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首輔之爭,案中案,桂怡離奇死因

周正方擅長醫術,又通曉印度醫書,他被夏壎留下來翻譯醫書,再請王偉派人,在孟加拉建立港口據點,直接和印度進行貿易。

王偉執掌交趾水師,已有半年。

水師成員來源駁雜,有廣東沿海漁民,有投降的倭寇,還有安南、暹羅、柬埔寨歸降的水軍。

共有兩萬人,戰艦千艘,運輸船萬餘。

駐地是金甌灣。

大明新佔的土地,暫時還在用老名字,新名字需要翰林院起,內閣審覈,最後由皇帝閱覽,才能定下來。

尤其是對海洋的命名,中樞已經吵起來了。

姚夔認爲,沿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叫法。

而耿九疇卻認爲,東西南北用完就沒有了,而且這些名字難以凸顯出大明的威嚴來,當啓用新名字。

朝中官員皆在爭論,如何起名,哪個名字更好。

從北京吵到南京。

朱祁鈺御批,海洋以大明朝代來命名,比如唐海、金海、元海等等;

近海則以華夏曆代先皇的年號來命名;

重要海灣以明代皇帝年號命名,非重要海灣以功臣的名字命名;

重要海峽則以華夏偉人的名字來命名,非重要的則以名臣名將的名字來命名。

卻遭到都察院的反對,認爲這是冒犯名諱,是大忌。

內閣吵到朝堂,朝堂吵到民間。

天下報紙,都在議論,該怎麼命名新領土。

不止海灣,很多城池的名字都要改,山川湖泊、島嶼,都要改。

這些新城,是無跡可尋的,從史書上找古名字,未必屬於華夏的,而翻譯過來的名字,又難以彰顯大明的所有權。

足足吵了兩年,最終皇帝下聖旨,組建一個起名所,誠邀天下博士,入起名所,由起名所給新佔土地命名,由內閣審批,再由皇帝御批,通過後,再通行天下。

起名所還開辦了個起名報,徵集天下飽學之士的意見。

反正有折騰一年多了,各地還沒有確定的名字。

王偉在金甌灣建立水師衙門。

又向柬埔寨租借了富國島和龍島,得以順利通行柬埔寨,抵達暹羅,又跟暹羅租借了閣骨島、閣昌島,並租借了曼谷,作爲陸地上的補給地點。

暹羅王獅子大開口,王偉捏着鼻子同意。

只是借一塊地,建立軍港停靠,在陸地上得到補給而已,沿途各國還能賺錢,也能跟着貿易,算是好事。

繞行暹羅,通過馬六甲海峽。

掌管馬六甲的就是馬六甲王國,其國是大明的藩屬國,對大明極爲恭敬。

永樂朝,馬六甲的國王親自攜家帶口來大明朝貢,

王偉上表給馬六甲國王,請求馬六甲贈與大明一塊地,允許大明船支停靠在此。

馬六甲國王將一個荒涼的小島,贈予大明。

這座島上居住着淡馬錫難民,也就叫淡馬錫島,以後會叫新加坡。

現在這個島,原住民也就兩千來人,但位置極爲重要,扼守東西貿易的咽喉要道。

王偉親自登岸,入朝感謝馬六甲國王的慷慨,並贈送馬六甲國王一支火繩槍,一船紙張,和一套書籍。

並承諾,這座島算大明買的,大明願意給十船瓷器、十船絲綢,以示恩寵。

回程的時候,王偉去三寶山上香。

鄭和七下西洋,五次停在馬六甲,將大明輝煌的文明傳到了馬六甲王國。

所以,馬六甲王朝將鄭和攀登過的一座山,命名爲三寶山。

馬六甲國王蘇丹曼蘇爾沙,他去年繼位,尚未得到大明冊封的他,投桃報李給送給大明一處島嶼。

大明也會十分大方的賞賜他們東西的。

現在叫淡馬錫,以後這座小島,就叫新加坡。

王偉和曼蘇爾沙解釋,大明非屠戮安南人,而是安南人不服王化,叛逃大明後,摸黑大明而已。

不管馬六甲王國信不信,反正王偉信了。

王偉留下人在淡馬錫築城,建立軍港。

而王偉前腳剛走,曼蘇爾沙就給大皇帝上書,請求大皇帝居中調停暹羅攻打馬六甲王國的戰爭,請暹羅罷兵。

王偉又和下緬勃固王朝達成協議,租借大光(仰光),作爲明船停靠的地點。

在孟加拉,大明還有一個宣慰司。

底馬撒宣慰司。

於永樂三年設置,陳嘉猷抵達的最後一個宣慰司,就是底馬撒宣慰司,陳嘉猷一番賞賜後,才進入印度。

王偉最後一個陸地據點,就在底馬撒,就是孟加拉。

這條航線,最快能縮短十五天左右。

