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

“還是沒權啊!”

朱敬倫不由嘆息一聲,如果自己手裡有權,也就能瘍按照自己的思路應對了,當然應對之後恐怕結果也不會太好,就好像李鴻章,談判籤條約的時候,慈禧太后就把他擡出來做事,簽完之後就把他擼下來平民憤。

作爲外交人員,其實大多數都是比較肯定李鴻章這種人的,外交官籤條約是自己的工作,完全不應該受到指責。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是背後的掌權者,這就好比一個公司的老總讓員工去幹某個項目一樣,項目虧損了大家一致罵那個員工,而沒人敢說是老總決策失誤,柿子總撿軟的捏,沒人敢罵慈禧,但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不罵還不行,罵是政治正確,那就罵李鴻章吧。

如果能保住廣州城,朱敬倫寧可捱罵,寧可承擔責任,但可惜他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權力讓他施展,讓他用自己的辦法保住廣州城。

他之前一直通過柏貴,借用柏貴的身份,可現在柏貴也不支持了,讓他徹底的感覺到無從下手,無能爲力。

提起筆來卻不知道怎麼落下,心中氣悶的厲害,真想長嘯一聲,扔了筆走出了院子。

已經是八月中旬了,天氣還是那麼的悶熱。

今天那四艘跑船的出現,意味着很可能英法聯軍主力已經南下到了香港。

算一算已經很晚了。

6月18日天津條約簽訂,如果英法聯軍即刻南下,七月就該回到天津。

只不過他們在上海盤桓時日,第一是進行休整,第二是清廷要他們在上海談判通商章程善後事宜,也就是詳細的通商細則。額爾金等人認爲,在上海敝兵力,然後跟中國官員談判會對談判進展有所幫助,天津條約不就是因爲他們的兵力雄厚中國皇帝怕了嗎。

加上在天津的英法聯軍是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軍隊數量多達4ooo多人,軍艦數量幾十艘,光是炮艇就有11艘。加上運輸補給物資的運輸船,後勤醫療船,調動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他們是6續從天津撤退的,當然英法聯軍並不是很着急,因爲他們以爲條約草簽之後,中國人應該就不會主動起攻擊了,廣州沒那麼危險,不着急回援。

所以整個7月,英法聯軍基本上在一直從天津往上悍軍,並且在上海這個更方便得到物資補給的港口休整。直到8月初他們才收到香港來的求援信息,要他們立刻南下支援,告訴額爾金等人,廣州清軍包圍的廣州,隨時有可能動強攻。

額爾金一邊向跟他談判的桂良進行抗議,說清軍違反了天津條約中的規定,擅自動攻擊,一切後果由清廷負責,一邊調集一部分兵力急南下支援,可當到達香港後才知道,廣州已經被清軍佔領。

負責帶兵回援的是英軍狐司令西馬糜各釐和6軍司令格蘭特,倆人得知情況之後,立刻開會討論,倆人的意見出奇的一致,必須抱負中國人的背信棄義,一定要給中國人留下一個深刻的芋。

好吧,他們是軍人,哪有軍人不喜歡打仗的。

所以四艘炮艦第一時間就派來試探一番,現中國人的炮術廈,他們認爲只要派出兩艘三等戰列艦,配合四艘炮艇,外加5oo6軍,就足以奪下炮臺。控制炮臺之後,就可以從容派遣6軍登陸攻打廣州城了,整個作戰計劃時間爲5天,總兵力投入2ooo人,至於法國人,主力還留在上海呢。

朱敬倫對英法聯軍現在的情況根本就摸不透,這也是他感覺無處下筆的一個重要原因,醫生看補要把脈呢,自己這完全是憑空制定政策,根本就無處着力。

正焦躁中,富禮的圓臉卻出現在了門口,笑呵呵的走進海關衙門院子。

“朱兄,恭喜了!”

富禮笑呵呵的拱手作揖。

“何喜之有?”

朱敬倫疑惑道,他可是知道柏貴給自己請功的事情,黃宗漢那邊拒絕了,不過柏貴隨即就直接給皇帝上了奏疏,講明瞭原委,說皇帝一定會不會虧待功臣的。這些同樣也是富禮轉告朱敬倫的,柏貴爲朱敬倫做了事情,自然要讓朱敬倫知道的。

對於自己的名字竟然會直達滿清皇帝的耳中,朱敬倫有些意外,按照正常情況,他這樣的小人物是不可能接觸到權列心的,要是換做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估計會欣喜若狂,但是朱敬倫並不因此欣喜,因爲滿清皇帝在他心中的權威性並不大,他不認爲皇帝能夠代表天,皇帝在他眼中並沒有什麼神聖性,老實說當中國強大起來後,朱敬倫作爲外交官也沒少和國外的皇室打交道,那些國王也好女王也罷,都對中國外交人員極爲客氣。

