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節 大明改改改

“改革是大明的必由之路,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讓國家強盛,軍隊強大,民衆富裕!

我們的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輔國公主殿下的領導,官員們真抓實幹,百姓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

南京大學大禮堂,官員們、大學生們濟濟一堂,聽馬士英在那裡侃侃而談,對“改革”大談特談,儼然一副改革者的模樣。

要是讓顏常武聽到,只怕要大大感慨一番今非昔比了:“馬士英這位大明本應該爲奸臣,現在這裡成爲了治世的能臣,只要他不出偏差,新明歷史上的定位差不了!”

馬士英介紹了官吏改制、科舉改革、軍隊改革、經濟改革、土地改革、福利改革等等,都是由他主導的,可謂是碩果累累,讓大明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卻還能成功,不得不令人佩服!

例如官吏改制,大明正式給予內閣地位,位在六部之上。

明朝內閣原本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起設立的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爲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爲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爲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屬於那種打醬油的角色。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爲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內閣作用非常大,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靠的是內閣的幫襯,而張居正任內閣首輔的改革,亦給明朝續命,前明276年的歷史中,皇帝多奇葩,內閣居中調停,功不可沒。

可這麼一個重要的機構,地位始終很尷尬,內閣形成時期長,而且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從永樂開始,歷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於內閣,皇帝“其不接見臣下而能統治天下者,以有閣臣票擬故耳”。

但是,他們誰也不敢擔當違反祖制的罪名,誰也不願從已經取得徹底勝利的皇權中,又拿出一部分給閣臣分享。所以內閣進展緩慢,而且始終未能成爲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有其實而無其名是內閣的特點,因爲這個問題,以致於內閣與六部經常互爭雄長,矛盾重重。

歷代及明初,六部均隸屬於丞相,凡事必須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書省、提高六部品秩後,六部變成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完整,而且在內閣之上。

皇帝想“以小制大”,內閣官員五品,而六部尚書至少從二品,自然不服氣內閣的管制。

隨着內閣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擬權,內閣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權便在不同時候、不同程度上爲內閣所侵。

但是,內閣畢竟不同於中書省。

從制度上說,六部不必聽命於內閣,而內閣則“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於是內閣借位尊勢崇而力圖控制六部,六部則鑽內閣沒有法定地位和權力的空子,力圖擺脫控制。因而閣部經常爭權,尤其是爭奪人事權。

這一斗起來,自然不會有好結果,狗咬狗,一嘴毛,內耗之事少不了。

如今給內閣正名,內閣位在六部之上,等於重建中書省。

“學生杜威,請問馬相,學生內閣權大,相當於中書省,相權過大,朝廷如何制衡?”大會允許提問,一個年輕儒雅的學生站起來問道。

暗呼這個問題問得好,馬士英介紹道:“內閣不同於中書省!內閣閣員由上位者決定,有任期限制,一任四年,如做得好可再做一任,但不能第三任……”

終究有的話不可說出來,在前明,爲了制約內閣,皇帝動用了家奴,內閣的票擬即處置權必須經過司禮監TJ的批紅,這是皇帝扶持TJ對付內閣,加強皇權。

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

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司禮監TJ代帝批紅,權力很大,又成立什麼東廠、西廠南廠北廠的,把文官們弄得欲仙欲死。

一些皇帝利用司禮監TJ,對文官進行鬥爭,以免內閣權限過大,有的皇帝如崇禎,玩脫了,自廢武功,將閹黨一網打盡,沒有了制衡,那些文官們對上懟皇帝、內部狗咬狗、一事無成,累及三軍,以致於崇禎狂呼:“忠賢若在,事不至此!”

新朝了,朝廷廢除了司禮監TJ,不再給TJ以批紅的權力,看似也來崇禎第二,但是!