王偉派人反覆試航。

稟報給中樞。

並和印度諸多小國進行貿易,納入朝貢體系,主要是建立航道。

而從交趾返回大明的航道,經過多番運輸貿易,也已經確定了幾條航道。

一條是從交趾至欽州、瓊州;一條是從金甌灣至泉州;一條是至上海;一條是至天津。

四條道路,連接內地和交趾。

而交趾又通往印度。

一條通往西方的航道,正在探索的路上。

北京卻焦頭爛額,皇帝從南京發來的十道聖旨,足見皇帝之怒。

養濟院,是皇帝得意之作。

僅景泰十年,皇帝就拿出27萬兩銀子,將孤兒運送入京,再養在京中,吃喝住用行,供其讀書等等開支。

奉祀宗廟的時候,皇帝將此作爲大功績,稟報先祖。

結果,養濟院暴雷!

各道運輸人員,竟和青樓等行業勾結,販賣長相漂亮的孩童,從中牟利。

看看皇帝聖旨的語氣,就知道皇帝之怒。

尤其在爆發漢宗案、妖書案、陳友案之後,爆發了養濟院瘦馬案,主要涉及皇帝的貼身太監王誠。

都察院的御史,已經寫奏疏彈劾王誠,請皇帝收太監於內宮,勿用太監掌兵權,並希望皇帝規範太監用途等等,讓天下恢復清平。

這種奏疏,天天都有。

皇帝向來留中不發,置之不理。

但這次王誠親眷爆出醜聞,在皇帝心頭上扎刀子,讓皇帝被迫收回權柄。

閣部重臣,雲集文華殿。

一個個愁眉苦臉的,本來掌內閣事的于謙,因爲陳友案,而遭到貶謫,如今只有代首輔之空名,並無實權。

于謙乾脆稱病,不再出現此等重要場合。

內閣權柄由姚夔、王復、耿九疇等人瓜分,內閣自建立之初,本有凌駕於六部之上的趨勢,于謙被彈劾而地位搖搖欲墜,內閣再次被六部壓制。

“此案是江蘇御史桂怡稟報的,這桂怡是慈溪人,唯恐天下不亂。”

姚夔貪圖首輔之位,本想在這段時間主持內閣,將閣部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結果,養濟院瘦馬案曝光,就很考驗姚夔整頓中樞,並處理此案的水平了。

“哼,這是鹽商對中樞的反抗。”

耿九疇冷哼:“區區鹽商,靠大明吸血而活,如今陛下要改鹽政,恰逢其會,這些蠹蟲,竟想炮製瘦馬案來抵抗中樞,真是可笑。”

他是局外人,看得非常清楚。

首輔位置是給地方督撫留的,本該入閣的朱英和林聰被留在地方,年富、韓雍等人也留在地方。

天下各地督撫都有了安排,唯獨遼寧督撫李賢沒有。

而李賢督撫任期已經到了。

三年時間,不長不短,但李賢卻給遼寧帶來了新的景象,未來只要按着李賢的路子繼續做,十年內,遼寧會成爲北方鉅富省份。

而接手李賢的,則是李賢的老搭檔商輅,自然可以延續遼寧大治的。

那麼,于謙離開內閣,和文官劃江而治,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就解釋的通了。

首輔的位置,可不是給姚夔的,而是給李賢留着的。

這是皇帝在給李賢鋪路啊。

甚至,下一任首輔也不是姚夔,極有可能在張鳳和王竑中間挑選,這是當年皇帝答應過的事情。

姚夔最多居於次輔位置。

而姚夔想當次輔,也得納投名狀,他抱怨鹽商,皇帝何嘗不是在拿鹽商考驗閣臣,看看誰想當次輔。

王復眸光一閃:“耿尚書所言甚是,那鹽商禍國殃民,戕害孩童,必當嚴查!”

“本閣以爲,當速擬聖旨,着大理寺、東廠聯手調查。”

好你個王復!

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爭權奪利的關鍵時刻,比狗鼻子都靈。

耿九疇看好王復。

王復太善於抓住機會了。

倒於之後,權柄大增的是他王復。

以前王覆在內閣裡,屬於和嶽正一撮人,都是沒什麼話語權的透明人,可隨着張鳳、王竑被外派,于謙離開內閣,姚夔飄了之後,王復竟得到最大的權柄。

一聲不吭,卻笑到最後的人,這種人纔是最可怕的。

案案沒有他的身影。

案案他都笑到最後,可以說此人無處不在。

姚夔也反應過來了:“我來擬定中旨,務必嚴懲。”

他終究落後一步,心中氣惱:“本閣看此案尚有蹊蹺,朝中何時口風忽然對準太監了呢?”

