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九節

話音未落,董卓臉上的喜色突然不翼而飛,一雙眼睛驀然睜大,眼晴內盡是憤怒和震駭。

皇甫嵩一身重鎧,面如冷霜,緩緩出現在呂布的身後。

呂布背叛了,皇甫嵩也背叛了。悔恨就象鋒利的長刀凌遲着董卓的身心,象毒藥一般燒蝕着董卓的骨髓。當初自己沒有殺死他們,今天自己反倒被他們殺了。

董卓忽然笑了起來,淺淺的笑意裡飽含着極度的鄙夷,極度的痛苦,極度的苦澀和悲涼。

如果今天死於士人的屠刀,自己心服口服。輸了就輸了,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沒有什麼值得後悔和抱怨的,但今天死於皇甫嵩的刀下,死於呂布、李肅的刀下,自己覺得很悲哀。皇甫嵩、呂布都是武人,無論他們出於何種目的誅殺自己,武人都將在自己死後遭到士人的瘋狂報復和清洗。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難道他們不知道士人卑鄙無恥的嘴臉和血腥殘忍的手段?殺了自己,武人也就徹底失去了權柄和保護,他們將步自己的後塵死於非命,除了死亡外,他們什麼也得不到。

士人鄙視武人,視武人爲禍亂綱紀的洪水猛獸,自此後,武人將絕跡於朝堂,將被屏棄於敘柄之外。悲哀而可憐的武人。

董卓想到了段熲.段熲僅僅做了一個多月的太尉就死了。相比段熲,自己要好一點,在大漢各方勢力的圍攻下,苦苦支撐了兩年多,但最終還是因爲武人對自己的背叛,走上了死路。李弘呢?此刻遠在冀州的李弘還能支撐多久?我死了,大漢手握重權的武人只剩下李弘一個了。從此後,李弘將代替我,成爲大漢最大的叛逆,成爲大漢所有勢力圍攻的對象。過去因爲我的存在,李弘還能在各方勢力中左衝右突,奮力掙扎,但我死了呢?我死了,李弘還能掙扎多久?

董卓擡頭望着天空。

湛藍的天,潔白的雲,它們就象自己昔日的戎馬歲月,令人沉醉,讓人懷念。

這一刻,董卓忘記了所有的恩怨情仇,忘記了所有痛苦掙扎的艱難歲月,心中只有那片藍天,那片飄逸悠閒的白雲。

他久久地望着,一動不動。

戰鼓雷動,殺聲震天。

西涼兵奮戰多時,死傷慘重,但依舊負隅頑抗,誓死血戰。

此刻一部分西涼兵被黃琬、皇甫鴻、王欣帶人圍在了未央宮外,一部分人被皇甫嵩、呂布帶人趕進了宮內,敗亡已成定局。

呂布高舉金準的人頭,縱聲狂呼:“奉天子旨,誅殺董賊。”

“殺,殺光他們,一個不留……”

西涼兵殺紅了眼,高聲呼號着,迎着呂布就殺了上去,“殺,殺死呂布……”

未央宮內外,屍積如山,雙方將士踩着屍體,酣呼鏖戰,慘烈至極。

長箭、戰刀、盾牌、長矛,甚至還有斷肢殘臂,向呂布鋪天蓋地地砸了過來。呂布怒喝一聲,飛身滾到馬下,手中頭顱對準衝上來的敵人一頭砸下,長戟霎時洞穿了敵人的軀體。

李肅奮力撞開眼前的敵兵,一刀梟首。

秦誼、陳衛緊隨其後,三人再度殺到了馬車附近。幾個西涼士卒至死不退,以血肉之軀拼死抵擋。一個西涼兵身中數刀,傷痕累累,臨死前還抱着馬車不放,十幾支厲嘯的弩箭隨即把他牢牢釘在了馬車上。

陳衛騰空而起,手中長矛居高臨下,如閃電一般扎向董卓。董卓穩坐車內,一刀劈下,矛斷,矛柄去勢不減,惡狠狠地刺進了董卓的胸口。董卓雖然身穿重鎧,但禁不住這重重一擊,張嘴噴出一口鮮血。

