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天啓的決斷

天啓皇帝越來越勤政了,這讓許多真心爲國的大臣們歡欣無比,尤其是他的經筵聽講,更是讓大儒們感覺到天啓這個皇帝學生是孺子可教,於是不管是擔任的所有講師們的三黨任何人,都開始歡欣鼓舞。不管黨派如何爭鬥,能教導出一箇中興明主,都會被留名青史的,這是文臣們的最高追求。

這一次的集英殿的經筵結束,講師大儒們已經感覺到精疲力盡,因爲現在的天啓,不但聽,而且還問。有時候問的東西非常深奧,讓一些大儒帝師們感覺到窮於應付。所以,這次經筵之後,大儒帝師們趕緊紛紛告辭,準備回家養養精神,以便應付下一個被提問的困難。

一個倦怠的皇上讓大家操心,但一個勤政的皇上讓大家鬧心啊。

結果正在大家起身告辭的時候,天啓卻沒動,直接吩咐,繼續進行平臺召對,讓外面等着的大臣都進來,進行國事諮詢。

大儒們只能站着,參加這次的召對。

有事情彙報的文武魚貫而入,行了常禮之後,兩面站定,裝備皇上垂詢。

天啓卻沒有詢問國事,只是皺着眉,支着下巴,滿臉疑惑的突然問了一個讓大家措手不及的故事:“諸位愛卿師傅,重耳殺懷公而自立,當時得到了秦國的支持,結果成就五霸,不知道重耳是對還是錯,秦穆公是對是錯。”

重耳初爲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後來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

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賢能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後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爲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這事情大家都知道,但這個時候天啓詢問這個問題,大家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解釋了。因爲所有的人都是人精,大家立刻就明白,天啓是用這個故事,來說朝鮮,來解決一直爭論不休的對待朝鮮的問題。

李倧政變,被正統的文人官員定性爲篡位謀逆,雖然已經成爲事實,但大家還是爲了維護正統,堅決不答應天啓對李倧出冊封。

這個時期,在朝堂已經爭吵了三個月了,東林是堅定的反對派,因爲,東林之所以佔據朝堂最大的話語權,就是因爲他們他們佔據着道德和大義的制高點,他們在維護正統,也就是一個王朝的根基。

實用主義者孤臣黨,則是秉承了毛文龍的意思,用實用的精神,堅決的支持承認李倧爲朝鮮國王,以穩定朝鮮局勢,以聯合朝鮮抗金。

其實孤臣黨說的也絕對的對,這是從現實出發的。

李倧推翻的那個光海君,的確不是東西。在光海君繼位後,對王位威脅者不斷展開肅清,殺人無數,也算是倒行逆施。

這其實和大明也沒有什麼關係,人家一家人殺來殺去的,大家也管不着。

但是,光海君對大明和後金的策略,其實是對大明真的沒有半點益處。

光海君對明和後金是拒絕援助明朝,秘密書信後金,在大明極力封死後金的情況下,這個傢伙直接開通了朝鮮的貿易渠道,等於變相的支持後金建奴。

而李倧一直是大明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是最反對建奴的,如此,其實李倧上位,還是對大明有利的。

但這個年代要命就要命在,一個正統的坎就繞不過去。

天啓挽留了諸位大儒師傅,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家當然知道,這又是一個朝局的決策,天啓在虛心的請教下,其實已經通過這個提問故事,在向大家表明,他已經有了決斷。

皇上有了決斷是好事,但決斷要是不附和最大利益集團,那就是一個壞事難。乾綱獨斷,在永樂之後,內閣和文官集團強勢崛起之後,就再也不存在了,而在土木堡之變,勳貴集團集體覆滅之後,狀況更甚了。也就是說,在內閣開始強勢崛起之後,其實就是文臣在利用內閣和和皇帝爭奪權利,結果就是,文臣話語權越來越強,皇帝的話語權越來越弱,最後到了這幾十年,再出了于謙張居正幾個傑出的強臣之後,皇帝幾乎就沒了話語權。你還乾綱獨斷?你連放個屁,都得內閣准許。

也正是如此,在太平年間,纔出了幾代其實是可有可無的了大明的皇帝,只要強臣把控,內閣運轉正常,大明依舊興旺發達。從這一點上看,皇權過於強勢,對這個老大帝國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內閣掌權,就當然會出現派系,互不服輸,於是,政務上也就難免的出現了扯皮和黨爭現象,爲反對而反對,慢慢的成爲了各黨派的絕對座右銘,就好像後是的臺灣一樣,最終在這種偏執的理念裡,消耗了一國國力,乃至國運。

