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

歷史上,新中國時期爲了修建成昆鐵路,舉國體制的情況下,1958年開始動工,直到197o年才投入運營。』天籟』小說ww』w.⒉至於修建從廣西南寧到雲南昆明的鐵路線,更是199o年纔開工建設,在199o年代的技術力量和資金實力下,還花費了7年時間才全線貫通。

可以說,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世界級資本和技術的支持,大明想要修建一條從廣東,穿越無數的喀斯特地貌和各種複雜地形進入雲南,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現在英國人主動提出要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哪怕他們把這當作一筆劃算的買賣,對朱敬倫來說,那也是瞌睡送枕頭。但既然英國人認爲修建這條鐵路,他們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朱敬倫覺得英國人有可能出更高的價格。

所以他讓伍崇曜答應了英國人的要求,但是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可以通過英國銀行巨頭融資,但是大明不能提供擔保,只能以鐵路本身未來的經營收入作爲還款抵押,而不能讓大明政府財政爲此進行擔保。可以僱傭英國技術專家,但是這些專家必須在大明方面工程團隊的管理下進行工作,而不是控制鐵路的建設。

後世中國在國外推廣高鐵的力度,才達到不讓對方主權進行擔保的地步,換了中國,其他達國家都不敢這麼玩。

可英國人表示同意了。

幾天之後,突然就有人找上門來,一個西裝革履的廣東中年。

此人叫做容翼廷,這個名字在這個時代並不顯眼,但是他的背景放在後世可就大了,他是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閎的堂弟,他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容閎,這個兒子的孫子叫容永道,後世全世界都大名鼎鼎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的“永道”二字就來源於此。

容閎當初之所以能夠留學美國,就是以爲容家相對來說要開放許多,或者說務實很多,沒有那麼多的排外思想,所以容閎從小就被送到了澳門的洋人學校學習,容家其他子孫也基本上都是這樣,所以容家的子弟擁有一大批懂得外語的人才,這在開埠初期的廣東和香港,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讓容家子弟中出現了很多買辦。

容翼廷就是這樣一個買辦,他是香港渣打銀行第二任買辦,而渣打第一任香港買辦,則是他爹容良,可以說他是帶着他父親人脈進入這個行業的,歷史上,他的家族連續四代在渣打做買辦。

渣打銀行是目前爲數不多的幾家沒有被朱敬倫控股的英資銀行之一,1866年的上海金融危機,讓朱敬倫的手得以深入大批英資銀行中,可是有兩家他沒能得逞,一家是麗如銀行,一家是有利銀行,另一家就是這個渣打銀行,這三家銀行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香港的鈔銀行,他們都用夠行港幣的權力,事實上,在經濟危機生的時候,正是由於港英政府最後的救助,才讓這兩家銀行沒有接受大明資本的控股,顯然英國人不想讓大明滲透進香港金融界。

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銀行始終都是匯豐銀行,而排第二的往往都是渣打,但是要論起背景,渣打銀行則比匯豐銀行要深厚的多的多。渣打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特許的意思,這是一家得到英國女王特許開闢東方貿易,總部設在倫敦的跨國銀行。

從一開始渣打就是一家跨過銀行,初始資本7o多萬英鎊,沒有按照一般股份銀行那樣,繳納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資本就開業,而是繳納了一半資本額。顯然實力極其雄厚,如果說沒有強大的背後勢力那是不可能的。

1858年,開張第一年渣打在印度加爾各答開了第一家辦分行,同年就在孟買和上海開辦了第二和第三家分行,第二年在新加坡和香港開辦分行,五年後在南非開辦分行,加上在倫敦的分行,可以說這家銀行基本形成了從倫敦到東方的英國殖民地佈局。

這樣的展度,顯然不能用正常展度來解釋,渣打背後的水深着呢。

容翼廷代表渣打第一個找上了大明政府,就足見他們的背景了,因爲容翼廷正是來談雲南鐵路借款的事情的,在這條鐵路,甚至鐵路修建計劃還沒影的時候,渣打就能找上門來,如果不是從英國政府哪裡得到的消息,那就是直接從大明洋務司得到的消息,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爲他們搶在了所有在大明政府中背景更深的大明注資銀行的前面,顯然不可能是在大明得到的消息。

