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事件篇

宣德事件篇

皇帝答應了,可開封府尹蔡確不同意。什麼亂七八糟的?侍衛忠於職守而已,真要處罰的話,以後還有誰敢爲皇帝您站崗呢?儘管說得有理,可仍有10個侍衛被打了板子,與之相對的是王安石騎馬擅入皇宮之罪卻不了了之,皇帝根本不過問!

以上就是流傳最廣的上元夜宣德門王安石騎馬入皇宮事件始末。公平的講:真要這樣的話,王安石沒什麼好說的,簡直驕狂成性,不知羞恥!但非常不巧的是這件事版本很多,有各種各樣內幕,且每一個說起來,都和這版本截然不同!

首先,是關於宣德門是不是必須下馬的討論?

事發後,王安石在宣德門通道里被打傷了座騎,連同從人們也被打傷。當時他並沒發作,而是想着或許真犯錯了,可等見到了皇帝,王安石開始回憶往事。當時他是參知政事,跟着宰相曾公亮入朝,從來都是進了門才下馬的!他執政的這些年裡也一直是進門才下馬的。爲什麼以前沒有人挑錯?偏偏這一天侍衛們找事,不由分說,對當朝首相先是喝罵,接着鞭打,出手之重,從人和馬匹都受了傷?這是怎麼搞的?

趙頊聽了也很疑惑。他也回憶了下:當年他作皇子時,入朝班序在宰相之後,好像也一直是進門後才下的馬?可見這根本不存在藐視皇權的罪名嘛!君臣二人都在努力想事,這班侍衛怎麼突然間抓狂的呢?樞密使文彥博(疑問:文大人應該在去年4月就被罷了樞密使,去做河東節度使了!這時候怎麼會在京城裡的呢?而且仍是樞密使?)在旁邊插了句,老臣入宮上班幾十年,從來都是在門外下馬…只此一句,再沒其它!

皇帝和首相一起鬱悶,這明擺着是說:你們兩個小毛孩知道什麼慣例、記得哪些往事?就算你們一直都是門內下馬。也只能說明你們一直都是錯的!

事情到這一步,誰是誰非必須得有個說法了。否則王安石不僅是白捱了頓臭罵、創下首相挨鞭子的記錄,還要被扣上無知蠢材、犯法都不自知的醜名!下來後。王安石去翻浩如煙海的各部門記錄,終於找到了宋仁宗嘉祐年間行首司的工作日記。裡邊記載所有大臣都在門裡下馬(並於門內下馬)有了書面依據,他去找參知政事馮京。馮京是北宋科場的傳奇人物。連得解元、會元、狀元,即民間俗稱的“連中三元”在整個1000多年科舉史上,經精確計算,獲此殊榮者一共14人(唐2人,宋6人,金1人。元1人,明2人,清2人)這使馮京遠超一切名臣,在官場上首屈一指。這樣的年輕才俊。連富弼都動心了,把自己女兒許配給他。

這時馮京仔細回想,想了又想,終於開口說話“安石,非常遺憾。我忘了”連中三元的腦子居然把每天上朝的禮儀給忘了!最絕妙的是他又加了句“我隱約記得,曾在門外下過馬”多麼成熟的政治修養!先定下原則“我忘了”就此推開所有可能的罪名。接着表明自己立場:我贊同文彥博!

王安石無可奈何,只好再去找線索。這次他得到了個非常切實有用的第一手資料。有線人說中書省驅使官溫齊古曾親眼所見宣德門當天值班打人的侍衛們事後聊天。一個說“把宰相的馬和從人打傷,這罪名可不小啊”另一個嘆了口氣“我難道不知道嗎?只是上面逼得緊,無可奈何”溫齊古聽到後。立即報告給另一位參知政事王珪。

王珪是王安石的同年進士,資歷相當深厚,在翰林院一干就是18年。文章寫得非常漂亮“其文閎侈瑰麗,自成一家”在文字高手不計其數的宋朝能得到這樣評價,其能力可想而知。此人未來就是大宋宰相,外號“三旨相公”即上朝“取聖旨”在朝“領聖旨”下朝“己得聖旨”是位再乖巧不過的好同志。

