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聽完阮進的彙報,然後跟着船廠的工匠們一起討論,解決了一些他們爲難的問題,主要是材料什麼時候到,需不需要人配合,需要多少人,家裡有什麼人,有什麼困難。
能站在這裡向張強彙報的工匠都是華夏王國新的科考制度出來以後工科的工匠,工匠們的考試是很嚴格的,他們考試不是爲了當官,而是爲了提升一個更高的級別,這些考試中他們可以選擇,比如考過三級工匠以後,他們就可以選擇考管理或者總策劃師了,管理三級就能考,考上了就是工匠的頭兒。
相當於說負責行政的工匠,他們有自身的技能,同時瞭解如何製造,本身技能級別也不會太低,這樣有助於他們不會發生外行指揮內行的低級錯誤,同時這個官是爲那些自身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本事,無法再升級的工匠的一個出路。
華夏王國的制度是很人性化的。
但總策劃工程師,就難一些了,從三級開始考試,考出來以後勝任的就擔任四級工匠徒弟們的組長,跟着四級工匠混。
四級工匠手下不一定帶三級工匠,也許是一個新手,也許是幾個新手,他負責四級工匠的吃住,新手們的吃住管理,同時服從三級工匠管理小組的組長的安排,等於是先做行政助手,安排生產任務,同時也加入到工匠行列,繼續跟着四級工匠學習。
爲什麼要三級開始呢,因爲華夏王國現在工匠的最高是五級,五級寥寥無幾,四級工匠也不多,三級算是普遍多,但從綜合來說能達到三級的都是有一手的工匠,有的是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工匠。
三級管理考試過後的人就如同官員一樣積累經驗和資歷,出政績,這些都達到了提升的頂峰,那麼就會提升爲四級工匠管理小組的管理員,此時有官職了,爲華夏王國裡面的科員,正式公務員,等他提升了,就是從九品的正式官員了。
從九品的有着工匠經歷,並且達到工匠三級的官員管理整個工匠隊伍。
手下有一幫調過來的人事,財務,後勤,以及考上來的三級管理的辦事員,他們的目的就是爲工匠和工程師服務,等到達五級的時候,工程師到達五級,可以考總策劃師,負責設計船,五級工匠負責製造,管理們負責對他們服務,安排人手幫助他們。
官員,工匠,工程師,總策劃師,管理,學徒們,幫閒們,組成了一個技術團隊,負責設計船和造船。造船廠還有其他的官員負責其他的事物,但這些官員就不是工匠出身也可以了。
每個造船廠有至少一支這樣由一名從九品工匠出身的官吏管理,一名總策劃是設計,一名五級工匠負責總製造,一大幫四級,三級的工匠負責具體制造,一大幫管理人員負責準備材料,幫手,爲這些工匠們服務。
當然有時候五級工匠不是一個人,可能有五級木工,五級油漆工,五級帆船木料挑選工,五級帆布製作工,五級纜繩製作工,等等,一大羣。
有時候不一定有那麼多五級,但有可能有一幫三級工匠,人員不一定都是各個工種一樣的工匠級別,有的是一級的,有的二級的,也有可能是三級的。
他們帶着一幫徒弟忙裡忙外,可能負責多道工序,但他們要考試的時候只能考他們最在行的那一項,成爲那一項的一級工匠或者更高級別的工匠。
當張強向這個造船廠唯一的小組提出自己想要更換一種新型戰艦的時候,他們很是高興,因爲如果他們首先做出來了,那麼他們將會得到獎勵,還有政績,榮譽,這對於華夏王國的工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到他們的收入,家人的待遇,以後的提升將會更快,他們可以率先擁有這種船隻的建造經驗,這就是技術啊。
由於張強帶來的消息,他們的很是激動,所以對於帆船的改型討論起來也很積極,幾十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這裡面不乏先前幾次戰爭中被俘虜的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以及英國人,最多的是葡萄牙人。
他們可是在他們的老家見識過他們老家的那些帆船的,因此提出的建議也很好。
張強讓旁邊記錄的管理們把這些意見都彙總了一下。
一天以後,再次召集他們,幾個四級工匠,兩個五級工匠,一個總策劃師,還有身份低微的三個外籍工匠,葡萄牙人,英國人,以及西班牙人,至於荷蘭人,他們是一羣商人,只知道使用金錢砸其他王國的人,自從荷蘭敗給了英國人以後,他們的戰船建造就不如西班牙人和英國人了,葡萄牙人則是和華夏王國以前的大明最熟悉的,因此也叫他們參加。
一番討論之後,張強總結出了一些特點,要想要提高,必須使得船隻結構更加合理,長寬比合理,有利於抗風浪,減少上層建築,要想讓船隻跑的快,船身必須輕便一些。
桅杆必須高,這樣才能增加風帆的面積,風帆面積大了,自然風力就高了,提高了動力水平。
桅杆必須增加高度,需要更加高的桅杆,尋找更加高的大樹,但目前船廠裡面沒有那麼高的桅杆,桅杆必須是整體的,要不然分一吹,從連接處折斷了怎麼辦?
不過一個工匠提出可以加裝鐵箍,把鏈接處用鐵包起來,增加桅杆連接處的強度,這樣就不必去尋找深山裡面的高大木頭了,而且華夏王國沒有那麼多深山木頭,即便是清軍哪裡的遼東也因爲人口太多,實際上很多地方都被人類涉足,砍伐了小樹,使得他們哪裡也很少見到百年完好的適合造更高桅杆的木頭了。
歐洲倒是有,張強不用想就否決了,這得和這些泰西人打交道,運一次回來還得放上一兩年才能使用,這不是折磨人嗎?
船身得繼續拉長,不能太寬了,解決的辦法就是長寬比合理,這個不是太難,有華夏軍經過十幾年培養的總策劃師計算,設計,能拿出最佳方案,反正張強知道一艘新的船型不是短時間內實驗成功的。
張強作爲穿越者也提出了看過的很多裡面的飛剪船的概念,在水線上方和水線下放連接處改變形狀,然後往船身兩側延伸的地方弄成尖銳的形狀,船首上漂,水線下放再往前延伸出去,形成銳角,等於是一個L型船首,一改以往的垂直型或者斜線直下水線的船首形狀,形成一個類似剪刀形狀的船首。
同時船首部分弄成水密艙,形成空倉,增加船隻的浮力,尤其是船首的浮力,同時沿着水線的兩側的船側船艙建造多個水密艙,形成類似浮筒一樣的浮力裝置,船艙裡面不放東西,船艙上方的船艙也弄成水密艙,不過這是當倉庫使用的,用於船身兩側配重,防止船身側搖擺。
大家一言我一語,討論了幾天,弄出了方案,然後在五級工匠的幫助下總策劃師繪出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