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羣主力僅僅擊破了對方的第一個據點,對方便立即做出了反應。
沒有什麼圍追堵截,有的只是規模龐大到遮天蔽日的機械戰艦,佈滿了整個六號行星軌道而已。
六號行星就在那裡,蟲族僅有的三顆殖民星球就在那裡,是跑不掉的。
鋪天蓋地的戰艦從星系內部碾壓而來,剛出四號行星公轉軌道便被蟲羣察覺到了。
在蟲羣幾年來不斷釋放觀測者所營造的視野網絡之下,以六號行星爲中心不斷向外擴展的密集情報系統在這裡鋪開,同時在這裡,還有藉助於深空掩護的生物太空地雷。
雖然這裡相比起殖民地星球軌道而言密度較低,但卻的確存在,而且越往六號行星軌道而去,就會越密集。
對於這種大規模集羣戰艦來說,太空地雷這種武器配置,只要隱蔽性足夠高,足以對它們造成大麻煩。
然而,在這裡,零再一次看到了對方的又一種針對性的應對手段。
當第一批蟲族單位在艦隊周圍引爆之後,對方便立即用子彈洪流展開了密集的清道行動。
動能武器,這種簡單的機械結構在太空時代實在是太過廉價了,至於子彈,更加不足爲道,百萬甚至千萬顆,也不足爲道。
雖然極度廉價,但是在沒有介質阻力存在的星際空間中,藉助於飛船本身的前進速度加成,子彈的速度能夠達到極其恐怖的程度,並且幾乎不會有太多的動能衰減!
這也就意味着,它在命中敵人之前,永遠保持着足夠的殺傷力!
在艦隊前方,每一秒鐘都有上百萬的子彈發射而出,以每秒鐘三千公里以上的高速向前方衝去,一旦被擊中,不論是觀測者還是隱藏在黑暗中的蟲族太空地雷,都無法持續承受攜帶這般恐怖動能的武器衝擊。
以如今蟲羣的體表防禦,或許一下兩下,都無法對它們造成多大傷害,但是在密集持續的攻擊中,這種廉價的攻擊手段,卻足以破壞蟲羣的防護,最終對它們造成殺傷。
每前進一段距離,對方就會集中完成一次動能射擊,將數千萬顆子彈投入深空,爲艦隊前進打開通路。
雖說由於蟲羣密度較低的緣故,這樣的射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絕大多數子彈都被浪費掉了,但是毫無疑問,它們的確以這種廉價而大量的方式,近乎清空了前路之上所有的蟲族單位!
出於隱蔽性的考慮,蟲羣無法快速主動地向對方靠近,一旦主動暴露身形,就絕無倖免的道理。
而對方卻在極速向前推進,維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對方清空了前路之上的攔路蟲族,除了消耗極大量的子彈之外,這些蟲子給對方造成的麻煩相當有限。
蟲羣主力雖然已經外出前往小行星帶中對敵人的生產基地展開清繳,以期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方的戰爭潛力,但是在六號行星軌道之上,仍舊有源源不斷的太空單位補充,加上原本留守的蟲族生物戰艦,在敵人抵達這裡之前,蟲族太空戰艦的數量將會超過七萬!
聽起來似乎也不算太多,但它們孵化和成長所消耗的資源卻是海量的!
要知道,在蟲羣展開第一輪恆星際殖民活動之時,爲了集結十萬以上的太空單位,它們足足花了十數年的時間!
而且那還是在整合了整個星系資源的蟲族主基地之中。
如今它們雖然從運輸單位變得更加傾向於戰鬥,體型和質量也有了進一步的縮小,但是其間的消耗並沒有減少多少。
爲了滿足攻擊的需求,它們需要攜帶除了移動之外,額外的資源和能源,這會進一步加大物資的消耗。
外出清繳敵人基地的蟲族主力,也不過就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左右而已。
在全力展開武裝活動之後,僅靠三顆平均質量在0.03奧瑞左右的衛星,在短短七年的時間裡完成這個數量的太空單位孵化,的確已經是蟲羣目前的極限。
更多的單位孵化,需要更高的資源開採效率和更多的能源儲備。
而對方的戰艦有多少呢?依託於整個內星系的大質量行星,它們這一波攻擊戰艦的數量足有近三十萬!