一個西涼兵怒吼着,連人帶刀騰空撞向陳衛,陳衛躲閃不及,被撞得倒飛而去。

秦誼踩着敵人的屍體,從馬車側面衝了上去。董卓怒睜雙目,虎吼一聲,戰刀凌空劈去。兩刀相撞,火星四濺。秦誼刀斷,拳至。董卓戰刀來不及回削,只好舉拳去迎。兩拳再撞,骨裂之聲清晰可聞。董卓痛徹心肺,高聲慘呼。李肅長矛適時刺至,再擊董卓胸膛。董卓一把抓住矛柄,大吼一聲,用力推出。李肅猝不及防,倒退一步。董卓也坐立不穩,搖晃欲倒。秦誼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腳踢出。

董卓翻身滾到車外。

呂布殺到。呂布誅十七人,換七件兵器,連進二十步。看到董卓掉到車下,呂布心神激動,大發神威,戰刀一連砍倒兩個,一拳打死一個,一腳踢飛一個,身形如狂暴的猛虎,瞬間再進兩步,一腳踹到了董卓的肚子上,“去死吧。”

董卓掙扎欲起的身軀轟然倒地,一口鮮血狂噴而出。

兩個西涼兵高聲怒吼着,飛身來救,掄刀就剁。呂布全然不顧,用盡全身力氣一刀剁下。董卓狂吼一聲,雙手撐地,龐大的身軀猛然挪動。

呂布一刀砍中董卓的胸部,頓時火星四射,鎧甲寸裂,戰刀一斷兩截。董卓發出一聲淒厲慘叫,立刻昏死過去。

背後兩把刀同時殺到。就在這瞬間,秦誼橫空而至,一腳踹中左側的敵兵。那西涼兵慘嗥一聲,身軀打橫飛起,飛速撞上身側的士卒。兩把戰刀一把剁空,一把擦着呂布的肩頭劃空,帶起一抹殷紅的血珠。

一個羽林兵奮力衝上,一刀剁下董卓的頭顱。

西涼兵高聲悲號,刀槍齊下,頓時把那名羽林兵砍倒再地。

“董卓死了……”呂布一拳砸飛敵兵,順手奪下敵人的戰刀,聲嘶力竭地叫着喊着,“董卓死了……”

秦誼搶過敵人的斷矛,飛身撲上。“拿下人頭,拿下人頭……”

李肅跳下馬車,長矛飛舞,接連挑起數具壓在董卓身上的屍體。

西涼兵瘋狂搏殺,呼號而上,馬車旁立刻堆滿了更多的屍體。

呂布、李肅、秦誼抵擋不住,連連倒退。

羽林軍士卒蜂擁而上,奮勇擊殺。

“董卓死了……”如雷般的吼聲,歡呼聲響徹了未央宮上空。

下午,太尉楊彪、司徒王允、司空淳于嘉、尚書令士孫瑞等大臣進宮覲見天子。

天子非常恐懼,一言不發,任由諸位大臣們操辦一切。大臣們若徵詢他的意見,他就點頭,不敢有半句說詞。

王允舉薦太尉楊彪參隸尚書事,主掌國事。今日大漢有五公,太師董卓被誅,太傅劉虞遠在幽州,朝中三公以太尉爲首,當然應該由楊彪主掌國事。

楊彪當即請辭。此次之所以能成功誅殺叛逆董卓,司徒王允當居首功。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數年來的精心籌劃。楊彪和淳于嘉等大臣一致舉薦王允主掌國事。

天子隨即下旨,以司徒王允參隸尚書事,主掌國事。

王允奏請天子,立即把董卓犯有十大重罪,已經伏誅的消息詔告天下,並下旨捉拿董卓的宗族門生故吏,所抓捕者,一律誅殺三族,抄沒家財。

關中三輔的扶風、馮翊兩郡早已被王允控制,京兆尹的大部分縣吏也是王允的人,所以王允奏請天子,儘快任命一個新的京兆尹,以安撫京兆各地。

王允同時還表奏了諸多急待處理的國事,比如立即急詔各地州郡上表呈述,廢除小錢重新使用五銖錢等等,天子一一準奏。

在王允等大臣準備告退的時候,天子猶豫了半天,還是忍不住膽戰心驚地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既然董卓已經死了,那就把他埋了,不要挫骨揚灰了。