能讓英國政府把剛剛敲定的草案,就告訴他們的勢力,當然不會是雜魚,肯定是一個巨頭,至於是羅斯柴爾德還是巴林,或者是其他隱藏更深的巨頭,那就不得而知了,很有可能是站着包括羅氏和巴林在內的一大批巨頭。

容翼廷大包大攬,表示渣打可以幫大明從英國借到錢,利率相當優惠,只需要四釐,並且聲稱大明政府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優惠的利率了。

他們並且提交了他們的融資方案,那就是渣打聯合大批英國銀行家提供這筆貸款,之後他會將這筆貸款打包在倫敦行債券,至於個渣打聯合的是哪些英國銀行家,容翼廷沒說,可能他自己都未必清楚,他只是渣打這個衝在巨頭前面的銀行的,衝在前面攬生意的買辦,銀行背後的主人是誰,他沒必要知道。

四釐的利率確實很優惠,歐洲最堅定的主權信用債券,英國的政府債券最多也只能用三釐來融資,大明政府都很難拿到四釐的低利率,更不用說一條還沒影子的鐵路呢。

伍崇曜的簡報簡單的說了這件事,朱敬倫知道里面的貓膩很多,但也算是正常的商業範疇,他並沒有他關心,可是兩天後,突然匯豐銀行的經理親自登門,也想承攬這筆貸款,他們的方案也是與英國銀行家聯合承攬,然後行債券在公衆中消化,而他們給出的利率,也是極低的四釐。

匯豐銀行跟英國銀行業有業務聯繫這一點不奇怪,如果沒有這種聯繫,朱敬倫還不會對組建匯豐那麼熱衷呢,當年鼓動怡和洋行組建匯豐,目的就是通過英國人的金融網絡,打造一條世界級的金融鏈條,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融入英國的金融系統。

這幾年在朱敬倫和伍崇曜背後的大力支持下,匯豐的展非常迅猛,每年除了股息,始終沒有進行分紅,利潤全都拿來進行擴張,不但在中國的各個口岸開設了十三家分行,而且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孟買,香港和新加坡,琉球和日本都開設了分行,就連倫敦和巴黎,都分別開設了分行。

即便是1866年的金融危機,匯豐都沒有放慢擴張的腳步,不但沒有停滯,反而趁着金融危機期間,在大明銀行的鉅額資本的支持下,收購了匯隆銀行、利昇銀行、呵加剌銀行、利華銀行、匯川銀行、利生銀行等六家英資銀行,完成了朱敬倫對上海金融業控制的佈局,只可惜實力最強大的麗如銀行、有利銀行、渣打銀行以及法過的法蘭西銀行沒能完成收購。

因此現在的匯豐銀行,其實已經不再是一家簡答的股份銀行,而是一家康采恩式的壟斷銀行巨頭。

而且伍崇曜和新安海關兩股大明資本在匯豐銀行中的佔股查過了八成,可以說在這家銀行中,大明資本纔是真正的老闆,英國人不過是小股東和打工的罷了。但小股東渣旬家族和麥迪遜家族對此很滿意,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筆生意,而且是一筆非常划算的生意,因爲以他們的實力,這家銀行想要展到現在的規模和地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匯豐銀行儘管是大明資本控股的,但朱敬倫只是讓伍崇曜和新安海關分別向其中派遣了董事進行監督,具體的經營基本上還是委託給了英國人,但已經開始大規模招募華人,高層主要還是英國人,中低層已經基本上完全換成了華人。

在高層中用洋人,是爲了繼續保持這家銀行的國際背景,所以現在的經理也是個洋人,英國出生的傑克遜,他是在匯豐體系中一步步爬起來的,1864年來到中國,在呵加剌銀行中工作了三年,然後加入匯豐,成爲匯豐上海分行會計師,68年成爲匯豐漢口分行經理,7o年去日本主持業務,72年回中國接替麥克萊恩任匯豐總裁。

