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陳芝廷對農村問題很瞭解,農村窮困的原因他思考過很多。

有許多不對的地方,比如他認爲現在大多數農民窮苦,是因爲不良商賈的盤剝。

官府不收農稅,所以農民窮怪不得官府,那麼農民比過去沒見更富裕,這是爲什麼,只能是因爲商賈盤剝,農民種糧,糧商壓低價錢,農民種棉,棉商壓低價錢,而商賈販運到農村的各種商品則擡高價錢,一進一出農民就窮了。

這顯然還是傳統士大夫對商人的偏見,在一個開放性的商業社會中,都是自由競爭的關係,農產品價格低廉,不能說是商人的盤剝,因爲農民可以選擇不賣,價格基本上還是遵循價值規律,當然個體農民跟糧商在經濟實力上的不對等,讓糧商擁有更大的市場話語權,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官府是不在收農稅了,但不意味着農民就真的沒有交稅,因爲政府徵收了太多的交易稅等間接稅,所以讓人以爲農民不需要交稅,可實際上,糧商的交易稅成本最後都轉嫁給了農民,糧商繳的稅越多,就越要壓低收購價。

這些情況,陳芝廷這種文人是看不懂的。

因爲間接稅隱蔽,去稅務機關納稅的人,並不是實際負擔稅負的人,因此會造成嚴重的財政幻覺,實際負稅人很難覺察到實際的稅負,不但沒有稅收痛感,反而還認爲自己有負於國家,對於國家和政府生出無限的感恩戴德情懷。

現在的農民和爲農民考慮的士大夫就是這種認知。

但這種錯覺是有好處的,那就是最廣大的農民因爲不知道自己納稅,所以產生自己對於國家毫無貢獻的愧疚感,所以在所有的羣體中,農民對政府最爲認同,看不懂這個問題的文人們,罵政府各種問題,獨獨對政府不收農稅而誇讚不已。

看得透徹的政府財務專家們也不會就這個問題站出來闢謠,他們吃多了纔會找罵,巴不得這個美麗的誤解一直保持下去呢。

只是讓商人背了這個鍋是朱敬倫沒想到的,而且聽陳芝廷說,鄉村普遍是這樣的認識,每每到了秋收時候,農民、地主都會因此跟糧商衝突,對價格不滿。

朱敬倫也沒有更正陳芝廷的認識偏差,不過他提了一個建議。

中國有完備的糧食儲備系統,在全國各地分儲了五億擔糧食,以國內目前的平均糧價二兩來計算,這是一筆十億的開銷。但事實上投入沒有那麼大,各地糧倉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三年一換,一年新糧,一年陳糧,第三年發售。所以每年要替換的糧食只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億多擔。

一億多擔糧食,價值三億,但這也不是淨投入。國家給了儲備系統足夠的政策支持,現在糧庫都是在以免稅的方式,從國外產糧國直接大批量進口新糧,一次進口規模大,加上免稅,糧庫的採購價基本上維持在一兩左右,相當於1.35庫平兩。

這樣每年總的採購投入不過兩億三千萬兩左右。不過陳糧發售總能收回一些成本,舊糧在市場上出售價格大概是新糧的三分之二,糧庫以批發形式向有信用的糧商成批出售,大概是半價的樣子,因此在出售環節損失的成本並不算大。

糧庫最大的淨投入是維持倉庫建築,運輸費用以及糧食朽壞的成本等等,這筆費用佔到糧食價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隻有一億兩左右,雖然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但財政能夠支持。

其實就是不能支持也得支持,儲備糧一來備荒,一來備戰,這都是不能講究成本的。

但這筆支出確實太大,管理糧食又管理財政的戶部官員提出過各種建議,比如由各地的倉儲開辦各種酒廠,用陳糧釀酒。直接開養殖場,用陳糧餵豬牛羊。還有提議讓常平倉直接經營糧店,給他們特權,准許將舊糧按照新糧來賣的餿主意。

各種各樣的辦法,每年都會有人提議,而且很多都通過了,最後在朱敬倫這裡被否決。

朱敬倫很清楚,儲備就是儲備,這就是一個純粹賠錢的買賣,該投入就投入。想要投機取巧最後只會帶來惡果。

最讓他擔心的是,光是一個儲備系統,單純的糧食管理,就出現了各種名目繁多的腐敗問題,有跟糧商勾結,用陳糧當新糧賣的,這樣有三分之一的差價。有貪墨倉庫維修經費的。有虛報運輸費用的,將當地糧的運價報成外地糧的運價。有不動窩倒庫的,不進口新糧,用陳糧當新糧,只在賬面上做文章,就能騰出大筆經費來。

各種問題,每年都會查出來,每年都因此而殺人,真是帶血的儲備糧。

之所以如此,無非是因爲利益巨大,現在都這樣了,讓他進入經濟市場,那就更復雜,更有輾轉騰挪的空間,更難監察了。而且儲備庫是官場,是享有特權的。一旦開始謀利,對市場的衝擊是難以想象的。

而且官辦產業的效率,朱敬倫沒有任何信心,假如讓他們開養殖場,飼養牲口賺不了錢的時候,他們又會要求允許他們經營屠宰,加工皮革,還賺不了錢,就又會說開商鋪,到最後恐怕只會淪落爲依靠特權炒作房地產等行業謀利了。