甚至朱敬倫還隱隱有些擔憂,如果柏貴把自己誇的太厲害,萬一咸豐覺得他有用,比如皇帝認可了他的外交能力的話,把他調到北京,派他當某個洋務大臣的翻譯,過兩年總理衙門成立了直接塞裡面任職的話,那不是朱敬倫願意接受的。

他在廣東如此費灸機,除了讓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奪回廣州,好得到一個在洋人面前可以說自己勝利的強有力的理由外,也是在給自己夯實根基,他打算紮根在廣東,這是一片熱土,足夠自己輾轉騰挪。

廣東面向外洋,是天然的對外窗口,而且一直都沒有中斷跟西方的溝通,這裡有最瞭解西方的人才,有跟洋人打交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商人家族,這些商人其實早就融入了世界商業網絡,十三行的伍氏家族在美國都有投資,要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廣東這裡無疑是最合適的。

而且清政府顯然已經爛到根子裡了,繡掌大國的現實,註定他們最大的利益是防止漢人做大,而不是抵抗外辱,因此註定這個政權很難適應即將到來的激烈的國際競爭,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漢臣們努力了,但是失敗了。

朱敬倫不打算在試一次,而且他如果跟着滿清混,可能連試的機會都沒有。因爲他手上沒有丁點權力,按照正常的程序,他也能玩,比如科舉做官,二十年內他能爬到巡撫的位置上就算快了,非正常一點,買官的話,雖然滿清始終有捐官的制度,但是捐官想做到高位真的很難,最有名的無非是李衛,用了十年做到浙江總督↓此之外,捐官甚至很少有能做到巡撫一級的。

另外一個捷徑則是靠軍功,太平天國讓許多的漢人官員脫穎而出,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自不用說,其他的比如做到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也都是靠軍功爲基蠢上去的。

這些靠軍功崛起的漢官,大多數都成了跟隨李鴻章、張之洞的洋務派,李鴻章、張之洞算做的不錯的了,起碼建立了一些洋務企業,但依然受到掣肘太多,沒辦法放開手腳,朱敬倫也不想落得一個跟他們一樣的下場。

所以唯有最後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變革,撇開滿清進行變革,朱敬倫有兩個瘍,第一是通過太平天國那樣的武裝造反,立起爐竈,自己掌握權力,另一個是在滿清的體制內進行變革,時機合適的時候,朱敬倫更傾向於前一種,但無論哪一種,廣東都是最爲合適的地方,因爲這裡不但擁有最瞭解西方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這裡天高皇帝遠,讓北京那個權烈心觸手莫及,距離就是最好的保障。

所以富禮一說道喜,朱敬倫第一反應是皇帝那邊有消息,可是很快就明白不可能,從廣東到北京沒有個把月到不了的,一來一回兩個月就出去了,畢竟現在兵荒馬亂的,說兩個月已經算是快的了。

那到底還能有什麼好消息。

富禮沒有賣關子:“你手下那些苦力,現在編入南海縣縣勇了,組一個火槍營,你暫任幫辦一職。”

這倒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

朱敬倫招降的那兩千苦力,現在多宗客棧抽鴉片賭錢,柏貴一開始就想讓這些人自成一營,也算是他手裡的力量,但是黃宗漢不同意,認爲這些人都是投靠過洋人的亂臣賊子,不捉拿治罪已經是皇恩浩蕩,怎麼能招攬這些人。

兩廣總督是有這個權力的,當年林福祥組建平海營,就是他的老師,給時任兩廣總督的祁貢做幕僚的黃培芳推薦的,祁貢才任命林福祥招募人手編練鄉勇。

黃宗漢不同意,柏貴又已經去職,連大蛹不再身邊,所以真的是沒有辦法安排朱敬倫招降的那些苦力,可如果放棄手頭現有的這一點力量,柏貴又不甘心。自從朱敬倫告訴他洋人肯定還會打過來後,他就更不敢放棄這些人手了。

沒說服黃宗漢,反倒是說服了南海縣令華庭傑,讓朱敬倫帶這些人編入南海縣縣勇中,縣令作爲地方官,也是有權力臨時調動鄉勇的,華庭傑早在東莞當縣令的時候就組建過鄉勇鎮壓小刀會起義,這次出城編練鄉勇,他也是最早的一個。

只是華庭傑不可能不知道柏貴跟黃宗漢之間的關係,黃宗漢不同意收編這些苦力,華庭傑反倒招攬這些苦力進入自己的麾下,豈不是得罪了黃宗漢。

這隻有一個解釋,要麼柏貴成功拉攏到了華庭傑,要麼華庭傑從始至終就是柏貴的人。

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十節 門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十九節 取信(3)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
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十節 門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一百三十八節 奪情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一百五十節 反入城到反割地第五十四節 買斷煙土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二十七節 侯進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三百五十五節 回廣東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十九節 取信(3)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四百三十節 認罪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