制度上,朝廷對內閣有人事權,亦即是內閣成員都由朝廷任命,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閣員們對朝廷的忠心。

朝廷嚴重削弱了文官對於軍隊的控制權,軍隊只忠於朝廷,文官對於軍隊將領是沒有話語權的,這個任命權力在於朝廷,現在就是輔國公主掌握軍隊將領的任命權。

另外,情報部門也不由文官掌握,文官們永遠不知道情報部門收集了多少他們的黑材料。

一旦需要的時候,那將會炸彈扔出來!

軍隊、情報部門的開支單獨列項,文官不得置喙,如此一來,有奶就是娘,文官對於軍隊和情報部門是監管無力。

所以,看似內閣風光無比,實際上朝廷也給他們套上了緊箍咒,不能爲所欲爲。

又有都察院的權力得到了大大限制,它監督官員操守的職權被大大縮水,尤其是取消了對嫌疑官員的逮捕權,在未得到文官政府高層的認可,都察院僅僅只能對其進行偵察後向上報告。

在以前,都察院的官員們號稱“手握天憲,動輒地動山搖”,和“給事中”合稱科道官員,有彈劾權,往往被大官們利用,你來我往,交相彈劾,朝廷陷於黨爭,一發不可收拾。

都察院風光不在,他們沒有了“風聞奏事”的權利,以前彈劾官員不必講實證!

想彈誰就彈誰,現在就沒了這個特權,彈劾人必須講證據,彈錯人了,要負責任。

還有高薪養廉,新朝以來,官吏工資不斷提升,已經接近於社會平均收入的中上水平,無復以前朱重八對於官員的苛俸。

所以說變化非常大,堪稱官場震動也不爲過。

而更大的是科舉改革,變的何止是大變樣,天下的讀書人是又喜又苦,百般滋味在心頭!