這是個敏感話題。

朝中清流皆反對太監掌兵,請求皇帝收回宮中爪牙。

而像姚夔等依附皇帝的官員,則被罵成帝黨,被口誅筆伐。

但無論文官武將,都不希望太監掌兵權。

反對最激烈的是勳貴。

一旦太監掌兵權,本就蛋糕不多的武將,就更吃不到飯了。

耿九疇瞳孔微縮,姚夔想拉攏勳貴?

他發覺王復不是小白兔之後,開始向于謙靠攏?想借于謙的勢,拿下首輔的位置?

因爲,驅趕太監之後,自然會有人爲于謙鳴不平的,畢竟陳友案發生後,有御史彈劾陳友功勞造假云云。

尤其陳能,恬不知恥的彈劾秦紘,引起都察院的反擊。

御史糾察天下,連皇帝都敢罵,憑什麼不能質疑陳友的功勞?

陳能這蠢貨,點燃了都察院的怒火。

順帶着的,因陳友案而被貶謫的于謙,就顯得十分可憐了,所以民間出現同情于謙的苗頭。

這是一步妙棋啊。

剛鬥倒于謙,就開始拉攏于謙,對抗自己戰壕裡的戰友王復了。

這纔是政治鬥爭,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只有利益。

可是!

耿九疇卻搖了搖頭,覺得姚夔過於明顯了。

蓋因,于謙有大功傍身,連皇帝都不敢他,民間盛傳他是當代郭子儀,當代岳飛。

這樣的人,和皇權天生矛盾,皇帝根本就不信于謙,一點都不信。

皇帝用陳友案,拿掉了于謙的首輔位置。

就是因爲他不信于謙,他不在京師,擔心於謙被天下人加持,來抗衡皇權。

所以,在南京不停跟于謙鬥法,拿掉于謙的權柄。

當然了,也點到爲止。

因爲,于謙有金身,不破于謙的金身,就傷害不了他的分毫,反而會讓自己名聲崩潰。

姚夔這蠢貨,明知道皇帝在防備于謙,卻開始拉攏于謙爲己用。

完全忽略了皇帝的存在。

別忘了,這朝堂做主的人是皇帝啊,他不滿意誰做首輔,你永遠都上不去。

你拉攏于謙,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只會便宜王復。

耿九疇看了眼王復,這人運氣是真好啊,次輔的位置,估計就是伱了。

王復更壞:“太監掌權,乃權宜之策,而朝中又有妖風而起,姚閣老要查,就查一查吧。”

你要拉攏勳貴,那我就助你一臂之力。

他和姚夔是一派的,兩個人私交甚好,倒於的時候,勠力同心,轉眼之間,他就踩了姚夔一腳。

姚夔陷入深思,該不該拉攏于謙?

于謙,是皇帝的大忌。

可現在王復明顯有爭權的意味,皇帝看好的首輔人選,明顯是李賢。

他若不爭,就沒有機會了。

他年過五十了,外放督撫也沒機會了,而現在藉着鬥倒于謙的餘威,他還能爭一爭。

若再不爭,就徹底沒機會了!

爭!

姚夔發狠。

俞山和俞綱,就瑟瑟發抖了,他們也是閣臣,但這種高端局,他們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

諸多重臣,目光閃爍,圍坐看戲。

而居家的于謙,兩耳不聞窗外事,在家研讀兵法,並編纂一本《兵法彙編》書籍。

“父親。”

於康恭候在書房外,得到允許後才進來:“父親,兒子聽說姚閣老爲您鳴不平呢。”

于謙瞟了於康一眼,這個養子,如今已是徹頭徹尾皇帝的人了。

不然,皇帝離京,卻讓他掌九門提督府的兵權,說明極得皇帝厚愛。

“鳴不平?他鬥倒了我,現在又爲我鳴不平,是貓哭耗子假慈悲吧?”

于謙停下筆墨:“爲父退下首輔之位,朝野之間爲父說情的人太多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爲父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姚夔這個時候爲我鳴不平,估計是想爭一爭首輔的位置。”

“朝中黨爭,如何涉及到了我家中?”於康鬆了口氣。

在皇帝離京之前,秘密詔見了於康,叮囑他,切勿照顧好他于謙的身體。

這番話,越琢磨越有不同的含義。

照顧也好,謀害也好。

於康終究是于謙的養子,只要父親不造反,他就不會動手。

反正到現在,他沒收到皇帝的密旨,顯然皇帝沒有剷除父親的意思,而姚夔鼓吹于謙,怕是父親又要復起了。

“這算什麼黨爭?無非是爭權奪利罷了。”

于謙放下筆,站起來揹負雙手,冷冷道:“姚夔利慾薰心,欲用勳貴來奪得首輔之位,卻忽略了陛下的心思。”

“陛下要用李賢做首輔,因爲李賢做過督撫,督撫一方時政績卓然,陛下希望日後的首輔,由督撫出身,只有在地方做出大功績的人,才能出任首輔。”

于謙看得通透:“所以,爲父敗得不冤。”

