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5月27日
主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
主講人:徐紹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尹蔚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李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學習會上,徐紹史、尹蔚民、李斌等分別就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強和改進老齡工作、促進老齡事業發展談了意見和建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認真聽取了他們的發言,並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強調,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羣衆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老齡工作。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對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等提出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大投入、紮實行動,積極推動老齡事業發展,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我們的政策措施、工作基礎、體制機制等還存在明顯不足,同廣大老年人過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較大。
習近平強調,要着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爲、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維護老年人尊嚴和權利,而且能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社會和諧。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徵的孝親敬老文化。要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教育,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強的自愛意識。要加強家庭建設,教育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
習近平指出,要着力完善老齡政策制度。要加強老齡科學研究,借鑑國際有益經驗,搞好頂層設計,不斷完善老年人家庭贍養和扶養、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待、宜居環境、社會參與等政策,增強政策制度的針對性、協調性、系統性。要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規,統籌好生育、就業、退休、養老等政策。要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落實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老年人狀況統計調查和發佈制度、相關保險和福利及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老年人監護制度、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爲老服務人才激勵政策,促進各種政策制度銜接,增強政策合力。
習近平強調,要着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我國老年羣體數量龐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務需求巨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要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要培育老齡產業新的增長點,完善相關規劃和扶持政策。
習近平指出,要着力發揮
老年人積極作用。要發揮老年人優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對社會成員的言傳身教作用,發揮老年人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發揮老年人對年輕人的傳幫帶作用。要爲老年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發揮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強調,要着力健全老齡工作體制機制。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思路,推動老齡工作向主動應對轉變,向統籌協調轉變,向加強人們全生命週期養老準備轉變,向同時注重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轉變。要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羣團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制,形成老齡工作大格局。要保證城鄉社區老齡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難有人幫。要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發揮有關社會組織作用,發展爲老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
《人民日報》(2016年5月29日第1版)
江丹:應對人口老齡化“六策”
【編者按】2015年12月31日《學習時報》刊登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江丹撰寫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六策”》一文。文章認爲,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層面的系統工程。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行動,需要重點解決好六個問題:將科學應對老齡化上升爲基本國策,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之路,及時完善養老服務業發展思路與政策體系,構建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老人需求的多元化養老模式,高度關注特殊羣體老人,抓緊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人口老齡化面臨的難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我國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具有許多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特點。一是規模大。2014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12億人,佔總人口的15.5%;65歲及以上人口1.38億人,佔總人口的10.1%。二是增速快。目前,全國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約1000萬,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年均增長100萬以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是發展中國家最快的,也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三是未富先老。與發達國家在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上步入老齡化社會不同,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被迫且快速地進入老齡化社會,呈現出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徵。四是城鄉失衡。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達到8.1%,已經高於城鎮6.0%和城市6.7%的水平。隨着農村非老年人口的大量外遷,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大超過城市。
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諸多難題。快速的人口老齡化,迅速壯大的老年人口規模,對民生保障、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乃至政治生態等方面都將產生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養老問題已經成爲牽涉面最廣且公衆反映日益強烈的重大民生問題,而我國事實上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是養老金不足。爲60歲以上城鄉居民提供養老金,實現了養老金制度的全覆蓋,但僅靠每人每月70元的基礎養老金還遠遠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城鎮職工養老金也存在缺口,資金成爲養老的第一難題。二是養老服務業發展存在政策瓶頸。養老服務也在土地、稅收等諸多方面還存在制約因素,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業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由此導致我國現階段與老年人相關的產業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養老、健康、文化服務等發展乏力,老年羣體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三是精神養老不足帶來社會治理問題。家庭結構小型化與少子高齡化,代際關係由緊變鬆,是調查中發現的普遍社會現象。由於社區組織不夠發達,我國還未建立相應的社會機制來促使老年人羣體有序參與社會活動,這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嚴峻的挑戰。四是養老服務總量供給不足、結構失衡、資源浪費、服務質量不高、護理人員極度短缺的局面並未真正改變,農村老齡化形勢嚴峻卻還未真正引起重視,相關政策中的缺陷正在影響着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
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層面的系統工程。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時期。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行動,需要重點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將科學應對老齡化上升爲基本國策。老齡化的不可逆轉性及其對人民生活、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全局性、長期性、重大性影響,決定了它是關乎國家長遠發展並需要全面、系統、綜合應對的重大問題,近年來養老問題的日益突顯,更加表明了需要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視。因此,在《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頒佈15年後,有必要再次由中央制定新的政策性文件,將科學應對老齡化明確爲一項基本國策,用以指導相關制度建設和國家中長期規劃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並採取更爲有效的綜合應對行動,真正將人口老齡化轉化爲促進國家健康持續發展的長期有利因素。
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之路。由於我國養老服務面臨的特殊情況,僅靠政府之力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的社會化養老已是大勢所趨。在養老服務中,各級政府承擔着“保基本、建機制、強監管”的職責,在發揮好託底作用的同時,更加尊重市場規律,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門檻,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爲市場化養老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性社會組織應該當好政府助手,擔當生力軍的角色,在政府政策扶持、購買服務等支持下,幫助政府保基本,在養老服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及時完善養老服務業發展思路與政策體系。堅持以基本國情爲出發點,着眼於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從重機構養老轉爲以居家養老爲重,從重城市輕農村轉爲兼顧城鄉並向農村傾斜,從公辦養老機構爲主體轉化爲民辦養老機構爲主體,全面滿足老年人羣體的服務需求。逐步將當前的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支撐的方針,調整爲居家爲主體、機構爲補充、社區爲橋樑的新格局。通過城鎮社區和鄉村將養老機構、社會組織等的專業化服務與老年人居家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真正滿足絕大多數老年人需求並能夠提高養老服務投入效率。構建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將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等融爲一體,避免相關政策相互衝突的現象。
構建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老人需求的多元化養老模式。由於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入住養老機構一般是老年人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居家養老將是未來中國式養老的主流。因此,必須努力構建以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養老爲依託、機構養老爲支撐的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重點發展居家養老模式,機構向社區提供支持培訓服務,社區向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和居家照料服務。居家不能自理的半失能、完全失能老人才可入住養老機構。此外,要根據人口老齡化形勢和養老需求變化,積極探索推廣旅遊養老、文化養老、互助養老、老年志願活動等新型補充養老模式。
高度關注特殊羣體老人。當前,我國高齡、空巢、失能、失獨等特殊羣體老人高達1.56億,他們中多數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身患各種疾病,很難享受到專業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這些特殊困難老人的養老服務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強調,以政府爲主導,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難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確保人人享有養老服務。對這些特殊老人的養老服務,公辦養老機構應起到託底的作用。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性社會組織應重點關注特殊老人羣體,爲他們提供公益性供養、護理服務,讓他們感受社會溫暖,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體現公平正義。
抓緊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調查中發現,需要長期護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是最困難的羣體,他們大多無法依靠養老金來支付長期護理費用,許多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是自己苦苦支撐着,就是子女們輪流照護,其生活質量伴隨失能程度而下降。與此同時,民間資本投向養老服務業時則因老年人的護理消費能力不足而信心不足,一些投資者偏好高收入老年人,或借養老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因此,我國有必要借鑑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的經驗,儘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以此達到壯大老年人消費基金,進一步減輕養老後顧之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