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史上名戰

在清朝,太平天國動亂中,敵軍追到,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面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涌潮奔,呼聲雷吼,轉面急趨,向敵猛撲,轉勝爲敗。太平軍曾在長沙、南昌、武昌等地屢用這一個陣法大敗清軍。而個人認爲,這一戰陣也特別適合冷熱兵器交雜的時代進行正面作戰。因爲伏地可以減少正面投影,減少敵人遠程火器的殺傷。

太平天國用兵運用這些陣法,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發揮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國幾乎覆滅清朝統治,確實有獨到之處。各種陣型前無古者,而且特別適合當時的軍事技術條件,可見太平天國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氣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軍陣的指揮大都使用金鼓、旗幟、號炮、號角、傳令兵構成。旗幟個人認爲古代軍旗分爲四種:大旆、號旗、將領之認軍旗、供辨識的旗幟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犛牛尾巴做裝飾的旗子,也可以泛稱用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幟,以燕尾狀居多。這種旗幟往往由作戰一方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纔會擁有,統帥作戰時,往往建大旆與身旁。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評書裡舊小說裡,往往會發現有不少根據有沒有建大旆而判斷其主帥是否在陣中,而這個大旆,也往往是敵軍集中進攻的目標,往往全軍將士總是關注與大旆在哪裡。大旆是否存在,甚至會影響戰鬥的勝負。

將領認軍旗:?我國與西方公民社會不同,軍隊缺乏軍團榮譽感,士兵大都作爲將領的附屬而存在。大都沒有軍團旗,但是有繡有將領姓的旗幟來作爲部隊辨識。如果主將的身份不夠高貴,也可能用帥旗或者認軍旗代替大旆。

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

辨識軍旗,是用來辨識敵我雙方的。這種旗幟往往最多!

除了旗幟在作戰中,往往以金鼓、號炮、號角等可以發出巨大聲響的器物指揮三軍。

“聞鼓而進,鳴金而退”,就是說擊鼓聲進攻的信號,敲鑼是退兵的信號等等。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只有保持陣型,纔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這一點上,我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的多。

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鬥之後。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纔是屠殺的開始。

所以說,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

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覆的衝擊,防止敵人佈陣,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佈陣,防止晉軍成陣。而晉軍填平竈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後撤掉柵欄成陣。

而佈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佔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程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舊小說或者評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衝陣。

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爲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錐形陣比較合適啊),而成語中所說陷陣之士,就是指此。

或引誘敵軍進入複雜地形,或迂迴攻擊薄弱部位,?這裡我們就可以說說古代將領擔挑和衝鋒的問題,有許多人對評書和舊小說裡大量將領單條的場面感到懷疑。古代將領擔挑或者將領帶頭衝鋒是確實存在的。最早的記載應該發生在春秋時時期,而在某些時期,由於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素質低劣,裝備薄弱,某些裝備精良的武藝高超的將領,就成了一支軍隊的核心,他的生死存亡決定着這支軍隊的成敗。

比如說三國初期。將領單挑,或者百萬軍中縱橫馳騁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就是由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耗費了大量的精銳軍隊。各個軍閥組織的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缺乏訓練、士氣低落,一旦遇到不可測的情況,比如襲營、中伏、斷糧、火攻,則很容易崩潰。

三國時期發生過數次這樣以少勝多的情況就是因爲此。以少數精銳善戰之軍擊敗多數缺乏訓練與整合的軍隊,比如說,官渡之戰,因爲缺糧,而袁紹軍崩潰;赤壁之戰,因爲火攻,八十萬曹軍覆滅;彝陵之戰,因爲火攻,擊敗劉備川蜀大軍。

但是,隨着三國鼎立形成,各國均對軍隊加以整編訓練,這時候,就以軍隊的集團作戰爲主了,很少在出現一些將領單挑的局面了,各國領軍將領也由原來的注重個人武力向着注重將領領軍與謀略能力轉化,比如說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姜維、鄧艾等?所以說,在這種缺乏基層組織的情況下,將領單挑是很正常的。

