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在冬至節日舉行稱王建國是呂哲親自確定的事情。
冬至節是這個時代的新年,現在人們還不將新一年的開始定在春節時分,因此呂哲選在冬至節當日舉行稱王建國未必沒有喜上加喜的意思在內。
稱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祭祀上天與八方鬼神,那麼按照既定的習慣是要建造祭祀臺。同時,因爲有鄉間飲祀的習慣,呂哲還需要廣派人手到治下的各處鄉間將六十歲以上德高望重的老者請來參加典禮,這就要花掉不少的時間。
鄉間飲祀不是什麼太複雜的事情,就是一鄉的鄉民在某個節日相聚,由鄉里的三老主持共同飲酒作樂(le),在祭祀之後三老評價鄉里的所有“裡”今年的勞動成果,哪一個裡得到三老的稱讚那將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哪一個裡被批評也將會使得那一個裡沒臉見人。
鄉間飲祀到了宋朝期間,呂大防經過改良之後出現華夏第一部“鄉間公約”。什麼是鄉間公約呢?既是在宋律的基礎上明確規定的守望相助。史稱《藍田鄉約》,內容是在日常生活禮儀規範,鄉人互助條列,互相勸善戒惡規誡,目的是爲了使風俗淳厚。
呂哲恰好是知道《藍田鄉約》的人,現在還沒有明文規定鄉里間守望相助是一項法律,不過並不妨礙他對於稱王建國需要邀請德高望重的老者持歡迎態度,本身也想親自與老人們接觸一下,瞭解各鄉的實際情況。
在距離冬至節的前六日,呂哲終於有了自己的直屬後代,那是衛姬生下的一名男孩。
衛姬生下男孩的第三天,呂雉也是臨盆,給呂哲生下了一名女孩。
終於是有血脈了,追隨呂哲的衆人無不是欣喜萬分。更加讓他們欣喜若狂的是在一男一女的誕生之後,趙婉也傳出有了身孕的消息,這樣一來除了新近被接納的熊女和趙欣,呂哲的女人可都是生產或者懷孕,證明呂哲傳遞血脈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着實是讓更加臨近稱王建國的氣氛變得更爲熱烈。
衛姬本來是想要一名閨女的,可是卻生下了男孩,這讓她產生極大的憂慮。
爲什麼會是這樣呢?概因衛姬太明白一個沒有強大母族助力的長子會有什麼命運了,她也不覺得自己是受到呂哲多麼的寵愛,怎麼會不替剛剛誕生的孩兒未來感到心優。
呂雉則是非常渴望能有一名男孩。可是偏偏生下的是一個女孩,這讓她的情緒幾乎失控。
長子啊,要知道呂哲現在還沒有正式定下誰到底是主母,那麼生下長子的人一定是有資格競爭的,畢竟那是呂哲第一個可以傳承的血脈,長幼有序的社會環境裡太佔有優勢了。
呂哲在對待女人上面有些馬虎,他當然沒有看出衛姬的憂慮和呂雉的不甘心,但是在對待自己的血脈上卻是展現出一種強烈的關愛。
自孩子出生後,呂哲就將衛姬、呂雉以及孩兒安置在非常靠近辦公場所的大殿。倆人不過是隔着一條走廊。他有時候在處理公務時想起自己的孩子便會放下手頭的事情,赤着腳“噔噔噔”踏着木板一陣飛跑,這邊抱一個那邊抱一個,最後成了兩條臂腕各自有一個孩子。一臉笑嘻嘻的表情逗着玩。
只要是宮城裡的人都發現一個特點,呂哲對待孩子並無男孩女孩的區別,甚至在某些時候呂哲對女孩所表現出來的寵愛要比男孩多一些。
不明白的人以爲呂哲是寵愛呂雉多過於衛姬,這一點也讓呂雉更加不甘心自己生下的是一名閨女。認爲她本身就有沛縣系的幫助,再加上呂哲寵愛,要是生下的是男孩絕對有資格爭奪未來王妃的位置。
其實呂哲哪裡是寵愛呂雉多過於衛姬。他是按照現代人的心理在看待自己的孩子。認爲女孩長大了總是要出嫁,能多疼愛一些就疼愛更多。男孩子卻是一直會待在家中,有的是朝夕相處的時間。這樣一來也就對女孩表現出更多的父愛,並不是因爲生母是誰的關係。
女孩是父母的小棉襖,呂哲可不管這年代沒有棉花製作的棉襖,初爲人父在接見衆臣時樂呵呵抱着女孩,讓一衆不明所以的人更加以爲自己效忠的對象寵愛呂雉,寵愛到連在商議稱王建國大事都隨時抱着閨女的地步。
“主上,列國前來朝賀的使節團已經全部抵達,”叔孫通被安排爲稱王禮儀官,負責封王時的諸多禮節安排,“秦國公主也隨同使節團一同抵達南陵。”
