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篇 靈寶峽景區

靈寶峽景區

呂向斌懷着戀戀不捨的心情走到了停車場,他啓動私家車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望着窗外他首先看到的是緣念亭,相傳這裡曾是牛郎和織女幽會的地方,後人爲了紀念他們的愛情便在此地修建了一座亭子,亭子的名稱取自古詩“邂逅兩相逢,緣念共無語。”接着他又看到了纖雲線,纖雲線又名一線牽,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爲了延長兩人約會的時間而偷偷在此約會。靈寶峽北窄南闊,小水河從峽谷潺潺流過,擡頭仰望峽谷兩側峽壁陡立,猶如斧砍刀削,直衝雲霄,天空在這裡僅呈一線。纖雲線的前面是青黛流蘇,當地人稱它爲影子瀑布,銀白色的瀑布從半空傾瀉而下,像一面銀光閃閃的水晶簾子,像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像一匹純白如雪的絹布,在青黛流蘇的前面是聞名遐邇的麥垛山,麥垛山因其形似農村麥場裡的麥垛而得名,寓意美好的生活如豐收的麥垛越壘越高,他一邊觀望着雄奇壯麗的美景一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靈寶峽的美不是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而是一個畫中有詩的故事,在這個小小的故事裡有絲綢之路的艱險,有古戰場的殘酷,還有遊客心中的執念,他低頭看了看座位旁的門票想起了來靈寶峽景區遊玩時的情景。

呂向斌停好私家車來到了靈寶峽景區的牌樓前,他看到牌樓的正上方鐫刻着“靈寶峽”三個大字,走過牌樓他漫步在一大片一大片商鋪之中,這些商鋪有賣攪團和油糕的,有賣涼皮和臊子面的,有賣餄餎面和扯麪的,有賣鍋盔和削筋面的,有賣麻花和肉夾饃的,有賣羊肉泡饃和葫蘆頭的,還有賣油酥餅和水晶餅的,而在商鋪前面的地攤上有賣核桃和花椒的,有賣板栗和蘋果的,還有賣紅薯和柿子的,他在售票中心購買了一張門票進入了景區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月牙湖,月牙湖的湖水裡有魚也有蝦,湖面上有四五隻遊船,他揉了揉眼睛看見湖面的迷霧中出現了二位仙女,她們捧着花籃撈起了一條又一條游魚,游魚在花籃裡跳上跳下如同巨浪裡的泥鰍,二位仙女捧着裝滿魚的花籃飛到了遊船的頂端,她們站在那裡開始翩翩起舞,華美的衣裳依附着纖細的腰肢在習習的清風裡扭動成了蝴蝶和蜻蜓的模樣,他撓了撓頭繼續觀看,不一會兒飛來了三四個天兵天將,他們手持刀劍將兩位仙女押回了天庭。他擡頭望着漸行漸遠的仙女有些失落,牛郎和織女的悲劇似乎又在他的腦海裡重演了一遍,離開月牙湖沿着河牀前行,他看見的第一個景點是白音寺,白音寺現存主殿一座,側殿兩座,石碑一塊,裡面供奉的是白音菩薩,佛教中觀音菩薩有三十三種化身,白音菩薩是其中化身之一,靈寶峽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商旅要道,因過往商客路過偶爾就會遇到匪患,洪水,豺狼虎豹的襲擊,因此他們路過此地都會停下腳步,祭拜白音菩薩,保佑自己旅途一帆風順,相傳白音菩薩有時會轉世出現,救助遇險中的商客,給靈寶峽一帶帶來平安和吉祥。繼續向前走他來到了第二個景點——天窟佛影,站在月牙湖畔向巖壁望去,巖壁凹凸不平,遠看形似石窟,近看像一個個佛龕,相傳靈寶天尊曾在此地修成正果,佛、儒、道三家聞知此事,都來此修煉,久而久之,這裡來了許多的修道之人,靈寶天尊爲其一一開闢石洞,供其修煉,由於靈寶峽靈氣十足,因此前來修煉之人都能修道成功,巖壁上大大小小的石洞,就是修煉者遺留下的痕跡。再往裡面走他看到了一個新的景點,這個景點叫奇洞探幽,此洞穴爲上世紀90年代寶雞市水利局探測水質而鑿,洞內冬暖夏涼,驚險刺激,他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在洞穴裡探索了一番繼續在河牀裡行走,突然他看見了崖壁上的一排排小洞,這些小洞或大或小,十分奇特,取名叫福祿壽嗣洞,靈寶峽在古時是一處商旅要道,過往商旅爲祈福和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家庭美滿,每當路過此處就向這些石洞中扔小石頭以此求得庇佑,久而久之,這種習俗便被流傳了下來,而這些小石洞則象徵着福祿壽嗣,不管是求財,求子,求平安,只要撿上一小石子扔進其中的任意一洞,便可隨其心願。在福祿壽嗣洞觀望了片刻之後他看見了千眼鵲窩,千眼鵲窩大的如房,小的如鬥,密密麻麻,宛如蜂窩。有關靈寶峽蜂洞成因,多數人說是水成,也有人說是風成,還有一種說法是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時,爲他們搭橋的喜鵲曾在此逗留而築窩。接下來他看到的景點是靈寶天璽,靈寶天璽位於河水中央,從側面看去像一塊玉璽,據傳,靈寶天尊曾經在此修道,並長期居住於此,得到昇天時,靈寶天尊特意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寶印遺留於此,護佑一方平安。