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傷別離(一)

若說奪門這一夜,盡在丁一謀劃掌握之中,那麼上了奉天殿,卻馬上就出乎丁一的意料。

因爲一入殿,就有御史跳出來,彈劾丁一:“丁總憲白衣不冠上朝,非禮!”也就是說丁一沒有穿符合他身份的朝服——例如蟒袍玉帶烏紗之類,就這麼一身雪白儒衫不說,還沒帶帽子,這不符合禮儀。

丁一望了那御史一眼,這人是真不怕死麼?但還沒等他表態,那邊于謙已經站出來啓奏道:“臣附議,無規矩不成方圓!”

王翱也出列稟道:“臣附議!”

於是隨着這兩位大佬的帶頭,下面就連接有人跳出來,稱爲于謙妾的項文曜,當然就第一個跳出附和,然後其他人也紛紛彈劾丁一沒穿制服是如何大錯特錯,引經據典,口水橫飛。彷彿丁一沒有穿制服的這件事,簡直就是滅絕人倫、罪大惡極到得凌遲處斬一般。

丁某人開始一時有點沒回過神來,不過到了這時節,卻就明白了,不是這位御史鐵骨錚錚不畏權貴,而是朝廷大佬的授意,讓他這麼來挑起話頭,也可以視作是于謙、王翱代表着士大夫階層利益,要求這搞官紳一體納糧、收商稅的丁某人,履行先前的承諾,退出朝廷中樞,回廣西去自己玩自己。

“有何不妥?”龍椅上的英宗卻就開口了,他全然沒有剛剛復位,照顧大臣情緒的想法,“在韃虜營中,如晉一人一刀護一旗,便是這麼一襲白衣,生生於韃虜之中殺出了一個阿傍羅剎的名頭來。”這是純爲朋友撐腰瞎扯吧,丁某人當時土木堡也好,貓兒莊也好,都是穿着八品官袍,內着雞胸甲。

而首輔陳循也出班奏道:“事急從權,正值堪難,臣以爲下不爲例便好。”

老王直似乎是鐵了心要捧殺丁一,也顫顫危危出班奏道:“老臣以爲,丁總憲有魏晉之風……”

那邊武將列中,石亨本來就看于謙不爽,此時卻也就出了列道:“臣以爲,若不合於禮,請聖上賜丁總憲白衣不冠上朝之殊榮!”他爲的不是給丁一抱不平,而是要開始爲了奪門之變這件事,開始邀功請賞了。

而這一夜適逢其事的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同知,看着石亨出頭,這些人或者不通文墨,但對於宦海的關節和時機,那體悟可是透澈得要緊,立時也紛紛出班,來爲丁一陳情,說得丁某人不穿制服來上班,跟天經地義一樣,不但無錯,還得賞,重賞之下,天下忠義之士,纔會向丁某人學習,前仆後繼,效忠吾皇。

于謙和王翱就皺起眉頭了,有着這麼多支持者,恐怕……不,幾乎可以確定,丁一必然就不會履行先前的諾言了!看老王直吧,老到真的精力不濟,要搞另一個尚書來幫掌部務,他還死賴着不肯退休呢,別說丁某人二十來歲,這時又有這麼多人支持,而且皇帝明顯也是支持他的。他們兩人相互對望之中,都看得出對方面上深重的擔憂,因爲把搞官紳一體納糧的丁一放在京師,放在大明的中樞之地,絕對不是好事!兩人一咬牙,準備再行彈劾之際,卻就聽着一個聲音響起:“臣之所行,不合於禮,願受處罰。”

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丁一居然微笑着上前開口:“國家法度,自當遵從,若可無視律法而赦免,則也可無視律法而加罪,若如此,普天之下,上至高官勳貴,下至平民百姓,人人惶惶不可終日也!臣因今日之錯,請辭去都察院左都御史、安全衙門大使之職;關外事了,幸不辱命,今署督大明第二師軍務事之職,應也於此交旨;雲遠之地已暫趨安定,故督雲遠、雲南、貴州等處軍務事,兼理糧餉之職,也一併交旨,請聖上擇良臣出任雲遠布政使司及設都司等事;大明現需休養生息,四海大都督府之艦隊,也暫無法曬裝艦炮,故四海大都督府現時所行,不過巡視東南、西南海域,打擊海盜倭賊……臣爲國被創甚多,實心力交竭不能視事……薦西海艦隊統領黃某署理四海大都督府事……臣乞還骸骨!”