他看向養子。

於康垂下頭,不敢和父親眼眸對視。

皇帝要改制。

鼓勵朝中大臣去地方做出實績出來,這樣的大臣才能入主中樞,執掌朝局。他于謙縱然功高,但沒有出任過督撫的經歷。

所以不能擔任首輔了。

而姚夔非要爭,等於在和新政對着幹,顯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估計次輔都沒了。

以前于謙在居中,看事情不通透。

現在跳出了朝局,反而看透了。

“父親可有準備?”於康問。

“什麼都不做,做的越多錯的越多,若姚夔來拜訪,幫我擋着,就說我病了。”

于謙心中後悔,他耽擱了王偉的仕途,因爲他,王偉被貶謫交趾。

當時,若什麼都不做,他的首輔位置反而不會丟,起碼不會這般狼狽的丟掉。

這是他反思很久,得出的結論。

皇帝在試探他的忠心。

秦紘是皇帝的心腹,卻幫他舉報陳友,加速陳友案爆發,這是在試探他的底線。

結果,棋差一招,他被皇帝試探個乾淨。

而皇帝的底線,他是後來纔想明白的。

皇帝不會殺他,只會壓制他,但絕不會輕易放他出京,執掌兵權了。

看看剛榮封交國公立刻返回朝堂的方瑛。

方瑛回朝,是很着急的,擺明了是爲了挾制他。

就是因爲他炮製的陳友案,讓皇帝不放心,以爲他于謙脫離了皇帝的掌控,所以方瑛榮封交國公,回京養病。

罷黜了魏國公和定國公之後,朝中只剩下四個國公,邢國公、黔國公、成國公和交國公。

成國公式微,黔國公遠在西南邊陲,影響不到國政。

大明真國公只有兩個,于謙和方瑛。

從方瑛回京後,于謙就知道,他跳不出京師這個泥潭了。

看看自己,再看看姚夔。

倏地苦笑:“這權力,真的能利慾薰心啊。”

“父親何出此言?父親位居首輔,憂國憂民,襄助陛下改革朝局,推行新政,功莫大焉,如何能用利慾薰心來形容呢?”於康不解。

于謙卻不打算點破:“吾兒,有朝一日,莫學爲父,莫學姚夔。”

他掌權時,對權力過於渴望,恨不得把所有權力抓在手裡。

就像是一把沙子,抓得越緊,反而丟得越快。

“待爲父這本書編纂完畢,先送去宮中,請陛下第一個閱覽,指點錯漏。”

於康看着神情有些雀躍的父親,竟不明白,父親明明敗了,爲什麼還這麼開心呢?

從內閣退下來這幾天,父親一直悶悶不樂,所以於康更多時間在家裡照看他。

今日,聞聽姚夔之語,心情就好了?

“吾兒,記住爲父的話,莫學爲父,莫學姚夔。”于謙囑咐一句後,就開始編纂兵法了。

他要將自己前半生所學,全部編入這本兵法之中。

他忽然感悟出一個道理。

他不是敗給了皇帝,而是敗給了君臣綱常,敗給了天道而已。

中旨,從北京發出。

轉眼抵達江蘇。

陳舞陽從常州府北上,抵達揚州府三天時間,聖旨傳來。

隨之而來的,是大理寺寺卿周瑄。

周瑄和陳舞陽,先詢問桂怡,本以爲此案極快就能審理完畢。

結果,當週瑄派人去請桂怡的時候,府衙卻傳來消息,說桂怡有三天沒來當值了,說是病了。

“壞了!”

周瑄立刻去桂怡家中,桂怡此刻卻掛在房樑之上,屍體已經散發出腐臭味道了。

桂怡死了!

“都察院御史,剛參奏瘦馬之案,就莫名其妙死亡,難道我大明沒有王法了嗎?”

陳舞陽怒喝,他也暗惱自己,沒想過保護桂怡。

“膽大包天!”

周瑄目中厲芒閃爍:“朝廷命官都敢殺害,還有什麼是他們不敢做的?”

“本官親自來驗屍!”

周瑄隱隱猜測,因爲拖得太久,導致瘦馬案的背後人物正在清掃尾巴,然後隱藏起來。

可他們壞就壞在,殺死了桂怡。

桂怡是都察院的御史,御史遍佈天下各地,充作朝廷的眼線,糾察天下。

御史被殺,絕對會一查到底。

周瑄卻覺得,這個案子非比尋常。

而在安徽。

王誠收到皇帝的密旨,腦袋嗡嗡直響,他就知道那兩個外甥孫子要出事,結果給他捅出這麼大的簍子!

