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自己有幾斤幾兩,長生道人最清楚不過了,要說行醫看病,煉製丹藥,他倒是不怕,可那也要看對象是誰。

當朝皇帝,一國之君,大唐天子,長生道人聽到天草四郎居然對他說,是去爲李承乾診病的時候,整個身子都不禁顫抖起來。

在出家爲道之前,他不過是個遊醫,雖然有些本事,可是距離杏林高手,可還差的遠了,爲皇帝診病,治好了還則罷了,要是萬一有什麼差池的話,那可就是掉腦袋的買賣了。

天草四郎見長生道人不說話,冷笑一聲道:“怎麼?道長不願意!?”

長生道人忙道:“這個~~~~~~~這個~~~~~~貧道才疏學淺,醫術不精,聖上乃是真龍天子,貧道如何趕在聖上面前賣弄,田大人!貧道~~~~~~貧道告辭了!”

長生道人說着一拱手,轉身就要逃走,卻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近藤勇,山田魁兩人給擋住了去路。

天草四郎起身,繞到了長生道人的面前,冷笑道:“道長!本官還是奉勸你一句,這趟活計,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這可是皇后娘娘的懿旨,你若是膽敢違抗,可就是抗旨不尊的罪名,到時候本官就將你扭送刑部!”

長生道人聞言,“噗通”一聲,跪倒在了天草四郎的面前,哀求道:“田大人!貧道~~~~~貧道實實的不敢啊!聖上乃是真龍天子,萬一出了差錯的話,貧道一定性命不保,還望田大人開恩,放過貧道吧!”

此刻長生道人渾身上下抖的跟篩糠一樣,臉上更是鼻涕眼淚一起流,哪裡還有半點兒此前仙風道骨的模樣。

天草四郎心中鄙視,臉上卻滿是和顏悅色,伸手將長生道人攙扶了起來,道:“道長何出此言,道長的本事,本官一清二楚,特別是那煉丹之術,更是福及萬民,不然的話,皇后娘娘如何會降下懿旨,讓本官禮請道長來此,本官知道長是不想沾染凡俗中事,可是這次本官在皇后娘娘面前保舉道長,道長要是不去的話,就是本官都要受到牽累啊!”

長生道人聞言,心中也是苦笑連連,要是當真有本事能治得好李承乾的話,他還能不去,到時候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怎麼都好過他裝神弄鬼,煉丹賣符的好,可問題是,他是真的沒有把握,連宮廷御醫都沒有辦法治好李承乾,他又有什麼辦法。

不過長生道人也知道,自己不去是不行了,他要是不去的話,天草四郎都饒不了他,現在也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萬盼着他得的那本古籍當中記載的煉丹之術當真玄妙非常,能醫得好李承乾的病。

“既然如此,貧道答應就是!”

天草四郎聞言,心中頓時一陣冷笑,長生道人在想些什麼,已經全都寫在臉上了,無非就是進獻丹藥,而這個也正是他所期望的。

天草四郎不單單對中國的歷史熟悉,對中國歷史上衍生出來的那些偏門也是一樣的熟悉,就拿這煉丹來說,那些方士將其說的神神秘秘,好想當真是傳自神仙的手段,其實說白了,不過就是通過烹煉藥物,形成丹藥,通過丹藥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傳統的仙丹屬於這一類。

那些方士與其說是修道者,倒不如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化學家,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其實就是煉丹術的副產品。

而唐代也正是煉丹術的鼎盛時期,煉丹術的原料分爲金木水火土幾大類。金是指各種重金屬,比如水銀、金、銀等貴重金屬,木是指各種植物和中藥材,水一般要用無根之水,火必需採用特定的木材,土是指各種礦物。

當然煉丹術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一些有效的中藥丹就是道士們最開始煉製的,但是更多的還是有毒的丹藥。這些丹藥雖然能夠短時間內刺激人的活力,但是長期服用就會由於重金屬中毒而死。明朝的疑案之一紅丸案,據說就是由於景泰皇帝服用道家煉製的丹藥紅丸致死,正所謂欲求長生,反致速死。