從代表渣打銀行的容翼廷身上,朱敬倫反而無法現原因,但是從傑克遜這個英國人身上,朱敬倫反倒了解到了一些情況。

通過伍崇曜跟傑克遜談了一番之後,朱敬倫明白了英國金融界現在的情況,兩年前爆的經濟危機,讓世界經濟陷入蕭條之中,但是這次經濟危機是一場重工業危機,受危機影響最大的國家是美國和德國兩個重工業強國,反倒是英國這個以紡織業爲核心產業的國家,危機影響較小,因爲輕工業在這次危機中只下降了1o%,而重工業幾乎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

尤其是美國,經濟危機第一年,就倒閉了5183家企業,而美國是英國最大的資本輸出國。英國本來危機就不重,作爲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大量剩餘資本找不到投資項目,持幣觀望想要現一個優質項目。

鐵路本來英國資本是不敢碰了,英國國內的鐵路修建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網絡,建設空間已經不大,英國資本之前主要是向美國鐵路投資,可是美國的投機風太濃烈了,南北戰爭期間都沒有停止投機風潮,結果英國投資者購買的美國債券經常不靠譜,比如被丹尼爾·德魯這樣的流氓資本家控制的伊利鐵路等大鐵路公司,經常以行注水股票、債券的方式,從投資者手裡榨取錢財,甚至被稱作華爾街的蕩婦。

英國的投資者被美國鐵路垃圾股騙了多次後,早就喪失了對美國鐵路的信任,加上這次危機,導致美國鐵路修建大受打擊,許多大鐵路一度停建,就更讓習慣了投資鐵路這種大項目的英國銀行業巨頭找不到投資目標了。

跟英國一樣,主要以輕工業爲主,而且還沒完成工業化,有大把降價空間的大明,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到的損失也較小,經濟和財政狀況相對優良,大明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可是大明之前並不太喜歡英國資本,英國資本在大明沒什麼市場,尤其是銀行業,幾乎都被大明排擠了出去。

所以這次大明跟英國政府達成的使用英國資本和技術的協議,是英國銀行巨頭切入大明的最好機會。

但問題是,他們如何以這麼低的利率將債券推銷給英國投資者呢?他們是如何讓英國投資者信任一條還沒有譜的鐵路有償還能力呢?

傑克遜告訴伍崇曜的原因是願景,他個人認爲,如果能夠將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和亞洲另一個大市場中國聯繫起來,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想象力,試想一下如果英國投資者認爲這條鐵路能夠讓英國在中國取得像印度那樣的利益,那麼這麼一條鐵路的盈利預期,將是讓人迷醉的。

而大明在雲南修建的鐵路,將是連接中國和印度的必經之地,只需要想象一下中國和印度兩個單詞,這兩個世界上人口第一和第二多的地區的前景,好愁找不到投資者嗎?

顯然在鉅額鐵路債券的生意麪前,傑克遜和渣打銀行這樣的金融企業,他們揮出了極其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在金融市場裡,就意味着財富!

這個故事很好,但是朱敬倫聽完後,還是無法決定將融資生意交給誰,顯然他們背後都有各自的金融網絡,都站着一批金融巨頭,而且很可能還不太一樣。

渣打銀行沒有暴露他們的幕後支持者,但匯豐卻告訴了伍崇曜他們將跟倫敦的朱尼厄斯摩根公司合作,朱尼厄斯摩根公司,正是摩根家族跟朱尼厄斯家族的合夥銀行,而這兩個家族則跟羅斯柴爾德家族進行合作。

那麼渣打銀行背後,恐怕就站着巴林家族了。

想到這裡,朱敬倫本想將生意直接交給巴林家族,可是又不能不管匯豐銀行的利益,畢竟這纔是自家的銀行,權衡之下,朱敬倫暫時放棄了對貪婪的猶太人的不滿,決定將業務交由這兩家分擔。

但是前提是大明的先拿到在雲南建設鐵路的權力!

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十八節 取信(2)第35節 見柏貴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一線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一客卿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四百三十九節 金融戰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35節 見柏貴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
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十八節 取信(2)第35節 見柏貴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一線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一客卿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三百七十三節 湘軍撤圍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四百三十九節 金融戰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四百零五節 進錯洞房 1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九十四節 壓力重重的宰相第35節 見柏貴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八百一十二節 列強分贓會議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八百二十九節 籠罩歐洲的恐怖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一百二十節 瑞典人的意外收穫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