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海卻不同意陳炯明的主張,他認爲應該加強中央集權,要以武力北伐統一全國。只有這樣國家纔有足夠的凝聚力,也能打擊許多暗藏的野心家,讓國家統一之後,少去許多麻煩。
因爲這樣的政見分歧,兩人多次發生過爭吵,他們的不和在黨內也成了公開的秘密。雙方徹底決裂因爲一個意外,在兵變之前的一個星期,陳炯明的親信,負責北伐軍後勤籌備的粵軍總參謀長鄧鏗從外地返回粵州城的時候,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後鄧鏗不治身亡。
這個突發事件,造成了兩人的徹底決裂。孫文海認爲刺殺是陳炯明所謂,他是想要破壞北伐的後勤供應,陳炯明卻指責孫文海殺害其親信,清繳其羽翼圖謀不軌。雙方因此爆發了激烈爭吵,而刺殺的主使也變成了無頭公案,但兩人的關係已經無法彌合。
孫文海直截了當的向陳炯明攤牌,他只有兩個選擇,其一是率軍參加北伐,其二是爲北伐軍籌措五百萬大洋作爲軍費。這樣的條件讓陳炯明忍無可忍,他當即拒絕了對方的要求,結果其官職遭到孫文海的罷免。
孫文海的魯莽做法,讓陳炯明的部下懷恨在心,其親信葉舉終於開始了行動。趁着北伐軍傾巢而出,粵州城內空虛的機會,他親帥兩個主力團乘夜進入粵州城,幷包圍了總統府和粵秀樓,這才發生了之前的那一幕。
如今孫文海被趕出了粵州城,陳炯明重新上位,尚不足三個月,對方就反攻了回來。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陳炯明也不好批評魯莽動手的葉舉,他只是皺着眉頭,考慮着該如何擊敗革命軍。
“督軍,我看咱們不如暫避其峰,先將主力退到惠州去,這樣能夠保存實力。”葉舉提議道。
“保存實力?保存個屁,粵州城丟了,你以爲革命軍不會繼續進攻嗎?”陳炯明聽得就上火,葉舉雖然不失爲一員猛將,但謀劃並非其所長。
“我認爲應該在粵州城給革命軍一個深刻的教訓,讓他們無力繼續進攻,這樣才能安穩的退守惠州。”比較擅長謀劃的李易標說道。
“不錯,只有這樣,才能阻止革命軍的進攻。”林虎聽得眼前一亮,當即點頭同意。
“我們的人太少了,應該如何抵擋革命軍?”葉舉看了看幾人問道。
陳炯明此時已經漸漸平復了心情,聽到葉舉如此說,他笑道:“比起對粵州城的熟悉,誰能比得上我們?明着打不行我們就巷戰,就算把粵州城打爛了也沒關係,反正不能完完整整的給孫文海拿去。”
陳炯明的決絕,讓其他將領倒吸了一口涼氣,想不到這次戰鬥將會如此慘烈。不管是否慘烈,這已經是粵軍唯一的機會,如果不能在粵州城讓革命軍傷筋動骨,他們也就失去了繼續存活的可能。
有了陳炯明的決斷,衆多粵軍將領分頭準備,他們沒有在城外挖掘戰壕和工事,而是在粵州城內堆砌起大量雜物,將所有道路隔斷,讓城內地形複雜無比。這樣的情況下,有利於守軍的作戰。
當率軍抵達粵州城外的蔣瑞元,看到這一幕時有些傻眼,他本來以爲要和粵軍在城外堂堂正正的打上一次,爲此他將革命軍不多的大炮全都拉了過來。可是蔣瑞元的滿腔熱血此時化作了寒冰,粵軍藏身於廣大的粵州城內,大炮根本無法使用,想要進攻就只能憑藉士兵們的血肉之軀。
“命令先頭部隊準備發動進攻。”蔣瑞元發出了命令。
“不可。”出聲阻止的人是政治主任周伍豪,他是一名共社黨員,曾經在高盧國留學是當地黨小組的領袖。回國之後,他漸漸展露出軍事方面的才華,因此被黨中央派到軍隊中,作爲共社黨的代表。
對於粵州城現在的形勢,他也感到非常頭疼,但這並不能讓他認同蔣瑞元用人命換勝利的做法。看着眉頭緊皺的蔣瑞元,周伍豪沉聲道:“革命軍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不能隨便浪費。這麼大的城市,散佈着上萬名叛軍,一旦將戰士們投入這樣的巷戰,我們的傷亡將會非常慘重。”
周伍豪的想法,也是不少將領的心聲,他們紛紛點頭應和。蔣瑞元冷哼一聲道:“兵貴神速,我們決不能在粵州城下拖延,讓對方有了準備的時間。軍人的血本來就應該流在戰場上,不能因爲怕傷亡而退縮,命令立刻進攻。”
蔣瑞元的話說得很不客氣,似乎只有堅決的發動進攻,才符合革命軍人的氣質,實際上蔣瑞元此舉卻有着打壓共社黨的政治目的。在共社黨加入到北伐軍中以後,因爲烏托邦主義理想的鼓動性,很容易被下層士兵和民衆們所接受。
蔣瑞元有着很大的個人野心,儘管他隱藏的很好,卻不會眼看着共社黨蠶食國大黨的地盤,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自己未來的根基。因爲這樣的情況,蔣瑞元一有機會就故意顯示自己的權威,藉以打壓共社黨的威信。
孫文海聯紅聯共只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他對共社黨也相當牴觸,否則也不會在對方第一次提出合作的時候,只允許其加入國大黨方可黨內合作了。如果不是因爲陳炯明叛變,讓革命軍幾乎喪失了根據地,他的態度也不會轉變如此之快了。因爲心有芥蒂,孫文海纔對蔣瑞元的做法睜一眼閉一眼,也讓對方越來越跋扈。
蔣瑞元畢竟是此次進攻的總指揮,他的說法如此堅決,其他人也不好繼續反駁,周伍豪只好閉口不語,但臉色卻極不好看。
接到命令之後,革命軍第一軍兩萬多人,首先以連爲單位分散進入了粵州城中。在沒有炮火掩護的情況下,士兵們是能平端上了刺刀的莫辛納甘步槍,隨時準備射擊了。
街道上到處是碎石堆,一眼望去根本看不了多遠,在那層層疊疊院子後面,有着無數粵軍士兵正在虎視眈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