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論道(二)

大唐的朝廷就好似一池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涌的春水,而滿朝柱國公卿就是皇帝陛下豢養的錦鯉。錦鯉之間爭相競比,期待主人的賞識和餵食,雖則都看對方不順眼倒也維持着最基本的平衡。

但若是這池塘中突然闖進來一條泥鰍,這種平衡將會瞬間被打破。平日裡的對手和敵人將會聯起手來,把這個不速之客趕出他們的領地。

李括之於這些權貴相侯,無疑便是那隻泥鰍。

那個少年憑什麼得此封賞?他家阿爺不是已經獲罪身死了嗎?一個犯官之後也可以覓得紫袍?

這些錦鯉感受到身邊明顯的威脅,便拋下了以往的成見,一致對外,想來倒也是不難理解。

待兵部侍郎崔潛將封賞隴右十一將的恩旨宣讀完畢,立時便有人站了出來。

這人便是戶部侍郎鄭筠,只見他手持笏板走出朝列啓奏道:“稟告陛下,微臣以爲對李括李都尉的封賞有所不妥。”

李隆基眉頭蹙起,雖心頭隱隱不愉卻還是和聲道:“鄭愛卿覺得何處不妥,且說來聽聽。”

鄭筠雖然只是一個戶部侍郎,卻代表着整個滎陽鄭氏的利益,他說出的話李隆基還是要稍作考慮的。

“謝陛下。”鄭筠微微一拜道:“李都尉文武雙全,輔佐高將軍率三萬勇士奇襲九曲,自是勞苦功高。”微頓了頓,他嘆了一口氣道:“但是李都尉年僅十七卻已官至果毅都尉、升遷之快更是令人咋舌。若是再授予他明威將軍的官職,恐怕不符軍中慣例,難以服衆啊。”

“鄭大人所言甚是。”秘書少監韋斌接過話頭,朗朗而言:“軍中從無連升三階的先例,李將軍之前不過是從五品下的果毅都尉,若是擢升爲明威將軍,則已越級直升四階了啊,請陛下三思!”

“鄭大人所言非虛,更令臣感到憂心的是實封的疏勒兵馬使一事。李都尉本在哥舒翰大帥麾下做事,爲何卻要轉至安西都護府任職?軍中規制甚嚴,若是將領都似李都尉一般,還要兵部的批文何用?”

鄭鈞與韋斌一唱一和,顯然事先已經商議良久。

李隆基瞥了一眼下首不動聲色的李林甫,心頭苦笑一聲,暗罵其狡猾。

“兩位愛卿所言不無道理,只是朕認爲,自古英雄出少年,李都尉雖然未及弱冠,立下的功勞卻是實打實的。至於這軍中慣例規矩,破了又有何妨!我大唐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將士們之所以用命,皆是因爲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規矩。李都尉爲少年郎君們立下了一個絕佳的楷模,朕認爲封他爲明威將軍不無不可。”

李隆基執意提拔李括,一來是要向天下子民立下一個標杆,令年少英才看到希望,爭相報效朝廷。二來是因爲少年是一名隱士,對自己忠心耿耿,他有意將其培養爲軍中的一枚暗樁。畢竟隱士組織雖然隱蔽,卻鮮有位居高位者。李括雖然根底薄,卻勝在年輕,稍加點撥培養保不準成爲自己一個心腹。

鄭筠心頭一沉,皇帝陛下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還能怎麼說?

“陛下所言甚是。陛下高瞻遠矚,臣不能及之萬一啊。”鄭筠悄無聲息的拍了一記馬屁:“李將軍確實乃少年英才,讓臣不禁想起了古之霍驃騎,率兵出河西,橫掃胡邊。”(注1)

微微嘆了一口氣,鄭筠道:“只是李都尉九曲一役雖極揚我大唐國威,但手段未免過於狠辣,恐有損我大唐仁義上國的美稱啊。”

聽到此處,李括心中一沉,果然,他就知道李林甫會揪住這一點不放!

深深吸了一口氣,少年漸漸將自己心情平復了下來。忍住,忍住,還沒到最後的時刻!

李隆基面色立時沉了下來,作爲萬邦擁護的天可汗,他自然希望大唐得到仁德的美名。水淹九曲的事情他多少也已聽說,雖然覺得少年的手段過於狠辣,但也不會心生反感。畢竟戰場容不得一絲猶疑和婦人之仁,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袍澤的不負責任。

但是鄭筠把這個事情提到了檯面上,他卻着實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若支持少年的做法,無疑變相否認的唐軍仁義之師的名號。但若是承認少年手段暴戾,那麼給予他的封賞便得收回。

這個鄭筠,怎麼如此不知趣!