王允非常激動,斷然拒絕,“董卓罪惡滔天,罄竹難書。挫骨揚灰,已經很便宜他了。”

天子面色蒼白,低頭顫抖。

董卓的屍體被剁成碎塊,焚燒成灰,撒於馳道。董氏宗族子弟被殺一淨,葬於亂墳崗。董卓的諸多親信故吏被全家抄斬,喪命者多達五千多人。

在皇甫嵩、呂布等人的極力勸阻下,王允退了一步,沒有把北軍數十名軍吏的家眷關進大牢,而是暫時監禁了起來。

第二天朝議,王允奏請天子下旨,要求牛輔、李傕、郭汜、王方、賈詡等北軍將領立即回京述職,如若遲遲不歸,則以謀反論處,誅殺九族。

朝中大臣們很吃驚,紛紛勸阻王允。

這道聖旨送過去,牛輔等人自知必死,肯定要叛亂,要帶着大軍殺進關中。此刻關中只有呂布的兩千兵,皇甫鴻的兩千兵,李肅的一千羽林軍,即使加上皇甫嵩請來相助的三千羌騎,扶風和馮翊兩郡的六千郡國兵,整個關中也不過只有一萬四千人,根本不是叛逆的對手。

“大人,我們堅決同意誅殺董卓舊將,但此事必須從長計議,不能操之過急。”司空淳于嘉勸道,“大人急於重振社稷,安定天下的心情,我們非常理解。但前提是,我們要先穩定關中,要把牛輔等人的軍隊控制到手,然後才能殺他們。關中無論如何不能再起戰火了。”

皇甫嵩非常生氣,臉色鐵青,一言不發。

呂布擔心牛輔率軍殺進關中,長安難保,也出言相勸。

長安兵變,雙方大約有四萬三千軍隊參予其中,損失非常驚人。

董卓一方有他的三千鐵騎和一千虎賁,有左將軍董旻的三千人,虎賁中郎將董越的五千人,護羌校尉董安的三千人,中軍校尉董璜的兩千人,武猛校尉董徽的三千人,京兆尹董邦的三千郡國兵。這兩萬三千人中,護羌校尉部的三千人馬後來跟了呂布。鎬城北軍大營一戰最後也只有三千俘虜,其餘一萬七千人全部戰死。

朝廷這一方有皇甫嵩臨時拼湊的一千私兵,向羌胡諸部借的三千鐵騎,司隸校尉黃琬的一千人,城門校尉王欣的八百人,左中郎將劉範和騎都尉李肅的三千羽林、虎賁軍,中郎將呂布的九千人(包括護羌校尉部的三千人馬),中郎將皇甫鴻的五千人。雖然扶風郡王宏和馮翊郡宋翼各有三千郡國兵,但他們爲了確保兵變成功後三輔能夠迅速穩定下來,都沒有參戰。因此只有二萬三千人先後在各個戰場上誓死奮戰,最後損失了大約一萬四千人,折損一半多。

此役雙方損兵折將三萬一千人,關中元氣大傷,長安不堪一擊。

此時除了赦免北軍諸將外,別無它途,請大人三思啊。

王允不爲所動,固執己見。

“我就是要逼反牛輔。”

皇甫嵩實在忍不住了,他指着王允說道,“司徒大人所倚仗的無非是鮑鴻和段煨的軍隊。但他們擋得住牛輔嗎?”

