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

咸豐是7月16死的,但他死在了熱河,皇帝不再皇宮本來就是一件麻煩事,還死在了外面就更麻煩了。

不把後續手尾處理好,皇帝的死訊是不能詔告天下的,所以知道20日,皇帝的訃告才明發天下,要到廣州還得些日子,兵荒馬亂的,連廣州城都亂了,能不能送到還不一定呢。

更何況哪裡的水太深了,肅順等大臣成了顧命大臣,咸豐一下子任命了八個顧命大臣,可偏偏裡面就是沒他的親弟弟恭親王奕欣,又將自己的印章等給了慈禧兩太后,生怕主弱臣強,將來八大臣成了鰲拜那種角色,氣壓孤兒寡母。

但這時候奕欣的聲望很高,皇帝帶着肅順等人跑到了承德,奕欣在北平跟洋人周旋,在北平的各部官員都看的清楚,也跟奕欣結成了良好的關係,可八個顧命大臣都沒有奕欣,不免讓人懷疑遺詔的真僞。

反正京城中都在傳說,八大臣矯詔,鬧得沸沸揚揚的。

遺詔到了北平城就已經鬧成這樣,到了廣州還不定鬧成什麼樣呢。

反正只有更亂,沒有最亂,朱敬倫的計劃中,那時候纔是起事的最佳時機。

另外他依然認爲,新安縣勇還沒有逼到絕境,他們造反的意志還是不夠堅決,所以他還要等。

此時所有人中,還能保持冷靜的,也就只有朱敬倫一個人了。

如此複雜的局面,如此緊張的氣氛,讓每一個人心焦,都想擺明了立場,哪怕扯旗造反,先跟城裡的八旗幹一仗,把這些朝廷鐵桿先剿滅了,然後出兵城外跟耆齡決戰,接着發兵四處平定天下,這樣大家也有個目標。

古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不是沒有道理的,有人說洪秀全太早的扯旗造反,導致清王朝全力鎮壓,可是他要是不把旗子扯起來,鬼知道他啊,誰會投奔他?朱元璋那一套高築牆緩稱王的方式,不是每一個造反者都適用的。朝廷到處鎮壓,把聲勢鬧的很大,反而所有人都知道了洪秀全,他這時候才真正成了旗幟。

一連十天,都到了八月底,朱敬倫還是沒收到咸豐已死的消息。

新安縣勇被朱敬倫磨的都快忍不住了,勸進已經好幾次,一開始他們以爲是做做樣子,後來他們開始害怕朱敬倫是真的不想跟他們造反,因爲他們勸進了不止三次,都五回了,可朱敬倫就是不爲所動。

城外做樣子的進攻又搞了七八回。

突然這天,方山匆匆趕到朱敬倫房中,進門就叫不好。

“耆齡調來了五萬大軍,現在已經在東西北三面合圍廣州了。”

朱敬倫剛剛起來,也不由嚇了一跳:“五萬?他哪來的五萬大軍。”

能行動這麼快的軍隊,在朱敬倫意識中,就只有一個湘軍,也就是湘軍還值得他認真一下,八旗不行,綠營不行。

方山道:“看裝束,怕是鄉勇。”

“五萬鄉勇。”

不是湘軍,朱敬倫就放心了。

“馬上去探,耆齡從哪裡招來的五萬鄉勇,要招這麼多人,一時半刻是不可能的。看看是不是從廣西調回來的。”

夜裡,黑狗挑出來那些客家好手,就悄悄出城,這些人跟土勇打了六七年,又是山民,翻山越嶺都不在話下,真的非常適合當偵察兵,他們出動了一次,就成功抓回來五個鄉勇。

這下朱敬倫算是弄明白了情況。

這些鄉勇不是從廣西調回來的,廣西兵既要應付造反的天地會陳開,還要應付竄入廣西的石達開,哪裡有兵力調回廣州呢。

讓朱敬倫驚訝的是,這些鄉勇竟然是來自鶴山等縣的廣府人團勇,因爲械鬥這些土客混居地方的廣府人和客家人都組織了起來,但是一直都沒有官方背景,除了一開始因爲許多廣府人加入了洪兵,官府利用客家武裝剿滅匪患的時候,有些偏向客家人,之後官府幾乎是不聞不問,可以說是完全中立的。

因此到最後,廣府土人團勇之所以能夠戰勝客家人,可以說完全是靠他們自己的力量,他們自己把自己組織了起來,組建了大量的團防局,甚至能夠統一一縣的團勇,新寧和陽江的團勇甚至還聯合起來城裡寧陽局,因此這些土勇團練的規模是相當龐大的。

可是在龐大,畢竟是民間武裝,財力有限,五萬人絕對把這一帶的土勇都抽空了。

沒有大利益,絕對不能讓正在包圍鶴山客勇,打算將鶴山縣像恩平縣那樣,全部哪位廣府人勢力的土人團勇心動的。

經過詢問發現,耆齡真是下了大本錢了,他將存在肇慶的三十萬廣西軍費,全都拿了出來,到五邑地區招募鄉勇,更是許以官位,拉攏了大量的土勇頭目。

讓朱敬倫想不到的是,在鶴山一帶負責平息械鬥的南邵鎮總兵張千山在其中,竟然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耆齡給五邑各縣都發去了總督鈞令,讓各縣組織團勇攻打廣州,把廣州新安縣勇定爲叛亂。