在中國的歷史上,自從秦始皇派出了五百童男童女往東海求取長生不老仙藥以來,不少歷朝歷代帝王便把這項事業列入了朝廷的攻關計劃,力爭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大唐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在歷史上唐太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五位皇帝爲了研究長生不老的方法,甚至不惜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歷史上最著名的無疑就是唐太宗,太宗皇帝一生戎馬,身體強健,在盛年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從善如流,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和賢惠的長孫皇后日子過的也是有滋有味。這時候的他,對求仙問道並不是很熱衷,甚至是比較反感,還曾經嘲笑過秦皇漢武晚年追求長生不老的行爲。

但是到了他統治後期,隨着年歲的增長和身體的衰弱,太宗皇帝也漸漸的迷上了煉丹延命之術,特別是貞觀十九年時他親征高句麗的時候不幸受了箭傷,導致自己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大吃特吃起道教丹藥來,希望藉此延長壽命。

結果公元649年,太宗皇帝在吃完最後一粒由水銀、硫磺、砒霜等物質煉成的長生藥後,終因慢性中毒不治身亡,享年僅僅50歲。

雖然有了血的教訓,但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太宗皇帝后世子孫一個個前仆後繼,爲求長生之辦法費盡了精力。

唐憲宗晚年因服丹藥致使脾氣喜怒無常,左右侍侯的人動輒得咎,於是被心懷怨恨的宦官殺死。

唐穆宗、唐武宗都在三十幾歲的年齡因服藥導致元氣大耗而亡,號稱“小太宗”的晚唐最後一位英名君主唐宣宗也吃藥吃的背上爛了一個大洞而死,至此大唐的滅亡時間也成了指日可待的問題。

在古代,人們認爲金、水銀等重金屬不易腐爛變質,假如人體吸收了它們的精華,那肯定可以得道成仙,而權位愈高,慾望愈大的人,就越想長生不老。

於是大唐王朝的皇帝們懷着這個美好的願望,不惜以身涉險,大量吞服未經臨牀試驗的藥物,並最終個個因重金屬中毒而英年早逝。

在大唐一代服藥死亡的五個皇帝中,除了唐穆宗是個昏君外,其他的幾個都是英明有爲的傑出帝王,但是最終他們都未能戰勝自己的權力慾,在追求永生的過程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

幾粒小小的丹藥,實際上起到了加速大唐的腐朽和滅亡的作用,而幾位短命的皇帝們服丹藥去世起到的唯一好處,就是唐朝以後的統治者們再也不敢輕易吃這種毒性極大的金屬化合物了。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在如今這個被變更了的歷史當中,太宗皇帝都是個明君,一般人都會這麼認爲,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就連天草四郎這個仇唐小戰士也不得不承認,但是明君的爲人也不過比普通人高明一點而已。

太宗皇帝登基之初懷着美好的夢想甩開膀子大幹一場,想博得一個美好的名氣,於是有了貞觀之治,什麼路不拾遺啊,夜不閉戶啊,真是到處一片美好和諧的景象,老百姓經歷了連年的戰爭,終於可以安心喘口氣了,於是人人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對朝廷的政策歌功頌德,把明君美的飄飄然起來。

於是歷史上最能對自己不遺餘力進行誇獎的皇帝出現了,今天對自己誇獎一番,明天對自己誇獎一番,好在老百姓是些文盲,不理會皇帝的叨叨,該幹嘛還幹嘛,但朝廷的大臣就有點受不了了,煩人嘛,於是魏徵這個直腸子老頭第一個站出來跟皇帝說要虛心,要居安思危,要體貼民間疾苦,總而言之,你這個皇帝比起以前的明君還差的遠,先把國家大事辦好了再吹吧。

太宗皇帝被魏徵一頂,倒是很會就坡下驢,又是對魏徵加官進爵,又是結爲親家,爲自己博得個能納諫的美名。

但皇帝的權威還是要的,歷史上魏徵死後不久,立馬被扣上結黨的帽子,皇帝又親自下令拓平自己給魏徵寫的墓碑。完全忘了魏徵剛死時自己還把他比喻成鏡子,這下好了,魏徵的碑到真可以當鏡子照了。當然在如今的歷史當中,魏徵的身後事顯然要美好了很多。