姐姐楊娘跪在地上,乞求他幫幫兩個孩子。

如今的楊娘,一身綾羅綢緞,手上珠光寶翠,家裡住着佔地極大的園子,出入上百僕從前呼後擁。

若非臉上仍有風吹日曬的痕跡,沒有人能認得出,如今這個榮貴老太太種了半輩子地。

而楊娘得勢後,對自己的過去十分在意,凡是有人敢提及她的過去,惹她不快,她就想方設法的報復人家。

甚至還將民戶貶爲軍籍,強制充入安徽軍中。

安徽軍上下走她門路的人,上升速度更快,而不給她送禮的,則會被她穿小鞋。

楊娘在安徽軍中,有女帥之稱。

“姐姐,可知我的兵權都沒了,皇爺震怒,詔令我去南京請罪,我已經自身難保了呀。”

王誠自認爲對姐姐仁至義盡,他能給的一切,他都給了。

楊娘卻道:“弟弟呀,你是皇上的大伴,關係親厚,皇上只會罵你罰你,卻不會殺你。”

“可那兩個孩子,卻會被殺頭啊!”

“姐姐知道讓你爲難,可你不一直想過繼這兩個孩子嗎?姐姐今天就同意,將兩個孩子過繼給你!”

楊娘知道王誠的心思,所以吊着王誠,爲的就是榮享富貴。

王誠目光一閃。

他是皇帝最重要的心腹,這些年髒活累活都是他乾的,爲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只要他肯開口,王三王四就會沒事的。

可是,這兩個小子值得嗎?

他打心眼裡瞧不起姐姐一家,甚至有些厭惡,但他這一支不能沒有傳承啊,過繼別人家的孩子,又沒有自己的血脈。

若是用心調教,說不定這兩個小子還有調教的餘地。

他這一支的香火,也有了傳承。

楊娘看出王誠心動,立刻道:“他倆本就姓王,還沒有大名,就讓你這親爺爺,給起個新名字,就等於重獲新生了。”

“讓我想想。”

楊娘深知過猶不及的道理,就告退出來。

回府的路上,她張揚地告訴別人,她孫兒無事,皇上富有天下,她弟弟王誠居功至偉,裂土封王都不爲過,難道還沒有兩個孩子的容身之處嗎?

王誠決定去南京,試探皇帝的口風。

毛勝抵達安徽,兵權交接。

王誠帶着兩個孫子,去南京城朝見皇帝。

揚州府。

周瑄驗屍後,確定桂怡是被人勒死後,掛在房樑上的,而屋中沒有打鬥的痕跡。

桂怡的手稿,也都不見了。

奇怪的是,桂怡死了29個時辰了,兩天零四個時辰。

家中有兩個妾室,沒有發現桂怡已死,而且這三天時間,並沒有大風大雨的天氣。

就這樣一個朝廷御史,無聲無息的就死了,死得十分詭異。

“荀碩,你來勒爲師。”

周瑄坐在椅子上,讓徒弟荀碩從背後勒他。

荀碩照辦,周瑄卻勒住繩索,順勢翻滾。

“這樣就算勒死人,也會發出激烈的聲音,家人一定會聽到的。”周瑄演示幾遍,得出一樣的結果。

絕對不能悄無聲息的被勒死,除非家裡沒人。

然而。

桂怡家眷雖在京中,但在揚州府侍奉的有兩個妾室。

案發當晚,妾室並未聽到聲響。

因爲桂怡之前吩咐過,不許人進書房打擾他,只讓老僕來送飯。

就是說,桂怡死後,兇手在桂家藏身兩天多的時間。

“相悖,相悖啊。”周瑄琢磨不透。

兇手是怎麼殺死桂怡的?這是其一。

其二,則是兇手爲什麼要僞造兇案現場,殺人後不走,僞造死人還活着的假象,讓發現死亡的人,是他周瑄,而非他人?

“老師,很有可能是熟人作案。”荀碩分析。

“就算是熟人作案,也不可能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勒死一個活人的。”

但周瑄的驗屍結果,確定是先勒死,後上吊的。

可種種跡象表明,根本不可能。

周瑄已經調查兩天了,陳舞陽十分着急:“就隨便抓人來問即可,再拖下去,就什麼都查不到了。”

“現在也查不到了,桂怡都被殺了,還會留下什麼手尾?”

周瑄認真道:“這是在挑戰大理寺,挑戰中樞權威!此案若不破,按察司顏面無存,大理寺直接關門倒閉了事!吾等抹脖子自盡,也算向陛下盡忠了。”

陳舞陽心煩,懶得跟着查案,找地方自在去了。

周瑄也不管他:“石翎,你怎麼看?”

荀碩凝眉道:“案發時,沒有打雷下雨,所以排除了天相掩蓋聲音之法,而兇手又無聲無息殺人,殺人後潛藏御史家中三天,可見其心理素質之強。”

“學生以爲,非人力所爲,乃鬼怪做之。”

周瑄訝然,他這個學生,可不在乎鬼神,他驗屍可是要開刀的,都是荀碩主刀。

荀碩嘴角翹起:“老師,這是家賊所爲。”

“你懷疑誰?”