這樣的妙人遇到了宣德門宰相被抽事件,只會有一種反應。那就是王安石得趕緊跑,最好一瞬間就出現在溫齊古面前,抓緊時間問。要不然王珪就有本事把證人同化了。

事情果然是這樣,等王安石趕到後,溫齊古己神情癡呆、一臉懊喪,恨不得抽自己兩嘴巴。怎就這麼多嘴!那是多大的火坑,自己跳進去註定屍骨無存!王安石無論怎樣問他,他回答都只有一個:我記不得當時說話的是哪兩個侍衛了…王安石凝視了他一會,什麼也沒說就走了…

該版本也就此打住了,王安石是否該在門外下馬?察遍史料,沒人有正解,成了個無頭公案。下面看第二個版本:

在這版本里,王安石不是一個人進宣德門的,而是由一地位顯赫的親王殿下半拖半拉帶進去的。這位親王就是前面提到的岐王趙顥。上元之夜,君臣歡聚賞花燈,不僅邀請了宰相重臣,連親王、太后、太皇太后等也一起出席。王安石來的時候正巧遇上了岐王,不管王安石是想在門裡還是門外下馬,岐王“攙”安石先入。親王賞臉,總得接着吧?王安石就是這樣被拖進了城門洞裡。接下來就發生了抽馬事件。考慮到皇宮深處奶奶、媽媽、弟弟強迫皇帝貶王安石的過程,岐王這種“攙扶”舉動是不是早有預謀呢?事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岐王被送交開封府等待處理,王安石自動請求離職!

耶——目的達到了!宋朝宰相必須溫文有禮、舉止端莊。兩個宰相互相吵一架,都得各自貶職!何況是在親王面前發生了打鬥場景!

如真是兩敗俱傷,也就罷了。好玩的是岐王等待處理卻等出了別的花樣,不僅沒罪了,還能壞事變好事,給另一人鋪出一條升官之路!

事情交到開封府,每天裡各種公務忙得沒完沒了的開封府尹蔡確突然間被皇帝召見。神宗問“岐王的罪名定了沒,怎麼處理啊”

蔡確突然間怒了!他憤慨地說“陛下你錯了。開這花燈節,爲的是讓太皇太后、太后歡樂。順便友愛兄弟,給天下臣民做出表率。王安石是首席大臣,應帶頭響應。現在反而因打傷了幾個從人。就治親王的罪,讓太后們怎麼樂得起來”還有這最後一句話“若必以從者失誤。與親王較曲直,臣恐陛下大權一去,不可復收還矣”他是說不管王安石有沒有委曲,都不能處罰岐王!不然皇帝本人地位就會受到威脅,會達到從此失去至尊無上地位的惡劣程度!

神宗大吃一驚。因蔡確說的太有邏輯了!以他的論點,這次處罰了親王,王安石會加倍的飛揚跋扈。你宋神宗也治不住他了,皇權不再權威!可換個角度來想呢?如不處罰岐王,這親王地位又會怎樣變化?連國家首相都敢欺侮,且沒責任。他得牛到什麼程度?還會畏懼自己的哥哥、神宗皇帝嗎?

要知親王與皇帝只是一線之隔!都是同一血脈,要篡位,親王容易還是宰相容易?何況這個親王還是高太后最喜歡的!“女中堯舜”喜歡趙顥遠過於喜歡趙頊!

由此可知:蔡確純粹是在顛倒黑白!可回到史書裡,皇帝的驚訝非常耐人尋味,一驚之後他很喜悅“卿乃敢如此言安石耶”蔡愛卿。你竟敢這樣說王安石?宋神宗於是大大地欣賞蔡確,認爲其有膽有識,忠於皇權,體貼皇族,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臣子!從此之後。決定重用他!