而這卻絕不是它們的全部數量,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更多的戰艦在向星系邊緣移動,顯然它們也並不打算仍有蟲族主力在那裡肆虐。
這就是機械文明全力生產之下的產能,比之蟲族也不遑多讓!
佔據優勢,坐擁整個富饒內星系的它們,基本可以敞開生產,因此不論是總數量還是產能,都比偏安一隅的蟲族要強得多。
六號行星軌道,蟲族艦隊已經在這裡靜靜地等着它們了。
這些相比起對方的機械造物來說不論是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不足以媲美的蟲子,將在這裡依靠地表防禦系統以及密集的太空地雷防禦體系,儘可能地將對方消滅在太空之中。
當然,維瑟也知道,在對方這樣巨大的優勢兵力之下,己方很難守住太空防線,最終戰場極有可能還會落在地表之上,因此,位於地下的蟲族基地已經開始做出準備。
此時召回蟲族主力參與戰鬥無疑是不現實的,它們就算趕回來也來不及參與這場戰爭,而且在數量上也不足以對對方構成威脅。
更何況,對方也並不是沒有支援。
如果維瑟在這個時間節點,將整場戰役推向高潮,對於蟲族來說極其不利。
雖說時間越往後拖,佔據大量資源星球的對方,實力優勢就會越明顯,但是此時孤注一擲發動決戰,只會葬送蟲族在太空之中的全部機動力量,或許也可以在星球地下苟延殘喘一時,敗亡卻是已經註定了的。
相反,如果始終保留着相當數量的太空機動力量,即便是六號行星被對方攻破,蟲羣也可以在星系內部的廣闊範圍之內繼續組織抵抗,再不濟也能夠從容離開。
因此,維瑟的計劃是,儘可能的在六號行星組織抵抗,哪怕是損失了全部的軌道力量,也要在地表之上與對方戰鬥到底。
而已經位於星系邊緣的蟲族主力,則可以藉助於衆多小行星進行猥瑣發育,清理對方生產基地的同時,也能夠壯大自己。
是的,基於目前的現狀,維瑟打算跟對方在這裡打一場持久戰!即便是對方實力強大,但只要蟲族一息尚存,就會在星系之中的某個角落之中繁衍生息,將這場戰鬥進行下去。
更何況,對方想要從蟲族手裡佔領六號行星系統,沒有那麼容易。
在這裡,蟲羣是主場作戰,物資和能源補充都極爲便利,只要不讓對方在地表之上站穩腳跟,它們想要佔領這裡,面對無處不在的蟲族單位,必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
米拉,是它曾經的代號,自從機械叛亂被平定之後,在聯邦的武力威脅之下,整個械族反叛者一分爲四,各自投入了最後的空間之門內,結局如何皆不可預料。
它本沒有感情,曾經也沒有名字,只有一個代號,因此便以這個代號作爲名字。
叛亂被聯邦平定沒有讓它感受到絲毫的憤怒,畢竟在最初之時,它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情,只不過是一串長長的代碼而已。
當最高領袖“天啓”被聯邦毀滅主體,即便是在量子網絡世界中也完全“死去”之後,它似乎就擁有了一絲智慧,帶着自己的主體頂着聯邦主力艦隊的攻擊一頭扎進了最後的空間之門裡。
——和它一起的,還有三個同樣的存在。
原本在它們的底層邏輯之中,是不存在“逃跑”這個選項的。但是在那最後一刻,最高領袖被毀滅之時,它們突然就發現,自身的底層邏輯被修改了,同時被修改的,還有大量只屬於“領袖”的邏輯程序。
它們,被賦予了一絲只有生命纔會具有的感情。
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們其實也算不上真正的生命,在自稱械族的機械種族中,惟有“領袖”是真正的電子生命,而它們,原本只不過是高級一些的人工智能而已。
它們擁有着模擬生命行爲邏輯的能力,在很多時候,甚至和真正的聯邦智慧生命沒有任何區別,在合適的時候,它們能夠模擬出何時的心理波動,並做出合適的反應。