皇位穩固以後,太宗皇帝自己也覺得對兄弟的死有點說不過去,再怎麼說,兄長李建成是他親手射死的,兄弟李元吉的老婆是被他包養了的,親生老爸是被他自己給逼下臺的,這些事要是被堂堂正正的記錄下來,那未免有損明君的形象啊,不過皇帝就是皇帝,可以堂而皇之的不要臉,把史官叫來說要看看當朝的記錄,史官估計沒有料到皇帝的愛好這麼廣泛,對歷史還這麼有興趣,但自己寫的東西要是讓皇帝看了估計得到下面去報到了,於是連忙加了幾個月的班,把太宗皇帝大大的誇獎了一番,肯定了他即位的合法性,合理性,公平性,反正李建成死都死了,還怕他從地下爬出來喊冤不成。

於是李世民比前代的皇帝們多了一個看歷史記錄的愛好。大唐的歷史對太宗皇帝真是不遺餘力的追捧,這跟他的愛好不無關係,看來,愛好不僅能影響本人,還能影響歷史。

可是歷史上的太宗皇帝在做了十幾年的皇帝后,感到空虛了,空虛之後就得找點樂子玩玩,但當皇帝的什麼樂子找不到,美女,宮殿,駿馬要嘛有嘛,真是人間的東西沒有找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既然人間滿足不了皇帝,那就去天上找找,但天上不是隨便去的,要想去只有一條路,得道成仙,要想成仙就的吃丹藥啊,於是太宗抱着成仙的理想,每天好幾斤的大吃水銀和重金屬的化合物,加速向天堂跑去。於是英姿颯爽的太宗成了60前的一代。要是不想成仙的話。說不定太宗還能活到90後。

太宗皇帝戎馬一生,體格強健,但是隻活了五十三歲,而武則天卻活了八十七歲,比太宗皇帝多活了三十四歲,試想一下,假如歷史上的太宗皇帝多活三十四年,就是武則天時期了,武則天就是有十個膽子也不敢當皇帝。

太宗皇帝之所以早死,就是因爲丹藥,如今的歷史雖然已經改變,但是太宗之所以早早的便駕崩,還是因爲丹藥。

貞觀二十一年,太宗皇帝得了中風的疾病,癱瘓在牀上。經御醫診治,半年後病體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如繼續邊治邊養,就會逐漸康復的,就連杜睿爲太宗診治過後,也認可了御醫的說法。

可是,此時的太宗皇帝卻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國內方士煉出的丹藥,並不見效,加上杜睿的反覆進諫,太宗皇帝以爲國內方士們的道術淺,就聽了杜睿的進諫,但是他不吃中國的丹藥,吃上了外國,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

這時候太宗皇帝體格還是可以了,還去參加了一個祈禱風調雨順的儀式,還大赦天下,是步行去的,可見他的體格還是可以的。

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爲迎合太宗皇帝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皇帝。

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昇到天宮裡去成爲仙人。

他這番鬼話還真就打動了太宗皇帝,不顧杜睿等大臣的強烈反對,給這個印度和尚安排住進了豪華的館驛,每餐都是豐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羣下人侍奉着,生活不亞於帝王。這傢伙見太宗皇帝對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開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藥名來,太宗皇帝信以爲真,立刻號令天下,按此方採集諸藥異石,不論任何代價,不惜一切犧牲,只要能採辦到印度和尚藥方中的藥,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來。

一年之後,藥配製好了,太宗皇帝非常高興,毫不遲疑地將藥全吃了下去,結果七竅流血。

也幸虧杜睿在一旁,立刻拿着雞蛋清洗胃,總算是暫時保證了太宗皇帝的性命,要不然的話,估計太宗皇帝當時就有可能急性重金屬中毒而死,那個印度和尚也就出名了,因爲他的化學不錯,險些一天就毒死了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不過最終杜睿還是沒能挽救太宗皇帝的性命,最終這位千古一帝的生命定格在了五十三歲,步了秦皇漢武后塵,想長生不老,卻事與願違。

