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兵機順藏變(下)

金國在折彥衝脫逃以後便黴運連連,就連宗幹、宗輔這樣的精明人也常常幹出些後人覺得很愚蠢的事情。

如果以一種神秘的歷史觀去看這個問題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金國的國運在走下坡路了!

不過,如果要用理性的方法來分析,那這些事件也都有說得過去的理由。比如大清洗事件的發生,就是女真人用一貫以來對待異族的態度——順者賞逆者罰,寧殺錯不放過——來處理這件事情,可以說宗翰等人在韓昉背叛後加深對異族的懷疑幾乎是一種必然,只是這件事的嚴重性和他們預料中有所出入而已。後來人當然可以用事情的結果來說這件事情宗翰等人做得不智,但身處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的人,就算再聰明也不可能像後人那樣看得很全面、很清楚。

無論是吳乞買、宗幹,還是宗望、宗輔,他們雖然在對遼、對宋的鬥爭中顯得精明強幹,也積累了許多鬥爭的經驗和手段,然而現在這些經驗和手段卻反而變成了一種枷鎖,因爲他們面對的敵人已經變了。

漢部既不是胡人文明化後變得羸弱的遼,也不是集合了文明國家各種弱點的宋。當下的漢部是一個胡武漢文結合得頗爲恰當的政權,一個充滿了進取朝氣和侵略精神的政權,有這樣的政權作爲基礎,再加上主事者如楊應麒等人有較爲開闊的視野,這個政權的威力便顯得十分可怕。

華元一六八零年九月,秋風高,野草長,正當金軍蠢蠢欲動之時,楊應麒幹了一件出乎衆人意料的事情:他代替折彥衝草擬了一封奏表,以折彥衝漢部勃極烈的名義向吳乞買公開上書。

在這封奏表裡,楊應麒嚴厲斥責了宗乾等執政誤國誤民,他促請吳乞買下令將大金境內所有的行政事務交由擅長政務、威望厚重的折彥衝統一行使,從此完顏貴族、女真將領但管軍、不管民,由折彥衝領導的新的執政團體自會將金國治理得好好的,同時確保女真兵將衣食無缺。

楊應麒在上這封奏表的同時,也以邸報的形式通傳大金境內所有州縣,甚至讓說書人和商人在各處傳播這個消息!所以這封奏表一上,無疑在本來就充滿緊張的東北大地引發了一場地震!

楊應麒這種明目張膽的舉措在引起金國朝野轟動的同時,也讓吳乞買氣得跳腳!可這纔是剛剛開始呢!

就在吳乞買還來不及下令懲處楊應麒之時,小麒麟的第二封奏表又到了,第二封奏表繼續斥責這些年來在遼河流域、臨潢府等地的女真都統們以武亂文,斥責他們不懂得治理國家。楊應麒在奏表裡羅列了一大堆的數據來證明金國境內的農業稅和商業稅都太高了,要求吳乞買下令,將全金境內的農業稅降低到和遼南相同的水平,同時要求開通商道,廢除金國境內逢關設卡、遇橋收稅的現狀,建立起以遼南爲板樣的商道和商稅機制。

非常明顯,這封奏表完全是要討好金國境內所有的下層百姓,尤其是商人和農民,爲此楊應麒不憚於從根本上觸犯整個金國上層的利益。這封奏表名爲奏表,實際上根本就是一道檄文。所以楊應麒壓根就沒想過吳乞買會採納這封奏表的建議,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如何讓更多的老百姓瞭解這封奏表的內容。

受漢部控制、影響的輿論力量全力出動了,從商人、說書人到密子,甚至一些對漢部抱懷期盼的基層幹部如村長、族老都成爲這封奏表內容的積極傳播者。在行政力量的主導下,哪怕是口口相傳也能將消息傳得極遠極快。結果這道奏表還沒到達會寧,整個遼河流域的農民便都收到了消息:大將軍要給我們減稅了!減多少?減五倍!

這還得了!已經擁有上百萬漢民村寨的遼河流域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便都轟動起來!當初金國政權爲了懲罰折彥衝,連同境內所有的漢民也都遭了殃,賦稅徵收達到五成以上!所以這幾年金國境內的漢民過得都很困難!現在好了,大將軍一回遼南,馬上又恢復了當年強硬的態度,要將賦稅降低到十分之一!

“大將軍不愧是大將軍,真是爲民作主的青天啊!”

“是啊,看來我們的苦日子終於到頭了!”

“可是,大將軍只管到遼口,我們這邊的事情,他能管得着麼?”

