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算是於孝天給予崇禎最後的承諾,崇禎不過現在已經改回了信王,聽罷之後心中苦澀,但是也長長的鬆了一口氣,他很清楚當權者的心態,像他這樣的人的存在,無疑始終都是於孝天的一塊心病,換做是他的話,也肯定不會留下自己的性命。
所以這些天來,他一直在暗中擔心,於孝天會食言自肥,當他禪位之後,留他一年半載的之後,找個由頭將他舉家處死,最終害死他們全家老少,對外隨便說一下病逝或者其他的原因,到時候也沒有人能怎麼樣。
但是聽了於孝天今天低聲的保證之後,他不知道爲何,卻還是相信了於孝天的話,心中變得安定了下來。
自見過於孝天第一面之後,這幾年來,他也漸漸的瞭解了於孝天的爲人,於孝天絕對稱不上是心慈手軟之人,對於那些敢於跟他對着幹的人,他可謂是心狠手辣,這些年來死在他手中的敵人,沒有十萬起碼幾萬人應該是有的。
但是同時他也知道,於孝天是個守諾之人,一般情況下只要他答應的事情,就絕少食言自肥,這一點就連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現在於孝天屢次向他保證,只要他禪位之後,安分守己,便不會爲難與他,那麼崇禎就相信於孝天不是在故意騙他。
如果換成是幾年前於孝天入京之時,逼迫他禪位,把大明天下交給他於孝天來坐的話,那麼以崇禎的性格,當時絕對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就算是全家殉死,也絕不會答應於孝天的要求。
但是幾年下來之後,崇禎的性格已經逐漸的在這種圈禁一般的生活之中被漸漸的磨平,再也沒有了當年的那種銳氣,現如今他早已經對重振大明這件事不抱任何幻想了,天天陪伴着妻兒,使得他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他開始害怕失去這些他最後所擁有的親情,更多的開始爲他們的未來考慮。
既然大明已經名存實亡了,他繼續留在這裡當這種傀儡皇帝,也沒有什麼意思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徹底撒手,把大明終結,把天下徹底名正言順的交給於孝天來坐,他只求能保住幾個兒女的性命,除此之外再也不做他想。
既然現如今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了,繼續留戀這座宮城和這個皇位,還有什麼意義,現如今他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雖然他明知到了泉州之後,依舊只能被限制在王府之中,繼續做籠中之鳥,但是隻要能保住他的那些子女,總比現在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要強吧。
於孝天還私下裡和他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如果崇禎願意,那麼於孝天可以給他的這幾個兒子一個機會,讓他們改頭換面,隱匿身份,在未來局勢穩定之後,可以還他們一個自由,給他們一個重歸外面世界的機會,甚至於可以讓他們在世上建功立業一番。
但是前提是他們要遵守諾言,永不向外人透露他們的身份,否則的話一切都將成爲空談,就算是不殺他們,那麼他們也只能重歸籠中,永遠無法再獲自由。
這對於一個過氣的廢帝家的人來說,已經算是特別的法外開恩了,崇禎也知道於孝天能答應他這些條件,已經算是極爲難能可貴了,至於更多的東西,他已經不敢奢望了。
隨着禪讓大典的結束,崇禎退位正式把皇位讓位給了於孝天,於孝天改國號大中,改元承天,也徹底宣告了大明統治的結束,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整個中國也正式進入到了一個新紀元之中。
雖然還有不少人並不贊成於孝天登基稱帝,一天兩次行刺於孝天,試圖阻擋於孝天登基稱帝,但是還是沒有能擋住歷史巨輪朝着前方行進,在於孝天的駕馭之下,中國開始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於孝天一經上位,除了維持各地穩定,祭出了對那些反對者的屠刀,捕殺了一大批試圖想要將他置於死地的政敵,並且連續撲滅了各地數十起試圖公開武裝對抗他的武裝謀叛行動,用了半年的時間將局勢穩定了下來,僅剩下各地一些敵對勢力無奈之下轉入了地下活動,但是也已經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而且於孝天堅持對這些試圖反抗他的統治,意圖光復大明的勢力,下旨始終採取高壓政策,絕不枉縱,牽連到了前朝不少權貴勳戚,把這些地方勢力逐步的清除掉,漸漸的穩定下來了他對國家的統治權。
於孝天登基稱帝之後,先是立即取締了南京陪都的地位,將原來南京那一套官府機構,全部撤銷,原來的官員擇優錄用,改調其它地方任事,另外對於其中大部分混吃等死的一幫官員,則請他們各自回家,別佔着茅坑不拉屎,一下子就裁撤掉了不少官員,剩下了不少開銷。
而原來的南直隸,一分爲二,重新設立兩個省,一個安徽一個江蘇,在剛剛平定的關外遼東,設立兩個省,一個吉林省一個遼寧省,至於後世的黑龍江省,暫時因爲那邊天寒地凍,人口稀少,暫時歸在遼寧省之下管理。
另外他下旨,派出一支三萬人的部隊,由孟飛率領開入到蒙古草原之中,進駐到前些年毀於戰火的歸化城一帶,重新築城,將原來的歸化城擴建,成爲一座大型的城池,由大中軍駐守,並且派出官員,在這裡對整個蒙古諸部行使管理,以後蒙古諸部的區域,將會設立蒙古行省,省府就設在歸化城。
對於蒙古一帶的管轄問題,於孝天決定一步步的來,下一步他準備大批朝蒙古一帶移民,開荒種地,逐步的增加關外蒙古一帶的漢人數量,然後逐步建立起蒙古行省,並且逐步建起更多的城池,通過這些城池,以點帶面,逐步的全面控制住蒙古諸部,最終完成將其徹底控制。
