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騎兵衝鋒盾陣,首先要求更高的,便是步卒的士氣與訓練度,精銳與否。
顯而易見,面對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光是擺出的那個架勢,就非是常人可以鎮定的站在原地不動的。
但凡面對騎軍而能立下盾陣不退者,絕對可以稱之爲精銳。
然而盾陣往往都無法打敗騎軍衝鋒,不是因爲扛不住,而是因爲騎兵的機動能力。面對盾牆,騎軍的選擇往往不會是傻乎乎的往上撞,而是兩邊繞開重新尋找機會,憑藉優秀的機動性,尋找破綻聚而攻之,便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勝。
然而眼下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爲先前李秀寧軍隊表現出的糟糕箭術,自信的西域聯軍壓根就不認爲這支軍隊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困擾。
是以當發現對方迅速結成盾陣,一根根超長的長矛密密麻麻的對準己方的時候,哪怕再驚慌也來不及有更多的反應了,看似還有幾十步的距離,但已經完全提速的騎軍,哪又是說停便停的?
前不久李秀寧領兵面對突厥衝鋒,也是依照這個行事,突厥衝來的時候不動,快到了,急急後撤,露出來一根根斜插在地上的長矛,這時候突厥騎兵想要停下都來不及,只能眼睜睜的往上撞。
是以,這個時機的把握非常重要。
因爲一旦給了騎兵的反應時間,即便不能停下,也是能夠改變方向兩邊分離的,要不怎麼說騎兵噁心呢,除了強大的衝鋒,就是機動性最噁心人了。這要讓人家的騎兵自由自在起來,在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還真叫人頭疼。
“投矛!”秦良玉頗有幾分興奮的大喝,雖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她除了吼上一句下個令沒啥用,但架不住第一次真正上戰場啊。
盾牆內,剩下的三千人手持短矛,幾步助跑,短矛劇烈旋轉顫抖疾射而出。這都是周少瑜一方軍隊的老本事了吧,雖說並非誠徽州的軍隊,可同樣可用。
或許投擲短矛想要練的駕輕就熟仍舊需要苦練,需要不少技巧,但無論如何,也遠比弓箭入門要簡單的多,而且面對衝鋒的騎軍,投擲短矛的殺傷力也要比弓箭的效果更好,尤其是麾下士卒還不怎麼擅長弓箭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當然,像秦良玉這種擅騎射的存在,自然不會也去拿着短矛去投,到底是沒練過,反到面對密密麻麻的騎兵,一射一個準。
就在騎軍即將撞上盾牆的前一刻,數百騎兵自身或者戰馬紛紛受傷,紛紛倒落在地,這麼一個‘急停’,對於後面騎兵的影響當然不小,雖然不是什麼密集衝鋒,前後的距離只要反應夠快,足以微微改變防線避過落馬的同袍,但速度上不可避免就減弱。
同樣的,作爲生物,戰馬也有着避禍的本能,面對密集且鋒利的長矛,任何生物都不會想徑直衝上去,本能便會躲避,怎麼都有一個減速的舉動。
西域聯軍雖然也是騎兵,可卻和突厥也是沒得比的,至少,之前在鎮西府的壓制下,整個西域已經很多年不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無論是人還是戰馬,都算不得什麼精銳,之所以能打的鎮西府節節敗退,說白了除卻佔據人數優勢之外,還得感謝突厥。
兩重減速之下,戰馬的衝鋒力度自然降低了許多,在戰馬與盾牌相撞的那一刻,原本緊張無比做好了莫大的架勢迎接巨力衝撞的將士們意外的發現,好像,也不是那麼的誇張?