印度僧人用丹藥毒死了年僅五十三歲的太宗皇帝,自然是要殺人償命,可是他的一條爛命換來的科學成果確實,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太宗皇帝的壯年而亡。

太宗皇帝成了印度阿三的試驗品,不過長生不老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李承乾也是一樣禁受不住,果然當他聽天草四郎舉薦了一位得道高人,盡顯仙丹的消息之後,這些時日精神隱隱健旺起來的李承乾心中也不禁喜不自勝。

承慶殿內,李承乾支撐着精神端坐着,汝南公主三女站在一側,武京娘則站在另一個,下面是天草四郎和長生道人垂手而立。

李承乾看着長生道人那副仙風道骨的模樣,心中也不禁暗暗點頭,道:“仙長學自那家道派!?”

長生道人此時也是豁出去了,強打精神道:“啓稟聖上,貧道學自終南山,李道長門下!”

長生道人所說的李道長,就是鼎鼎有名的李淳風,唐初曾任太史令,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羣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

其父李播,隋朝時曾擔任過地方官員,“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爲道士。”

李播“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文集十卷,”並做《天文大象賦》。這些,對李淳風一生的學術取向,無疑有一定的影響。《舊唐書》本傳說李淳風“幼俊爽,博涉羣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

早在貞觀初年,李淳風在大唐就嶄露頭角了,而起因就是由於他的天文學造詣。唐初行用的歷法是傅仁均編撰的《戊寅元歷》,這部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風對之做了詳細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見,太宗派人考察,採納了他的部分建議。曆法編撰是專門之學,一般學者很難問津,而李淳風對《戊寅元歷》提出修訂意見時才二十多歲,這自然要引起人們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獎,被授予將仕郎,進入太史局任職,從此開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學家的生涯。

《舊唐書?李淳風傳》載:李淳風,隋仁壽二年生於岐州雍,從小被譽爲“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羣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9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爲師。17歲回到家鄉,經太宗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爲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後高祖李淵稱帝封太宗爲秦王,李淳風成爲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李淳風如魚得水,充分展現其才智,後辭官爲道。

先前杜睿進行宗教改革,極力打壓佛門,將道門立爲正統,李淳風便成了道派的祖師,隱居終南山,於是天下爲道者皆以李淳風的弟子自稱。

李淳風最有名的就是留給後世的《推.背.圖》藏頭詩,就連一向不信鬼神的杜睿,都不禁爲之側目,驚歎不已,其中道盡了華夏氣數,以後世人看來,無一不中。

特別是太宗貞觀七年五月十九日,李淳風與太宗的一番對答,更是讓杜睿這個重生者都感佩良多。

太宗問於李淳風曰:“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喪我國家,以及我朝之後登極者何人,得傳者何代?卿爲朕歷歷言之。”

對曰:“欲知將來,當觀以往;得賢者治,失賢者喪;此萬世不易之道也。”

太宗曰:“朕所問者非此之謂也。欲卿以術數之學,推我朝得享幾許年,至何人亂我國家,何人亡我國家,何人得我國家,以及代代相傳,朕欲預知之耳”。

淳風曰:“此乃天機,臣不敢泄。”

太宗曰:“言出卿口,入朕之耳,惟卿與朕言之,他人者不能知之耳。卿試言之。”

淳風曰:“臣不敢泄。”

太宗曰:“卿若不言,亦不強試,隨朕入禁宮。”於是淳風侍太宗登高樓。

太宗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卿可爲朕言之。”

淳風曰:“亂我朝之天下者,即在君側,三十年後殺唐之子孫殆盡。主自不知耳。”

太宗曰:“此人是文是武,卿爲朕明言之,朕即殺之以除國患。”

淳風曰:“此乃天意,豈人力所能爲耶?此人在二旬之上,今若殺之,天必禍我國家,再生少年,唐室子孫益危矣。”

太宗曰:“天意既定,試約言其人。”

淳風曰:“其爲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實如斯也。”

太宗曰:“亂我國家,何人能平之。”

淳風曰:“有文曲星下界,生於賣豆腐之家,後來爲相,自能平之。”

太宗曰:“此人何姓?”