這種擔心不久後便被證實是有道理的,會寧方面對摺彥衝的嚴厲斥責,並嚴令各地官吏必須按照原來的定額徵收賦稅。

農民和商人剛剛得到一點希望,隨即又陷入更深的失望。但是他們的失望還沒有多久,楊應麒便傳檄金國全境,發佈《抗稅令》,號召農民和商人抗稅。《抗稅令》中說,如果女真政府要求他們交納百分之十五以上的稅收,那這種稅收便是苛稅,農民們可以不交!若是官員膽敢逼迫,自有大將軍作主!

這些年流入大金境內的漢民,基本上是依宗族聚居。由於流入金國時是借道漢部,所以這些漢民大多受過漢部風氣的渲染,漢部甚至有專門的組織對遼河流域的村長進行培訓,讓這些漢民村落擁有相當不錯的組織力。更何況楊應麒並非單純發出一張紙而已!在《抗稅令》頒佈的同時,漢部埋伏在遼河流域的棋子也迅速行動起來,鼓動各漢人村寨各北國部族擁護大將軍!

因此這道《抗稅令》一頒佈,整個遼河流域的漢民村寨便集體響應起來,向當地官府表明他們不會交納超過一成五以上的稅收!甚至一些北國部族也加入了抗稅行列——大將軍給大夥兒減稅啊!這種事情誰不積極!

遼河流域——特別是偏南部的地方官員對這種集體抗稅毫無辦法,一些官員無奈之下只好請附近的守軍出面鎮壓!可在他們行動之前,楊應麒的第二道檄文到了,這道檄文卻是《止暴令》,檄文表示:軍隊之存在意義在於保國安民,如果軍隊侵擾無辜民衆,那便是不是軍而是賊,兵將膽敢縱兵殺害百姓者,便是亂臣賊子,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與這道檄文相呼應的,是漢部的大軍開到了遼口城外。楊應麒通令大金全境:哪個將領若敢縱兵殺害抗稅之國民,則漢部將行代天征討之責,無論對方是皇親國戚還是開國功臣都絕不手軟!

“終於要動手了!”

會寧的君臣這時候感到的已不是惱怒,而是驚懼!宗輔的三萬大軍早已進屯錦州,宗磐的五萬大軍也已從黃龍府出發準備增援遼陽府。

然而就在這時,楊應麒又上了第三道奏表,要求吳乞買召開勃極烈會議,重新選出新的執政團體來,建立一套適應當前大金髮展的文官行政體系。楊應麒最後這道奏表除了公開表明折彥衝的野心之外,也是在討好金國的文官,因爲在他所描述的行政體系中,文官們將具有更高的地位——至少要活得比在野蠻政權下更有尊嚴!

吳乞買終於忍無可忍地暴怒了,華元一六八零年十月,會寧政府公開斥折彥衝、楊應麒爲叛逆,並宣佈將派遣大軍進行討伐。

與此同時,楊應麒則在遼口頒佈了《同一令》,宣佈北國各族應該平等如一,完顏與女真各部等,女真與渤海、契丹、高麗各族等,國家選才但論功勳能力,不問種族!由於會寧政權違反了這一原則以私亂公,所以會寧政權從此不再有合法地位!

大規模戰爭的積累需要長年累月,但其爆發卻通常是由偶然因素點燃。這一年來,儘管金漢雙方一直都在積極備戰,但由於雙方都知道這場戰爭一打起來那便是傾國滅族的大變,所以雙方都在戰爭的邊緣上保持得很剋制。哪怕是會寧宣佈漢部爲叛逆、津門宣佈會寧爲非法,雙方在一段時間內也都沒有衝破那最後一道防線。

但就在《同一令》頒佈的半個月後,東京道的通州、榮州、安州、遼濱、瀋州、銀州、貴德州等地突然間相繼爆發了十三起暴亂。和遼河流域南部的抗稅行動不同,這些暴亂全部發生在遼陽府以北,發起暴亂的又大多是非漢人非女真的契丹、奚族。這裡的部族雖然有不少是親漢部的,但這十三起暴亂的爆發卻偏偏不是出自漢部的策劃。與此同時,大批大批的渤海人也陸續宣佈其源流本出於漢,從此自稱漢族!

這十三起暴動引發的根本原因是金漢雙方的政治鬥爭,而它們的爆發又反過來導致了金漢雙方的正式決裂。

這些出人意料的暴動大大延緩了宗磐大軍的行軍速度,他所率領的大軍越銀州以後,幾乎每過一城都有騷擾——這簡直不是境內行軍,而像是境外行軍了!