第一匹西域戰馬帶着悲鳴,雖然運氣極好的沒被長矛刺中,可奔跑之下裝上一道盾牆,難受程度可想而知,至於馬上的西域士卒,驚聲之下,至於從馬背上甩飛,一個三百六十度自由落體啪嗒一下直接摔倒盾牆後,還不等有所反應,就被數把長刀給直接砍死。
戰馬嘶鳴,人仰馬翻,一匹匹戰馬撞上長矛而後再撞上盾牆,連人帶馬直接摔的七葷八素。
然而盾牆後的將士卻輕鬆多了,壓根不用做別的,只需要死死頂住盾牌就好,而有着粗木棍的支撐這並非什麼難事,畢竟所面對的騎兵衝鋒,到最後並非是全速的。
事實上也有那種自帶支撐的長盾,其作用自然主要是用來與騎兵作戰,不過體積大,也就意味着耗費也大,這東西整個大梁都不會有多少,李秀寧手中自然就更沒有了,思來想去,也只能用自制的粗木棍來代替。
原本士卒們還頗爲不解,畢竟多背一根這麼大的粗木棍,也不是多麼輕鬆一件事,只以爲是增加負重鍛鍊之類,而現在,總算看到好處了。
想到自家將軍還在幷州時就讓他們事先準備,難道說,將軍在那時候就已經做好這個決定了?
事實上連李秀寧都很意外,有所準備不假,西域軍也比不上突厥軍同樣不假,可騎兵就是騎兵,李秀寧就算再樂觀,也不敢想的太好,沒曾想,不但麾下表現優異,西域軍也相對錶現的很菜雞,之所以衝過來那是因爲停不住,在前面幾排倒下後,後頭的西域軍壓根沒有衝陣的勇氣,紛紛勒馬或想要停下又或者想轉移方向。
結果便是,要麼勒馬太狠,急停太快,連人帶馬自己就倒了,要麼就是仍然停不住衝到了陣前,這種連一點衝撞力都沒有的過來,不是送死又是什麼?
本來李秀寧還做好死傷一部分將士的準備,結果到現在愣是沒被衝出一個缺口來,這就很出乎意料了。事實上只要擋住了前面幾波騎兵,後頭就很容易了,因爲盾牆前已經倒了一排,這本是就是個障礙。
死傷不是說沒有,只是相比起對方死傷的人數,這個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李秀寧忍不住摸了摸光潔的下巴,擡頭瞅了瞅天,對於自己統兵打仗的本事,李秀寧當然有自信,只是有時候吧,的確順利的過頭,試想當初還在隋朝末年的時候,她陷入何等的危局,一度被人追殺。
結果最終卻極快的拉起來一支七八萬的隊伍。
而到了大梁之後,大大小小的仗也打過不少了,基本都已大勝收場,但問題是,有些李秀寧都覺得肯定會死傷不少的戰役,結果仍舊是大勝!
雖說打仗這種事吧,天時地利人和什麼亂七八糟的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可總是如此的話,連李秀寧都有點懷疑是不是有啥在罩着她似的,不然一直這麼順利?
真是的,偶爾也想來幾次勢均力敵的對戰啊,老是這麼碾壓,很沒勁的。
好吧,你贏了!
再看西域軍一方,也得虧這羣人並非什麼精銳,又是各種蔑視的態度,衝鋒起來的陣型距離拉開較大,在損失了一半人馬之後,後頭距離較遠的騎兵也全部停了下來。
西域先鋒軍的將領又驚又怒,這一下丟了五千人馬,回頭怎麼交代?尤其是,在對手只是一萬步卒的情況下!
莫看麾下只有一萬,但卻由十幾個小國組成,他也不過是臨時派出來的將領,原因是他的身份是一個實力還算不錯的西域國的王子。
可那又如何,一下子丟了這麼多小國人馬的性命,怎麼都會被問責,這對於自身威望絕對是一個重大打擊,到時候回去還如何爭奪王儲?
還好,還有機會,五千對一萬,自己是騎軍,不是沒得打,只要不正面衝過去就行。
不多時,五千人馬一分爲二,左右分開繞道疾馳,很顯然,這是打算繞開正面尋找破綻發起進攻。這也是騎兵面對盾陣時最正常的選擇。
然而……
李秀寧擡起手捂着小嘴懶洋洋的打個哈欠,而後很是隨意的道:“傳令仇明遠,變陣吧。”
哈,這是誰瞧不起誰?
不多時,原本扇形的盾陣立刻開始變化,原本隨時補漏的一千盾手也加入其中,以人數五百爲單位,各自集結,共計十二隊,分別組成圓形盾陣將李秀寧所在之處護在了最中間。
誠然,每個小圓形盾陣之間都有一些距離,足夠讓西域的騎兵衝上去,但是,敢衝麼?就不怕有去無回?