綜上所述,非常無語。拋開蔡確言論正確與否,單看宋神宗反應,就知這版本的真假。改革5年來,宋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以國家興亡託付。要說大權旁落,那早就己旁落了!會用這點小事,5年光陰後才猛醒?只能證明這是宋史編纂過程非常常見的無恥勾當——造假!用來毀掉王安石的形象。現在再看第三個版本:

王安石帶着從人來到皇宮宣德門左邊門外,正要往裡走,侍衛執事官出現了,他拿着種儀仗叫骨朵的東西,吆喝王安石下馬。這骨朵在遼國人那邊曾出過一次風頭:那是蕭太后的情人韓德讓在金殿上用骨朵把一遼國皇族的腦袋打碎。

這時侍衛老哥拿着這種東西走向王安石,命他下馬!王安石很明顯沒意識到要發生什麼事,拗相公性格發作,繼續向前走(馬勢不止)這時一重要人物出場:太監張茂則。大家還記得這人嗎?回憶下宋仁宗曾有一次突然發瘋,披頭散髮衝出皇宮,大喊“皇后和張茂則謀逆”張茂則,18年後再次登場。他突然出現,對王安石大喝,王安石立即就停下了馬。這不是膽小,而是規矩!太監說話,絕大多數不是他本人在說,而是在轉達皇帝的命令!這時張茂則用目光命侍衛官把給王安石牽馬的從人抓住,拿骨朵狠打!這版本里沒有王安石的反應,他反沒反抗、求沒求饒都不清楚,記述重點是那位打人的老兄,該侍衛官打着打着突然間轉移目標,大叫了聲“相公馬有何不可”舉骨朵把王安石的馬也打傷了!

張茂則非常欣賞這舉動,他及時發表了打人打馬的合理性解釋“相公怎麼了,他不是臣子嗎?這樣蔑視皇帝,是不是想當王莽”

堂堂首相被一羣侍衛和一太監突然橫加侮辱,且是暴力式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事發現場時,王安石忍了。他選擇見了皇帝再說。

見到趙頊,王安石說了經過,陳述張茂則等人打傷了他的坐騎和從人。宋神宗的回答讓我愕然。當然最愕然的還是王安石本人,宋神宗居然說“哦,打傷了?真的打傷了?好,派人去驗傷…”王安石立即如墜冰窖,這是比宣德門打馬事件更大的侮辱,以首相之位,受到這樣欺侮,皇帝居然還不相信!

第三個版本也到此結束。雖沒給出答案,但答案舉世皆知,就是王安石辭職了!而關於張茂則是否受到處罰,就沒半點明文史料可查。只有聯想到流傳最廣的那個版本,纔能有個猜測:除宣德門打馬的侍衛們被杖責外,還有一不知姓名的御藥院太監也被處罰,只是沒記錄下他姓名。那這太監會不會就是張茂則呢?

而張茂則一直是仁宗皇后、如今太皇太后的親信,聯想到太皇太后和神宗的談話,會不會有很多疑團升起——免行錢毀了京城裡皇親國戚的財路,曹氏也無法倖免。在她出頭前,由她親信太監先出馬羞辱王安石?能趕走再好不過,趕不走再由太皇太后出面。這計劃的步驟怎樣?

這樣詳細介紹宣德門事件,不是爲替王安石叫屈、爲改革派出氣,而是在說王安石失敗原因。3個版本無論哪個是真的,都傳達出一信息——王安石失敗的必然性!他實在太大意了!強敵環繞身側、自己與所有舊勢力爲敵,已經有了宣德門外赤裸裸的攻擊行爲,居然還沒先發制人,這時讓敵人搗了鬼,新法廢除之後,才知道有《流民圖》!你不失敗誰失敗!

再回到鄭俠上《流民圖》時,這人說了:皇帝罷除新法10天內不下雨,就把他砍頭!之後的事讓千百年來擁護新法,站在王安石一邊的人極度鬱悶:因就在新法全部廢除的當天,一連憋了9個多月的大雨竟真的瓢潑而下了!這還有什麼好說的!人家鄭俠就是對的、新法就是錯的,老天爺已給出了最大的真理!

事實真是這樣嗎?對此我抱以問號。看大雨後的結果。像宋神宗這樣謹小慎微、敬天畏命的人,如真的面對上天如此真切的靈蹟,他會怎樣做?毫無疑問,他會把新法罷免到底,從此只討老天爺的歡心嘛!