“桂御史的妾室周氏。”

荀碩道:“這周氏,是桂怡在江蘇納的,所以此人極有可能是幕後黑手的暗線,迫不得已,動用周氏殺死桂怡。”

“您想呀,桂怡已經將驚雷般的奏章,送到陛下面前了。”

“還有什麼事情,需要窩在書房裡,寫寫畫畫的呢?”

“這三天不見人,卻沒有人懷疑,您不覺得很奇怪嗎?”

荀碩娓娓道來:“能讓一個人三天不見人,卻又不會引起懷疑的人,只有自己的家人。”

“所以學生猜測,是周氏所爲。”

周瑄目光一閃:“你的意思是,周氏假扮賊人,先在吃食裡面給桂怡下藥,讓桂怡失去反抗力,然後勒死他,將他吊在房樑之上,這期間周氏又假扮桂怡,吃掉老僕送來的飯菜,不讓人產生懷疑?”

荀碩是這樣分析的。

“你這般推理,有幾個漏洞。”

“一具屍體有多重?她一個女人,如何提得起來?掛在房樑上?”

“若周氏假扮桂怡,家中僕人爲何沒發現呢?周氏難道不吃飯不如廁嗎?爲何無人發現她消失了?”

“還有一點,她爲什麼要僞造現場後,等待這三天時間呢?”

周瑄挑出很多漏洞。

“也許是與人合謀呢!”荀碩道。

“那爲何非要等着我們來發現呢?既然殺了人,清理完現場,立刻離開不就好了?”

周瑄的問題,問倒了荀碩。

“石翎,你有一點分析對了,用藥迷倒了桂怡,然後才勒死他的。”

這一點,還是周瑄引申出來的。

荀碩道:“老師,那您覺得那周氏是不是有嫌疑?”

“有!”周瑄肯定。

“那就直接審問她,自然水落石出了。”

周瑄卻搖搖頭:“爲師在想,她爲何要殺桂怡呢?”

“自然是瘦馬案爆發,幕後主使擔心咱們順藤摸瓜,殺掉桂怡嘍。”荀碩道。

“你沒想過殺害御史的後果!”

周瑄道:“若我是幕後主使,絕對不會殺掉御史的,這是在挑戰中樞,挑戰大理寺!”

“只要有腦子的人,就不會做這種蠢事,這是在加速敗亡。”

“石翎,你想過沒有,也許這案子是兩個案子呢?”

“哪有這麼巧?”荀碩驚呼。

桂怡上疏的養濟院瘦馬案,是一個案子。

桂怡被殺,是另一個案子。

“也許,就這麼巧!去把周氏請來!”周瑄也是剛琢磨到的。

周氏進來,跪在地上:“民婦有罪,謀殺家主之罪!”

荀碩震驚地看向周瑄。

妾室,只是喘氣的貨物,她們是要依託男人才能存在的,這周氏爲何要謀殺桂怡啊?

“爲什麼要趕在這個當口,殺害桂怡?”周瑄覺得此事不同尋常。

桂怡之死,更像是一道考題。

給他周瑄的考題。

若周瑄揭不開謎底,就不會有後話了。

“請大老爺做主!”

周氏重重磕頭:“民婦本是賢良人家之妻,因家夫開罪桂怡,所以被擄爲妾室!”

“事後,害死家夫,並將民婦子女送入養濟院,送去了京中濡養!”

說到這裡,她淚如雨下。

這等小案子,應該由本地的提刑按察司去審,他堂堂大理寺寺卿,沒工夫搭理這等雞毛蒜皮的小事。

周瑄知道,其中另有隱情。

他也在打量着這周氏,確實貌美,難免讓人心馳神往。

“請大人容稟。”

周氏叩頭:“民婦……”