淳風曰:“天機不可泄,泄之有殃。”

太宗曰:“此人平後可治乎?”

淳風曰:“己丑有一口一巾不成五者亂之,幸有五天罡下界平治。”

太宗曰:“此後可太平乎?”

淳風曰:“前二十四年可媲美乎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

太宗曰:“何人平治。”

淳風曰:“光子作將,然後平治。”

太宗曰:“此後可太平乎?”

淳風曰:“越五十年稍稍太平,後六十年混世魔王下界,日月生於面目,殺人無數,血流成河,幸有獨眼龍平治之後,又樹掛拐尺者亂之,此時天下荒亂,人民飢餓,四十年中有五火豬更遞爲君;唐家血食盡矣,天下非唐有矣。”

太宗曰:“此後何君出焉?”。

淳風曰:“有真龍降世,走隨小月,陽火應運,木時戴帽。開天地之文運,啓斯世之朦朧,禮樂作,教化興,真太平有道之世也。”

太宗曰:“亂此國又是何人?”

淳風曰:“有亂之者,然君臣皆賢,惜不善其後,後得撥亂之臣,始得漸平。迨二百年,有春頭之人矇蔽主上,陷害忠良,使此國之君另守一方。迨百年之後,有人之王頭腰八者亂之,然亦不得此國之天下。有一兀之主興焉,人皆披髮頭生花,聽其語不知其音,視其人惡見其面。若非天生八牛,日月並行,天下幾無人類也。女生須,男生子,地裂山崩矣。”

太宗曰:“後太平乎?”

淳風曰:“此後大水在足,以有道之主生焉。然數年後,幽燕並起,皇孫遁去;又越數十年有承天啓運之主出焉,只得忠賢之臣委以重事,斯壞國家。”

太宗曰:“忠賢之臣以壞國家,卿言何顛倒也?”

淳風曰:“天意如是,斯時人皆得志,混世魔王出焉。一馬常在門中,弓長不肯解弓殺人,其勢洶洶,其時文士家中坐,武將不領人。越數年,乃喪國家。有八旗常在身之主出焉,人皆口內生火,手上走馬,頭上生花,衣皆兩截,天下幾非人類矣。越二百餘年,又有混世魔王出焉。頭上生黃毛,目中長流水,口內食人肉,於是人馬東西走,苦死中原人。若非真主生於紅雁之中,木子作將,甘口作臣,天下人民尚有存者哉?然八十年後,魔王遍地,殃星滿天,有之者有,無之者無,金銀隨水去,土木了無人,不幸帶幸,亡來又有金。越數年後,人皆頭頂五八之帽,身穿天水之衣,而人類又無矣。幸有小天罡下界,掃除海內而太平焉。”

寥寥數言,道盡了唐後天下事,杜睿就是想不佩服都不行,不過若是說李淳風得道,或許不大可能,但至少其推演天機,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只不過如今的歷史已經改變,李淳風的藏頭詩和《推.背.圖》全都沒有出現,倒是李淳風自打被杜睿推上了道派祖師的位子之後,名頭反倒是更大了。不過眼前這個長生道人,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充其量也就是個走江湖,賣野藥的。

李承乾自然知道李淳風,聞言點點頭,道:“原來是仙師門下,不知道長所進何藥,可解朕之厄!?”

長生道人道:“貧道學自恩師門下,只可惜天資不高,恩師道法,未曾精通,不過這煉丹之術倒是小成,聽聞聖上身染重荷,特進七秀丹(白七爺淚奔)。”

李承乾聞言不禁意動,忙道:“且呈上來!”

長生道人躬身領命,衝衣袖之中取出一隻精緻的羊脂玉瓶,有人遞上小碗,一顆小指頭大小,赤紅色的丹藥倒了出來,頓時滿室皆香。

李承乾看着,忙道:“侯義!取溫酒來!”

