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8章
竺仲雲等人藏身的閣樓,距離慶春門城樓僅有百餘丈。海漢高官們走上城樓的時候,他甚至能影影綽綽看到這些目標的身影。
竺仲雲目測這個距離已在步槍的有效射程之內,但想要通過步槍上細小的照門去瞄準目標卻着實有些困難,就算勉強開槍也難以保證準頭。
這顯然並非動手的最好時機,一旦失手可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竺仲雲沒有衝動,他知道等會海漢高官們將乘坐馬車入城,屆時射擊距離會比這個時候近得多,五支步槍齊射的殺傷效果也肯定要大大勝過當下。
畢竟他等待這個時機已經很長時間了,爲了最後的成功,他並不缺乏再多等片刻的耐心。
當石迪文的聲音從電喇叭裡傳出來的時候,包括竺仲雲在內的所有人都吃了一驚。竺仲雲無法理解,海漢高官的聲音是如何被放大到這樣的程度,竟然能讓城內外數以萬計的人都能聽清。
很顯然,這大概又是海漢掌握的諸多“神技”其中之一。
竺仲雲自認見多識廣,也難免被這傳音數裡的技能驚到,可想而知那些普通人在面對這種無法理解的“神技”時,受到的震撼會有多大。他甚至已經想到,此時城內外肯定會出現大批愚鈍鄉民將海漢高官視作神仙下凡,紛紛伏地叩拜的景象。
“歪門邪道!故弄玄虛!”
竺仲雲現在也只能用這樣的評價來安慰自己,但心中卻不免在想,這玩意兒要是用在攻城時喊話,城內守軍如果不堵上耳朵,必定會被這玩意兒擾得軍心渙散,效果恐怕還要勝過普通武器。
石迪文的講話很簡短,也很官方,大意是此次執委會巡視杭州,又適逢國慶三十週年,杭州將會舉辦很多慶祝活動,請民衆積極參與,一同享受海漢帶來的太平盛世。
他講完之後,便順勢請了陶東來出場,爲城內外聚集的民衆講幾句。
作爲執掌海漢帝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海漢執委會最近幾年早已名滿天下,即便是沒什麼見識的鄉民,也大多聽過執委會這些大人物的名字。
石迪文說出陶東來的名字之後,城內外頓時響起一陣歡呼聲,這更是讓竺仲雲心頭刺痛不已。
隨着海漢統治的日漸穩固,杭州的局勢正在逐漸脫離了大明的掌控,民心所向,在此時此刻已是顯露無遺。
如果普通人都開始自認海漢國民的身份,那大明想要奪回這一地區的難度又將增大不少。想及此處,竺仲雲更是覺得自己所肩負的使命意義重大。
今天如能順利得手,或許還能有機會中斷海漢的國運,如若不然,杭州這樣的景象,恐怕很快就會出現在江南的其他城市中。
陶東來的講話內容則更爲直白,他藉着這個機會當衆宣佈了三件事。
一是石迪文入選執委會,在今後五年內將作爲執委會的一員,參與國家的治理工作。
對於東海大區的官場來說,這無疑是極大利好。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石迪文掌權後肯定要優先提拔自己人,必然會有一批本地官員就此得到平步青雲的機會。
二是在國慶三十週年慶典期間,除了民間舉辦的各種慶祝活動之外,官方還將在西湖湖畔新建的勝利廣場上舉辦閱兵活動。
閱兵式可以算是海漢的傳統慶典活動之一了,不過這對本地民衆來說倒還算是一個新鮮事物。據說參與此次閱兵式的部隊除了東海大區本地駐軍之外,還有來自海外大區的部隊,也算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第三件事,也是所有人最爲關注的遷都杭州一事。
陶東來宣佈,遷都方案即日起進入到實施階段,預計用三至五年的時間,完成包括執委會在內的各個官署的北遷。
杭州將逐步成爲海漢真正意義上的國都,而三亞則是繼續擔當南海地區的中心城市。杭州下轄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將取代海南島,成爲今後的京畿地區。
這個消息雖然早就在民間流傳已久,但此時經由陶東來親口宣佈,意義自然大不一樣。城內外的民衆頓時歡聲如雷,共同慶賀這個好消息。
由一省中心變成一國中心,這種地位的升遷所將帶給杭州的巨大變化,本地民衆無疑都是樂見其成。
然而這對同爲聽衆的竺仲雲來說,卻絕對是一個壞消息。
他策劃組織這次刺殺行動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要竭力阻止海漢遷都杭州,以免海漢將擴張方向對準大明的殘餘地盤。
不過陶東來這個公開講話已經給遷都一事定了調,此時再向執委會動手,也不知是否還能動搖這個決定。
但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竺仲雲知道自己若是得手,那尚有一絲改變局勢的可能,若是就此退縮,則大明再無反攻江浙的機會。
看到城外數萬民衆歡呼雀躍的模樣,執委會衆人也十分欣喜。遷都這種關乎國運的大事,如果能得到民衆的廣泛支持,過程自然順利許多。
講話結束之後,在慶春門的歡迎儀式也算是告一段落了。衆人下了城樓,登上馬車,沿慶春路向城內行進。
在道路兩邊圍觀的民衆,也得以藉着這個機會,一睹執委會高官們的真容。
竺仲雲和手下已經進入到戰鬥狀態,在閣樓窗口處架好了步槍,槍口便對準近處的街道,只等海漢執委會乘坐的馬車駛抵這個路段便立即動手。
竺仲雲終於等到了那幾輛插着海漢雙色旗的馬車出現在視野中,按照計劃,他們的第一發子彈將同時射擊第一輛馬車,然後推彈上膛,再一同射擊第二輛馬車、第三輛馬車……,直至造成混亂後,再迅速撤離此地。
機會稍縱即逝,竺仲雲看準時機,下達命令:“瞄準目標!”
衆人在此之前已經演練過千百次,當即一齊瞄準了打頭的第一輛馬車。
不管馬車裡的乘客是誰,五支步槍攢射之下,就算不死也得丟半條命。
“開火!”
隨着竺仲雲的指令,幾名槍手一同扣動了扳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