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漢、盛唐相比,宋朝在軍事上可以說是一個先天不且不說武將地位低下,兵不習將,將不專兵等弊病,單說對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軍隊最重要的基礎——戰馬問題,宋朝就從來沒有解決過。
強漢、盛唐時期,中原王朝都擁有對北方操場的控制權,所以戰馬供應來源不是什麼問題。可是北宋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之日起,就從來沒有擁有過對北方草場的控制權,因此戰馬的來源自始自終的沒有得到過徹底解決。
在當時,北宋的戰馬來源只有三個,一個是遼國的蒙古馬;一個就是夏州李氏,也就是西平王李德明的祖上所控制的河套地區的河曲馬;最後一個來源就是西南吐蕃諸部落的西南馬。
遼國在澶淵之盟前,一直和北宋處於戰爭狀態,自然對馬匹控制的很緊,只有極少數走私商販垂涎高額的利潤,纔敢冒着殺頭的危險向北宋走私極爲少量的馬匹。澶淵之盟後,北宋遼國之間雖然處於難得的媾和時期,遼國也通過邊境上的互市和宋朝交易少量戰馬,但是數量也極爲有限。
西平王李德明家族控制夏州河套地區已經超過兩百多年,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初,李氏之主李彝殷震懾於宋太祖的威勢立即遣使上貢,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爲李彝興(趙匡胤之父叫趙弘殷),以“避諱”之舉表忠心。接着又向宋太祖贈送了三百匹優良的河曲馬。
李彝興死後,其子李克睿依舊繼續向宋朝稱臣。進貢戰馬。在這個階段,夏州李氏家族對保證宋朝地戰馬供應起到了相當重大作用。
可是自從李克睿死後,李繼捧繼承夏州之主,党項部落和大宋之間就時戰時和,那戰馬供應自然也是斷斷續續的。到了西平王李德明這一代,更是嚴格限制對宋朝的戰馬交易,只有通過互市上才能交易到極少量的戰馬。不過,李德明名義上還是奉大宋皇帝爲君主。所以雖然互市上嚴格限制戰馬交易。但是河曲馬還是能通過民間走私的方式進入大宋。
宋朝還有最後一個馬匹來源。就是西南吐蕃諸部。相比起遼國和西平王李德明,西南吐蕃諸部和北宋的關係要好上許多,所以大宋從遼國和夏州党項部落不能獲得足夠的馬匹時,就會轉而向吐蕃諸部購買馬匹。可惜西南吐蕃諸部所養的馬匹多爲高原馬,已經適應了高原地氣候,一旦到中原地區地大平原上,別說是打仗。即使是活下去都是一個問題。因此這吐蕃部落地高原馬匹非到關緊時刻,宋朝一般不會採購。
北宋軍隊的戰馬來源除了通過邊境貿易購入之外,還有一個途徑就是自己飼養。只是在大宋王朝控制的地區沒有適合做牧場的地方。當時在和遼國、党項部落交界處宋朝也控制一些零星的草場,但是卻不適宜大量牧養馬匹,另外還有一個危險,就是非常容易受到遼國和党項部落中的軍隊和馬賊的攻擊。
北方草場有限,又缺乏足夠地安全保障,那可以選擇養馬的地方就只有宋朝南方各路了。可是南方的氣候卻又不適宜養馬。當時大宋朝廷也曾嘗試過在把南方的農田荒僻下來。闢爲牧場。開始養馬。可是開始牧養之後才發現這個主意荒謬之極,比如當時在江寧府一處牧場牧養馬匹,建立牧場的時候放進去一千匹馬。三年之後,卻只餘下四百匹不到了。這樣慘淡的投入產出比讓北宋朝廷徹底放棄在南方建立牧場飼養馬匹的幻想了。
總之,北宋外購戰馬的三個來源以及自牧自養戰馬對北宋龐大地戰馬需求來說都是杯水車薪,從來未曾在根本上解決過戰馬地匱乏問題。狄青身在禁軍之中,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狄青在京師禁軍之中的時候,雖然也是馬匹不足,但是十人八馬、十人七馬總是有地,且不論那些戰馬是否老邁孱弱,但是畢竟是戰馬。哪裡曾想到過在延州竟然會出現五人一馬的情況?所以狄青才憤而上書。
其實說起來這就是狄青的不對,他畢竟還年輕,不過是個二十歲的毛頭小夥子,如何能瞭解官場上的奧秘?北宋太祖趙匡胤是以發動軍隊進行陳橋兵變的方式起家,如何能不懼怕別的武將仿效
所以他從來就是把最精銳的禁軍放在京師汴梁附近以朝,邊境地區的戍邊軍隊雖然也是禁軍編制,但是從武器配備和戰馬給養等方面上自然要弱上京師精銳部隊幾分。
即使同樣是戍邊的禁軍,但是在武器配備、戰馬給養上還是分了幾個級別。其中朝廷把相當多的軍用物資優先供應了駐守在正北方的與遼國接壤的戍邊禁軍。至於大宋西北方和西平王李德明接壤的永興軍路、秦風路等戍邊部隊,配備就差上許多,因爲西平王李德明名義上還是大宋的臣子,這裡哪裡需要保持很強大的禁軍軍力呢?