丁一不單請辭,不單是按着先前答應于謙的條件請辭,而且還將先前所說要保留的四海大都督府之職,也一併辭了。他要乞還骸骨,二十四歲,已經第二次乞還骸骨,申請退休了!

奉天殿一時間靜了下來,真的是誰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英宗在龍椅上一下子站了起來,一把推開要推他的曹吉祥,行落搶到丁一跟前,握着丁一的手,極爲憤怒地說道:“如晉!汝安能棄朕而去!汝安可棄國而去!朕不許!不許請辭!”甚至英宗還引經據典,“唐太宗有不允世南之辭,今日朕亦不允如晉之請!”

他所說的世南,是指虞世南,《新唐書。虞世南傳》:“時世南已衰老,屢乞骸骨,不聽,遷太子右庶子,固辭,改秘書監,封永興縣子。”說的就是虞世南年老申請退休,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請辭。

丁一笑着搖了搖頭,對英宗道:“聖上,今聖天子還位,文武大臣無不得力……臣在中樞,實非必要……且臣性跳脫,好作奇思,若事成自是功倍,若事不成,則遺禍甚大,實不宜居於中樞……況自古便道是‘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臣爲國事奔波經年,幸能苟全性命,望皇帝垂憐賜還。”

在旁邊的王翱聽着,臉上不禁變色,等到丁一說罷,他在邊上不顧英宗在前,自是對丁一長揖而下,嚇得丁一連忙也長揖還禮,王翱卻是說道:“老夫小看天下英雄輩!先前卻是以小人之心置君子之腹,於晉公多有腹誹,今自省而不勝羞愧……”

他這麼說,是因爲丁一所說的話,請辭的理由,是很誠摯的。例如丁一對自己的評價,說好作奇思,事辦成自然是好,如果弄不好就是大禍,所以不適合在中樞,那是很實際的話,不是託辭,所以王翱極爲感動,覺得丁一真的是視富貴如浮雲!

連先前跳出來彈劾丁一的那些文官,也紛紛低頭退入行列之中,不願也不敢再爭吵下去,一個是人心總歸肉做的,聽着丁一的話,看着丁某人的做派,大家覺得丁容城真的是忠臣、良臣;一個是聽得出丁一辭官的決心是很堅決的,那麼他們對自己所代表的士大夫階層也有所交代了,何必又弄得那麼難堪呢?

“便是休養,便是不居中樞,如晉也不應棄朕而去!”英宗再次挽留丁一,他提出,“留居京師,或有軍事國不決,也能去與如晉共商之。”

但丁一併沒有半點留下來的意思,仍舊是很堅決地申請辭職。

英宗前後挽留了四次,到了第五次他明顯是生氣了,甚至在殿上說出了:“坊間說三國,漢昭烈訪武侯也不過三顧,朕今五次挽留如晉……”

“聖上慎言。”丁一和于謙幾乎異口同聲,英宗自己也知道失言,因爲漢昭烈也就劉備訪諸葛武侯,那是天下大亂之時,和現在的大明卻沒有什麼可比性,他身爲皇帝,這時節說出這樣的話,是不合適的。

“臣乞骸骨,求聖上恩准。”丁一第五次拒絕了英宗的挽留,申請退休。

英宗很無奈,只要準了丁一的退休申請,但卻下詔書聲明:“……卿實幹城……若國家有事,不得託辭……”而且英宗還給了丁一,“……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的榮銜,並且重下鐵券丹書,“……永鎮兩廣……”也就是不單廣西,把廣東也教丁某人永鎮於此了。