至於蒙古諸部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這就不是他管的事情了,現在他手頭兵強馬壯,誰不聽話對不起,先斷你們的互市權,接着召集蒙古各部隨軍助戰,將其討滅,這會兒大中的軍力極爲旺盛,當然不容他們翻起多大的浪花。
另外對於皇宮之中,於孝天下旨禁止繼續閹割的制度,停止增招太監,原來的太監進行分流安置,將其逐步遷出京師回鄉安置養老,僅留下了極少量的太監在宮中留用,至於原來大明皇宮之中的宮女,也盡數遣散回鄉安置,將他原來在福建那邊府中一批丫鬟調入宮中。
這麼一來,整個皇宮僅剩下了不足百人的太監宮女,遠遠低於前朝宮中太監宮女的數量,使得皇宮裡面頓時變得清清冷冷了下來,這麼多宮殿根本就用不完,於孝天於是下旨將大部分空閒的宮殿全部都封存起來,包括各種以前宮中的物品也封存到了宮殿之中,沒有他的旨意,不得啓封。
他僅留下了少量的宮殿,供他和家人以及那些宮女太監居住,並且讓宮女們在宮中服務到二十歲之後,便可以離開宮中尋找一個婆家嫁出去,至於那些留下的太監,以後等他們老了之後,另行進行妥善安置,徹底終絕中國歷史上畸形的太監製度,而且現在留用的太監,也不再幹涉任何政務,違旨者嚴懲不貸。
接着就在奉天元年秋天的時候,於孝天又幹了一件讓天下讀書人瞠目的事情,就是他力主改革在中國已經推行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
在經過和官員們之間反覆的爭論以及博弈之後,於孝天推出了新的科舉制度,雖然繼續保留科舉制度,但是在原來科舉制度上,大副削減了八股文在科舉考試之中所佔的比重,同時對於詩詞歌賦等方面的考覈也不再給予很高的重視。
但是在原來科舉考試之中,增設了一些全新的科目,其中對於策問之中經義方面的學問也進行了大副削減,不再以經義作爲策問的主題,而是大副提高了策問之中關於政事方面的學問,以此爲策問的主題。
ωωω✿Tтkǎ n✿Сo
而策問主要涵蓋了經濟、民生、吏治、行政、管理、農業、水利等方面的問題,另外增加了工商業方面的一些問題,提出各種問題,讓應試的生員對這些實政方面的各種問題,提出他們的見解以及他們的對策,更多的考覈學子們對於實務方面的能力,而不再過度關注他們對於墨義、貼經、經義、詩賦等方面的造詣,寫的一手好文章,以後就不見得能獲得好成績,但是如果在時論和實務方面,有交好的表現的話,以後將會在科舉之中獲得交好的成績。
這就倒逼着以後的讀書人,不得不放棄以前讀死書,死記爛背的那種做學問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們必須睜開眼,多關注各種實務方面的學問,關注更多有關民生、經濟、工商業等方面的學問,更重視爲官的實際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問之外,還增加了數算方面的考覈,想要當官可以,但是在數學方面,就必須也要有所造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碼的一些有關數算方面的學問,是必須要學的東西。
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妥協,暫時還要照顧一下以前那些讀書人,起碼不能完全站在讀書人的對立面,治國方面,現在於孝天還離不開這些舊式的讀書人,必須要給他們留下一條晉身的途徑才行,否則的話以後恐怕他很難找到足夠多的人來給他辦事,這也算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當權者,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所以最終於孝天才在這方面進行了妥協。
當然於孝天還在科舉制度之外,另外增設了一種全新的考試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設立了一種新的考試製度,稱之爲專業考試。
有些讀書人以前不是詩賦經義學的不好嗎?但是在某些方面卻業有所專,但是這種人卻基本上無緣能中舉,也就無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給當官的充當小吏,管一些事情罷了。
但是現在好了,給你們開一條新路,你們不是業有所專嗎?這也可以,只要業有所專學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那麼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參加專業考試。
這些專業考試不考詩經之類的東西,只考核各種專業方面的學問。
吏部之下設立的考覈項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對於精通管理的人員,可以選擇到參加吏部的考試,如果確實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錯的能力的話,而且還在各種有關實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可以判定在這方面學識突出,那麼好了,就可以錄用,以後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職,起點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個晉身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