前面所列舉的陣型都是我國古代典型或者記述比較詳細的戰陣,但是我國古代戰陣發展變化極爲繁雜,以上所列舉的不過是掛一漏萬罷了。比如,春秋戰國車徒混合戰陣、鄭國偃月陣、魏舒方陣、吳國步兵大陣、秦代軍陣、韓信五軍陣、唐軍陣、火器陣、武鋼車陣、等等都沒有詳細說明。

而車陣、騎兵戰陣、水上作戰陣型等等也沒有提到?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羣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

鶴翼陣,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不用猜也知道這是人類一定會發展出來的.因此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強的部隊(騎兵爲多),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三國志五代中有說到,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他說的就是要形成包圍圈.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不強.等一下會跟雁形去比較.

魚鱗陣,魚鱗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於中後方.請注意,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於三角形的寬度,錐屋^寬.而且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是很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跟錐形不一樣的結果.由於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鱗卻可以突擊(因爲最前方的部隊很密集,全軍纔不會被衝散,錐形卻會).不用看也知道,~鱗跟鶴翼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後面(例如武田信玄,諸葛亮).但是~鱗防守力很弱,被人揹後一衝,立刻全軍潰散.因爲背後露出太多了.

鋒矢陣,顧名思義,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鬥力高的勇將.由於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請注意,所謂的突擊陣形,並不是只有這種陣形可以突擊,事實上所有陣形都可以下突擊令但是不見得能夠做到突擊效果(全軍穿入敵陣不會被衝散),也就是說,三國志五里面說的可以突擊,是說真正戰場上有突擊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隊可以下突擊令.此外,此種陣形的後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當然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後露出太多).

衝軛陣,顧名思義是車前方的橫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有什麼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請注意兩排的部隊前方朝東北跟西北方).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因爲也是線形,所以山地移輿夠快)。

長蛇陣,是人的自然會發展出的陣形.這種隊形專爲山地移動用.事實上攻擊,防守均不利.不過歷史上描述這種隊形常常會有,例如陳壽三國志:";;孔明觀姜維陣形,勢如長蛇.";;指的就是這種

車懸陣,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涵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種是一車輪戰法.謙信用此陣,說穿了就是要衝散信玄隊形,取信玄的性命.。

簡介,首先要分三個階段,既大量騎兵投入實戰以前爲一段,騎兵對步兵爲一段,步騎混合爲一段,擬定三篇.本篇是騎兵大量出現以前.?,

騎兵對步兵,騎兵大量出現以前,也就是秦,漢之前,從有記載的周到秦滅六國的這一段歷史.這一時期由於騎兵還沒有投入實戰,(雖然已用來偵察,傳遞消息)中原各國的主戰兵力依然是車兵和步兵,而當時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時常用‘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作爲標準,如此龐大而昂貴的戰車部隊自然要步兵的掩護(單純的戰車在弩兵,長戈,長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滅,原因就在於戰車的衝擊力有限,至少和騎兵比起來是這樣),於是乎,步車陣便出現了(在此之前就有,但從沒有像春秋,戰國時對陣這麼講究)

有人會認爲中國歷史上的陣純粹是扯淡,那他是誤解了,真正原因在於中國的演義和影視將古代的陣兒戲化了(如一字長蛇陣啦,六丁六甲陣啦,九宮八卦陣啦,八門金鎖陣啦,白癡的編導,虛假的道具,不合格的羣衆演員,蹩腳的導演,給人的影響就是假的,也難怪有人認爲中國歷史上的陣都是假的),真正的陣,或者說春秋至秦的陣,沒影視劇中表現的那麼複雜,很簡單,大致分進攻和防守兩種,;中將陣完整系統地分爲八種陣型,既:“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