衝進去是容易,可以進去,人家圓形盾陣只需稍加變化,並排方向面對內部,就能直接將他們包了餃子。
西域將領帶着麾下騎兵圍着這個大陣繞了一圈又一圈,明明知道只要衝進去,就能迅速與那人數不多且並無盾牌的中軍相對,若是能迅速斬殺地方主將,此戰必勝。
然而,他不敢!
感覺就像看見了一個絕色美女,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人家卻待在帶有致命毒素的荊棘叢中,鬧不好美人沒得到,自己就先掛了。
面對這麼個戰陣,除非麾下人數足夠直接以力破之,不然憑藉自己麾下剩下的五千人馬,是決計不敢衝的。
“撤回大營。”西域將領咬咬牙,艱難的做出決定。找不回場子固然會被問責,但起碼不會死掉不是。再沒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損失五千和全軍覆沒,當然不用考慮。
“就這麼撤了?”已經回到李秀寧身邊的秦良玉無不失望的道。
“要不然呢?說明人家的將領還不算蠢,我看你不是沒看出來,只是失望沒仗可打了吧。”李秀寧好笑道。
可不是嘛,她都幹嘛了?下了個投矛的命令,射了一些箭矢,然後呢?沒啦!甚至都感覺啥都沒做呢,這就結束啦。
“咦?西域軍如今只剩五千死守營寨,觀其規模,此營寨可謂簡陋,若羣起而攻,必定一舉剿滅!”秦良玉立刻提議。
這話不假,西域軍壓根就沒想過鎮西府的軍隊會攻出來,是以修建的營寨那叫一個爛,感覺就像是隻爲了一圈木柵欄,而且還是很不牢固的那種,反正人是睡在帳篷裡的嘛,自然不在意外頭咋樣。
“打當然要打,不過不是我們打。”李秀寧看了看漸黑的天色,道:“我們是來幫人的,不是來招人記恨的,再說了,爲何他們吃得飽飽的不上,我們還得餓着肚子繼續?”
被李秀寧這麼一說,秦良玉也有些明悟了。
如今鎮西府的軍隊是什麼樣子?不是說他們不能打,實際上個個都是好手,然而架不住丟失了軍心和士氣。
但問題來了,事實雖然如此,可誰還沒點複雜心理?好嘛,咱們被打的節節敗退,你們一來就大獲全勝,以幾乎可以忽略的代價滅掉人家一萬,這是要襯托我們的無能麼?
這就罷了,連口湯水也不給喝?
但是反過來就不一樣了,對於鎮西府的將領來說,他們迫切的需要帶領麾下將士打一場勝仗,將丟失的信心給找回來。
而目前只有五千人馬死守一個沒多少防禦的營寨,鎮西府沒道理打不贏,再怎樣西域軍因爲少戰的關係,實際戰力並不強,更莫說死守營寨就意味着戰馬失去了效用。
如此情況,李秀寧主動讓鎮西府的軍隊去攻,就等於獲取一份人情,贏得鎮西府的好感,從來沒有規矩說,鎮西府投靠了蕭姽嫿,就不能再轉投不是,就算達不到這般的效果,能博得好感甚至獲得鎮西府一部分的支持傾斜,那都已經是極好的了。
面對李秀寧的好意,鎮守關隘的一萬鎮西府軍隊當然不會拒絕,那位姜家的將領面露感激,二話不說率兵出發,力爭速戰速決。
而帶領五千新軍卻最終沒有機會出場的周再興也一同跟跟隨,不需要新軍直接上陣殺敵,打掃戰場補個刀什麼的就可以,也算是儘快熟悉戰場的一種方式。
事實證明鎮西府的軍隊並非是不能打,完全就是被突厥的騎兵給打出陰影,如今面對死守營寨的西域軍,打的不可爲不迅猛,天還未完全黑下來,便已經徹底結束戰鬥,繳獲大量的物資。不過這些都被當做禮物送到了李秀寧的手上。
如此一來,李秀寧在率領抵達雍州前線的第一天,不僅大勝一場,且順利贏得了這一萬鎮西府將士的好感,麾下將士相處非常愉快,一個個都好奇李秀寧麾下的士卒,是如何能做到面對騎軍衝鋒而不後退半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