因爲巨大的規模,政府只能任由這種產業一步步滾雪球下去,即便效率再低都不敢動。

相比每年一億的淨投入來說,朱敬倫擔心讓儲備糧庫經營產業,恐怕副作用更大。

現在可以微調一下,儲備庫主要是直接進口國外廉價糧食,大米是從南洋進口,小麥是從俄國和美國進口,雖說通過越來越大的船舶和鐵路規模運輸,極大的降低了成本,但對國內農民來說,其實相當於壓低了他們產出的價格。因爲大方向上來說,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是進口的,儘管投入市場的只是陳糧,可依然讓糧商有機會壓低價格。

如果能將儲備糧,從國外轉向國內,儘管採購價格會變高。但取消了三分之一免稅的糧食之後,國內糧價會上升,最終是農民和農業受益。從經濟學上來講,其實就是減少進口,保護了國內行業而已。

在戰略上來講,國內糧食自給自足十分重要,總是依賴進口,總不是辦法。

至於儲備系統開始以保護價收購國內糧食後,一來國內糧價升高,農民受賄,二來原本主要依賴國內糧食經營的中小糧商只能提高價格。短期內會造成進口減少,時間一長,大糧商還是會轉變爲過去國家糧庫的角色,他們開始直接從國外進口。

造成的結果是,國家儲備系統將收購目標從國外轉向了國內,更加可控和安全。也更有選擇空間,一旦通過這種轉換,讓國內糧食生產能夠滿足要求,糧食從國外進口可以限制,提高關稅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滿足,五億擔的儲備糧,足夠維持一年的糧食安全。有足夠的緩衝時間。

另一個結果是,儲備系統不再從國外直接進口糧食,採購成本會大幅度上升,這部分成本就是農民的手藝。成本會由財政支出,最終轉嫁到全民頭上,可以說是全民來補貼農民。

當然減少進口後,會跟國外有貿易摩擦,但跟俄國和美國的貿易摩擦就沒少過,跟美國戰爭之後,美國人就在關稅問題上不斷做手腳,雖然不敢增加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可是向特定國家減免關稅還是可以的,比如他們大幅度降低了日本的生絲和茶葉關稅,導致中國出口美國這兩項產品劇減。俄國則是不斷提高工業品關稅,中國輸入俄國的絲綢下降,而且還跟中國搶奪蒙古和東北市場,通過各種特權,將晉商排擠出這兩個市場,也就將中國產品排擠出了這兩個市場。俄國的棉布、呢絨製品,已經壟斷了蒙古市場和黑龍江。

加上中國遲早要跟俄國開戰,減少對俄國糧食的依賴,這是必不可少的。

對陳芝廷而言,他卻可以以此爲名,打出富民的旗幟,政治上收益甚大,會讓他很快就站穩腳跟。

現在所缺的,就是讓陳芝廷復出了。

尚書令是赫德,要讓赫德讓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他根基很不穩,但畢竟是尚書令,在官場上依然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在現行制度下,動這一級別的官員,是很大的政治動作。

所以朱敬倫決定先跟赫德談談。

赫德十分識相,經過跟朱敬倫一番長談之後,他明白皇帝想讓他平穩辭職,他即便不同意,最後也不過是被罷免,自取其辱罷了。從陳芝廷來南京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的尚書令做到頭了。當時他就考慮清楚了,犯不着對抗,除了帶來一些政治風波之外,任何人都不會有好處。主動退讓,讓他能夠帶着榮譽走,就是回英國也是衣錦還鄉。

但赫德還是有些不捨的,他是一個貪戀權位,或者說貪戀權力的人。好在朱敬倫給他留了餘地,特別任命他爲中國政治總顧問,授予他可以對任何事務發表建議的權力,而且是直接傳達到皇帝耳中,過程中不需要經過任何人審覈。

職位上依然位比三省,繼續按照尚書令的職務給他發放俸祿。

於是很快就出現了戲劇性的局面,赫德突然向皇帝提出了辭呈,理由是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而皇帝則再三的挽留,倆人經過一番“深談”之後,難以拒絕皇帝禮賢下士的誠意,赫德勉強答應繼續爲中國政府服務,但只接受一個顧問身份,不打算繼續參與政治了。

於是皆大歡喜,接着陳芝廷被緊急復任,好似是因爲赫德突然離開,皇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一樣。

陳芝廷上臺後,第一時間發佈了自己的執政目的,就是要富民。

不提他的施政綱領,僅僅是他本人上臺,就足以得到一大批士大夫的支持。輿論上對他的支持力度超乎想像。讓赫德不由得感慨,他用盡了辦法,依然無法讓人接受他是一箇中國人。

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十四節 行動(2)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八十節 練兵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38節 救人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楔子上架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40節 真假巴夏禮
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三百六十五節 長江戰役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37節 不得不扯進來第六百八十七節 組建戰時內閣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十四節 行動(2)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八十節 練兵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38節 救人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二百零三節 整編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五百八十四節 大不列顛之橋楔子上架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六百四十二節 琉球國還是沖繩縣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百五十六節 英法援軍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八百零八節 步入世界的中心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杆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三百一十節 引入競爭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五百四十六節 爭議性的人選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三節 千總之家第40節 真假巴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