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羅剎此國,嬴翌稍有了解。
還是此前見湯若望等泰西傳教士時問答而來。
雖說嬴翌是從另一個時空穿越來的,但他對當前時代對應的沙俄羅剎國,並沒有什麼記憶。
從湯若望等人的口中,嬴翌對羅剎國最大的印象,是其軟弱成性的帝王,米哈伊爾一世。
這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米哈伊爾一世,生來就是個軟弱的人。先是被他的父親,東正教的大牧首取代權柄,等大牧首死後,又拱手把權柄讓給捲土重來的大貴族,這讓他成爲北歐羅巴諸國的笑柄。
但湯若望等人也不否認,在米哈伊爾一世上位之後,沙俄羅剎國的情況日漸好轉的事實。
嬴翌最在意的不是這些——他在意的是米哈伊爾上位以後,羅剎國情況日漸好轉的原因——廣袤的東方大地——羅剎人口中的西伯利亞,嬴翌眼中的‘北海’之北。
羅剎國的商人、貴族,通過攫取廣袤的北海之北大地上無窮的木材、皮毛,向歐羅巴諸國出口,從而創造財富。
嬴翌看到的,是羅剎國向東擴張的腳步!
在他穿越來的那個時空,俄羅斯是星球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嬴翌並不確定,沙俄羅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張的。
現在他知道了,就是從這個時候。大概是前朝天啓至崇禎年間的這二三十年裡。
遼東將士的傳報,更讓嬴翌瞭解到,那些羅剎人,已經不遠萬里的穿過廣袤寒冷的北海之北,足跡來到了遼東。
在嬴翌看來,羅剎國擴張的腳步,與歐羅巴南部諸國的大航海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爲了攫取財富!
只不過一個是從海上,一個是從陸上。
羅剎國未嘗不曾想過走南歐羅巴諸國的路子,只是他們沒有辦法。湯若望告訴嬴翌,羅剎國沒有出海口——曾經有,但被奪走了。而且羅剎國羣敵環繞,無論是其北方的瑞典,還是東方的波蘭,乃至於烏克蘭哥薩克以及南邊的克里木韃靼汗國,都是阻擋羅剎國擴張的阻礙。
他們只能向東。
這不得不說緣分,正是因爲向東,在嬴翌穿越之前的那個時空,他們纔有那樣龐大的領土。
羅剎國失去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於是目光轉向東方。他們的商人、貴族,把力量投放到廣袤的北海之北,一步步的擴張,把他們的影響力灑遍北方,最終成就大國。
對嬴翌而言,羅剎國現在很棘手。不是因爲羅剎國有多強大。而是太過遙遠。即便從疆北州出兵,也無法直接對羅剎造成影響,必須要先解決了克里木汗國和烏克蘭哥薩克,還要受到莫臥兒人的影響。
如今不具備條件——遠征意味着沉重的後勤壓力。暫時而言,疆北、疆南等州無法承擔,而若從神州調派資源,又太過困難,道路系統尚未建成的前提下,費力還不討好。
不過遼東的羅剎人必須要清理乾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鬼祟?!
“暫時亦無能爲。”嬴翌道:“遼東的羅剎人不算是羅剎國的官方行爲,只能算是民間的‘淘金者’。殺之既易,但也沒有多大用處。即便殺光,對羅剎國也不能造成影響。而又無法直接多羅剎國用兵。只能先按捺着。等帝國的交通體系建立完備,運輸類元器進入大規模量產之後,才着手處理。”
又道:“只是可惜了北方廣大之地,想必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看而不能用。我神州人口繁榮,但較之於這個世界還遠遠不足。北方又太過寒冷,徙民之策更不宜進行。只能等到帝國人口鼎盛,再慢慢往北拓展腳步。”
做事須得條件。沒有條件的事,嬴翌也沒辦法。
要對付羅剎國,甚至還要排在對南洋動兵之後。關鍵還是北方的大環境的影響。廣袤、寒冷。
不過在嬴翌而言,已經將北海之北的廣大地區,作爲諸夏自古以來的領土了——日後動兵,肯定不是從遼東開始,而是從西域,也就是疆北開始。直接攻打羅剎人的老巢,滅了他根底即可。
等到帝國人口逐漸繁華,再慢慢的引導北方開發,那纔是正理。
又怎麼會在廣大的北海之北與羅剎人你來我往呢?直攻其要害,佔其故土,這北海之北,便是帝國後花園,想什麼時候開發就什麼時候開發。
“當前日倭爲重。”嬴翌揭過此節,道:“日倭來使近段時間有何動靜?”
閻爾梅道:“國安部一直盯着他們。德川光友前些天一一拜訪了當朝重臣,又派人回國請示,眼下暫時沒有動靜。”
作爲人道監的監事,閻爾梅官位雖不高,不過三品,但實權極大。他是嬴翌近臣,一般朝中的奏摺,首先就要經過他。甚至國安部的一些不夠慎重的消息,也要先經過他。
嬴翌微微頷首:“對馬於日倭而言極重要,就算德川家光再怎麼輾轉,也不會輕易割讓。”
“割讓不能,或可退而求其次。”閻爾梅道:“先取得駐軍權如何?”
嬴翌失笑:“若讓朕駐軍,與割讓有什麼區別?”
“陛下,區別在於名器。”閻爾梅道:“只駐軍不割讓,對馬島名義上還是日倭國的。德川家光就不會受到太多責難。若直接割讓,恐怕反對他的人一下子就會跳起來,他必定不敢。”
嬴翌哈哈大笑:“那就先按照這個來談。不割讓就駐軍,至於駐軍多少...一個戰區如何?”
閻爾梅笑道:“陛下這是在爲難他們吶。駐軍一個戰區的兵力,德川家光能睡得着?”
“就是要讓他睡不着啊。朝中不少大臣覺得朕不宣而戰是無義之戰,沒有理由,那就找個理由。朕要駐軍四萬八千,他不幹?那就揍他。”
閻爾梅直是咧嘴。
嬴翌做事,歷來直接粗暴。但他有這個底氣。閻爾梅已經習慣了嬴翌對待問題的方式,只是偶爾覺得是不是太粗糙了?
但想想又覺得爽快,好像就該這麼辦,沒必要彎彎繞繞。
只是朝中的確有一些大臣覺得不好太,是不義之戰。認爲就算要打,也要先找個合理的理由,也就是說,必須要對方有錯,才能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