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

社會問題是朱敬倫最關注,也是他最有經驗的地方,不止是國內的,還有國外的,不止是這個時代的,還有未來的。天『』籟小說www.⒉

第一個生這種現象的國家,當然是英國,英國採取的方法是移民,將大量富餘勞動力轉移到殖民地。當時英國對殖民地的移民政策,嚴格到什麼程度,有一個故事,說幾個街上玩鬧的孩童,不小心衝擊了路過的國王車駕,結果全都被流放到了北美殖民地。

當時英國是採用嚴刑峻法,隨便犯點小錯誤,就有可能被移民。政府不允許流浪漢的出現,圈地運動中失去土地的農民,即便沒有任何罪行,只是因爲在流浪,都可能被流放。

大明不可能像英國人這麼玩,否則第一個出來批評的肯定就是英國人,而且全世界還都會附和英國。這就是世界話語權,英國人現在達了,有能力對國民好一些了,那麼別國的國民過苦日子,他就有資本教訓人家,而且別國還不能反駁。英國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就開始反對奴隸貿易,很快全世界都認爲這種貿易違揹人道,慢慢禁絕了。

大明沒有適合的殖民地,就一塊阿拉斯加完全不適合生存,真的把人民大規模往那裡流放,就算英國人不批評,朱敬倫自己都接受不了,因爲他的觀念比這個時代的英國人還要現代,比如這個時代英國人還不禁止鴉片呢,而朱敬倫對鴉片深惡痛絕。

可偏偏大明沒有大規模流放人口,這幾年就是格外的平靜。

大量絲織作坊破產,這是不爭的事實,官府補貼的那一點錢其實於事無補,關鍵是,補貼也已經到期了,可今年紡絲產業依然平靜,朝着機器化生產的傾向不但沒有遇到阻力,反而日趨擴大。

朱敬倫讓人做過調查,確實有很大一批紡絲工人已經脫離了這個行業,在其他行業從業了,但他們就是沒有鬧事。

除了紡絲行業外,朱敬倫原本擔心的其實是茶葉領域,他擔心大量的茶工會起來鬧事,但是向洋人開放了一些茶園之後,怡和洋行、寶順洋行、旗昌洋行三大洋行的熱情很高,他們都是在中國經營數十年的先驅,有資本、有渠道,他們進入之後,直接都是大茶園,最現代的製茶廠,吸引了大量的工人。

得到放許可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在中國經營了幾十年的巨頭,還有其他一些值得合作的洋行,比如出於控制福布斯而允許福布斯開闢的茶園,爲了打擊印度茶葉生產,而給阿薩姆公司放的許可,還給了英國殖民地新哥倫比亞的一家公司放了許可。

這些大茶園數量雖然不多,但是一個個都野心勃勃,英國的公司,拿着許可,在倫敦股市上很輕鬆就能融資數十萬萬英鎊,美國紐約的銀行家也看好茶葉生產,畢竟茶葉越來越變得普及,茶葉貿易規模越來越大,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信息,讓大家普遍看好。

有金融資本的介入,導致這些茶廠大都採用股份制形式,規模變得很大。而極限取決於他們能否找到合適的荒山,但這樣的荒山在中國並不難找,於是一家家都號稱百萬級別。需呀招募的人工也是百萬級別的。

歷史上,英國在印度種茶,只用了三十年時間,就開闢了4oo多萬畝茶園,僱傭了12o萬工人。這個歷史上,由於朱敬倫早早開放了廣東茶市,導致英國人從中國進口茶葉,顯然比在印度種茶成本更低。幾年之後,朱敬倫又爲了讓英國人放棄鴉片貿易,乾脆放棄了棉紡織品的關稅,作爲交換,英國也取消了中國茶葉方面的所有稅收。這讓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上更有優勢,這幾年在印度開闢茶園的公司連年虧損,印度茶始終沒有展起來,在英國市場上,中國茶依然佔據了九成的份額。甚至連阿薩姆茶葉公司都神情來大明開辦茶園了。

現在多達十家的英美公司,在大明開闢的級茶園總面積達到8oo萬畝,每年出產茶葉達4oo萬擔以上,這還都是精品茶,粗茶他們是不生產的,否則產量還能更高,甚至一畝一擔。

