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猶豫孫權

沒過多久,劉修入駐江陵的消息傳到了劉備的耳中,不但如此,就連劉修於當然全殲曹操的精銳虎豹騎的事情也傳到了漢津,劉備聽到這兩個消息之後茶飯不思,不知道想些什麼。√∟小,o

此時諸葛亮已經出使江東,而徐庶因爲老母的死傷心欲絕,整天把自己關起來不說話,故而劉備此時身邊也沒有可以給其出謀劃策的人物,讓其也六神無主,不知該如何是好。

沒過多久,龐統駕着小舟走水路,向着柴桑而去。

江東柴桑。

柴桑以前只是一個小縣城,人口不足萬人,此地位於長江與番陽湖的交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年爲了攻江夏,孫權命人擴建了城池,加固了城防,作爲進攻江夏的跳板。

雖然後來攻下了江夏,但是柴桑依然作爲孫權的大本營,囤積了大量的人馬糧草,作爲攻取整個荊州的跳板。

在後世的元末,朱元璋就是在番陽湖以少勝多敗了陳友諒的水軍,從而奠定了其統一天下的基礎。

柴桑大本營,孫權愁眉苦臉,整日借酒消愁。

對於是戰是降舉棋不定,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派人招降孫權,孫權都一直沒有迴應,此番曹操真的南征之後,孫權頓時慌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江東大部分文臣都建議孫權投降,武將全部主戰,而孫權本人也傾向於戰,就這樣投降他很不甘心,可是他又怕戰敗之後,曹操恐不會饒恕自己。

正在孫權心中煩悶,在屋內來回踱步的時候,侍從來報,說魯肅從荊州回來了。

孫權聞言大喜,立刻命人請來。

“主公。”魯肅見到孫權之後,立刻作揖道。

“子敬,你可算回來了,快給我說說現在荊州什麼情況了。”孫權拉着魯肅的手說道。

魯肅受寵若驚,恭敬道:“主公,我此番前往襄陽之際,在漢津見到了劉備,蔡瑁與蒯越脅迫劉琮舉荊州投降了曹操,故而肅沒有前往襄陽,而是帶着劉備的軍師諸葛孔明前來,此番如果想要對抗曹操,我們必須與劉備聯合才行。”

“哦?那孔明現在何處?”孫權問道。

“我讓他先去驛館歇息了,明日再來覲見主公。”

“恩,好,明日一早便帶過來。”

“諾。”

第二天,孫權在柴桑大本營召開堂會,包括魯肅、黃蓋等人在內的江東精英基本全都到場了。

“讓孔明來見吧。”孫權整了整衣冠,說道。

“諾。”

片刻之後,只見一個手拿羽扇,頭戴綸巾,面色英俊的青年緩步走入堂中。

“見過吳候。”來人正是諸葛亮,作揖拜道。

孫權繼承孫策遺願,襲其爵位,當年孫策派張紘向漢廷貢獻禮物,曹操想要利用孫策安定江東,與之結納,上表奏準任命他爲討逆將軍,封爲吳侯。

孫權一擡手,淡淡道:“不必多禮。”

“謝吳候。”

“聽聞蔡瑁與蒯越脅迫劉琮舉荊州之地投降了曹操,此事可否屬實?”孫權問道,其他書友正在看:。

諸葛亮道:“此事屬實,我主剛於新野撤退,退往漢津,曹操新得荊州,正當志得意滿之時,來日必定率大軍前來,平定江東。”

“我聽說曹操有百萬大軍,不知道此事可否屬實?”孫權又問道。

諸葛亮淡淡道:“曹操雖號稱百萬之衆,然而其實不過十五六萬而已,再加上荊州原來水軍十來萬,總共二十五萬人。”

孫權一驚,江東總共也不過四五萬,可用之兵不過三萬,即便曹操不足百萬,只有二十五萬,也是己方數倍兵力,根本不足抵抗。

孫權的表情,看在諸葛亮的眼中,不過諸葛亮並沒有說話。

“主公,曹操即便只有二十多萬人馬,也不是我江東能夠抗衡的,不若早做投降的算,可保我江東百姓免於戰火。”張昭作爲江東文臣之首,此時從諸葛亮口中聽到曹操的詳細軍情,更加決定了其投降的決心,出列說道。

“是啊,曹操已經平定北方,如今又得了荊州,天下已無人能夠抵抗,納降方爲上策。”江東名士陸績此時也是站出來說道。

“是啊,是啊”

所有的文臣都是如此表情,diǎn頭同意張昭的觀diǎn。

“哼,無膽鼠輩,我與先主南征北戰,開創了江東基業,如果不戰而拱手讓與他人,你們如何對得起先主對你們給予的厚望。”說話的是程普,此乃江東老將,從跟隨孫堅開始,歷經三世,威望很高。

“曹操還沒過來呢,你們就一個個喊着投降,這是爲人臣子的本份嗎。”黃蓋也是站出來呵斥道。

“我等願與曹操決一死戰。”其他的將領緊隨其後站出來喊道。

“陳老將軍,黃老將軍,如果戰敗,曹操必然遷怒於主公,遷怒於江東百姓,到時候遭殃的還是我江東百姓啊。”顧雍說道。

“哼,不戰怎知會敗,休要長他人之氣,滅自己威風。”

“戰之禍及百姓,納降則易安啊。”