秦國公主是始皇帝的九公主陽滋,今次來到南陵是要與呂哲聯姻來的。那麼奇怪的事情產生了,呂哲現在沒有所謂的後宮,甚至是連宮城都還沒有建成,可是他的宮中現在卻是有着趙、楚、秦三國的公主,除此之外齊、燕、魏、韓也都提出聯姻的建議,如此一來不管是滅掉還是沒有滅亡的國家都成了呂哲的姻親之國。
呂哲聽後只是點點頭沒有發表什麼意見。
各國朝賀所代表是承認呂哲獨立,秦國卻不是那麼個意思了。
秦國來的團隊不叫使節團,是一個送嫁團,主持送嫁的人是王綰。
王綰可是秦國的丞相,由他前來規格之高超乎想象,但是他的前來卻是一件尷尬的事情。
本來嘛,秦國冊封呂哲爲王,秦國是需要在稱王大典上代表始皇帝鼓勵一番,也要當衆念出始皇帝的旨意,可是這一項呂哲哪怕同意,一些臣子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王綰已經明確被告知稱王大典上秦國只有觀禮資格沒有支持資格,他將這個視爲呂哲對漢中郡秦軍不撤離的一種反擊。
呂哲的稱王大典不由秦國主持,那麼秦國冊封呂哲爲王的事情也就成了一件兒戲,畢竟沒有秦國重臣主持的大典就不是冊封大典,建立起來的國家也不能算是“封國”,該是獨立自主的王國了。
秦國不願意在漢中郡撤軍,呂哲也沒有什麼好與秦國再客氣的,拒絕了王綰在稱王大典主持的要求,更是拒絕王綰當衆念出始皇帝的冊封詔書,被列國視爲呂哲與秦國交惡的開始。
當然,呂哲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攻秦,他纔給了王綰等秦國來人觀禮的資格,可是王綰等人並不覺得欣慰,反而是憂心忡忡。
王綰最近一直在請見呂哲,希望能挽回呂哲接受由秦國來人主持封王大典,並在典禮上當衆念出冊封詔書。他爲此表示漢中郡的駐軍問題完全可以商量,並表示關於呂哲與扶蘇商議的協議也能做部分的修改……自然是對呂哲比較有利的條約修改。
列國使節團得到這些風聲的時候公開或者隱晦的提示呂哲,說秦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遵守條約的國家,爲了還舉了不少的例子,其中就有邀請楚懷王前去會盟卻被扣押的這一件事情。
秦國不守信用又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事實上列國自己的屁股也不是那麼幹淨。
其實只要是政客又有誰會講信用呢?在華夏的歷史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尊重信用和約定被稱爲是一種聰明的表現,越是不遵守約定越狡詐就越被認爲是有智慧的人……
所幸的是現在道德還是嚴律克己,有着廉恥之心,列國的臉皮沒有秦國厚,因此他們倒是沒有多麼理直氣壯地來謾罵秦國的爲達目的不折手段,只是用一種“我們比秦國信用好上一些”的態度在闡述事實。
呂哲能有什麼態度呢?他現在需要的是與所有國家保持一種不敵對到需要立刻開戰的關係,因此只能是笑笑不做任何的評價。
稱王建國在即的前提下,新的計劃已經在商議之中,包括呂哲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爲秦與列國交戰越激烈越好,他們彼此流的血越多,呂哲這一方在未來的擴張中遭遇的抵抗就會越小。
事實上關於北上和統一天下(指華夏大地)的計劃已經列出一些方向,呂哲認爲歷經大戰的秦、齊、燕、趙必然會國力嚴重受損,軍隊也會在長期的廝殺中減員厲害,他們只要能夠取得三到五年的發展期,一旦出兵北上就將是一副橫掃的局面。
互相之間仇恨太大的國家,他們肯定也發現流太多血最後會便宜呂哲,但是現在是騎虎難下的局面,根本就是停不下來了,因此纔會相續提出聯姻,有聯姻這個層面在,呂哲總是要顧忌情面不會吃相太難看,不足外人道的還有哪怕真的亡國也能像熊心一樣能當個安樂公。
在冬至節的前二天,四方的重臣基本是趕回了南陵,其中當然也包括南部軍團和北部軍團的一些將校,在離水戰役表現出色的唐傑、周敢、陳紹以及夜襲倖存的七人也特別被呂哲點名參加建國閱兵大典。
閱兵在這個年頭被稱爲演武,所謂的演武就是找個空曠的地方擺擺軍陣,然後進行圍獵,但是呂哲的閱兵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