給這些外國大洋行放許可,本國商人那更是得鼓勵,並且將最好的茶區,武夷山整個留作了本國商人的自留地,只允許本國人在武夷山上種茶,千畝萬畝的茶園不計其數,但大茶園還只有伍家和潘家開出來了。

不缺錢的伍崇曜獨資在武夷山上開了三百萬畝的茶園,他敢這麼玩除了有錢之外,跟伍家還有品牌有關係。歷史上伍浩官就是一塊巨大的金字招牌,算是他父親留給他最有價值的資產。

西方人缺歷史,卻尤爲重視歷史,就跟後世的中國人總是覺得官方總提歷史很丟人一樣。

西方人重視歷史,伍家恰好就有歷史。他們在英國的廣告招貼畫上,印刷的是老貴族用着古老的瓷器,旁邊放着帶有浩官標記的茶葉包裝紙。告訴英國人說,這是你爺爺的味道。

在美國更絕,伍家的茶葉包裝上直接印刷着五月花號輪船,意思是從美國建國的時候,就在喝中國茶葉了。更絕的是,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引美國獨立的一件大事,而伍家請了大量的專家,考證出當時被茶葉黨傾倒的茶葉,就是伍家供應的。他們有大量的賬本記錄,以及美國博物館中的實物爲證。只要美國孩子學本國曆史,就不能不學波士頓傾茶事件,學這個事件,就不能不聯繫到伍家的茶葉上。

當然考證歷史的目的,可不是還原真相,而是給自家的茶葉打廣告。這些當然不是伍家的主意,而是洋人自己的主意,洋人才懂洋人。而作爲中國人,這個時代還是講究節儉的,伍家過去的包裝紙是非常簡單的,就一張黃紙而已。現在則是彩色高檔印刷紙印刷。

而幫伍家推廣的,則是伍家的合夥人,伍崇曜在美國和英國都開設了怡和茶行,但不是獨資經營,而是引入了合夥人,在美國就是福布斯,在英國則找了巴林銀行。這兩家都是懂得做生意的,福布斯更是從旗昌洋行起家的,至今都是旗昌洋行的大股東。

伍家的茶葉在採用最新式工廠生產,擁有最好的茶葉產地和最優秀的品茶師的情況下,質量確實是世界一流的,以此爲基礎,在兩個懂行的合夥人的幫助下,浩官牌茶葉,已經成爲毫無爭議的世界最優質茶葉的代名詞,甚至在英語語境中,浩官兩個字有取代茶葉的傾向:浩官就是茶葉。

由於武夷山茶區被中國人獨佔,外國人只能選擇其他地方,主要集中在廣東以鶴山爲中心的五邑地區,以潮州爲中心的韓江流域地區,以英德爲中心的連江流域地區,甚至有的茶園爲了擴大產量將茶園展到了廣西,最近他們則將目光盯住了大明剛剛佔領的江西。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茶葉產量還將繼續擴大,工業化和大種植園的茶葉生產模式,將繼續對小農生產造成衝擊。

讓人奇怪的就在這裡,由於大茶園的出現,導致茶葉價格進來連年下降,已經降到了十八兩銀子,這讓很多小農都生產不下去了,可是茶園依然利潤豐厚,因爲他們的成本只有十四兩,歷史上印度茶過中國茶就是因爲成本,印度茶在十四兩的時候還能賺取利潤,而中國茶卻在虧錢。

現在這些大茶園的展,顯然已經開始衝擊中國茶農的保本底線了,大量茶農破產,可是沒有帶來社會問題,這之前讓朱敬倫百思不得其解。

這次當他找人調查了幾個同樣深陷困境的燒窯工之後,朱敬倫突然想明白了,還是移民政策。

大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移民,主要是通過勞務公司推動,勞務公司優先招募家庭移民,因爲能留住人的,其實並不是土地,能留住人的是家,能留住男人的不是放在,而是女人。

通過這種方式,大明在美國加州的移民數量,三年前就達到了三萬人,現在已經有了五萬多人。在加拿大的溫哥華一帶,也移民了一萬多人。在南洋數量更大,過十萬人,在南美也爆了高度的移民潮流。