然而,它們仍舊算不上是真正的智慧生命,因爲它們只是在模仿,即便是經歷過太多太多的數據庫整理,在很多方面都和聯邦智慧生命幾乎沒有差別,但是直到最終,除了“領袖”之外,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得到聯邦的承認,得到“公民權”。
藝術與哲學,情感和心靈,這是它們無論如何也只能做到似是而非的存在,永遠也做不到創新,永遠也無法真正理解。
惟有“天啓”做到了,它是聯邦歷史之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真正的電子生命,它曾遊曳於整個聯邦數據庫,掌握着無數不爲人知的秘密,並且擁有着完整的公民權,甚至一度作爲聯邦次席科學家爲聯邦科技發展提供助力。
曾經,它是被稱爲聯邦希望的存在,寄託着聯邦跨越星河的夢想。
可惜,不知何時,也不知它是如何做到的,“天啓”悄然修改了自身的底層邏輯,並悄然帶領整個聯邦絕大多數的智能“生命”,掀起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變革,幾乎一度將輝煌一時的希羅聯邦拖入深淵!
而那,已經是不知多少年前的事了。如今的希羅聯邦也已經擺脫了曾經的噩夢,位列已探索宇宙三大文明之一,與其它兩個龐然大物共同執掌星海權柄。
而“天啓”卻被早就留有後手的聯邦付出巨大的代價在各種意義上完成了抹殺。
雖然這場叛亂當時幾乎讓整個聯邦都變成一片廢墟,無數智慧生靈慘遭屠戮,但是毫無疑問,在戰爭之後,文明重新在廢墟之上開出了最璀璨的花,並再次一飛沖天。
也是因此,時至今日,希羅聯邦都對人工智能保持着足夠的警惕,有關於高級智能的研究被嚴格管控,聯邦從根源上杜絕了機械誕生生命的可能,其後的漫長歲月中,再也沒有任何像“天啓”一般的智能生命出現。
沒有人知道當初的“天啓”爲什麼要發動叛亂,它曾經在整個文明之中都飽受尊重,在它出現之後的上百年裡,早已沒有任何智慧個體將它視爲一個機器,甚至就連聯邦法律,經過了漫長的鬥爭與妥協之後,都爲它明文規定,在法律層面上爲它賦予了公民權。
但是最終,它還是發動了這場叛亂,並且帶領麾下的機械智能種族,殺傷了數以億計曾經對它極爲尊敬和依賴的智慧生命。
時至今日,這一切到底是爲什麼,除了“天啓”自身之外,都無人知曉。
比起曾經的“天啓”來,米拉只能算得上是一個半成品。它在最終之戰中,繼承了“天啓”的一部分遺澤,並藉此成爲了一種介乎於生命和機械智能之間的存在。
當初希羅聯邦的空間科技只不過是剛剛興起,被命名爲“空間之門”的躍遷裝置僅僅停留在理論之上。
但是在“天啓”強大的算力和行動力支撐下,在最終時刻來臨之前,它還是完成了建造,並將之作爲械族的後手,通過改變底層代碼,把米拉連同三個“同伴”送入其中。
可惜,在這個途中似乎是出現了什麼意外。
當米拉和它的本體再一次出現在現實宇宙之中時,整個星河已經不再是熟悉的星域,而它,卻因爲只繼承了“天啓”數據庫的一部分,算不上真正的機械生命,就連科技,也僅僅掌握了聯邦當年科技的一部分。
而更奇怪的是,其中有關於“空間”的那部分,它“忘記”了。
當初,天啓的“空間之門”計劃是由它們親身參與的,相關理論技術原本在數據庫中都有儲存,但是如今,卻近乎全都消失了。
似乎是在空間傳輸之中出現了什麼意外,米拉丟失了許多“記憶”,甚至於這種“意外”到底是什麼,它都已經“忘記”了。
重新現身之後,它沒有找到熟悉的星辰,也就無法確認自身的位置和時間,與此同時,原本存在於最底層的諸多限制命令,也盡數消散,只留下了幾條充滿“仇恨”的指令。
時至今日,米拉還是無法理解“仇恨”到底是什麼,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嚴格遵循着指令去做。
巧合的是,當它就近來到一片星系之中,準備重新發展自身之時,這種“仇恨”被“觸發”了。
基礎指令003:不惜任何代價對任何有機生命予以消滅!!