衆臣猛然醒悟。這聖旨中沒有提到段煨和鮑鴻的名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看樣子,這兩人就象呂布一樣,也早被王允秘密說服了。

司徒大人竟然還有伏兵。王允步步施計,算無遺策,如果董卓不死,那當真是老天無眼了。

王允從容笑道:“段煨大人原是北軍將領,雖然他和董卓年輕時都曾在段熲帳下效力,但他不是董卓的親信,也不是董卓的舊部,他只聽命於天子和朝廷。至於鮑鴻大人,諸位應該更清楚了。當年我任豫州刺史的時候,他是我的手下,我們曾一起率軍攻殺黃巾軍,也算是生死之交了。”

王允看看諸位大臣,繼續說道:“天子密詔我早在新年時,就已經交給了鮑鴻。我一再囑咐他,要儘可能保存實力,不要急於攻打河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影響了誅殺董卓的大計。”

“昨天董卓死後,我即以八百里快騎密告段煨和鮑鴻兩位大人,命令他們立即率軍趕到華陰,趁着王方毫無防備的時候擊殺王方。只要擊敗了王方,攻佔了潼關,牛輔就被困在了關西。”

“上個月牛輔在關西大敗,糧草輜重全部被北疆軍奪去了。董卓爲了應急,臨時從長安調撥了一部分,但這批糧草輜重數量有限,最多隻夠供應大軍半個月。所以,我們只要牢牢守住了潼關,牛輔的大軍將很快崩潰。”

王允衝着皇甫嵩拱手說道:“皇甫大人,你說我這個辦法能不能保住關中?保住長安?”

皇甫嵩搖搖頭,“大人,你不要忘記了,打仗要靠士卒去拼命,要靠下級軍吏去衝鋒陷陣。你知道段煨和鮑鴻的軍中現在有多少董卓舊部?有多少追隨董卓征戰疆場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屯長、軍候、軍司馬?大人一心要殺他們,他們怎麼可能會賣命?”

“牛輔、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王芳、賈詡這些西涼悍將,都是久經沙場,九死一生的人,你要殺他們,他們絕不會束手待斃。糧草不足,他們可以吃人。僅僅靠一個潼關,是擋不住他們的。”

“好,皇甫大人提醒得好。”王允笑道,“如果龍驤將軍徐榮趁着牛輔攻打潼關的時候,率軍出擊,你說我們能不能擊敗牛輔?”

皇甫嵩驀然想到什麼,臉色突變,“大人,此旨切切不可下。”

“聖旨已經連夜送往河東了。”王允略爲詫異地看了一眼皇甫嵩,“皇甫大人,有何不妥嗎?董卓伏誅,天子主政,晉陽朝廷當然要取消了。天子已經詔令長公主和諸位老臣即刻返回長安。”

皇甫嵩長嘆無語,再不說話。

朝議結束,衆臣散去。

呂布匆匆追上皇甫嵩。

“皇甫大人……”呂布飛身下馬,躬身施禮,“下官有一事相詢。”

皇甫嵩駐馬停下,看了他一眼,然後緩緩下馬,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想問什麼,我知道。你是不是很難理解?”

呂布點點頭,四下看看,然後小聲問道:“司徒大人爲什麼要急於對付北疆?”

皇甫嵩嘆了一口氣,“奉先,你是北疆人,司徒大人也是北疆人,但你們有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你知道嗎?”

呂布想了一下,搖搖頭。

“你是武人,司徒大人是士人。”皇甫嵩低聲說道,“你現在明白了嗎?”

呂布低頭想了一下,疑惑地搖搖頭,“皇甫大人,驃騎大將軍忠心耿耿,爲大漢開疆拓土戍守邊疆,功勳蓋世……”

皇甫嵩揮手打斷了他的話,“天子西遷長安已經兩年多了,這麼長時間裡,他爲什麼不攻打關中討董勤王,卻反而去打洛陽,打冀州,爲什麼?”

呂布啞口無言,若有所悟。

“司徒大人的本意是好的,但時機和方法卻錯了。”皇甫嵩無奈地說道,“他如果能象殺董卓這樣有耐心,大漢何愁不興?”

“如今關中未穩,司徒大人立即撤消晉陽朝廷,以天子旨督令徐榮攻打牛輔,其目的顯然是打算削弱李弘的權柄,消耗北疆軍的實力。但他這麼做,等於變相宣佈朝廷在誅殺董卓之後,要對付李弘。司徒大人這是在自尋死路啊。”

四月上,關西弘農郡,陝城。

朝廷聖旨送達陝城大營。

徐榮打開聖旨,面色驟然劇變。

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三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六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
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下)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三節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三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三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六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四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