正自懊惱間,御史中丞楊釗卻是站了出來:“陛下,臣以爲鄭大人所言差矣。”

“哦,楊愛卿有何見解,不妨道來。”李隆基心頭大喜,這個楊釗還真是會做事,每每在他爲難時都會站出來替自己解圍。

“微臣遵旨!”楊釗掃了一眼一旁的鄭筠,冷哼了一聲:“兵法有云,慈不掌兵。正所謂‘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兩軍對壘之時,將士用命之刻怎可生出婦人之心?李都尉身負哥舒翰大帥將領,輔佐高將軍圍困九曲城。但九曲城城牆高聳堅固,豈是一日一時能攻下?若不及時引得赤嶺一線駐軍回援,石堡城如何能攻下,石堡城一日不刻,河湟會戰一日不得勝矣。鄭大人官拜戶部侍郎,難道不知道京城的米價漲到多少文一斗了嗎?若是戰役再拖下去,九曲城的吐蕃人是不用死了,餓死的怕就是我大唐的百姓!”

“這,這...”鄭筠不曾想楊釗會突然發難,一時竟是啞口無言。

楊釗卻是不打算就此放過鄭筠,繼續道:“水漫九曲城看似殘忍,卻是一絕佳的妙計。利用地形優勢,借湍流漫灌九曲,便可將吐蕃人趕出城池。此計一出,爲我大唐省去多少麻煩。鄭大人整日錦衣玉食,自然不知戍邊將士之苦。我隴右將士哪個不想早日打完仗,好回家侍奉雙親,盡享天倫?鄭大人只看到吐蕃平民的苦難,卻對我大唐男兒的安危置於不顧,難道是收取了吐蕃人的好處,意欲變節嗎?”

“你,你,楊釗,你血口噴人...”鄭筠嚇得六神無主,立馬反脣相譏。

“好了,鄭愛卿不要多心。楊愛卿心直口快,你不要往心裡去。”李隆基見楊釗越說越過,不得已出來主持局勢,其心中卻是樂得看到鄭筠的窘態。

“臣遵旨。”鄭筠瞪了楊釗一眼,輕哼一聲。

這個楊釗,真是奇怪,怎麼無緣無故保起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來了。而且,他一個市井痞子,恁地懂那麼多兵法?鄭筠百思不得其解,思忖片刻了然大悟。莫非,莫非他們二人早就熟識,或者說李括本就是楊家在軍中培植的利益代表?

想到此處,鄭筠只覺一陣頭痛。要要真說起來,這種可能並不小。楊氏如今在朝廷手眼通天,唯一缺少的就是軍隊的支持。那麼,李括倘真便是楊釗培植的一名親信了?

“我大唐從不缺熱血男兒,但也不需要冷血屠夫!”韋斌冷哼一聲,站了出來。

“李都尉行事看似果決,卻未曾想這麼做帶來的後果。你這一掘堤放洪,看似取得一時之利,可知使得我唐軍留下了暴戾嗜殺的惡名?以後,若是邊關戰事再起,有哪個胡虜番邦還敢乞降?他們必然會死戰到底,戰至城破人亡。那時,我大唐男兒又將付出多少不必要的代價,這些你想過嗎?”

楊釗正欲反脣相譏,卻被李括一把拽住了臂膀。

“陛下,臣欲殿前更衣,請陛下恕臣御前失儀之罪!”李括衝李隆基抱了抱拳,鏗然道。

“哦?”李隆基微微一愣,不明白少年要搗鼓什麼名堂。

“朕準了。”雖然心有疑惑,他還是下了恩旨,他相信這個少年不會讓他失望。

“臣叩謝陛下天恩。”李括微微點了點頭,解開了腰間了繫帶,除去了外罩的朝袍。不過許久,少年已是隻着了一件素色中衣。

輕輕將白色上衣掀起,少年身上的十七道刀疤立時搶入衆人眼中,如肉色的蚯蚓般可怖。

“嘶!”這些養尊處優的國公侯爺、柱國公卿如何見過如此慘狀,紛紛倒吸了口涼氣,竊竊私語。

“臣雖不才但亦替陛下持戈擎旗,拓土開疆。這臂膀、腰背上的十七處刀傷便是最好的明證。臣只知道從開元起無數的袍澤被吐蕃人割了腦袋,壘爲佛塔京觀,臣只曉得自唐蕃開戰以來無數唐民被吐蕃人擄掠走,淪爲吐蕃人的牧奴!”

轉過頭來,李括毫無畏懼的直視着韋斌,一字一頓道:“韋少監一番慷慨陳詞令人動容,臣懇請陛下降下恩旨,准許韋少監從軍隴右。臣倒要看看,韋少監如何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替陛下收復河湟故地!”