而在亂世之中,需要團結一致,做事需要雷厲風行,這樣,就需要一個乾綱獨斷的人來,於是,在亂世,上需要一個強勢的皇帝的,這就好比後世,一個國家每有戰事,立刻形成戰時總統的原因,而所謂的內閣兩院,就不再是決策者,而是戰時幕僚。天啓,正處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需要一個強勢的皇帝,一個善於拾遺補缺的幕僚內閣。

就在羣臣患得患失之中,天啓從袖子裡拿出了一個手札,對着大家搖擺了一下,語氣平和,充滿了請教,但意思裡已經是意志堅決的說:“昨天,毛帥給朕寫了一封信,不是奏摺,是信,這是我們君臣之間的交流。”

一個臣子的奏摺,被皇上說成一封兩個朋友之間的信件往來,這已經超越了臣子和君王的界限,也因此大家這次算是徹底的明白了,天啓對毛文龍的倚重,毛文龍對皇帝影響了。

天啓不等諸位大儒和師傅大臣回答,就拿着毛文龍的信,揹着手,走下臺階御案,慢慢的道:“毛帥給朕講了一個故事,其實也沒有什麼深意,就是重耳的故事,這讓朕一夜沒有安枕。”

在座大儒就更加欣慰了,一個貪戀木匠的皇帝,開始爲國事而徹夜不眠了,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變化,這絕對可以大書特書的事情。

“諸位師傅也知道,重耳復國,其實也是殺了正統的侄子懷公,才成就了春秋霸業,這和李倧是如此相似。”

看到大家沒有迴應,也實在是沒法迴應,在正統的儒學裡,重耳是叛逆,但他取得的輝煌也被儒學推崇,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誰也說不清的事情。

“而當時面對重耳的復國,秦穆公卻是出力不小,沒有秦穆公的支持,重耳根本就不能復國。”

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而也就是因爲如此,堅持正統的儒生對重耳,對秦穆公都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因爲,不管是秦穆公還是重耳,雖然在道義上有所欠缺,但兩個人都是春秋時期,成就最大的兩個人,是非功過,實在是說不清。

“那麼,現在的李倧,雖然也是推翻伯父,在道義上是說不過去的,但在現實裡,對我們內憂外患的大明,卻是有着實際的意義的,因爲他一直堅持親明惡金。”

一個東林派的大儒就越聽越不是滋味,於是站出來想要反駁。

但天啓卻一擺手道:“師傅想說什麼朕是知道的,但朕更知道,大明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建奴已經成了我們的心腹之患,解決建奴後金,是我們大明的當務之急。而朝鮮對建奴的態度,關乎到整個戰略,朝鮮對毛帥的東江鎮的重要,更是關乎整個大明對後金建奴的態勢。遼西關寧,讓朕真的很失望。”然後痛苦的搖頭:“建奴再入京畿的故事絕對不能再重演啦.”

此言一出,全場默然,這是天啓第一次表示了對孫師傅的抱怨,但也的確是事實。

“爲了復遼,朕應該做一回秦穆公。”

這個話一出,大家肅然。

“所以,朕今天決定,對於朝鮮的事情,大家不要再爭吵了,一切都是爲了大明,爲了復遼,朕今日就乾綱獨斷,決定承認李倧的地位,決定讓毛帥出兵朝鮮,幫助李倧平叛。”

幾個大儒還想站出來說什麼,天啓淡然,但神情堅決的道:“是非功過,後人評說,朕擔着,與諸位愛卿師傅無關。”