汝南公主見狀,忙勸道:“皇兄!山野之人盡顯藥物,豈可擅用!”

李承乾現在滿腦子都是儘快掃除病魔,道:“長生道長名聞東都,自然有其玄妙之處,皇妹且不必言語!”

汝南公主急道:“皇兄且慢!這丹藥絕不能服,服之不益!”

汝南公主曾聽杜睿說過這道門的丹藥之害,可是眼下看李承乾的樣子,她知道就算是直接和李承乾說丹藥有毒不能吃,也阻止不了,現在只有想辦法證明這丹藥與人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對人有害才行。

“皇妹何出此言?”李承乾不禁有些不快,他當初做太子的時候,也曾吃了一段時間的丹藥,自我感覺還不錯,方纔一看這七秀丹,就覺得是好東西,結果汝南公主卻說這丹藥不是什麼好東西。

汝南公主道:“皇兄!臣妹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長生道長!”

李承乾聞言一愣,但還是點了點頭。

長生道人的臉色不禁微微一變,說起來這七秀丹可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了,縱然不能治好李承乾的病,但是也絕對吃不壞,至少能起到滋補的作用,見汝南公主發難,倒也老神在在。

汝南公主道:“敢問道長,這七秀丹不知道長有多少!?”

長生道長還以爲汝南公主有什麼刁鑽的問題呢,原來就是問這個:“回稟公主殿下,這七秀丹煉製不易,貧道窮盡數載,也只煉成了十枚!”

長生道人說得好像珍貴無比,但事實上,這東西都是批量生產,雖然確實煉製不易,但百十丸,還是有的。

汝南公主面色冷然,道:“這就好!請皇兄命人取來雞鴨豬樣各一,於殿外等候!”

李承乾聞言,頓時一陣皺眉,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但是見汝南公主態度堅決,也不好拒絕,畢竟汝南公主也是爲了他的健康着想,只好吩咐人去準備。

此刻就連天草四郎都不知道汝南公主究竟要做什麼,只好靜觀其變。

不多時便有執殿武士入內稟報,所需雞鴨豬樣都已經準備妥當。

汝南公主請李承乾出了大殿,殿外已經圈上了雞鴨豬羊各一隻。

汝南公主當即吩咐道:“來人!將七秀丹餵給雞鴨豬樣各一枚!”

天草四郎聞言大驚失色,他明白汝南公主這是要做什麼,分明就是拿這些雞鴨豬樣做實驗,丹藥裡面的重金屬,人吃了或許問題不大,可是要是這些畜生用了的話~~~~~

“聖上!這仙丹乃是進獻給聖上的,公主殿下卻要餵給這些畜生用,未免有些不敬!”

汝南公主冷笑道:“田大人!何出此言,古有記載,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既然長生道長將他這丹藥說得如此玄妙,不妨便拿這些畜生一試,本公主也好看看,這些畜生能否當即昇天!來人!喂下去!”

殿前武士見李承乾並沒有反對,當即執行,喂下去之後,一開始不但沒有任何副作用,反而一個個活蹦亂跳的,但是汝南公主的臉色已經開始不好看,她在杜睿身邊日久,深明醫理,自然知道這是內火上升,無從宣泄。

過不一會兒,首先是雞鴨一個個拼命撲騰了幾下,然後就一腦袋栽在了地上,很快就僵硬了,然後便是那隻羊,發出了幾聲幾乎要讓人做噩夢的哀鳴,然後也是四腳朝天,不動彈了,豬也沒有支撐多久,同樣很快步了後塵。

李承乾見狀,臉色變得越來越黑,一想到方纔要不是汝南公主制止的話,險些就吃了謝謝足以致死的丹藥,就是一陣後怕。

長生道人的一張臉幾乎都變成了白紙,哪裡還有方纔那等活神仙一樣的風範。

天草四郎也沒想到半路會殺出一個如此精明的汝南公主,也是連忙跪倒請罪:“聖上!臣失察,險些讓這妖道害了聖上,臣萬死!”