翩似驚鴻,般若流火,在這一刻少年挺直了脊樑,如夏花般絢然綻放。

注1:霍驃騎:即西漢名將霍去病。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爲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

ps:有些事情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發言權。正如文中七郎的境遇,他的掙扎他的選擇不是那些端坐朝堂的公卿能明白的。我最鄙視那些自以爲對萬事瞭然於胸,卻沒有實踐過的所謂公知。那些人才是社會寄生的蛀蟲,爲人所不屑、不恥。

第14章 執守(四)第80章 萬里(八)第57章 取捨(九)第11章 論道(一)第69章 起死(一)第50章 漢匠(三)第23章 浮沉(一)第71章 碑界(五)第60章 覓渡(二)第35章 夜戰(四)第18章 朝歌(八)第46章 袍澤(七)第61章 攫骨(一)第13章 執守(三)第30章 邊戎(五)第15章 鼓刀(五)第44章 天方(七)第16章 烽火(二)第69章 天威(七)第3章 亂世(三)第27章 浮沉(五)第12章 鼓刀(二)第11章 朔風(一)第36章 忘機(三)第20章 妙筆(四)第27章 失得(三)第34章 流年(一)第20章 擊鼓(三)第4章 江左(四)第87章 逐日(二)第38章 荒野(三)第40章 壯士(三)第56章 捭闔(二)第20章 擊鼓(三)第68章 采薇(五)第50章 取捨(二)第7章 出塞(七)第40章 擊築(一)第89章 正邪(二)第7章 盛世(七)第86章 望天(四)第94章 正邪(七)第22章 佳人(二)第40章 無言(二)第39章 始亂(五)第7章 盛世(七)第54章 無闕(四)第3章 亂世(三)第24章 連角(四)第9章 杜宇(四)第58章 天問(十)第65章 破鋒(四)第67章 碑界(一)第8章 杜宇(三)第12章 鼓刀(二)第32章 因果(二)第14章 霜冷(四)第31章 邊戎(六)第7章 杜宇(二)第8章 盛世(八)第6章 盛世(六)第11章 鹽道(五)第25章 連角(五)第19章 朔風(九)第3章 武陵(三)第1章 上元(一)第15章 佛蠱(三)第8章 城南(八)第27章 浮沉(五)第14章 執守(四)第63章 破鋒(二)第59章 破曉(三)第23章 龍吟(一)第67章 采薇(四)第58章 胡笳(一)第55章 山海(八)第32章 浮沉(十)第50章 漢匠(三)第82章 萬里(十)第60章 破曉(四)第8章 亂世(八)第10章 鹽道(四)第45章 滄浪(四)第79章 血袍(四)第27章 失得(三)第35章 起戈(四)第73章 石堡(二)第26章 浮沉(四)第86章 望天(四)第18章 朝歌(八)第31章 斬蛟(七)第5章 盛世(五)第17章 妙筆(一)第69章 碑界(三)第46章 天方(九)第53章 無闕(三)第32章 因果(二)第59章 尚農(三)第44章 袍澤(五)第49章 山海(二)
第14章 執守(四)第80章 萬里(八)第57章 取捨(九)第11章 論道(一)第69章 起死(一)第50章 漢匠(三)第23章 浮沉(一)第71章 碑界(五)第60章 覓渡(二)第35章 夜戰(四)第18章 朝歌(八)第46章 袍澤(七)第61章 攫骨(一)第13章 執守(三)第30章 邊戎(五)第15章 鼓刀(五)第44章 天方(七)第16章 烽火(二)第69章 天威(七)第3章 亂世(三)第27章 浮沉(五)第12章 鼓刀(二)第11章 朔風(一)第36章 忘機(三)第20章 妙筆(四)第27章 失得(三)第34章 流年(一)第20章 擊鼓(三)第4章 江左(四)第87章 逐日(二)第38章 荒野(三)第40章 壯士(三)第56章 捭闔(二)第20章 擊鼓(三)第68章 采薇(五)第50章 取捨(二)第7章 出塞(七)第40章 擊築(一)第89章 正邪(二)第7章 盛世(七)第86章 望天(四)第94章 正邪(七)第22章 佳人(二)第40章 無言(二)第39章 始亂(五)第7章 盛世(七)第54章 無闕(四)第3章 亂世(三)第24章 連角(四)第9章 杜宇(四)第58章 天問(十)第65章 破鋒(四)第67章 碑界(一)第8章 杜宇(三)第12章 鼓刀(二)第32章 因果(二)第14章 霜冷(四)第31章 邊戎(六)第7章 杜宇(二)第8章 盛世(八)第6章 盛世(六)第11章 鹽道(五)第25章 連角(五)第19章 朔風(九)第3章 武陵(三)第1章 上元(一)第15章 佛蠱(三)第8章 城南(八)第27章 浮沉(五)第14章 執守(四)第63章 破鋒(二)第59章 破曉(三)第23章 龍吟(一)第67章 采薇(四)第58章 胡笳(一)第55章 山海(八)第32章 浮沉(十)第50章 漢匠(三)第82章 萬里(十)第60章 破曉(四)第8章 亂世(八)第10章 鹽道(四)第45章 滄浪(四)第79章 血袍(四)第27章 失得(三)第35章 起戈(四)第73章 石堡(二)第26章 浮沉(四)第86章 望天(四)第18章 朝歌(八)第31章 斬蛟(七)第5章 盛世(五)第17章 妙筆(一)第69章 碑界(三)第46章 天方(九)第53章 無闕(三)第32章 因果(二)第59章 尚農(三)第44章 袍澤(五)第49章 山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