所有的人都閉上了嘴。葉向高和韓爌高興的看到,皇帝變了,不是變的獨斷專行,而是變得有擔當,有主見了,這纔是中興之主的氣度。

毛文龍的目的達到了,這也不知道對大明是好是壞,也不知道這個傢伙,藉着這個藉口,又興起什麼樣的幺蛾子。

不過不管他興起什麼樣的幺蛾子,只要對大明有利,就隨他去吧,反正最終這種事,不是內閣,而是皇帝給他擦屁,股。

第173章 攻擊富有集第622章 順利推進的毛文龍第943章 幹嘛教別人聰明第1232章 引申朝局第109章 朝鮮拒入第693章 兄弟交心第354章 透陣第1284章 天津陷落第1047章 被逼一戰第636章 射鵰者的威力第1255章 分攤軍費的智慧第1224章 順帶裁撤多餘第906章 朝鮮王的算計第1158章 無奈的決定第1396章 雜種的朝鮮第241章 擴軍第139章 請派監軍第065章 遽然發動第585章 各路援軍第1292章 目標鳳城第586章 向北,進攻第1284章 奸細的作用第1336章 靜待第684章 百姓的認知第509章 楊嗣昌來了第1383章 戰報評估第162章 人才難得第1041章 準備迎敵第342章 籌糧第1206章 機關算盡空歡喜第443章 行賄信王第987章 世仇的爆發第1137章 積極備戰第282章 各種藉口第330章 目標旅順第1056章 教育八賢王第1699章 戰爭 沒有結束第1284章 天津陷落第1179章 再建新城第097章 一炮之威第1036章 賭上一把第407章 胡攪蠻纏第1699章 戰爭 沒有結束第647章 瞬間逆轉第055章 困獸阿敏第1147章 御駕親征第1282章 路遇故人第630章 徹底亂了的朝局第1176章 殺個和尚第642章 驅奴爲兵第936章 輕鬆佔領第747章 四處求援第1154章 分贓南北美第1187章 京城冷暖第811章 監軍太監第126章 新年伊始第1227章 改革 深入皇宮第581章 兩雄相撞第746章 民心第143章 朝堂爭論第023章 陣斬奴酋第1438章 各自的自信第1179章 談論一下哲學問題第921章 又被坑了第1108章 延平海戰第054章 激勵鼓動第681章 陰了好兄弟第212章 爲大明想出的妙計第164章 分析局勢第446章 發筆小財第673章 馬維忠的建議第1127章 移交平壤第902章 敲敲竹槓第024章 全無退路第575章 戰陣烈第1132章 條件第225章 大肆採購第163章 請求反擊第286章 海港開埠第1114章 金川解圍戰第859章 甘心赴死第258章 齷鹺的文官第364章 火器呈威第1327章 決死一戰第427章 照顧大局第1062章 國際貸款第851章 奴才 不再是同胞第295章 皮島 活了第1446章 又是一場亂局第591章 和孫承宗交鋒第804章 探討徵稅第441章 君臣初見第1195章 行雲流水般的戰鬥第1204章 皇太極進京了第694章 大會蒙古諸部第1307章 密謀第183章 向袁巡撫討債的手段第325章 海岸慘敗第682章 將士百戰歸第1384章 戰爭 政治
第173章 攻擊富有集第622章 順利推進的毛文龍第943章 幹嘛教別人聰明第1232章 引申朝局第109章 朝鮮拒入第693章 兄弟交心第354章 透陣第1284章 天津陷落第1047章 被逼一戰第636章 射鵰者的威力第1255章 分攤軍費的智慧第1224章 順帶裁撤多餘第906章 朝鮮王的算計第1158章 無奈的決定第1396章 雜種的朝鮮第241章 擴軍第139章 請派監軍第065章 遽然發動第585章 各路援軍第1292章 目標鳳城第586章 向北,進攻第1284章 奸細的作用第1336章 靜待第684章 百姓的認知第509章 楊嗣昌來了第1383章 戰報評估第162章 人才難得第1041章 準備迎敵第342章 籌糧第1206章 機關算盡空歡喜第443章 行賄信王第987章 世仇的爆發第1137章 積極備戰第282章 各種藉口第330章 目標旅順第1056章 教育八賢王第1699章 戰爭 沒有結束第1284章 天津陷落第1179章 再建新城第097章 一炮之威第1036章 賭上一把第407章 胡攪蠻纏第1699章 戰爭 沒有結束第647章 瞬間逆轉第055章 困獸阿敏第1147章 御駕親征第1282章 路遇故人第630章 徹底亂了的朝局第1176章 殺個和尚第642章 驅奴爲兵第936章 輕鬆佔領第747章 四處求援第1154章 分贓南北美第1187章 京城冷暖第811章 監軍太監第126章 新年伊始第1227章 改革 深入皇宮第581章 兩雄相撞第746章 民心第143章 朝堂爭論第023章 陣斬奴酋第1438章 各自的自信第1179章 談論一下哲學問題第921章 又被坑了第1108章 延平海戰第054章 激勵鼓動第681章 陰了好兄弟第212章 爲大明想出的妙計第164章 分析局勢第446章 發筆小財第673章 馬維忠的建議第1127章 移交平壤第902章 敲敲竹槓第024章 全無退路第575章 戰陣烈第1132章 條件第225章 大肆採購第163章 請求反擊第286章 海港開埠第1114章 金川解圍戰第859章 甘心赴死第258章 齷鹺的文官第364章 火器呈威第1327章 決死一戰第427章 照顧大局第1062章 國際貸款第851章 奴才 不再是同胞第295章 皮島 活了第1446章 又是一場亂局第591章 和孫承宗交鋒第804章 探討徵稅第441章 君臣初見第1195章 行雲流水般的戰鬥第1204章 皇太極進京了第694章 大會蒙古諸部第1307章 密謀第183章 向袁巡撫討債的手段第325章 海岸慘敗第682章 將士百戰歸第1384章 戰爭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