後兩種是特殊戰法情況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圓,錐爲主.這三種是在打堂堂之陣時用,依兵力,兵士的戰鬥力,戰車的數量不同而定,並沒有多少玄機可言,只要隊列整齊既可.錐行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衝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型有足夠的厚度和反衝擊的力度.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戰車少,倒不是裝備不起,是用處不大,水網密集,不適合車兵馳騁).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程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複雜。

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爲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當時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中有一段秦軍攻韓的一段列玄襄陣陣勢的場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戰場上一片死寂,各兵種依次出擊,很有氣勢).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集羣兵種再跟上.?此外,還有林林總總的‘陣”。

比如射擊時用“雲陣”,包圍敵軍要用“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而向山陵要用“封(那個字打不出,是封字半邊加右邊刀形)”陣,反正總加起來不會少於20種陣。(前面引用的大多是中的陣型,也就是戰國中期的事,估計比孫子,吳起所列的陣要全面,畢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第104章 南楚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91章 泉州城破第8章 王審知第4章 玉娘酒肆第161章 汴梁第5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四)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34章 藩鎮割據第156章 上古關第16章 搏殺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77章 張洎拜相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70章 不死不休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156章 上古關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45章 立足之地第144章 伐蜀第43章 鐵鷹銳士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93章 初戰湖州軍第81章 鐘太後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23章 大戰尾聲(中)第115章 吳越第17章 決戰前奏第150章 破曉第164章 後唐嘻宗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68章 特殊的軍隊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11章 風聲鶴唳第150章 破曉第16章 江寧之伏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81章 裡通外敵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40章 大軍還朝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7章 小周後第59章 南漢第26章 驚宋第24章 常郢論勢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26章 驚宋第33章 張網以待第5章 鄉野密聞第33章 夜宴第6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二)第98章 晉州,晉州!第49章 好主意第99章 天下精銳?第40章 叢林首戰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25章 江南文會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21章 定鼎天下第45章 立足之地第48章 徹底交惡第146章 血洗雲州第60章 袞州節度使第11章 風聲鶴唳第41章 諸侯第92章 月黑風高第73章 聲東擊西第161章 汴梁第95章 進退維谷第152章 匹夫之力第145章 孟知祥第144章 將軍百戰死第15章 荊南節度使第31章 血色潤州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96章 敗逃第33章 張網以待第5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四)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41章 諸侯第98章 形勢第52章 蒼狼夜襲第64章 爲亂世開太平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1章 後主李煜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5章 鄉野密聞第22章 風滿樓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130章 借刀殺人
第104章 南楚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91章 泉州城破第8章 王審知第4章 玉娘酒肆第161章 汴梁第5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四)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34章 藩鎮割據第156章 上古關第16章 搏殺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77章 張洎拜相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70章 不死不休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156章 上古關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45章 立足之地第144章 伐蜀第43章 鐵鷹銳士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93章 初戰湖州軍第81章 鐘太後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23章 大戰尾聲(中)第115章 吳越第17章 決戰前奏第150章 破曉第164章 後唐嘻宗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68章 特殊的軍隊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11章 風聲鶴唳第150章 破曉第16章 江寧之伏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78章 謀定漳州城第81章 裡通外敵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40章 大軍還朝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7章 小周後第59章 南漢第26章 驚宋第24章 常郢論勢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26章 驚宋第33章 張網以待第5章 鄉野密聞第33章 夜宴第6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二)第98章 晉州,晉州!第49章 好主意第99章 天下精銳?第40章 叢林首戰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25章 江南文會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21章 定鼎天下第45章 立足之地第48章 徹底交惡第146章 血洗雲州第60章 袞州節度使第11章 風聲鶴唳第41章 諸侯第92章 月黑風高第73章 聲東擊西第161章 汴梁第95章 進退維谷第152章 匹夫之力第145章 孟知祥第144章 將軍百戰死第15章 荊南節度使第31章 血色潤州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96章 敗逃第33章 張網以待第5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四)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41章 諸侯第98章 形勢第52章 蒼狼夜襲第64章 爲亂世開太平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1章 後主李煜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5章 鄉野密聞第22章 風滿樓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130章 借刀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