們分兵的幾百人。看來是要在歸德府講道理,看看讓歸德府的百姓多多加入我們天軍了。”

“試試看吧,”林鳳祥對此絲毫不感到有任何希望,自從過了長江,這屢試不爽的“講道理”就失了效力,“希望也有老百姓能認清清妖的面目,加入到咱們天國的大軍來!”

“不管有多少人歸附天軍,今天晚上咱們只休整一夜,明天早上立刻開拔,歸德府已然在黃河邊,咱們尋得船隻,立刻渡河!”

“好,我這就傳令下去。”

對於太平軍的講道理爲什麼會失效,遠在北京紫禁城內的懿貴妃娘娘早就意料在其中了,“那是因爲北方老百姓的封建殘餘思想比較頑固,什麼?皇上您不知道封建殘餘是什麼意思?額.....這個詞的意思是說長江以北的老百姓對着皇上和朝廷忠心耿耿呢,發逆是拉不走多少人的,您就放心吧。”

七十三、鎮南關外(三)四十、夜雨萌芽(四)十二、英人來華(一)七十五、(一)十九、瞞天過海(四)十一、會議前夕(五)二十九、德皇威廉(四)十六、財源水患(一)八十七、越南新主(七)十六、兒女情長(一)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八)十一、南海風雲(四)八、阿哥進學(下)六十五、即日宣戰(三)九十六、接受停戰(二)十一、南海風雲(五)四十一、芳華正茂(下)三十四、青山隱隱(八)三十、金陵血色(中)四十七、永通橋戰(六)五十、得失之間(二)十七、燈前笑語(六)三十四、科場弊案(十四)十五、左顧右盼(一)三十三、天津條約(四)八十四、風雲再變(六)十一、大國小國(六)三十七、另有所圖(一)二、中外震驚(二)二十三、緩緩圖之(二)三十三、天津條約(八)四、五千貂錦(六)二十三、步步生蓮(六)二十八、新幣銀行(三)二十四、投名之狀(三)十、居安思危七十六、東南蠶神(一)三十一、倚天照海(中)三十三、雷霆雨露(八)三十一、倚天照海(中)四、公使來京(三)十二、顧命大臣(一)三十五、輪船飛渡(一)二十三、舉國之力(三)十四、武昌大戰(四)八十四、風雲再變(八)十三、浩罕之亂(一和二之間的)補發三十二、內外皆困(八)三十四、科場弊案(十四)四十一、立後封妃(八)十三、各顯神通(二)二十七、大捷之後(七)十三、意在筆外(四)十一、大國小國(三)八十九、大幕拉開(五)五、補入軍機(四)二十七、大捷之後(三)六、惠慶公主(三)二十、黃昏驚變(一)五、德意志國(三)三十三、戰爭陰雲(二)二十七、大捷之後(三)二十二、圍魏救趙(四)二十一、襄王有夢(四)一、春風花草(一)二十三、三家分晉(一)三十七、同治立後(八)四十一、立後封妃(三)五十五、山西戰事(三)三十八、奪宮之變(二)二十二、圍魏救趙(三)二十一、鼎湖弓箭(二)十九、一馬當先(四)二十二、上兵伐謀(三)十二、北國七月(一)一、阪上之雲(四)九十五、英國出手(三)八十五、王城喋血(二)五十七、一觸即發(二)三、以勝求和二十八、新幣銀行(二)九十六、接受停戰(二)十九、急轉直下(中)二十六、羨慕與否(四)二十七、英烈長存(完)十一、後宮之爭九、爭風吃醋(二)三十三、雷霆雨露(五)九、爭風吃醋(二)十九、一馬當先(七)八十四、風雲再變(一)二十八、新幣銀行(七)二十六、北海之水(四)八十三、兩處齊發(十)四十、禍起蕭牆(一)八十四、風雲再變(二)十六、兒女情長(一)五十三、火上澆油(二)六、江淮戰事(四)四、東宮西宮(五)
七十三、鎮南關外(三)四十、夜雨萌芽(四)十二、英人來華(一)七十五、(一)十九、瞞天過海(四)十一、會議前夕(五)二十九、德皇威廉(四)十六、財源水患(一)八十七、越南新主(七)十六、兒女情長(一)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八)十一、南海風雲(四)八、阿哥進學(下)六十五、即日宣戰(三)九十六、接受停戰(二)十一、南海風雲(五)四十一、芳華正茂(下)三十四、青山隱隱(八)三十、金陵血色(中)四十七、永通橋戰(六)五十、得失之間(二)十七、燈前笑語(六)三十四、科場弊案(十四)十五、左顧右盼(一)三十三、天津條約(四)八十四、風雲再變(六)十一、大國小國(六)三十七、另有所圖(一)二、中外震驚(二)二十三、緩緩圖之(二)三十三、天津條約(八)四、五千貂錦(六)二十三、步步生蓮(六)二十八、新幣銀行(三)二十四、投名之狀(三)十、居安思危七十六、東南蠶神(一)三十一、倚天照海(中)三十三、雷霆雨露(八)三十一、倚天照海(中)四、公使來京(三)十二、顧命大臣(一)三十五、輪船飛渡(一)二十三、舉國之力(三)十四、武昌大戰(四)八十四、風雲再變(八)十三、浩罕之亂(一和二之間的)補發三十二、內外皆困(八)三十四、科場弊案(十四)四十一、立後封妃(八)十三、各顯神通(二)二十七、大捷之後(七)十三、意在筆外(四)十一、大國小國(三)八十九、大幕拉開(五)五、補入軍機(四)二十七、大捷之後(三)六、惠慶公主(三)二十、黃昏驚變(一)五、德意志國(三)三十三、戰爭陰雲(二)二十七、大捷之後(三)二十二、圍魏救趙(四)二十一、襄王有夢(四)一、春風花草(一)二十三、三家分晉(一)三十七、同治立後(八)四十一、立後封妃(三)五十五、山西戰事(三)三十八、奪宮之變(二)二十二、圍魏救趙(三)二十一、鼎湖弓箭(二)十九、一馬當先(四)二十二、上兵伐謀(三)十二、北國七月(一)一、阪上之雲(四)九十五、英國出手(三)八十五、王城喋血(二)五十七、一觸即發(二)三、以勝求和二十八、新幣銀行(二)九十六、接受停戰(二)十九、急轉直下(中)二十六、羨慕與否(四)二十七、英烈長存(完)十一、後宮之爭九、爭風吃醋(二)三十三、雷霆雨露(五)九、爭風吃醋(二)十九、一馬當先(七)八十四、風雲再變(一)二十八、新幣銀行(七)二十六、北海之水(四)八十三、兩處齊發(十)四十、禍起蕭牆(一)八十四、風雲再變(二)十六、兒女情長(一)五十三、火上澆油(二)六、江淮戰事(四)四、東宮西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