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己本人又何嘗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越是在官場上打滾的越久,崇禎皇帝朱由檢越是厭惡事事中庸,得過且過搞平衡的那一套,要做一個混世皇帝,他可以比任何人都出色的多,但是這個是大明末代了,已經沒有資源給他去混了,他即便是能夠挺過崇禎十七年,即便是能夠在自己的這一世安安穩穩的混到老,混到死,但是如果無法給兒子留下一個太平盛世的話,這樣的天下,這樣的日子,他寧願不要!
所以,崇禎皇帝朱由檢毫無保留的選擇了這步絕路之棋!他怕自己過了這個村,再也沒有找這個站的勇氣了,他不允許自己的皇權受到任何的挑戰!
衆多東林黨大臣們都聲淚俱下的跪着,一雙雙的老眼,都已經模模糊!在這些模模糊糊的淚光中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簡直就是一個惡魔,他們都不敢相信世上會有這樣的皇帝,本來大明現在就是天災伴着人禍,整個天下都動盪不安,你自己還要成天沒事找事,到底是不是在嫌棄大明倒的不夠快啊?
崇禎皇帝朱由檢看見衆多大臣們都只是哭泣,並沒有更加進一步的行動升級,這讓他稍微的放心了一點點,崇禎皇帝朱由檢最害怕看見的就是衆人跟當初那個張( 有德一樣,動不動來個集體撞死,別說是集體,就是有一個人當場撞死的話,今天的事情都會被弄僵了,會被弄到一個無法挽回的地步!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眼圈紅了。流着淚。快速的起身。快速的走下了御階,“都起來,孫承宗,孫慎行,你們都是朕的老師,你們都起來,你們可以跟朕辯論,可以跟朕說理。爲什麼動不動就要帶着這麼多人逼朕?大明已經病入膏肓,你們看不見民間的反叛此起彼伏嗎?再不改變,難道要朕對大明的每一個地方,都採取對山東,對白蓮教的方法嗎?”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倒打一耙,讓孫慎行和孫承宗都很多沮喪,是我們沒事找事了啊?不是你弄這麼一個毀天下的法典出來,我們會這樣嗎?
孫承宗和孫慎行兩個人都被皇帝拉起來,崇禎皇帝朱由檢甚至靠着兩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撒嬌,但是這不是撒嬌能夠解決的事情啊。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是害怕倆老頭會忽然想不開,演出張有德的那一套當殿撞死的戲碼!
孫慎行和孫承宗倆老頭被皇帝抱着。端的是聲淚俱下,差點哭死在皇帝的懷中,孫慎行抹着眼淚道,“皇上,老臣知道您是急的傷了心了,但是一味的殺戮解決不了問題啊!如今天下依然如此,您唯有臥薪嚐膽,忍着,老臣等誓死跟皇上共進退,這些危難總是會過去的啊,當年,太祖爺既然可以靠這套大明法典收攏天下人心,可以將蒙古韃子們都趕出關外,可以建立一個繁盛的大明帝國,爲什麼到了萬歲爺手裡就不可以呢?”
孫承宗也附和道,“不錯,萬歲爺,您這才二十歲不到,敢作敢爲,勇於進取,勤勉政務國事,這些,老臣等都是看的清清楚楚的啊,這也是老臣等雖然對皇上的有些做法有所保留,但是,仍然是一心一意的跟隨皇上,輔佐皇上的一個原因啊!您改革科舉,這可以,慢慢來,總是能夠見效的,加強商人們的地位,加強工科的地位,這些,老臣等雖然有所保留,但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您要是一味的拋棄儒家,拋棄農業,臣等就不敢苟同了啊。”
崇禎皇帝朱由檢一看老頭們都願意對話,還有希望,來了精神,也擦了擦眼淚,“老師,朕什麼時候拋棄儒家了啊?朕只是改革了稅法,並沒有拋棄農業啊?降低了土地稅,不是更加的利於農耕的恢復了嗎?”
孫慎行搖搖頭,“皇上,您的這一套稅法改革就是關鍵!您對商業賦稅降低,就會讓地裡的農民們都去工坊做工,這就是打壓農業!您讓男女同校,取消了平頭百姓和低級官員,高級官員們的一些等級禮儀,這些都是在違背儒家的思想,您認爲,這些會有利於大明的統治嗎?如果沒有了等級觀念,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是拋棄聖人之道,不是胡來?”
崇禎皇帝朱由檢大汗,孫慎行的措辭已經非常嚴厲了,看來是鐵了心的要跟自己唱反調唱到底了!崇禎皇帝朱由檢感覺倆老頭的渾身都在顫抖,似乎自己一鬆手,兩個人都有可能會去找御階撞死呢!
崇禎皇帝朱由檢沒有發作,耐着性子道,“老師,您說的,朕都設想過,但是您會因爲朕的新法,就會對朕不尊重,就會不認朕這個皇帝嗎?朕問你。”
孫慎行搖搖頭,“不能夠混爲一談,無論到了什麼時候,老臣都會維護天綱倫常,都會忠於皇上忠於大明,老臣說的不是這個,老臣說的是,一旦大家都不去種地,大家都去搞商業,都去做生意,那這天下不是要亂套了嗎?如果下級官員不尊重上級官員,百姓們都不尊重官員,那這天下不是亂套了嗎?沒有人耕種,那大明的這麼多人,大家吃什麼?”
崇禎皇帝朱由檢淡淡的嘆口氣,這些都是囫圇話,可以正的反的永遠吵個不停,都不會有結果的!“老師,你們爲什麼就不能跟着朕一起試一試啊?你們跟着朕一起看一看,如果十年二十年後,要是行不通的話,我們再改,總成了吧?”
孫慎行看見皇帝死死的拉着,也是微微的嘆口氣,“皇上,您不用怕我和孫承宗老大人會當殿撞死,這點道理,我們還是懂的,那樣的話,更會將皇上推到天下學子們的對立面去,您鬆手,這個朝堂,反正已經沒有多少老臣了,我們都告老還鄉,皇上您想怎麼變法就怎麼變法吧,我們已經將能說的,都說過了,也已經將自己能夠做的,也都做過了,我們都願意去種地,願意靠着自己的力量,爲大明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