此石有一神奇功能,每到河水的汛期,無論水量多大,此石都會逼迫河水分成兩流,防止水勢漫延,上面刻有“逼水寶珠”四個大字。靈寶天璽的河對面是大佛洞,大佛洞裡供奉着釋迦牟尼,傳說有一日,天上衆神討論靈寶峽之美,釋迦牟尼得知後,也想前來探究一番,他便去找靈寶天尊,希望靈寶天尊能給自己留一塊休憩之地,讓自己居住一兩天親自感受靈寶峽的美景,靈寶天尊礙於情面,只好答應,釋迦牟尼來居住之後,十分喜愛此地的美景,久久不願離去,靈寶天尊爲其開闢的石窟變爲佛窟。後來,當地村民據此傳說,集資在此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供佛教的信徒祈求平安富貴。沿着小路向山頂進發,他看到小路對面的崖面異常筆直和齊整,這面山崖被稱爲鑑史寶鏡,據傳唐太宗的大臣魏徵以直諫著稱,唐太宗賜了魏徵一面寶鏡,讓他時刻告誡和警示自己,這塊筆直又光滑的巖壁就是當初魏徵丟失的那面鏡子。古語云: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緊貼着鑑史寶鏡的是龜兔悟道,擡頭望去有一個略爲突出的巖塊,彷彿一隻擡着頭,望着遠處天空的兔子,兔子的後方還有一個巖塊,狀若烏龜,烏龜一動不動趴在那兒好像在聆聽着峽谷的流水,登上望景臺他看到的是牧羊石,據傳長孫皇后幼年時曾在此地放牧,忽有一日,突遇暴雨和山洪,因驚嚇過度而昏倒,恰逢路過此處的三位菩薩得以相救,後因藥王醫治而得以痊癒,等到她成爲皇后之後告之唐太宗,唐太宗命大將尉遲敬德前去察證,得以發現此石,後命人在此處修建了三位菩薩廟和藥王洞。順着河水一直往裡走,他看到了崖壁上刻有“靈寶峽”三個大字,這三個大字是民國27年,由當時的隴縣縣長張豐胄在靈寶峽崖壁上題寫的,走過獨木橋,在靈寶峽的崖壁上有多處書法作品,其中有當地人許硯清先生提的一首詩爲“千仞絕壁,雲塵舞處落;萬眼燕窩,鳥瞰滿峽濤。”另一位是黃仁毅先生提的作品爲“靜坐崇山,觀峽景,慨塵古事育新人。”在刻有“靈寶峽”三個字上面的崖壁是十三功臣像,由於長期遭受風雨的侵蝕,形成了凹凸不平、層次不齊的石洞,遠遠望去,猶如一張張神態各異的面孔,有的好像在沉思,有的好像在微笑,還有的好像雙目注視着遠方。相傳唐太宗陪同長孫皇后回孫家村探親,路過靈寶峽在此處歇息,隨行的十三位大臣在旁邊守護着,忽然天空中劃過幾道閃電,將大臣們的臉印在了行宮的上方,預示着他們世代守護着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他沿着一條小路前行便來到了拜師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用詐城之計,並攻奪曹魏的天水關,在此地成功收復了姜維,並讓他拜入了自己的門下,而此地也被後人稱之爲拜師臺。順着小路繼續朝前走他看到的是藥王洞,相傳唐永徽元年,長孫皇后不幸患病,在長安城求醫無方,後又聽聞香泉有一神醫治病有方,礙於身份,長孫皇后便獨自一人來到此地,被神醫醫治成功,後來一打聽,原來是藥王孫思邈,長孫皇后決定對其封官加爵,不料卻被孫思邈拒絕,爲了報答孫思邈的治病之恩,她便命人修建藥王洞,讓他受世人供奉。站在藥王洞前,他看到了峽谷對面的銀龍瀑,瀑布從懸崖上像條飛漣似的瀉下,飛瀑撞擊岩石激起了千萬朵水花,他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欣賞完這條銀色的瀑布看到了一條狹長的小路,在小路的路口有一道仿宋設立的古城門,他聽一位遊客說這個地方是宋人抗金遺址,宋金對峙時這裡和方丈原曾是南宋在黃河流域剩下的最後兩個軍事據點,抗金英雄吳玠、吳璘多次親臨這裡,並派楊政誓死鎮守,曾與金兵發生過十餘次爭奪,空前慘烈,由於其極爲險要,又加上宋兵死守和用兵得當,牽制住了金兵的主力,減緩了大散關的壓力,使金兵再也無力南下,進而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沿着小路向下行走,他看到了山崖下的龍王廟,望着這座古樸的廟宇他陷入了夢境之中,在夢裡他遇見了龍王,龍王說:“靈寶峽屬於西部山區,這裡氣候乾燥,常年缺雨,我之所以庇佑着這裡就是要爲農作物降下甘霖。”他說:“靈寶峽這片土地的百姓都很貧困,你還能爲這裡做點什麼嗎?”龍王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百姓的力量是無限的,他們的事情應該多依靠他們自己,他們的幸福應該由他們自己來創造,我只能作爲配角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他說:“我經常看到許多信男善女跪在你的面前許願,他們的願望你會一一實現嗎?”龍王說:“我給他們的只是一種精神的寄託,這是超越自我的信仰之光,他們的路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走,而我會爲他們祈福。”