華元一六八零年冬,折彥衝的大軍舉着“安民”大旗,劍拔弩張地開到鞍坡。在這裡,有一座面向南方的墳墓,完顏虎的哥哥宗雄就葬在這裡。折彥衝下馬解甲,在墳墓前上了香,然後便帶領大軍進逼遼陽府。

宗雋閉城待援,結果當晚被他的契丹籍副將暗殺,拿了他的頭顱開南門投降。漢部軍隊衝入城內,城內五萬大軍中有四萬本是契丹、渤海、漢兒人馬,一聽折彥衝已經進城紛紛倒戈,剩下那一萬女真兵馬眼見大勢已去,半數投降,半數北逃。折彥衝剛柔並濟,沒多久便控制了降軍。

這遼陽府府城本是折彥衝守過的地方,舊部、僚屬甚多,當地父老聽到折彥衝進城無不額手稱慶,所以這次漢部兵馬進城,竟不像打仗而像和平交接,第二日市井便恢復了正常。

遼陽府穩定下來後,折彥衝又部署兵力,派遣諸將經略榮州、安州、遼濱、瀋州、銀州、貴德州等州縣。三日後楊應麒和阿魯蠻同時到達,折彥衝命阿魯蠻的兩萬援軍爲先鋒,以上十二村主力軍兩萬人、遼陽府降軍兩萬人、新兵兩萬人進逼通州。楊應麒在後方負責安撫遼地方和後勤補給。

漢部大軍聲威浩大,一路勢如破竹,宗磐不戰而退,後撤到黃龍府。折彥衝進至信州,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漢部大軍從遼口出發到整個遼河流域易手,爲時不足一個月。由於遼河流域漢民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四成,如果加上已經自稱漢族的渤海等人口則超過七成,所以整個地區易幟之後很快就安定下來。至於金國留在這個地區的文官比軍隊變心得更快,楊應麒和楊樸經過一輪大致的調整以後,整個行政管理體系便重新走上了正軌。

趙履民等商人驚訝地發現他們在北方的利益還沒來得及遭受兵火,這片地面便再次恢復了和平。漢部軍力到達以後,整個遼河流域的農業稅、商業稅的減免也得以順利推行。農民和商人們除了覺得賦稅輕了、商路通了之外,日常生活也未產生多少變化。

遼河流域的戰爭在忽然間發生,又在忽然間結束。漢部軍勢的進展到這一刻爲止都顯得出奇的順利!

《邊戎》第十六卷《中原攻略》完,請關注十七卷《胡漢亂局》

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下)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上)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7章 去向(下)第241章 數語乾坤轉(下)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上)第9章 塞外(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上)第304章 制衡與制肘(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320章 北征大軍(上)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164章 請辭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356章 蝶夢(下)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180章 異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72章 信任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上)第351章 囚君(下)第31章 造船之業(下)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66章 使者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154章 蒙古謠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171章 文詞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8章 伏擊(下)第1章 瘟疫(下)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上)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第267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下)第207章 蕭字旗(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111章 塘沽展方略第143章 塘沽問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24章 反契丹(下)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94章 正名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204章 思良將第214章 說親事(下)第334章 漢皇都(下)第15章 誓約(下)第236章 連環計中計(上)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355章 姻幻(上)第247章 回首實有怨(上)第174章 逆第139章 成敗之間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18章 通商路(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351章 囚君(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上)第180章 異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6章 邊關(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上)第20章 下聘禮(下)第251章 兩個戰場之間(下)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26章 兵滿萬(上)第348章 秦府(下)第1章 瘟疫(上)第307章 理想與現實(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七十二章 上第5章 出谷(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下)
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下)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上)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7章 去向(下)第241章 數語乾坤轉(下)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上)第9章 塞外(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上)第304章 制衡與制肘(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下)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320章 北征大軍(上)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164章 請辭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356章 蝶夢(下)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180章 異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上)第172章 信任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上)第351章 囚君(下)第31章 造船之業(下)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66章 使者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154章 蒙古謠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171章 文詞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8章 伏擊(下)第1章 瘟疫(下)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下)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上)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第267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下)第207章 蕭字旗(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111章 塘沽展方略第143章 塘沽問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24章 反契丹(下)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94章 正名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204章 思良將第214章 說親事(下)第334章 漢皇都(下)第15章 誓約(下)第236章 連環計中計(上)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355章 姻幻(上)第247章 回首實有怨(上)第174章 逆第139章 成敗之間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18章 通商路(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351章 囚君(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上)第180章 異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下)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6章 邊關(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上)第20章 下聘禮(下)第251章 兩個戰場之間(下)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26章 兵滿萬(上)第348章 秦府(下)第1章 瘟疫(上)第307章 理想與現實(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七十二章 上第5章 出谷(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