……

此時堂中自然而然分成了兩派,以張昭爲首的主降派,以及與程普、黃蓋爲首的主戰派吵得不可開交。

孫權本來就猶豫不決,此時看雙方吵的不可開交,更加的煩悶,立刻揮揮手道:“都別吵了,讓我再想想,散了吧。”

諸葛亮自始至終都沒有說話,也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

孫權離開之後便轉入了後堂之中,魯肅走到諸葛亮的面前說道:“孔明先生先不要急着走,我現在去會見我主,一會有什麼話,你再與我主說吧。”

“全憑子敬安排。”諸葛亮淡笑道。

說完魯肅向後堂走去,而其他人則搖了搖頭也是退出了大堂。

孫權走進後堂,就是將案几上的書卷全部仍在了地上,氣得渾身發抖,他生氣是這幫臣子,關鍵時候不能爲自己分憂,滿嘴仁義道德,爲民着想,其實心裡裝的都他們自己。

“主公。”魯肅走進後堂,看到一地的狼藉,也深知孫權的心理,低聲說道。

“子敬,你來了,這幫老臣,平日只會吵吵,關鍵時候屁事都不dǐng用。”孫權氣呼呼道。

第17章 三軍成立第203章 孫劉聯軍第161章 醉翁之意第93章 奔襲宛城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74章 鳳雛三策第66章 置狼牙營第218章 返回江陵第64章 高儀謀略第221章 騎虎難下第122章 聯合抗曹第43章 火燒糧草第15章 一路狂奔第228章 指東打西第167章 各自謀劃第46章 知己知彼第43章 火燒糧草第42章 劉修用計第9章 必謀荊州第50章 說服高儀第127章 賣主求榮第26章 意外之喜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157章 劉備顧慮第151章 曹操督戰第86章 聲東擊西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01章 兵臨宛城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75章 頒佈政策第237章 孫權下落第161章 醉翁之意第102章 沒卵閹人第162章 流言四起第122章 聯合抗曹第36章 設計圈套第158章 深謀遠慮第159章 天助我也第135章 再遇伏擊第19章 貪生怕死第141章 猶豫孫權第1章 公子劉修第231章 周瑜突圍第237章 孫權下落第153章 誓破江陵第144章 周瑜公瑾第229章 圍攻西陵第79章 治所穰城第69章 湍水設防第31章 作壁上觀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202章 蠻人之殤第66章 置狼牙營第23章 雙方對策第108章 軍心不穩第109章 整兵追擊第81章 涅水防禦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7章 三軍成立第230章 孔明獻計第6章 酒品人品第81章 涅水防禦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14章 路遇刺殺第92章 孔明來訪第41章 成何體統第195章 等待時機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173章 春節快樂第10章 劉表悲傷第141章 猶豫孫權第84章 孔明策略第9章 必謀荊州第187章 蠻夷鬧事第98章 伏擊斥候第46章 知己知彼第145章 三方會談第223章 寧死不從第169章 各有打算第180章 入駐襄陽第82章 兵臨城下第30章 黃忠漢升第232章 劉修誘餌第108章 軍心不穩第172章 荊南四郡第81章 涅水防禦第112章 劉修翻臉第162章 流言四起第44章 賊子休走第178章 雙方談判第15章 一路狂奔第116章 三思而行第218章 返回江陵第184章 再上鹿門第64章 高儀謀略第69章 湍水設防第213章 出使益州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80章 夏侯元讓
第17章 三軍成立第203章 孫劉聯軍第161章 醉翁之意第93章 奔襲宛城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74章 鳳雛三策第66章 置狼牙營第218章 返回江陵第64章 高儀謀略第221章 騎虎難下第122章 聯合抗曹第43章 火燒糧草第15章 一路狂奔第228章 指東打西第167章 各自謀劃第46章 知己知彼第43章 火燒糧草第42章 劉修用計第9章 必謀荊州第50章 說服高儀第127章 賣主求榮第26章 意外之喜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157章 劉備顧慮第151章 曹操督戰第86章 聲東擊西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01章 兵臨宛城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75章 頒佈政策第237章 孫權下落第161章 醉翁之意第102章 沒卵閹人第162章 流言四起第122章 聯合抗曹第36章 設計圈套第158章 深謀遠慮第159章 天助我也第135章 再遇伏擊第19章 貪生怕死第141章 猶豫孫權第1章 公子劉修第231章 周瑜突圍第237章 孫權下落第153章 誓破江陵第144章 周瑜公瑾第229章 圍攻西陵第79章 治所穰城第69章 湍水設防第31章 作壁上觀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202章 蠻人之殤第66章 置狼牙營第23章 雙方對策第108章 軍心不穩第109章 整兵追擊第81章 涅水防禦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7章 三軍成立第230章 孔明獻計第6章 酒品人品第81章 涅水防禦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14章 路遇刺殺第92章 孔明來訪第41章 成何體統第195章 等待時機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173章 春節快樂第10章 劉表悲傷第141章 猶豫孫權第84章 孔明策略第9章 必謀荊州第187章 蠻夷鬧事第98章 伏擊斥候第46章 知己知彼第145章 三方會談第223章 寧死不從第169章 各有打算第180章 入駐襄陽第82章 兵臨城下第30章 黃忠漢升第232章 劉修誘餌第108章 軍心不穩第172章 荊南四郡第81章 涅水防禦第112章 劉修翻臉第162章 流言四起第44章 賊子休走第178章 雙方談判第15章 一路狂奔第116章 三思而行第218章 返回江陵第184章 再上鹿門第64章 高儀謀略第69章 湍水設防第213章 出使益州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80章 夏侯元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