他輕輕地點點頭明白了龍王的意思,等他揮揮手告別龍王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已經走到了月牙湖畔,成羣結隊的遊客依然前呼後擁來到靈寶峽遊玩,他們在這裡收穫的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奇絕,還有人文景觀托起的心靈震撼,他爬了一天山趟了一天河身子有些疲累,靠着柳樹他坐在了路邊的長椅上,望着牌樓上“靈寶峽”三個大字他想起了靈官峽,靈官峽自古以來爲秦隴咽喉之地,316國道,寶成鐵路穿峽而過,並且是嘉陵江上的第一道峽谷,著名作家杜鵬程的一篇《夜走靈官峽》讓此地婦孺皆知,名聲大噪,靈官峽以峰秀水美,峽天一線,溪清灘碧而著稱,同時兼有雄險之長,奇峰異石,清泉澗溪,神奇妙幻。與靈官峽相比,靈寶峽有它獨特的魅力,兩個峽谷相差一字卻各有各的不同,靈寶峽滋潤了西部山區的每一片土地養育了西部山區的每一個子民,這道峽谷留下的傳說不光是在過去還會延伸到未來,人們在回憶中,在想象中,在夢境中得到了幸福的答案,這份幸福會乘上時代的巨輪航行到一個又一個光明的彼岸……

(完) 完稿於:2022.3

第二十二篇 北首嶺遺址第三篇  炎帝陵第三十五篇   王家崖水庫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十一篇 中華禮樂城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三十一篇 六川河生態風景區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五十篇 蒙牛乳業工業旅遊區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十四篇 炎帝園第四十六篇 大水川景區第二十篇 經二路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四十一篇 蜂泉山第九篇   青銅器博物院第四十五篇 關山草原第二十九篇 三月三交流會第十五篇 植物園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三篇  炎帝陵第七篇 陳倉老街第四十篇 古大散關第二十四篇 轉藏寺第四篇 西府老街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三十二篇 寶雞大劇院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五十篇 蒙牛乳業工業旅遊區第二十三篇 西陽洞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三十八篇 吳山森林公園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二十六篇   寶雞展覽館第四十六篇 大水川景區第五十四篇 先秦陵園博物館第十一篇 中華禮樂城第十六篇 金臺森林公園第三十三篇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第三十一篇 六川河生態風景區第四十六篇 大水川景區第九篇   青銅器博物院第十五篇 植物園第五十三篇 紅河谷森林公園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五十五篇 周公廟第三十八篇 吳山森林公園第十九篇 渭河上的橋第三十篇 玉池公社第三十篇 玉池公社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四十篇 古大散關第三十七篇 姜子牙釣魚臺第三十五篇   王家崖水庫第四十八篇 靈寶峽景區第二篇 中華石鼓園第十八篇 寶雞站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三十六篇 西虢水上樂園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四十一篇 蜂泉山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十九篇 渭河上的橋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五十五篇 周公廟第四十篇 古大散關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三十三篇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第十四篇 炎帝園第二十六篇   寶雞展覽館第五十八篇 東湖第四十一篇 蜂泉山第四十五篇 關山草原第十九篇 渭河上的橋第三十四篇 臥龍寺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十八篇 寶雞站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十二篇 行政中心第三十五篇   王家崖水庫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四十五篇 關山草原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五十二篇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三十三篇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第十七篇 炎帝影視基地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二十八篇   二十九廟會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