第739節 亂亂亂第1146節 他們肯定沒讀過歷史書第298節 好在他們是官軍第586節 大明殤始之老熊來歸(四)第204節己巳之變第373節 白水平有水平第1602節 秋山行旅圖第934節 步步緊逼第595節 準備遠航!第1458節 勝利會師第15節送你三萬兩第1550節 我軍進攻之突破第460節 馬打籃人來了第1558節 非中國商品佔據市場第69節無農不穩第1242節 新明勝前明!第1687節 往川西去第765節 錢多多心情好第446節 萬幸!萬幸!第2050節 兩軍鬥志第289節 宣川浦之戰第1331節 幕府之窘第735節 紅果果的阮大鋮第506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七)第968節 迷信是必須的第1893節 銀元實在收人心第572節 驅虎吞狼之虎敗第1585節 賣祖宗的熱那亞人第429節 孫承宗確立文官制度第1172節 大明改改改第110節出診部族第478節 打進王宮第1754節 在加塔角海域的追逐第790節 公主監國第426節 崇禎皇帝的念頭第1427節 雄城難下第132節倭船來攻第863節 戰爭的臨近(二)第106節命比紙薄的熊文燦第1797節 紛亂始末第816節 韃靼人遇到麻煩第1622節 倭兵還是行嘀第136節江戶,我們來了!第8節初建軍(一)第1773節 爲什麼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敵人?第276節 打過對方船第1680節 龍脈所在!第1050節 戰土耳其人之火力第1862節 巷戰要律第1623節 該死的老毛子!第507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八)第650節 我大明有東南軍第1693節 廷議風聞奏事(二)第2058節 陳子升見蘇丹第1266節 降與戰第1629節 道路的選擇第629節 明軍雄起第1323節 農民伯伯幹農活第661節 天津保衛戰之又掛一侄第1466節 家內與宮裡的談論第1069節 風雨欲來的奧斯曼帝國第1137節 伊哈桑·帕夏的進擊第1245節 你們這是過家家嗎?第1585節 賣祖宗的熱那亞人第1904節 下面,沒了!第127節督軍牀前的死屍第1139節 掩耳盜鈴的奧斯曼人第1069節 風雨欲來的奧斯曼帝國第1923節 求援之出使第1096節 攻城戰五之白熱化第842節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第1565節 運河之民工隊第1518節 撤退(三)第456節 王甲“高升”第812節 韃靼人的戰術第50節樂與苦第2173章 艱苦奮鬥的作風永不能丟第2000節 開心的將軍們第1742節 入拉薩三策第1044節 進波斯灣!第2094節 退兵第1948節 鐵蒺藜保中國人過關第814節 牆倒蒙古人來推第1531節 鎮壓奧斯曼騎兵第690節 大獎功臣第765節 火燒韃子第1849節 一聯值百萬第1454節 陸戰隊頂用第932節 莫謂言之不預也第1190節 領袖光環的威力第2068節 杜亨·哈提婕·蘇丹第149節貌似不妙哦第1824節 教皇的憤怒第1731節 猥瑣的漢狗第927節 佛祖的感召!第1749節 蘇伊士運河通航第893節 馬六甲城的悲歌第52節造船!第1330節 他先上,我就來!第508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完)
第739節 亂亂亂第1146節 他們肯定沒讀過歷史書第298節 好在他們是官軍第586節 大明殤始之老熊來歸(四)第204節己巳之變第373節 白水平有水平第1602節 秋山行旅圖第934節 步步緊逼第595節 準備遠航!第1458節 勝利會師第15節送你三萬兩第1550節 我軍進攻之突破第460節 馬打籃人來了第1558節 非中國商品佔據市場第69節無農不穩第1242節 新明勝前明!第1687節 往川西去第765節 錢多多心情好第446節 萬幸!萬幸!第2050節 兩軍鬥志第289節 宣川浦之戰第1331節 幕府之窘第735節 紅果果的阮大鋮第506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七)第968節 迷信是必須的第1893節 銀元實在收人心第572節 驅虎吞狼之虎敗第1585節 賣祖宗的熱那亞人第429節 孫承宗確立文官制度第1172節 大明改改改第110節出診部族第478節 打進王宮第1754節 在加塔角海域的追逐第790節 公主監國第426節 崇禎皇帝的念頭第1427節 雄城難下第132節倭船來攻第863節 戰爭的臨近(二)第106節命比紙薄的熊文燦第1797節 紛亂始末第816節 韃靼人遇到麻煩第1622節 倭兵還是行嘀第136節江戶,我們來了!第8節初建軍(一)第1773節 爲什麼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敵人?第276節 打過對方船第1680節 龍脈所在!第1050節 戰土耳其人之火力第1862節 巷戰要律第1623節 該死的老毛子!第507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八)第650節 我大明有東南軍第1693節 廷議風聞奏事(二)第2058節 陳子升見蘇丹第1266節 降與戰第1629節 道路的選擇第629節 明軍雄起第1323節 農民伯伯幹農活第661節 天津保衛戰之又掛一侄第1466節 家內與宮裡的談論第1069節 風雨欲來的奧斯曼帝國第1137節 伊哈桑·帕夏的進擊第1245節 你們這是過家家嗎?第1585節 賣祖宗的熱那亞人第1904節 下面,沒了!第127節督軍牀前的死屍第1139節 掩耳盜鈴的奧斯曼人第1069節 風雨欲來的奧斯曼帝國第1923節 求援之出使第1096節 攻城戰五之白熱化第842節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第1565節 運河之民工隊第1518節 撤退(三)第456節 王甲“高升”第812節 韃靼人的戰術第50節樂與苦第2173章 艱苦奮鬥的作風永不能丟第2000節 開心的將軍們第1742節 入拉薩三策第1044節 進波斯灣!第2094節 退兵第1948節 鐵蒺藜保中國人過關第814節 牆倒蒙古人來推第1531節 鎮壓奧斯曼騎兵第690節 大獎功臣第765節 火燒韃子第1849節 一聯值百萬第1454節 陸戰隊頂用第932節 莫謂言之不預也第1190節 領袖光環的威力第2068節 杜亨·哈提婕·蘇丹第149節貌似不妙哦第1824節 教皇的憤怒第1731節 猥瑣的漢狗第927節 佛祖的感召!第1749節 蘇伊士運河通航第893節 馬六甲城的悲歌第52節造船!第1330節 他先上,我就來!第508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