當收到總督鈞令後,各個縣令還在遲疑,張千山卻把這當成了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他在那一帶也混熟了,親自跑去跟各個土勇頭目溝通,那些土勇頭目,比如譚才那樣的,都是野心勃勃之輩,跟張千山是一路人,很吃升官發財這一套,當即動心。

只在黃茅壁山下各個山口留下了一半人馬,大隊人馬立刻就跟着張千山來廣州了,他們這隻部隊人數兩萬,是城外五萬鄉勇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譚才這些人財大氣粗,都在香港買了大量的洋槍,大炮的數量也不少,目前發現的就有三十多門,不過都是請便的步兵炮,還壓制不住城牆上的炮臺。

剩下三萬土勇,大多是臨時拼湊,戰鬥力並不強大。

目前張千山的土勇集中在城北一帶,城西一帶則是一萬土勇加肇慶八旗綠營,剩下兩萬土勇則在東城螺崗、黃崗一帶駐紮,這隻土勇部隊是戰鬥力最差的。

五萬大兵壓境,看來是時候了。

是真正扯旗造反的時候了,不用等咸豐死的消息了,因爲五萬大軍,足以讓城裡一萬多新安縣勇孤注一擲,徹底下定決心跟朱敬倫造反,同樣打敗這五萬大軍,他們也將徹底沒有退路。

於是朱敬倫當夜立刻召集所有營官,立下三條規矩:

“你們應我三事,本官就帶你們討一條活路。”

“大人請說。”

衆人紛紛請願,他們覺得自己其實早就做好準備了,早都想扯旗造反了,但朱敬倫覺得他們的壓力還不夠。

“其一,一旦起事就沒有了後路,你們所有人都必須對我唯命是從,馬首是瞻,不得有二心,不得生退意!即便父母妻兒相召,無我軍令,也不得擅離軍營。違令者斬!”

衆人紛紛答應,此時是他們求着朱敬倫帶他們造反,不是朱敬倫忽悠他們造反。而朱敬倫擔心的則是,這些人現在說的很好,可是一旦他們的宗族、父母看到兒子造反,馬上派人來叫,他們一下子就渙散了。

“其二,令行禁止,軍令一如以往,不得有絲毫違背,違者按舊例懲辦。各官各司其職,各兵各守其位。不許有升官發財之念頭,切記,我們一直都是保家守土的官兵,不是肆意流行的流寇。但凡有違令者,一律按軍法從事。”

這一條也沒人不答應,這些天他們的規矩一直都沒變。主要是朱敬倫擔心,這些人一旦造反,會覺得自己是給朱敬倫打天下的,開始變得居功自傲不服軍令了。所以他一定要讓他們始終保持之前在瑞典人訓練下的規矩,只要有規矩,能守住紀律,他們的戰鬥力就遠遠勝過清軍。可惜那些瑞典人不會跟着來鬧餉,他們是不會參與到跟滿清官府對抗的行動中的。因此朱敬倫才更要強調這些瑞典人在的時候,經過朱敬倫同意後製定的軍規制度。

“其三,焚書祭表,簽名立約,衆人盟誓!”

這一套是中國人傳統的造反儀式了,帶有強烈的幫會性質,但既然是流行,那麼就值得利用一下,不過朱敬倫不是跟這些人磕頭,而是立約,方山執筆寫了一封討伐滿清無道的檄文,然後讓所有人都簽字,之後燒了這檄文給老天看。

但檄文還有副本,找石匠刻到石碑上,每個軍官的名字都刻上去,不但讓他們沒有退路,等於一張生死契約,還將商定好的那些內容都刻上去,將來誰犯了軍法,立刻在石碑前砍了他的腦袋,也沒人敢說朱敬倫不顧情面,而是他們背信棄義毀諾在先。

跟所有軍官約定好之後,就讓他們立刻回去準備,包括把這些情況向他們的士兵傳達,讓大家都瞭解情況,所有人把目標和方向確定下來,第二天朱敬倫就要他們展開軍事行動,對城外土勇發起進攻。

朱敬倫需要一場勝利,來穩定軍心,提高士氣,任何起義造反的第一仗都極爲重要。

可有一個隱患,那就是張千山帶來的那兩萬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朱敬倫如果進攻他們,一時半會肯定無法消滅他們,城裡還有上萬的八旗綠營兵的。

這時候方山站出來,表示他願意去張千山大營中做說客,說服張千山按兵不動。而務求勝利的朱敬倫,則會命人朝城東的最弱的土勇部隊進攻,爭取一鼓作氣徹底殲滅這隻部隊。

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九節 翻譯官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八十節 練兵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十八節 取信(2)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36節 巡撫拉攏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
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九節 翻譯官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八十節 練兵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七百四十四節 得意時要知進退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十八節 取信(2)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一百九十一節 大兵圍城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五百四十七節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四百四十三節 巨頭之間的戰爭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36節 巡撫拉攏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四百三十七節 等香餌的金鰲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七百四十九節 新生派力量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六百一十四節 生產自救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八百二十五節 大戰一觸即發第七百三十六節 浩瀚大洋是障礙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七十六節 英軍襲來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