第二十二篇 北首嶺遺址第三篇  炎帝陵第三十五篇   王家崖水庫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十一篇 中華禮樂城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三十一篇 六川河生態風景區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五十篇 蒙牛乳業工業旅遊區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十四篇 炎帝園第四十六篇 大水川景區第二十篇 經二路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四十一篇 蜂泉山第九篇   青銅器博物院第四十五篇 關山草原第二十九篇 三月三交流會第十五篇 植物園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三篇  炎帝陵第七篇 陳倉老街第四十篇 古大散關第二十四篇 轉藏寺第四篇 西府老街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三十二篇 寶雞大劇院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五十篇 蒙牛乳業工業旅遊區第二十三篇 西陽洞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三十八篇 吳山森林公園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二十六篇   寶雞展覽館第四十六篇 大水川景區第五十四篇 先秦陵園博物館第十一篇 中華禮樂城第十六篇 金臺森林公園第三十三篇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第三十一篇 六川河生態風景區第四十六篇 大水川景區第九篇   青銅器博物院第十五篇 植物園第五十三篇 紅河谷森林公園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五十五篇 周公廟第三十八篇 吳山森林公園第十九篇 渭河上的橋第三十篇 玉池公社第三十篇 玉池公社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四十篇 古大散關第三十七篇 姜子牙釣魚臺第三十五篇   王家崖水庫第四十八篇 靈寶峽景區第二篇 中華石鼓園第十八篇 寶雞站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三十六篇 西虢水上樂園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四十一篇 蜂泉山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十九篇 渭河上的橋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五十五篇 周公廟第四十篇 古大散關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三十三篇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第十四篇 炎帝園第二十六篇   寶雞展覽館第五十八篇 東湖第四十一篇 蜂泉山第四十五篇 關山草原第十九篇 渭河上的橋第三十四篇 臥龍寺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十八篇 寶雞站第五十一篇 太白山湯峪溫泉第十二篇 行政中心第三十五篇   王家崖水庫第四十二篇 天台山第四十五篇 關山草原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二十七篇   寶雞文化藝術中心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一篇 大美寶雞第五十二篇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三十三篇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第十七篇 炎帝影視基地第五篇 代家灣生態公園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第二十五篇 大唐秦王陵第二十八篇   二十九廟會第二十一篇 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