除此之外,永興路、秦風路等戍邊軍隊還要承擔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就是要高價向民間走私商販購買戰馬。由於戰馬是戰略物資,朝廷鼓勵邊境地區的商販進行走私貿易,所以當時西夏的戰馬通過走私進入北宋實際上是經過北宋朝廷所默許或者參與策劃其中的。所以永興軍路、秦風路的軍政長官都有一個不公開的政治人物,在西境市馬,朝廷規定“許民私市”、“官償其值”。就是說,朝廷允許戰馬走私貿易,並且給走私戰馬的商販以一定的經濟補償。在當時,很多走私戰馬的商販都是直接有朝廷軍隊中的人喬扮而成。
永興路、秦風路戍邊軍隊雖然大量收購戰馬,但是收購的戰馬卻不能自己留下,首先要完成朝廷定下來的市馬任務,把馬匹上繳給朝廷之後,剩餘部分才能留做自用。若在往日,這永興軍路、秦風路的戍邊軍隊雖然在戰馬數量上沒有京師禁軍那麼“富足”,但是十人五馬還是勉強能保住的,遠遠不到現在五人一馬的窘迫地步。
可是自從兩年之前,這種局面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西平王李德明暗地裡有了背宋自立稱帝之心,就首先從戰馬這種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上開始控制北宋。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民間戰馬走私貿易,党項軍卒開始嚴密巡視邊境,原來可以使一些賄賂就可以通過的關卡現在無論出多高的代價,那些党項軍官都不敢答應。於是永興軍路和秦風路收購戰馬的政治任務驟然緊張起來。雖然多方努力,還是有一些小股的走私商販能越過邊境走私少量的戰馬過來,但是比起以前,數量幾乎少上七八成。可是朝廷下的邊境市馬的政治任務卻絲毫沒有減少,於是秦風路和永興軍路的軍政長官爲了避免朝廷的責罰,不得不從所管轄的軍隊中抽調部分戰馬補足邊境市馬的餘額,送往朝廷,這麼一兩年下來,秦風路和永興軍路的戰馬普遍出現大量的缺額。所以狄青的延州軍營中出現五人一馬的情況並不稀奇。
狄青卻並沒有詳細瞭解其中的情況,只聽軍卒說上司大量抽調戰馬,就立即憤而上書,要求補足戰馬,這讓上司如何不惱怒?一個乳臭未乾黃口小兒,竟然敢如此囂張,藐視上峰官威,不給你點厲害瞧瞧你還真不知道馬王爺是三隻眼呢!
好,你不是上書說缺乏戰馬嗎?本官就滿足你這個要求,讓你親自去購買戰馬。於是上司立刻下令,讓狄青潛入西平王李德明轄地,去販運戰馬回來。
狄青收到軍令之後雖然略感詫異,卻沒有並沒有把販運戰馬這件事情看得如何嚴重。軍營裡那些老兵們中間有不少人都有過到党項部落販運戰馬的經歷。這件事那些軍卒都做的,自己一個堂堂的延州指揮使又如何做不得?
狄青在詳細詢問過營中老兵到党項部落販運戰馬的經驗之後,就按照這些老兵的教導,打扮成一位青鹽販子,繞了一個大彎,越過白乾山,經由西平王轄地龍州潛入黨項部落。
時在大宋西北地區,銷售的是解州鹽池所產的解鹽。但是解鹽味道發苦,價格昂貴,西北地區的老百姓都不喜歡吃。在西平王李德明的轄地內鄂爾多斯南部卻有鹽湖,盛產青鹽,非但沒有苦澀之味,而且價格便宜,於是許多商販都深入鄂爾多斯,走私青鹽到大宋西北地區販賣。狄青目前扮演的青鹽販子,正是這麼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