第233章 黎鐉京師見聞錄,朕就是蔑視安南了第65章 咔嚓!朕只是試試刀,駙馬勿驚!挨一第166章 看于謙將計就計,送韃靼軍上西天!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46章 朕都替英國公蒙羞!第192章 抽絲剝繭,京師地下的秘密!上刑,第352章 截流印度河,灌溉西域,千古第一大第348章 大明有變廢爲寶 點石成金的能力,爲第143章 坐在周王身上,掄鞭子抽天下諸王!第408章 虞國郤國息國沈國篇:刺殺吳王,藩第239章 元宵節,殺人夜(中秋快樂!)第263章 合縱連橫,出使安南!第205章 不遵聖旨的後果,就是殺無赦!築京第273章 釋奴令,漢兒不爲奴!第83章 朕即皇帝!壓服胡濙!大災背後,王越第434章 世界歷史的起源,大明,根就在大明第351章 畫王八和外交論,武力征服到外交斡第247章 龍擡頭運動會,真假銀案!第223章 改變歷史,重建鄴城和晉陽,熱河簡第274章 重建武廟 文廟,新建帝王廟!論祖制第7章 掰開他的狗嘴,灌進去!第240章 改革吏治,元宵賜蟒服!第249章 屎溺裡的糞球戰爭,封禪崑崙!(吃第316章 屠龍者終成惡龍,狠狠鞭笞王誠!第182章 朕要讓漠北人,對景泰帝的恐懼深入第401章 燕國大順國越國襄國豫國:金融和戰第411章 鍾國英國衛國楚國篇第178章 接受投誠,俘虜全部斬首,築成京觀第314章 使團抵達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第133章 朕賞你的,你得接着,朕不給你,你第300章 皇帝的深意,軍糧調包案!第270章 黃鱔,像條尾巴一樣!(吃飯勿看)第200章 覆盤土木堡,這叫打仗?乾脆抹脖子第170章 你喜歡磕頭,就一直磕,磕到你清醒第332章 大明是瘋狗嗎?東北這塊爛地,也要第125章 閹了,留在宮中當狗!(均訂加更)第293章 清理貴州,共管吐魯番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470章 戰後復甦:隆慶帝的獻身(一)第375章 第一次波蘭戰爭,第一次奧斯曼戰爭第224章 名單裡的秘密,先帝的死因!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鮮第一彈!大炮打蚊子第290章 二十四天滅一國,火焰山上遇阻第244章 攪屎棍子,把皇帝噴破防了!(加更第434章 世界歷史的起源,大明,根就在大明第287章 朝鮮版奪門之變,獻朝鮮于陛下!第50章 報復來了!內帑被盜!第362章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第273章 釋奴令,漢兒不爲奴!第19章 皇爺,奴婢不能伺候你了第40章 朱祁鎮究竟是不是皇太后親子?(三千第90章 爾等就是一幫那(煞)啥(筆)!飄了第270章 黃鱔,像條尾巴一樣!(吃飯勿看)第409章 易太子深思:皇位下,全是風刀雪劍第68章 朕讓你的九族,日日夜夜和狗爲伴!涕第440章 傳國玉璽現世,但它是真是假朕說了第28章 賜姓彘,革除玉牒!賜他瓦罐雞!(三第138章 皇太后,朕踩着你,也踩着整個大明第79章 先剁再問話!你們真用大誥治國?插手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47章 朕要重建緹騎第31章 開太廟,殺祁鎮!(求收藏!求追讀!第220章 用毛衣控制漠北還不夠,胡濙要用李第396章 改革本質,大明能統治世界的真實原第235章 大明版年會,猜謎夜宴!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410章 崇國淮國代國隨國鄂國篇:非洲風雲第385章 打造大明花瓣式產業結構,地區間平第137章 她還要幫着漠北王造反嗎?第49章 給皇太后送去!第312章 我明人豈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第424章 馬六甲吞武萬象篇:膚色自由 身高節第66章 朕的姐姐真是人憎狗嫌啊!火器疑蹤!第401章 燕國大順國越國襄國豫國:金融和戰第47章 朕要重建緹騎第186章 一天推平一個土司!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332章 大明是瘋狗嗎?東北這塊爛地,也要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369章 聯軍侵西,火燒阿爾罕布拉宮第280章 詭異的倭寇犯邊!外族死多少,朕不第226章 歪打正着,把舌頭咬斷了,原來死是第226章 歪打正着,把舌頭咬斷了,原來死是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125章 閹了,留在宮中當狗!(均訂加更)第229章 既然漠北王無顏見先帝,就葬去倭國第52章 宣鎮告急!朕不當亡國之君!第469章 大戰終:大明撈個寂寞(四)第453章 至暗時刻:張太皇太后之謎(六)第89章 午門前,殺個昏天暗地!壞蛋集中營,第89章 午門前,殺個昏天暗地!壞蛋集中營,第289章 請陛下上路,獻皇后於後庭第426章 鳳麟省滄海省聚窟省呂宋省篇:人口第374章 西歐風雲,滅葡之戰,牽羊禮永不過第445章 景泰七十年,大限將至:胡濙的秘密第211章 雞同鴨講,這些人都是漠北王讓殺的第263章 合縱連橫,出使安南!第228章 雙帝會,仁道霸道之爭,請漠北王執第62章 陳循站在第三層上!該死的商賈,敢欺第6章 拖出去,杖斃!