這一點,朝臣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意見,當然如果把廣東換成湖廣,那必然奉天殿上就有不少人要死誎了。因爲這年代,無論是廣東、廣西還是福建,雖說比唐時要好些,但仍都是屬於不發達地區,離京師中樞萬里之遠,再說丁一永鎮兩廣,和沐家鎮雲南一樣,布政使司之類的官員,也都是朝廷派任,並不是丁某人就能自選官吏以任之的藩國。以丁一的功績,其實也不是太過分。

當然,賜安車駟馬還歸這種正常的退休高官應有儀仗,自然也是不可少的。

而北上京師的龍騎兵營,就被英宗留了下來,賜名龍騎衛,要以這個龍騎兵營爲基礎來擴出一個衛來,主要的職責就是接替羽林左衛,把守東華門。而金吾左衛和燕山左衛也多有賜賞不提,而府軍左衛基本上天地會和忠義社的成員,都也得到了提拔。

因爲基本上奪門這一夜,是丁一在把持武力方面,于謙和首輔陳循在把持文官系統的擁立,所以英宗也沒有歷史上那麼倉促,過了好幾天纔想起要罷黜景帝,就在這一天上午,景帝被廢爲郕王,趕出乾清宮,被尊爲太后的吳賢妃也一樣被奪去太后的頭銜,趕出宮門,原居於當年宣宗給她們母子居住的地方,並派軍兵看守不提。

倒是石亨在退朝之後,長嘆一聲:“吾輩皆入丁容城之彀中!”

楊善也是苦笑:“容城長策,賺盡英雄!”