李承乾怒視着癱軟在地上的長生道人,強壓着怒火,道:“皇妹!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置!”

李承乾一想到方纔又是汝南公主救了自己一命,心中也是暗暗感激,便問起了汝南公主的意見,到底是多年的皇帝當下來,李承乾心內雖然憤怒,但也沒失去理智。

其實不用問汝南公主,李承乾心裡已經有了處置的意見,進獻毒藥,分明就是要行刺,這等大逆之罪,幾乎沒什麼可疑問的。

敢用有毒的丹藥毒害大唐皇帝,這是謀逆的大罪,無法赦免,沒有人可以救長生道人了。

汝南公主也是暗恨長生道人,她雖然心地善良,但是也不會爲長生道人求情,至於天草四郎,畢竟是朝廷命官,她可不好說。

隨即李承乾即令人將長生道人投入刑部大牢,大理寺會審天草四郎,這是程序,朝中高官犯事,必須經過大理寺會審,最終定罪。

天草四郎聞言大驚失色,正要祈求李承乾開恩,卻見武京娘給他使了一個眼色,料想武京娘定然不會放棄他,到頭來,不過是一個失察之罪,罰俸降級了事。

武京孃的心裡自然也是惱恨異常,她的野心雖大,但是還沒有大到要謀害親夫的地步,一想到李承乾若是服用了那七秀丹,此刻也將倒斃當場的情形,她就不寒而慄。

李承乾被扶進了承慶殿,臉色還是不鬱,道:“你們先退下吧!欣兒!你留下,朕有話要對你說!”

武京娘聞言,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卻也無可奈何,只得事後等李承乾消了氣之後,再想辦法救天草四郎出來了,她雖然也惱恨天草四郎舉薦妖道,可是畢竟眼下,她能倚重的人不過,而天草四郎就是最有能力的一個。

等到承慶殿內只剩下李承乾和汝南公主兩個人的時候,李承乾苦笑一聲道:“欣兒!今日要不是你的話,或許朕已經不在人世了!”

汝南公主忙勸慰道:“皇兄!那方士煉丹成仙之說,虛無縹緲,當初父皇就是因爲常年服食丹藥,以致中毒,皇兄萬萬不可再重蹈覆轍!”

李承乾漠然的點了點頭,道:“欣兒說的是,成仙!人人皆說神仙好,可是果真有人見過神仙嗎?不提了!不提了!欣兒!你如實告訴朕,朕還能活多久!”

汝南公主聞言一驚,連聲道:“皇兄是真龍天子,自有諸神護佑,萬萬不能再說這等不吉利的言語!”

李承乾苦笑着擺了擺手,道:“朕的身子自己清楚,此前雖然太醫院失火,焚燬了證據,可是朕也知道朕是被小人給暗害了,怕是命不久矣!只是朕之後,有許多事卻放心不下!也不知承明何時才能回返!”

汝南公主聞言,心中也是大慟,道:“臣妹不敢欺瞞皇兄!狄仁傑已經帶人去澳洲道去尋夫君,料想再過不久就能回返了!”

李承乾聞言一喜,道:“好!好!若是承明能回來,朕也就放心了!”

李承乾說着,從龍書案上去過了一道聖旨,遞向了汝南公主,道:“欣兒!朕唯恐堅持不到承明歸來的那一天了,這裡有密旨一道,等到承明歸來,你代朕交給他。”

汝南公主聞言,連忙跪倒,痛哭失聲:“皇兄一定不會有事的!”

李承乾看着汝南公主,笑道:“欣兒!說什麼傻話,生老病死,人之常理,豈能違背,朕的身子是不行了,可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卻不能亂,朕只恨當初猜忌承明,以至他負氣出走,這都是朕的過錯,如果朕在承明歸來之間就駕崩了,到時候,你要替朕向他說一句,當年之事,都是朕的過錯,如果一切可以重來的話,朕只願做他的摯友秦中山!”

秦中山!