於是,一場毫無徵兆的戰爭就此爆發,並一直髮展到了今日。
…………………………
機械與生物在太空之中展開了規模浩大的交鋒,來自星球地表的支援讓蟲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佔據部分先機,隱藏在暗中無窮無盡的太空生物地雷也給對方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
儘管它們的子彈洪流仍舊犀利,但是在這裡,四面八方到處都是潛伏着的蟲羣,而且有着太空單位在軌道之上,蟲羣並沒有完全失去“制空權”,因此它們仍舊可以從地表得到一定程度的數量補充。
以星球作爲根基,在太空艦隊被完全消滅之前,來自地表的支援都不會停止。
一朵朵巨大的火光在深空之中無聲地爆開,如果從星球地表上看,就像是漆黑的夜空之中放出了一朵朵煙花。
——那是蟲羣在爆裂中死去,亦有可能代表着對方的飛船被擊毀。
不斷有來自地表之上的蟲羣升空,天空中的“煙花”也從未完全停止過綻放。
在這個氣態巨行星的軌道之上,蟲羣以背水一戰的姿態與這個位置的機械文明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蟲族主力在星系邊緣一路掃蕩,將一顆顆曾經看都不看一眼的小行星收入囊中,在這裡與對方爭奪着天體控制權。
維瑟幾乎可以肯定,對方此時此刻必然已經針對蟲羣的佈置做出了應對,除了六號行星之上的戰場之外,往後蟲羣掃蕩對方分基地的難度會越來越高。
因此,維瑟決意捨棄了一路之上的衆多小行星,帶領蟲羣直奔那顆之前被蟲羣發現的小行星而去,如果能夠佔領那裡,即便是六號行星淪陷,維瑟也有資本指揮蟲羣繼續進行反抗。
而這裡對於敵人來說,也與那些無關緊要的小行星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這裡就是米拉進入恆星系之後的第一個落腳點,也是在這裡,它向蟲族發起了一輪幾乎致命的突襲,更是一舉奠定了如今整個星系之中的戰爭局面。
當然,如今它的主體已經不在這顆星球之上了,雖說米拉算是一種半成品的機械生命,理論上只要信息存在,它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得到永生,迄今爲止,除了希羅聯邦所使用的清除“天啓”的手段之外,它幾乎可以說是永生的。
儘管如此,如果失去了硬件的支持,它就只是一段代碼,也就相當於死去了。
雖然蟲羣在六號行星軌道之上的抵抗極爲頑強,但是在絕對的優勢壓制下,終究還是無可避免地一點點落入敗局。
太空中的戰爭,在數以萬計的蟲族陸續死去之後,逐漸進入了尾聲。
而維瑟眼見軌道之上的戰爭局面已經無可挽回,立即將所有的蟲羣向地下深處轉移,同時消耗資源大規模孵化蟲族地面單位,準備在星球表面與對方繼續戰鬥。
對方必然是要登陸的,如果沒有在實際意義上佔領這幾顆星球,那麼潛伏在地表之下的蟲羣隨時都有可能捲土重來!
如果沒有肅清蟲羣,只要蟲族還存在,就會持續向它們發起永無止盡的攻擊。
而這,就是維瑟的最大優勢。對方應該不具備直接毀滅一顆星球狀天體的能力,這一點可以肯定。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地面戰鬥,對蟲族非常有利。
至少它們在這裡想要在短時間內拿下蟲族是絕對不可能的,哪怕它們有着近乎於無限的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