第6章 歐洲(十三)第7章 風蕭蕭(七)第3章 爪哇(四)第3章 永鎮廣西(十六)第22章 種田(一)第89章 萬事皆備(八)第1章 風吹海不平(二)第9章 風*流*眼(十一)第1章 伴君如虎(八)第4章 萬山在握(十九)第6章 會師(三)第98章 天子賜顏色(十)第3章 永鎮廣西(十七)第7章 猙獰(十)第11章 日久見人心(二)第1章 溫柔鄉(十)第103章 天子賜顏色(十五)第1章 督廣西(六)第81章 爪牙已初成(十六)第115章 血腥序幕(十二)第2章 拯救兩廣總督(七)第83章 其血玄黃(十四)第2章 遠航(二十一)第75章 翻雲覆雨(六)第78章 閒遊獨木橋(八)第10章 快意(二)第85章 贏取自由身(十)第8章 獵火照狼山(三)第4章 新君(九)第84章 虎脫柙(三)第3章 立儲(十五)第82章 雄雞一唱(六)第84章 虎脫柙(十)第1章 風吹海不平(一)第3章 立儲(六)第114章 血腥序幕(十一)第1章 督廣西(二十九)第3章 立儲(十)第1章 入埃及(十八)第11章 日久見人心(一)第15章 辦事(一)第1章 督廣西(十八)第1章 風吹海不平(十六)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四)第11章 日久見人心(三)第29章 殺官(一)第13章 洗劍血成川(二)第40章 幽懷恨無句(十)第64章 工欲善其事(十四)第3章 飛地(十二)第18章 大禍(二)第99章 天子賜顏色(十一)第2章 絕戶計(四)第42章 殺熟(二)第2章 絕戶計(十七)第1章 伴君如虎(五)第82章 雄雞一唱(十七)第4章 新君(五)第5章 忠義無雙(十)第2章 絕戶計(十)第2章 篳路藍縷(九)第3章 飛地(十二)第2章 絕戶計(十四)第64章 更有強中手(九)第3章 心如鐵(一)第82章 雄雞一唱(一)第1章 入埃及(十六)第106章 天子賜顏色(十八)第48章 尋人(二)第3章 憑陵雜風雨(三)第79章 贏取自由身(四)第2章 遠航(十二)第7章 猙獰(一)第10章 依紅傍粉憐香玉(十一)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十二)第80章 閒遊獨木橋(二十)第5章 君臨(十)第74章 翻雲覆雨(五)第14章 進京(二)第9章 風*流*眼(十)第84章 虎脫柙(九)第1章 伴君如虎(一)第96章 萬事皆備(十五)第1章 督廣西(二十六)第9章 風*流*眼(四)第3章 爪哇(三)第3章 永鎮廣西(三)第7章 風蕭蕭(二)第67章 工欲善其事(十七)第2章 篳路藍縷(十八)第81章 爪牙已初成(十三)第3章 飛地(十一)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十五)第18章 江山萬里煙(八)第8章 轉進(二十)第6章 傷別離(十一)第43章 暗涌(一)第3章 永鎮廣西(三十)第33章 幽懷恨無句(三)第6章 歐洲(十三)
第6章 歐洲(十三)第7章 風蕭蕭(七)第3章 爪哇(四)第3章 永鎮廣西(十六)第22章 種田(一)第89章 萬事皆備(八)第1章 風吹海不平(二)第9章 風*流*眼(十一)第1章 伴君如虎(八)第4章 萬山在握(十九)第6章 會師(三)第98章 天子賜顏色(十)第3章 永鎮廣西(十七)第7章 猙獰(十)第11章 日久見人心(二)第1章 溫柔鄉(十)第103章 天子賜顏色(十五)第1章 督廣西(六)第81章 爪牙已初成(十六)第115章 血腥序幕(十二)第2章 拯救兩廣總督(七)第83章 其血玄黃(十四)第2章 遠航(二十一)第75章 翻雲覆雨(六)第78章 閒遊獨木橋(八)第10章 快意(二)第85章 贏取自由身(十)第8章 獵火照狼山(三)第4章 新君(九)第84章 虎脫柙(三)第3章 立儲(十五)第82章 雄雞一唱(六)第84章 虎脫柙(十)第1章 風吹海不平(一)第3章 立儲(六)第114章 血腥序幕(十一)第1章 督廣西(二十九)第3章 立儲(十)第1章 入埃及(十八)第11章 日久見人心(一)第15章 辦事(一)第1章 督廣西(十八)第1章 風吹海不平(十六)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四)第11章 日久見人心(三)第29章 殺官(一)第13章 洗劍血成川(二)第40章 幽懷恨無句(十)第64章 工欲善其事(十四)第3章 飛地(十二)第18章 大禍(二)第99章 天子賜顏色(十一)第2章 絕戶計(四)第42章 殺熟(二)第2章 絕戶計(十七)第1章 伴君如虎(五)第82章 雄雞一唱(十七)第4章 新君(五)第5章 忠義無雙(十)第2章 絕戶計(十)第2章 篳路藍縷(九)第3章 飛地(十二)第2章 絕戶計(十四)第64章 更有強中手(九)第3章 心如鐵(一)第82章 雄雞一唱(一)第1章 入埃及(十六)第106章 天子賜顏色(十八)第48章 尋人(二)第3章 憑陵雜風雨(三)第79章 贏取自由身(四)第2章 遠航(十二)第7章 猙獰(一)第10章 依紅傍粉憐香玉(十一)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十二)第80章 閒遊獨木橋(二十)第5章 君臨(十)第74章 翻雲覆雨(五)第14章 進京(二)第9章 風*流*眼(十)第84章 虎脫柙(九)第1章 伴君如虎(一)第96章 萬事皆備(十五)第1章 督廣西(二十六)第9章 風*流*眼(四)第3章 爪哇(三)第3章 永鎮廣西(三)第7章 風蕭蕭(二)第67章 工欲善其事(十七)第2章 篳路藍縷(十八)第81章 爪牙已初成(十三)第3章 飛地(十一)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十五)第18章 江山萬里煙(八)第8章 轉進(二十)第6章 傷別離(十一)第43章 暗涌(一)第3章 永鎮廣西(三十)第33章 幽懷恨無句(三)第6章 歐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