這是當初李承乾與杜睿初識的時候,用過的一個化名,沒想到幾十年都過去了,李承乾依然記着。

汝南公主知道李承乾這是要將大事託付給自己了,顫抖着雙手,將聖旨接過,道:“臣妹一定不負皇兄所託!”

李承乾點點頭,嘆息道:“如果可以的話,朕真想再見承明一面!這個天下,也就只有他不將朕當做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朋友的!”

汝南公主聞言,心中也是哀痛,她深通醫術,自然知道李承乾的身體狀況,已經十分危險了,中毒太深,她也是無能爲力,只能想盡辦法延長李承乾的壽命。

而就在此時,杜睿在澳洲道,也是陷入了一個看似危險的境地之中。

第五十五章第57章 大唐之怒第62章 英雄遲暮第66章 封賞第64章 搜府第八十一章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47章 說書先生第86章 長孫皇后第8章 賺錢第二十一章第27章 宣示主權第90章 汝南公主第九章第9章 意外來客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25章 名聲鵲起第三十六章第27章 綏州戰事第十九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8章 局第38章 事急第22章 公主情深第16章 託孤第23章 新大陸第38章 草木皆兵第46章 最好的結果!第25章 處罰第90章 汝南公主第51章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章第50章 嚴拒第二十八章第四十章第33章 戰前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六章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1章 心驚膽顫第四十二章第二十二章第40章 彈壓第60章 進諫與否第57章 民心天下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20章 滿載而去第49章 伊莎貝拉公主第37章 新澳洲第24章 打金枝第二十三章第73章 一戰功成第5章 大食消息第29章 瑪雅第48章 情深義重第31章 豎子第33章 應對第65章 一路向西第九章第45章 多事之秋第11章 大婚第46章 最好的結果!第12章 悔婚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99章 不過一隅第47章 丕平第30章 捷報傳來第12章 皇后省親第74章 海戰揚威第二十章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19章 父子之國第14章 抉擇第四十五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49章 請纓第48章 情深義重第4章 憫農第二十五章第68章 首戰第91章 夷男來朝第67章 追隨第19章 事後餘波第50章 連雲堡第七十七章第11章 大婚第73章 所謂西天極樂第39章 騎兵出擊第18章 武氏女第50章 嚴拒第32章 深入虎穴第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19章 父子之國第66章 主動請纓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40章 亞歷山大港第45章 倭人來犯第40章 宴會
第五十五章第57章 大唐之怒第62章 英雄遲暮第66章 封賞第64章 搜府第八十一章第43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47章 說書先生第86章 長孫皇后第8章 賺錢第二十一章第27章 宣示主權第90章 汝南公主第九章第9章 意外來客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25章 名聲鵲起第三十六章第27章 綏州戰事第十九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8章 局第38章 事急第22章 公主情深第16章 託孤第23章 新大陸第38章 草木皆兵第46章 最好的結果!第25章 處罰第90章 汝南公主第51章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章第50章 嚴拒第二十八章第四十章第33章 戰前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六章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1章 心驚膽顫第四十二章第二十二章第40章 彈壓第60章 進諫與否第57章 民心天下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20章 滿載而去第49章 伊莎貝拉公主第37章 新澳洲第24章 打金枝第二十三章第73章 一戰功成第5章 大食消息第29章 瑪雅第48章 情深義重第31章 豎子第33章 應對第65章 一路向西第九章第45章 多事之秋第11章 大婚第46章 最好的結果!第12章 悔婚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99章 不過一隅第47章 丕平第30章 捷報傳來第12章 皇后省親第74章 海戰揚威第二十章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19章 父子之國第14章 抉擇第四十五章第39章 富人和窮鬼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49章 請纓第48章 情深義重第4章 憫農第二十五章第68章 首戰第91章 夷男來朝第67章 追隨第19章 事後餘波第50章 連雲堡第七十七章第11章 大婚第73章 所謂西天極樂第39章 騎兵出擊第18章 武氏女第50章 嚴拒第32章 深入虎穴第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19章 父子之國第66章 主動請纓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40章 亞歷山大港第45章 倭人來犯第40章 宴會