第233章 黎鐉京師見聞錄,朕就是蔑視安南了第65章 咔嚓!朕只是試試刀,駙馬勿驚!挨一第166章 看于謙將計就計,送韃靼軍上西天!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46章 朕都替英國公蒙羞!第192章 抽絲剝繭,京師地下的秘密!上刑,第352章 截流印度河,灌溉西域,千古第一大第348章 大明有變廢爲寶 點石成金的能力,爲第143章 坐在周王身上,掄鞭子抽天下諸王!第408章 虞國郤國息國沈國篇:刺殺吳王,藩第239章 元宵節,殺人夜(中秋快樂!)第263章 合縱連橫,出使安南!第205章 不遵聖旨的後果,就是殺無赦!築京第273章 釋奴令,漢兒不爲奴!第83章 朕即皇帝!壓服胡濙!大災背後,王越第434章 世界歷史的起源,大明,根就在大明第351章 畫王八和外交論,武力征服到外交斡第247章 龍擡頭運動會,真假銀案!第223章 改變歷史,重建鄴城和晉陽,熱河簡第274章 重建武廟 文廟,新建帝王廟!論祖制第7章 掰開他的狗嘴,灌進去!第240章 改革吏治,元宵賜蟒服!第249章 屎溺裡的糞球戰爭,封禪崑崙!(吃第316章 屠龍者終成惡龍,狠狠鞭笞王誠!第182章 朕要讓漠北人,對景泰帝的恐懼深入第401章 燕國大順國越國襄國豫國:金融和戰第411章 鍾國英國衛國楚國篇第178章 接受投誠,俘虜全部斬首,築成京觀第314章 使團抵達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第133章 朕賞你的,你得接着,朕不給你,你第300章 皇帝的深意,軍糧調包案!第270章 黃鱔,像條尾巴一樣!(吃飯勿看)第200章 覆盤土木堡,這叫打仗?乾脆抹脖子第170章 你喜歡磕頭,就一直磕,磕到你清醒第332章 大明是瘋狗嗎?東北這塊爛地,也要第125章 閹了,留在宮中當狗!(均訂加更)第293章 清理貴州,共管吐魯番第234章 陛下談判談得很好,但下次別談了第470章 戰後復甦:隆慶帝的獻身(一)第375章 第一次波蘭戰爭,第一次奧斯曼戰爭第224章 名單裡的秘密,先帝的死因!第297章 敲骨吸髓,朝鮮第一彈!大炮打蚊子第290章 二十四天滅一國,火焰山上遇阻第244章 攪屎棍子,把皇帝噴破防了!(加更第434章 世界歷史的起源,大明,根就在大明第287章 朝鮮版奪門之變,獻朝鮮于陛下!第50章 報復來了!內帑被盜!第362章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第273章 釋奴令,漢兒不爲奴!第19章 皇爺,奴婢不能伺候你了第40章 朱祁鎮究竟是不是皇太后親子?(三千第90章 爾等就是一幫那(煞)啥(筆)!飄了第270章 黃鱔,像條尾巴一樣!(吃飯勿看)第409章 易太子深思:皇位下,全是風刀雪劍第68章 朕讓你的九族,日日夜夜和狗爲伴!涕第440章 傳國玉璽現世,但它是真是假朕說了第28章 賜姓彘,革除玉牒!賜他瓦罐雞!(三第138章 皇太后,朕踩着你,也踩着整個大明第79章 先剁再問話!你們真用大誥治國?插手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47章 朕要重建緹騎第31章 開太廟,殺祁鎮!(求收藏!求追讀!第220章 用毛衣控制漠北還不夠,胡濙要用李第396章 改革本質,大明能統治世界的真實原第235章 大明版年會,猜謎夜宴!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410章 崇國淮國代國隨國鄂國篇:非洲風雲第385章 打造大明花瓣式產業結構,地區間平第137章 她還要幫着漠北王造反嗎?第49章 給皇太后送去!第312章 我明人豈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第424章 馬六甲吞武萬象篇:膚色自由 身高節第66章 朕的姐姐真是人憎狗嫌啊!火器疑蹤!第401章 燕國大順國越國襄國豫國:金融和戰第47章 朕要重建緹騎第186章 一天推平一個土司!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第332章 大明是瘋狗嗎?東北這塊爛地,也要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369章 聯軍侵西,火燒阿爾罕布拉宮第280章 詭異的倭寇犯邊!外族死多少,朕不第226章 歪打正着,把舌頭咬斷了,原來死是第226章 歪打正着,把舌頭咬斷了,原來死是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125章 閹了,留在宮中當狗!(均訂加更)第229章 既然漠北王無顏見先帝,就葬去倭國第52章 宣鎮告急!朕不當亡國之君!第469章 大戰終:大明撈個寂寞(四)第453章 至暗時刻:張太皇太后之謎(六)第89章 午門前,殺個昏天暗地!壞蛋集中營,第89章 午門前,殺個昏天暗地!壞蛋集中營,第289章 請陛下上路,獻皇后於後庭第426章 鳳麟省滄海省聚窟省呂宋省篇:人口第374章 西歐風雲,滅葡之戰,牽羊禮永不過第445章 景泰七十年,大限將至:胡濙的秘密第211章 雞同鴨講,這些人都是漠北王讓殺的第263章 合縱連橫,出使安南!第228章 雙帝會,仁道霸道之爭,請漠北王執第62章 陳循站在第三層上!該死的商賈,敢欺第6章 拖出去,杖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