開封陷落篇襄樊被圍篇新政解析篇天驕之死篇澶州兵變篇北伐前奏篇夷簡罷相篇一統天下篇陳橋兵變之密謀篇太原陷落篇皇帝遇刺篇北伐前奏篇李綱罷相篇金軍渡江篇烏臺詩案篇新政解析篇新黨成員篇太后撤簾篇二次南征篇狄青罷官篇種姚敗亡篇李全之死篇仁宗駕崩篇布武崇文篇風捲殘雲篇同文之獄篇李全攻宋篇拖雷借道篇張浚亂搞篇趙構逃跑篇張浚亂搞篇南宋反攻篇擅移皇陵篇金軍南征篇平夏築城篇符家三女篇永樂之戰篇金軍反攻篇秦檜之死篇郾城之戰篇度宗登基篇元僖之死篇多苦多難篇孟珙救宋篇王李起義篇南宋平叛篇烏臺詩案篇安石進京篇遠征幽燕篇宋遼初戰篇治河方案篇靈素倒臺篇出兵南唐篇仁宗廢后篇朝臣辯論篇秦檜罷相篇望都之戰篇金軍渡江篇皇業肇基篇金齊南侵篇開封城破篇宋遼爭地篇吳璘撤軍篇秦檜暴走篇郭逵徵南篇遇郭乃安篇熙河開邊篇遼金議和篇榮耀三川篇新政解析篇確立國本篇孟珙之死篇王厚再戰篇親征太原篇皇業肇基篇北漢立國篇北伐前奏篇李全之死篇採石大捷篇恭帝出降篇襄樊戰起篇張浚勤王篇襄樊陷落篇秦檜暴走篇戰和紛紛篇五路伐夏篇宋遼初戰篇戰爭準備篇澶淵之盟篇繼遷輝煌篇李邵矛盾篇宋軍完勝篇多苦多難篇熙河開戰篇皇帝昏倒篇寇準砸人篇熙宗遇弒篇皇帝性情篇侂胄權臣篇趁火打劫篇
開封陷落篇襄樊被圍篇新政解析篇天驕之死篇澶州兵變篇北伐前奏篇夷簡罷相篇一統天下篇陳橋兵變之密謀篇太原陷落篇皇帝遇刺篇北伐前奏篇李綱罷相篇金軍渡江篇烏臺詩案篇新政解析篇新黨成員篇太后撤簾篇二次南征篇狄青罷官篇種姚敗亡篇李全之死篇仁宗駕崩篇布武崇文篇風捲殘雲篇同文之獄篇李全攻宋篇拖雷借道篇張浚亂搞篇趙構逃跑篇張浚亂搞篇南宋反攻篇擅移皇陵篇金軍南征篇平夏築城篇符家三女篇永樂之戰篇金軍反攻篇秦檜之死篇郾城之戰篇度宗登基篇元僖之死篇多苦多難篇孟珙救宋篇王李起義篇南宋平叛篇烏臺詩案篇安石進京篇遠征幽燕篇宋遼初戰篇治河方案篇靈素倒臺篇出兵南唐篇仁宗廢后篇朝臣辯論篇秦檜罷相篇望都之戰篇金軍渡江篇皇業肇基篇金齊南侵篇開封城破篇宋遼爭地篇吳璘撤軍篇秦檜暴走篇郭逵徵南篇遇郭乃安篇熙河開邊篇遼金議和篇榮耀三川篇新政解析篇確立國本篇孟珙之死篇王厚再戰篇親征太原篇皇業肇基篇北漢立國篇北伐前奏篇李全之死篇採石大捷篇恭帝出降篇襄樊戰起篇張浚勤王篇襄樊陷落篇秦檜暴走篇戰和紛紛篇五路伐夏篇宋遼初戰篇戰爭準備篇澶淵之盟篇繼遷輝煌篇李邵矛盾篇宋軍完勝篇多苦多難篇熙河開戰篇皇帝昏倒篇寇準砸人篇熙宗遇弒篇皇帝性情篇侂胄權臣篇趁火打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