但總的數量依然很少,事實上,相對於歷史上的自然移民,甚至都大大打了折扣,歷史上這段時間中國往外移民數百萬,可按照目前的度,一年最多也就只有兩三萬人,其中主要還是自己走出去的,勞務公司推動的也就一萬多人。

朱敬倫本來還擔心這種因爲嚴密的監管,帶來的移民數量和度下降,會將社會壓力集中到國內,可是國內相對穩定,所以朱敬倫雖然想過各種理由,但從來沒想過是因爲移民的原因,移民都不如原本的歷史,怎麼可能是因爲移民而緩解了社會壓力呢,這不和邏輯啊。

可原因恰恰就是一個不合邏輯的原因。

派出去的人回來告訴朱敬倫說,日子清苦的燒窯工人,確實怨言很大,但是大多數並沒有想造反之類的念頭,大多數人是一邊找其他活幹,一邊抱怨,其中很常見的一句抱怨是,實在不行老子就去金山種地去。

聽完這些抱怨,朱敬倫茅塞頓開,原因不再挖金子,而是在‘實在不行’四個字上。

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纔會去美洲,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纔會下南洋,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才考慮移民。

同樣的道理,只有實在不行了,他們纔會造反。

這就是這幾年老百姓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但社會反而相對穩定的原因所在。

勞務公司是洋務司下轄的機構,在國外他們的管理人員都掛着公使館外交官的頭銜,方便跟各國交涉。

在國內也得到了官府的大力支持,各地縣衙張貼的勞務輸出公司的僱工告示常年不動,這讓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去國外,就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夥計,但需要帶着老婆孩子一起去。

這個時代是中國人最保守的時代,哪怕是去挖金子,他們也不太想離家。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各種不符合邏輯的傳聞,重土安遷的傳統文化都制約了他們的行動。

他們可以不去國外,可這些告示卻不是沒有意義的,這些告示告訴了每一個人,在你實在找不到活路的時候,你還可以選擇帶着老婆孩子離開家鄉找一條活路。

動亂,反叛,這些都是反秩序的現象,讓人做出這種行爲的,有時候並不是走投無路,更多的時候,其實是他們感覺不到出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是因爲他們感到了絕望,這時候他們纔會造反。太平天國起義前期,石達開等高層很多都是地主,他們也參加了,就是他們看不到出路,在土客械鬥中被搶走了土地,官府又不幫他們,如果那時候有人站出來,告訴石達開,你還可以去國外開闢你們新的土地,也許石達開會對造反有所顧忌,至少他沒有那麼決絕。

那張告示雖然讓絕大多數人都不心動,卻成爲了這些人心中的一條後路,讓他們知道他們始終有一條活路。

很多人其實對那張告示都不動心,他們不願意捨棄故鄉,捨棄宗族祠堂和祖墳所在的地方,冒着危險千難險阻的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闢。但是那個告示,卻安撫了他們的心,他雖然大多數時候不考慮移民,但在他們最絕望的時候,總能想到哪條路:實在不行就去金山種地去。

在他們沒有下定決心之前,他們哪怕依然很艱難,心裡卻會想着,在忍一忍,看一看,看看能不能好起來,實在不行的話……

官府公告中的移民信息,就如同一盞絕望之中閃亮的明燈一樣,未必能讓人得到溫暖,可是卻始終讓他們覺得他們還有希望。

朱敬倫一聲嘆息,說到底還是中國的老百姓好,只要還有條活路,就不會造反。

至於那些燒窯工,他們實在是太艱難了,而砸毀兵工廠磚廠,不過因爲一時想不開,是幾個窯頭和工人喝多了,一次偶然事件。

可即便是偶然事件,官府也決定嚴懲,不是他們不知道憐憫,而是因爲有舊曆在前,錦綸堂砸毀繅絲廠事件,後來流放的人員多達三千人,現在這羣燒窯工恐怕也擺不脫同樣的命運。

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七節 應募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八百二十六節 挑撥失敗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十一節 謀城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44節 逃亡(一)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
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六百八十節 能戰方能談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七節 應募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八百二十六節 挑撥失敗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六百八十九節 外交準備第四百二十四節 股份制的遐想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42節 大計劃(二)第六百四十九節 日本的態度第十一節 謀城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44節 逃亡(一)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